08.20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过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户人家吊丧,全城唏嘘

李铭汉故居修复一新,光复我武威文脉,道德学术遗迹可睹,百姓额手称庆,真多年未见之文化善政矣。

今天继续说武威城中李翰林家事。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过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户人家吊丧,全城唏嘘

(新修复的李铭汉故居)

1

新疆这地方,在清末能收复回来,实属不易。收复回来,能治理住,更是不易。收复之功在左宗棠,治理之功便是晚清名臣陶模。左宗棠一生很少夸人,独对陶模赞不绝口,向朝廷上书,称赞他是“治行第一人”。

陶模是浙江嘉兴王江泾人,33岁高中进士,翰林出身。外放为官时,到了甘肃文县当知县。清朝有个潜规则,南方的进士要到北方去做官,北方的进士不一定能到南方去当官。有门路的北方人可以去江南当官,没门路的北方人只好去云贵当官。有门路的南方人能去山西河北当官,没门路的南方人只好去西北甘肃当官。陶模是草根出身,少时种田,很穷,毫无悬念地到甘肃当官了。这和早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差不多,哦,你是南乡人,没门路,那就去山区工作吧。

南方的进士们外放到甘肃当知县,又有讲究的。机灵点的、有些外援的,可去河西。啥条件都没有的,那就去河东吧。陶模虽穷,却是翰林出身,工作又特别认真,敢拿刀上阵去平匪乱。三年一考核,得个优等,就往靠近省城的地方平调,当了皋兰知县。文县的老百姓舍不得他走,给他塑个像供在庙里。这事,给朝廷的组织部门听见了,有意要叫陕甘总督培养。陶模的县,就在陕甘总督衙门附近。他工作效率高,群众基础好,能讲一口甘肃土话,给百姓在衙门前宣教台上讲圣谕,百姓听得如痴如呆,掌声雷动。接地气,沾露珠,冒水花。关键是没有菲闻。

我查了一下清代道光后到河西走廊当县官的人的履历,八成是江浙进士,一成东北旗人,其他是杂七杂八的省的人。江浙人说话,河西走廊的清人说是软片子。武威史上的解元何承先,十分的有才,朝廷外放他为福建知县,可是,他讲凉州土话,那里的人听不懂,说他讲土番话。相互挖苦了几百年。

所以,衙门得招聘个南北话通懂的,在知县演讲时一旁翻译,叫做讲生。比如,1805年,嘉庆十年,武威知县刘清园是个古玩大家,发现了武威的古币“凉造新泉”,他搞到手的最多,发了大财。他是江浙软片子,初来武威,讲的话百姓不懂,就聘请了讲生,一旁翻译。《牛鉴》第一卷中有这样一段话:

县丞接着说:“俺们请知县大人宣--圣谕---。”

只见刘知县走向宣讲台,面对《圣谕广训》和民众朗诵道:“卑职奉旨宣讲圣谕十六条。介拉今次宣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啦。皇上说啦,朕丕承鸿业,追维往训,推广立教之思,先申孝悌之义,用是与尔兵民人等宣示之啦。”

知县讲的是古文,那时的知县不是本省人,其口音民众听不懂,便安排讲生上前用武威白话翻译:“家说,我雍正继承康熙先祖的宏图大业,追念祖宗以往的教诲,推广教化民众的思想。家又说,首先要申明孝和悌的意义,向我大清国的士兵和民众宣传孝悌的思想。”

刘知县继续高声说:“古语话得,‘乡邻好,无价宝 ,’真正弗错的啦。但是既然叫做 ‘乡邻 ’,人也多得肆,安能够个个知己啦?介拉待乡邻的法则,总少不得一个忍字、一个让字……还有一等人家,向来乡邻和睦,好来好去,只为得小人淘里相打相骂,啼啼哭哭,那两家大人都弗晓得自家个小人闯事啦……”

“凡为世界上个坏人,只要自家占便宜,哪怕伊弄到别人个家破人亡,伊心里也蛮过意得去的喔啦。介拉别人个少些同伊有介点勿合头,伊就要无中生有,花花头头造出许多犯法的事情来,多方装点做成一纸状纸,去告别人家一状啦。”

陶知县能讲一口甘肃土话,自不必配翻译,当然接地气。况且他把圣谕通俗易懂地讲成了河西宝卷这样的效果,百姓能不喜欢他?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过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户人家吊丧,全城唏嘘

(陶模题奏稿手迹)

2

光绪一登位,选拔全国吏才,组织部名单上有陶模,提拔为秦州知府了。两年后,左宗棠提兵准备进新疆,大军停滞在河西走廊,军粮调度成大问题。左宗棠需要得力人,就把陶模调到了甘州当知府。陶模果然是大治才,甘州地方工农商学兵井井有条,而且,为左宗棠谋划筹粮、练兵。虽在钱财窝里蹲,却清廉如初。左宗棠前脚打下新疆,陶模后脚就上任迪化道台。三转两转,成了陕西巡抚。后来,新疆地方不稳定,朝廷紧急用陶模去新疆站台,成了新疆巡抚。

能治稳新疆,陶模巨功至伟。英人侵占坎巨提,就是不还,陶模单刀赴会,英人理屈而退。俄人强借巴尔鲁克山,逾期不还,陶模又是单刀赴会,驱逐俄人于口舌间。慈禧闻听,也夸他是国家长城。

陶模后来担任陕甘总督、两广总督,是清末同张之洞齐名的国家柱石。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牛人,生活中却是个书不离手的人。在哪当官,就在哪办新式学堂。从文县知县到陕甘总督,三十年,西北读书人接受他资助者,不可枚举。他挽振学术,尊养贤良,更是有史见载。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过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户人家吊丧,全城唏嘘

(陶模手迹)

3

1891年十月十六日,陶模在去就任新疆巡抚的路上,经过武威城,受到武威军政官员的迎候。陶模儿子陶保廉跟随父亲去新疆,路上见闻写成《辛卯侍行记》,书中记载沿途接待,远盛于林则徐、祁韵士、颜俭等人。陶模到大河驿时,武威军政二界所有官员都出城赶来列队迎接。进入城里,武威商界、教育界又夹道欢迎。

十七日,武威官场组织酒席接待,席上,陶模打问:凉州李云章先生可在?席上官员默默无语。急问之下,知府说:云章逝世已半年了。

此时,天已晚,陶模摔杯于地,转身外走,出门就喊:拙存(陶保廉之字),速备祭品,老父即刻要去吊丧。

陶保廉急忙在大十字一带购好祭品,要陪父亲亲自去李府。陶模阻止:你学问未成,不可去辱云章先生。

这陶保廉何须人也?清末中国四大公子之一,同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一起,名震京师,是太子党一流学问家。陶模嫌儿子名誉不够,不让他去陪祭。跟在陶模身后的一干官员脸就红了,说明他们更没资格跟去陪祭了。

“天已夜,复步行,往吊李云章先生之丧。

陶模换上粗布衣服,肩背祭品包袱,从大十字向南出发,步行进入达府街,到了李府门上,唱名喊丧。

没有人敢跟上他去,远远观望,一城百姓唏嘘不已。当夜月光如水,孤影独行。一个炙手可热的封建大吏,徒步走在武威城的南大街上,去给一个并无几面交往的副贡生吊丧,历史上有几例?

此事,李鼎文也有记载:光绪十七年四月,秀水陶方之(模)先生任新疆巡抚,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六日到达武威。十七日,他特意步行来我家吊丧。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过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户人家吊丧,全城唏嘘

(李铭汉绣像)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过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户人家吊丧,全城唏嘘

(李铭汉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