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四川綿陽劍門蜀道景區

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綿陽地區。是在連綿不斷的秦嶺、巴山、岷山之間,以“蜀道”為紐帶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被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四川綿陽劍門蜀道景區


蜀中的道路。亦泛指蜀地。 唐 李白 《蜀道難》詩:"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唐溫庭筠《過華清宮二十二韻》:"早梅悲蜀道,高樹隔昭丘。"《隸續·漢建平郫縣碑》 宋洪适釋:"右《建平郫縣碑》二十九字。建平者,哀帝之紀年,其五年已改為元壽矣……殆蜀道未知改元爾。"《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修謂松曰:'蜀道崎嶇,遠來勞苦。'" 明 趙震元《為李公師祭袁石寓憲副》:"英雄裂蜀道之篇名,公(袁可立子)遂先輩之誤。"陳毅 《詠三峽》:"蜀道真如天,江行萬山間。"

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四川綿陽劍門蜀道景區


古蜀道,從廣義上說,南起成都,過廣漢、德陽、羅江、綿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在陝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後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長約1000餘公里。

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四川綿陽劍門蜀道景區


廣義上的蜀道,包括全國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範圍內的道路。以成都為原點看:自成都向北,由陝入蜀的,有翻越秦嶺到漢中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古時漢中屬蜀國),有從漢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又稱洋巴道),有由甘肅入蜀的陰平道;自成都向西,有連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雲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礎上拓展可通向南亞的西南絲綢之路;成都以東,有自三峽溯長江而上的水道。

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四川綿陽劍門蜀道景區


從狹義上說,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於廣元棋盤關,全長約450公里。

狹義的蜀道,是指翻秦嶺過巴山、連接陝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組成。"棧閣北來連隴蜀"的詩句,就真實的記錄了古代蜀地陸路交通的景象。

景區看點;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位於四川省廣元城西嘉陵江畔,氣勢宏大,殿宇軒昂,身價非凡,1961年由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位於四川省廣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烏龍山的東麓,隔江與廣元城相望。

皇澤寺不僅是國內唯一的武則天祀廟,寺內還保存著開鑿於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皇澤寺摩崖造像及其歷代碑刻,不僅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而且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更被專家們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昭化,古稱葭萌。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和2244年連續建縣史,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

昭化古城位於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其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遺址、遺蹟眾多,民風古樸典雅,是廣大遊客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學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

古城景區面積20平方千米,總人口1.7萬人,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古城風貌依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享有"劍門天下險" 、"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築棧道30裡,設關守衛,稱"劍閣"。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讚譽更讓劍門關名揚海內。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9月被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這裡山脈東西橫亙百餘公里,72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直插霄漢。連山絕險,獨路如門。進入關內長約500米的幽深峽谷中,可見前人留下的"天下雄關"、"第一關"、"劍閣七十二峰"等碑刻。新建的劍門關樓,雄踞關口,氣勢恢宏。附近山巒綿亙,植被蔥籠,景色秀麗。

翠雲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的一段。翠雲廊古稱劍州路柏,民間又稱"皇柏",亦稱"張飛柏",位於四川廣元市劍閣縣和綿陽市梓潼縣,以劍閣縣部分為主體部分。劍閣縣的翠雲廊已建成國家AAAA級風景區。

翠雲廊曾有"三百餘里官道,數千萬株古柏"的壯觀景象。現存古柏8000餘株,主要分佈在劍門關到劍閣縣城一段,有的穿插在川陝公路兩側,枝幹參天,濃廕庇日,繁茂蒼翠,遠遠望去,蔚然如雲,故而得名。保留了原來"驛道"的舊貌,古風盎然。歷經千餘年的雨雪風霜,更顯雄渾蒼涼,古道夕陽之中,令人橫生昔人已去,天地悠悠的無盡感觸。

古柏驛道樹群又稱"翠雲廊"、"黃柏樹"等,是古人植樹護路的典範,從作用上看:一是植樹表道,起路標作用;二是保護道路,防止雨水沖刷路基;三是便於修理棧道,就近伐樹取材;四是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蔭避暑。

古驛道樹現有規模堪稱世界一絕。據統計,劍門蜀道有驛站古柏12351株,有規律地分佈在344公里的驛道兩旁,其中劍閣縣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閬中17株,南江3808株。劍閣縣政協、縣林業局古柏考察組抽測八段1981株古柏,胸徑1米的有669株,佔33.7%;胸徑1米至1.7米的有1217株,佔61.43%;胸徑1.2米2.78米的有95株,佔4.8%。四川省林科所對生長在梓潼縣演武鄉柏樹灣的一株古柏進行測定,胸徑為1.55米,確認樹齡在1700年以上。由此看來,千年古柏為數不少。

七曲山大廟;位於綿陽市梓潼縣城北郊的七曲山大廟風景區,是川西北地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位於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陝公路邊,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這裡,山勢雄奇,峰迴路轉,巍巍廟宇,依崖而立,喬木垂蔭,風光秀麗,素有"蜀道明珠"之稱。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描述的"五丁開山"的故事就發生在此。

七曲山大廟舊稱"文昌宮",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專廟。自元代開始,歷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才成為現在的規模,整個殿宇樓閣共二十三處。其結構謹嚴,佈局有序,廊腰縵回、曲折。其結構謹嚴,佈局有序,廊腰縵回,曲折自然,雕樑畫棟,莫不精工,為蜀中少有的古建築群。廟內還存有罕見的大鐵鑄造像、鐵鑄花瓶等珍貴文物。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曾將大廟認作"家廟"。現在七曲山大廟已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