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不怕銀行不良貸款上升就怕數據反映不真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近兩年, 銀行不良貸款上升,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亦情理之中。畢竟經歷過十年高速增長,創業了“躺著賺錢”的輝煌業績,而當此之時,不良貸款上升、經營利潤下降到個位數,不讓人產生擔憂是不可能的。而且,隨著往後幾年宏觀經濟持續下探,銀行業不良貸款生成率依然難見拐點,銀行經營環境還有進一步惡化可能,不良貸款還會繼續攀升。有專家預測,由於小微企業、產能過剩行業、三四線城市房地產貸款和部分類信貸業務風險走勢長高,加上去產能、去槓桿力度加大,會進一步增加銀行不良貸款數量。

不怕銀行不良貸款上升就怕數據反映不真

很明顯,下一步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和處置力度,成了銀行工作重心;目前就有不少商業銀行反映:“很多銀行的支行行長都下崗清收去了,不良壓力相當之大。”從此可窺一斑。當然,在這種壓力之下,也會讓不少銀行管理人員對不良貸款產生過度恐懼和擔憂,甚至有不少銀行管理人員對商業銀行未來經營喪失了信心。對此,筆者認為大可不必,畢竟銀行目前還沒有到山窮水盡和窮途末路時,因為銀行各項監管指標依然在較好運行區間。

從上述情況可看出,銀行不良貸款上升是客觀經濟運行規律的真實反映,其上升不值得大驚小怪,更不值得可怕,因為中國銀行業依然具有抵抗不良貸款上升的良好“消化能力”,如果通過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進行及時處置及實施不良資產證券化擴圍,並執力經營轉型戰略,仍有度過低俗再次走向經營輝煌的潛力。

不怕銀行不良貸款上升就怕數據反映不真

但現在筆者擔心的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反映數據是否真實,既是否將所有不良貸款全部反映出來,是否存在為掩蓋風險或表現業績,人為將不良貸放隱瞞不報?如果這種情況存在,那就是最商業銀行經營最大的風險隱患。而且據已有披露信息,商業銀行確實存在隱瞞不良貸款現象,一些商業銀行想各種辦法騰挪,或讓問題貸款先不入賬,不體現在不良貸款統計中;或用創新方式處置已成“不良”的貸款。其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做大關注類貸款、借新還舊、貸款合同調整、資產置換等方式藏匿不良貸款;一種是通過信託、基金子公司、上市公司甚至資產管理公司提供不良貸款變通通道,幫銀行將不良貸倒出表外,使表內不良貸款總額大幅減少。

至於商業銀行為何不敢將不良貸款全部反映,原因其實很簡單:首先,受上級行內部績效考核逼迫。基層銀行不敢將真實不良貸款全部反映,甚至對貸款五級分類流於形式,使貸款分類存在誤差。其次,怕監管部門嚴厲追責,因為銀監會對五級分類不嚴、藏匿不良貸款等行為,實施“零容忍”,雖對銀行瞞報行為起到一定震懾作用,但又反過來加劇了隱瞞行為。再次,樹虛假繁榮社會經營形象,千萬百計壓低不良貸款數據,以獲取股東和存款人信任。最後,走正常核銷途徑存在條件嚴格、程序複雜、耗時較長等困難,倒逼銀行不良貸款懸而未決。

如果商業銀行隱瞞不良貸款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制止,將會帶來嚴重金融隱患:一方面,會加劇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弄虛作假行為,導致信貸宏觀決策數據失真,影響貨幣政策執行,會更加惡化銀行信貸經營環境。另一方面,越累越多不良貸款被隱瞞而得不到處置,會促使整個銀行信貸資產低效運轉,不利於提高信貸資產使用效率,使銀行支持實體經濟信貸能力下降;且難以推動銀行整體信貸資產優化。再一方面,會麻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決策,使風險暴露後移;會使不良貸款風險越累越高,最終引爆系統性金融風險。

不怕銀行不良貸款上升就怕數據反映不真

因此,當前無論不良貸款金額有多大,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有效措施督促商業銀行真實反映:一要改變不切實際的內部考核和監管部門過於嚴苛的問責措施,讓基層銀行敢真實、能真實反映。二要大膽進行不良貸款剝離,將不良貸款打包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和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三要積極探索不良貸款證券化,提高銀行通過證券化處置不良貸款及變現融資能力。四要創造有利不良貸款核銷的制度環境,簡化不良貸款核銷手續,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核銷成本,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

不怕銀行不良貸款上升就怕數據反映不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