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別被各種教育雞湯膩著,做個清醒的高中生家長

當今教育被各種雞湯環繞,有的說,孩子就應該自由快樂的成長;有的講,公立教育會讓人的思維僵化;有的堅信,人工智能時代的邏輯運算、信息檢索全部由機器代勞,學數學沒什麼意義,學知識也是在浪費時間。

果真如此嗎?文理兼修、多重跨界的“斜槓青年”郝景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使在AI時代,學習依然重要,而且,面向未來的學習更重要。

放手不管不等於快樂教育

前幾天,聽到一個問題:“你們覺得,目前招來的大學畢業生,有哪些職業素質是你們比較看重的,或者覺得目前仍有所欠缺?”

企業回答:“現在的學生很多抗壓能力太差,逆商不夠,一點小挫折就受不了。目前我們開始招‘寬鬆一代’了,就是九幾年出生的,從小快樂教育長大的一代。預計未來逆商更差。”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快樂教育是失敗的嗎?我們不能讓孩子儘量按照快樂的原則生活嗎?

問題並不在於快樂本身。快樂教育原則上也沒錯。問題在於,有一些快樂教育,只教給孩子隨心所欲,沒有教給孩子如何變得優秀。

企業的批評實際上點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快樂教育並沒有讓孩子做好準備面對社會。或者換句話說,這些在現實企業中受挫的孩子,實際上很需求這份工作,他們並沒有條件瀟灑地拍拍屁股走人。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快樂就好”或者“隨便做你喜歡的事”,真能做到這麼隨興的,不是家裡大富大貴,就是天賦異稟、卓然不凡。剩下的多數時候,當我們真的要在這個世界上尋找生存之道,我們要先獲得一個立足的位置,然後才能逐漸一點點擴大自己的空間。

一個孩子進入真實世界,首先需要做到這個世界認可的勝任,做到能夠讓自己按自己期望生活的優秀,然後才有空間和餘地隨心所欲。

他需要學會優秀。

那怎麼辦呢?作為普通人,我們必須要逼孩子頭懸樑、錐刺股嗎?

那也不是的。

將快樂與學習對立起來,實際上混淆了兩種快樂:因為不受約束而感受到的快樂,以及因為自我滿意而感受到的快樂。

孩子需要自由的快樂,也更需要自豪的快樂。很多時候,後者更令他們快樂。

我們總是太低估孩子自身成長的力量。

每個孩子身體裡,與生俱來都帶有對自己的自豪。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相信他自身的力量。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相信,他也會學著相信自己,進而期許更好的自己。

如果帶著相信和期許管教,內心的話語是:“不行,你完全能比這做得更好。”“你只是偶爾這樣,我相信你能更好。”“你這麼棒,再做到這點,你就更棒了。”

父母所有的內心態度,孩子都是能感受到的。他們會按照父母心中的潛臺詞生長。

實際上,孩子最戀戀不忘的成長引路人,不是那個對他撒手不管的人,而是那個發自內心認可他的人。完全撒手不管的狀態,孩子感受不到自己被信任,永遠說“你喜歡就好”,潛臺詞就是“我也不期望你能做好”。

然而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被期許,期待他人認可自己的天賦,期待看到自己的進步,期待在挫折與困境中有人能鍥而不捨地說“別放棄,你可以的,你就差一點點了”。

一旦孩子感受過被人信任和自我進步的喜悅,那麼他將不會把努力當作快樂的敵人,因為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內在生命在生長。那是他未來抵抗困境、破繭成蝶的唯一力量,也是最長久的快樂源泉。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一條:放手不管不等於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需要能讓孩子找到不斷超越自己的路。

數學在任何時代都需要重視

一個以色列人說:

以色列學校下午都不上課,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結果這種制度下,那種非常厲害、智力過人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自學自主,長大之後常常出現傑出人物;但是資質弱一點的孩子普遍放棄了,基礎很薄弱,長大之後的知識素養比平庸還要差一點。

中國教育的利弊剛好相反:沒有給超常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但是能確保大眾一般紮實的基礎。

最近聽到一些誤導性的說法,例如未來機器人都比人聰明,人都不用學理科了,所有人都學習哲學和藝術。這真的是誤導。且不說很多人的哲學和藝術可能更不如機器人,就說數學,如果真的不好好學數學,弊端是長遠的。

這就好比當初發明計算器,計算器算數已經比人快了,為什麼我們還要學算數?如果當初真的有人因為計算器而放棄學數學,那麼現在基本上屬於半文盲狀態吧,去銀行人家說個複利都聽不懂。

為什麼要學數學?數學不只是讓機器算算數這麼簡單,數學塑造的是我們頭腦中看事物的方式。數學真正影響的是我們的大腦。

數學是世界的秩序,缺少數學感知的人看事物是亂糟糟一片,數學好的人看同樣的事物,就是結構、數量和路徑。這就是大局觀和策略的來源。我就沒見過數學真正好的人後來發展不好的。

我們需要數學,它是讓我們獲得高層次認知的臺階。越是人工智能時代突飛猛進,越需要數學思維好的人,進入各個領域的創新過程。

此外重要的是頭腦中的空間想象力,就是頭腦對圖形各方向的操作,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最好。

這是反雞湯第二條:數學學習在任何時代都需要重視。

數學學習,最重要的是抽象思維能力,一旦掌握受益終生。

人工智能時代也需要學知識

人工智能時代學什麼?

說到人工智能時代,既然說起數學學習不能丟,那其他還有什麼學習是重要的?

真正的創造力是在豐富知識基礎上的靈活思維,肚子裡沒貨,創意也只是胡思亂想。創造力是知識峰頂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什麼是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孩子最必要的素質,寬闊的知識基礎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為什麼要寬闊的知識基礎?

因為只有基礎寬,選擇餘地才會大。未來發展變化太快,孩子的一生中面臨不斷的轉向,如果知識基礎太狹窄,又怎樣在新領域保持學習能力呢?未來的所有人工智能都是專家,人最大的競爭力就是複合型通識能力。

為什麼要靈活的思維能力?

因為知識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拿知識能做的事都是不一樣的。獲取知識越來越容易,誰能把知識做出不一樣的加工,將是決定勝負的最關鍵因素。創造力是成敗的關鍵,而它就是對豐厚知識的靈活思考。

這就是反雞湯第三條:未來人工智能時代也需要學知識。

任何時代都需要知識豐厚,人工智能時代更如此,只是未來更需要在知識基礎上靈活地推陳出新。

簡而言之,學習重要,未來學習更重要。

每當看到“孩子不需要好好學習”之類的雞湯言論,都覺得是誤人子弟。“學習好可能反而不幸福”,是這樣嗎?我認識的學業頂尖的人,現在家庭事業生活多半都挺幸福的。

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我不管你,你快樂就好”,而是能用快樂的方式學習,讓學習和不斷超越自己成為生活中最大的快樂。有自我超越的心願,自律都不是問題。

最理想父母,是不打不罵、鼓勵孩子的溫暖父母,但不是對孩子沒有要求和期待。沒有要求和期待,孩子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

父母在每一個小的結點都給予熱情的鼓勵,讓孩子為自我感到驕傲,為接納新知識而感到躍躍欲試。到這個時候,走入學習之門,只會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探險遠征。

說到底,人類文明在向未來遠征。文明頂點從來不等所有人跟上,只是自顧自突破。誰能跟得上著遠征的速度,誰就能在下一個時代分享航海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