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花要数樱花,人要数武士“,这是日本民间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就像樱花是最美丽的花一样,最出色的人要数武士。

二战时,在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日本骑兵中尉西竹一,与其爱马“天王星”参加了马术男子个人障碍赛。由于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了中国东北,此时的日本在国际舆论正遭受着广泛的舆论谴责,再加上美国当时排斥日本移民,美国国内爆发了空前的反日浪潮。

但是,10多万在场的美国观众被西竹一的精彩表演打动了,纷纷高喊他的名字:“Baron Nishi(西男爵)”。最后登场的西竹一靠着高超的技术,力压群雄,获得了金牌。这是日本在奥运会上第一次获得马术项目的金牌,也是到2010年为止日本在奥运会马术项目上获得的唯一一块金牌。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图 | 西竹一与他的爱马

1944年的硫磺岛战役,作为日本军官的西竹一被美军包围,美国人以“世界将为失去马术中的西男爵而惋惜”向西竹一劝降,试图以西方的”骑士精神“感召他有尊严的投降。但是,西竹一仍然选择以日本武士的方式自杀了。

西竹一的自杀,被歌颂为“生命要如樱花般盛开,亦要如樱花般凋谢”,相传西竹一曾经救助过受伤的美国士兵,为了纪念他,后来人们甚至在硫磺岛还修了一座”西大佐战死碑“,以表表扬他的武士道精神。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图 | 樱花和富士山,是日本重要的文化符号

但是,西竹一仅仅是二战中日本军人形象中,能找到些许“人性光辉”的为数不多案例。在二战的战场上,日本军人更多展现的是其凶残的一面。

战败后,很多日本军人觉得愧对天皇,而选择自杀。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以“宁为天皇而玉碎”的名义,对反法西斯盟军发动自杀性的攻击。

外界都将日本军人这样无畏死亡的举动,简单地归为”武士道“精神的体现。

对此,我们不禁会感到困惑:难道被日本奉为民族文化血液的“武士道”,仅仅就是教人变成只会奉行“效忠天皇,为天皇赴死”这样的口号,没有独立人格的杀戮工具?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真正了解日本的”武士道“,你就会知道,二战时日本军人的那一套,早就偏离了”武士道“精神的本质了。

那么,日本的”武士道“是什么?要弄清楚日本的”武士道“,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武士这个群体。

武士阶级的起源

与古代中国一样,日本在封建时代,也是一个农业国。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直接关系到人们基本的生存利益,对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也是人们拼死追求的焦点和利益空间。日本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各个时期争夺土地财富的斗争也尤为激烈。

土地纠纷必然会导致武装斗争,土地私有制后的地主私人武装,为武士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武士,其实是日本古代一个阶级的名称。所谓的武士阶级,产生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平安时代大致对应的是中国的唐宋时期。武士们最开始是日本贵族养起来的私人武装,相当于侍卫。因此,在日语中,武士被写作侍卫的“侍”字,读作samurai。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图 | 早期的武士与农民矛盾重重

平安时代的武士还处于在野地位,作为国家统治体制之外的、私人的军事力量,先是主要活跃于经济领域,为庄园主看家护院和兼并土地,充当经济斗争的工具,并以庄园为基地,不断地在地方上扩张势力。后来,又充当权门贵族的带刀侍卫,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斗争工具,同时还扮演着国家镇压地方叛乱、维持统治秩序的武装力量的角色,活跃于经济、政治和军事各领域,活动中心也逐渐从地方向中央延伸。

随着日本贵族长期养尊处优,逐渐失去了活力。12世纪80年代的“源平大战”后,源赖朝依赖关东武士的武力战胜平氏、征服奥州,创建起镰仓幕府,开创了武士作为统治阶级的武治主义的新时代。

从此,武士在日本成为了无可争辩的统治阶级,行使政治权威、主宰着国家的命运、引领着民族文化,日本社会告别了贵族政治时代,跨入了漫长的武人执政时代。

那时候,武士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武士的主要来源包括:

  1. 名主宗族子弟,名主其实就是庄园的大地主,最初的武士是这些地主的私人武装,其首领的选拔上自然是宗族子弟优先。
  2. 土著贵族,地方的小地主,为了保护和扩大土地,就要发展武装。
  3. 军事贵族,中下级军事贵族中不少人也出身于皇族或中央贵族,因在中央升迁无望,卸任后不回京都,通过与地方豪族通婚,扩大势力范围。

镰仓幕府后进入了室町、战国和织丰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日本历史上的百年战乱时代。战国时期,武力失去了约束,实力主义成为时代的象征,武士频频改变效忠对象。在实力主义浪潮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战争过程从来都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不讲显赫家世和传统秩序,只认军事实力和军事才能,给每个武士特别是不满现状的下级武士,提供了出人头地的平台和希望。于是,从下级武士中不断涌现出时代的风云人物。

“武士道”的出现

德川家康结束了战国的乱世,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与明朝末年的时候)。

德川幕府为了压制以京都为中心的天皇朝廷的贵族文化,以巩固幕府掌控下的封建体制,于是,有意识地抬高武士阶级的社会地位。

德川幕府先是完善了丰臣秀吉仿照中国开创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士“并不是中国所指的读书人,而是武士),将日本的武士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拔高。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图 | 德川幕府的武士阶级

武士会享有很多特权,比如,幕府规定民间只有武士阶级才能随身带刀,农民见到武士,必须把路让开,在路边下跪行礼。社会地位的提高,使武士们暂时地安分了下来。

但是,日本的主流价值观深受中国的儒家影响,武士的行为方式与其格格不入。战国时代武士那种征战杀伐、拔剑生死,只有简单的主仆伦理的形象特征,显然不适合作为和平时期的典范。如何改造武士阶级的文化和道德,以将其作为整个社会的准则,成为了德川幕府首要的任务。

武士阶级信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根本不具备提炼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解决武士理论基础单薄这个问题,日本人将目光投向了儒学和佛教。

于是,“武士道”就出炉了。

孔孟的儒家思想,为”武士道“构建了伦理体系

人和宇宙在精神和伦理上必须是一致的,这就是”天人合一“。同样,一个武士如果没有服从于伦理感情,那么,他只是一个杀人机器。

于是,日本的学者用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武士道“打造了伦理体系:

  • 仁,”至刚则柔,爱即勇“,恻隐之心,仁者无敌,成为了武士的训条。
  • 义,“义犹如筋骨,给予武士硬度与高度——无骨,头不可立于椎;无义,虽有才学不足以立于世。”义——武士要正直,公正。
  • 礼,武士的礼仪非常繁琐,但礼仪的最终目的强调的是修心。
  • 勇,论语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真正的武士,要有敢作敢为的精神。
  • 信,”缺乏诚信的礼仪,是一场闹剧“,真正的武士,要一诺千金。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图 | 深受儒学影响的日本“武士道”

儒学的思想为日本的”武士道“提供了”道的觉悟“,但儒学有个缺陷,就是没有解决人死后的问题,这时候就轮到佛教出场了。

佛教的思想,为”武士道“奠定了生死观

越是人命如草的战乱时代,越会让人们不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也不再关心如何救世,反而是静下心来回归自我和内心,思考一些跟人生有关的哲学问题。武士是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所以,更是离不开对生与死的思考。

儒学伦理能解决的是生前的问题,但并不擅长对于死亡问题的抽象思考。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到了拂晓时分,突然觉悟,悟到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从此成了佛陀。佛陀什么意思?就是觉悟了的人嘛,超越了生死、名利以及各种欲望和执念,彻底摆脱了痛苦的轮回。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图 | 菩提树下的佛陀

日本人引入了佛教的禅学理论,解决了武士对于死的困惑,简单说就是通过觉悟,超越死亡,求精神的解脱。正所谓是武士道“死的觉悟”。

就这样,“道的觉悟”和“死的觉悟”,构成了日本“武士道”思想的两极。在武士求道的过程中,也为其留下了独立人格进行思考的空间。而后,”武士道“又强调了日本神道教的”忠君“、”敬祖“、”孝道“等思想,为武士傲慢的性格中又增添了服从的因素。

“武士道”,是怎样化作日本民族血液的

武士道经儒学和佛教加持后,迅速成为德川幕府对庶民进行道德教育的素材,武士被推崇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标杆,武士阶级成为其他三个阶级争相模仿的对象。

在江户时代长达二百五十年的和平时期,德川幕府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寺子屋”和“乡校”将儒学作为庶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使日本的庶民阶级和武士阶级在儒学上取得了道德的共识。庶民以儒学作为道德标准,将幕府所推崇的武士典范作为道德标杆,逐步形成了一套被全社会认可的道德观念。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图| 江户时代在寺院所设的私塾——寺子屋

德川幕府对国民教育非常重视,日本普通民众的识字率高达40%~50%,远超同时代的清朝。

幕府通过庶民教育既实现了儒学普及,又实现了“武士道”的全民化。长此以往,“武士道”逐步由武士阶级的道德准则,进而转化成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近代中,日本军人的“新武士道”,是对传统“武士道”的谋杀

“明治维新”后,日本效仿英国,致力于打造君主立宪制下的民族国家。

江户时代形成的“武士道”提倡多元分散式效忠的主仆道德,与明治政府提倡的“效忠天皇”的一元化效忠模式,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传统的武士瞧不起庶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不仅无法与之和谐相处,甚至出现不听其指挥的现象。这严重的影响了,日本打造高组织性近代化国家的进程。

这种矛盾的背景下,爆发了“西南战争”。最终,代表传统武士阶级的西乡隆盛自杀,明治政府赢得了胜利。西南战争,标志着日本传统“武士道”的消亡。

“硫磺岛战役”中自杀的奥运冠军背后:日本的“武士道”早已消亡

图 | 西乡隆盛雕塑

在肉体上消灭仍不服从的顽固武士之后,明治政府完成了对旧武士道的扬弃,而其建立的日本皇军的“新武士道”。虽然还保有“武士道”的名字和外表,但是,其核心却是披着武士道外皮的军国主义,是如假包换的来自普鲁士的舶来品。

“新武士道”,去掉了传统“武士道”中的儒学思想,将其核心变为皇道武士道,即“效忠天皇,毫无保留地赴死”。此后,所谓的天皇的武士,在去掉了独立人格后,也就变成了杀人的机器。

就这样,日本皇军在敌国的土地上,仿佛化身为古代战场上掌握生杀大权的武士,恣意杀戮敌方的军人和平民,斩首俘虏。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奉行的那套所谓的“新武士道”,只是邪恶的军国主义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一把廉价的武士刀,一句响亮的口号,就能让一个年轻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抢,将人性的邪恶在异国释放,也将自己的生命也留在了他乡。

结语

我们可以批判、谴责那些利用文化,去行使邪恶目的的政治野心家,但是,对于文化之于个体思想的影响,我们却是无能为力。无论这些影响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无论我们是选择接受还是拒绝,这种影响都会必然会以某程度刻印在我们的大脑中,影响我们的行为。

作为个体的我们,既无法拒绝,又无处藏身。因为,没有人可以活在文化的真空中,每一个人都必然被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裹挟在历史的洪流里。在这种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脆弱的,谁也无法摆脱历史进程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所以,如何处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1、《武士道》——新渡户稻造 ,2016-1 浙江文艺出版社

2、《日本武士兴亡史》—— 娄贵书 ,2013-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兵者不祥》—— 刘鹤,2019-7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