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瀋陽清昭陵為何沒有被盜掘?

雲緋


我的理解有以下兩點可以從保護力度和陵墓的財富狀態來分析。

保護力度。在清朝統治時期自然不用分析,無人敢動。軍閥統治時期,清帝退位後瀋陽(舊稱奉天)歸於奉系軍閥張作霖,而張作霖雖說是綠林草莽出身卻也是前清舊臣並是一個講究大義之人。其兵精糧足自己沒有盜墓的動機同時自然也不會允許別人去盜墓。再有東北淪陷日本人實際控制東北三省,最初日本人也是動了心思想要盜掘昭陵無奈種種原因而放棄,日本人為了使得溥儀安心做傀儡皇帝重兵保護清昭陵。

財富狀態。皇太極是清朝第一位稱皇帝的人,所以其皇帝陵墓必然是很重視,機關重重難以尋覓。清初女真實行火葬,同時還焚化御衣及陳設等物。加上建國之初財寶國立睏乏所以可想而知寶物不是很豐富,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為盜掘清昭陵主要是因為位於瀋陽較為幸運,加之時任政府保護力度強。並且清昭陵是建國之初的帝陵,相比於清東陵寶物不是很多切困難重重自然沒人願意冒險一試。


tangible小雨


清昭陵寶頂之上是大榆樹,寶城建於康熙五年(1666年)。寶頂之下就是清昭陵的地宮。
就目前為止的信息來看,皇太極的清昭陵並沒有遭遇盜掘。據說在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扶持溥儀,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幫助溥儀保護了清昭陵。也有說法是官方曾經探查過清昭陵是否有被盜痕跡,但是考察人員遭遇了危險而未能繼續深入,所以清昭陵是否還是完好無損無法證實。
其實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是根據女真人的喪葬習俗進行火化了的,在康熙年間編修的《順治實錄》記載:皇太極是以國禮焚化,即連棺帶人火化的。
清太宗歷史記載明確:死後盛殮於梓宮。梓宮就是安放完整遺體和棺槨的宮殿。等到皇太極搬進地宮安葬到昭陵裡時,文獻記載已經變成了寶宮,而不是帝后專用的梓宮。寶宮就是皇家的骨灰罐。
所以皇太極地宮內沒有棺槨,只有存放骨灰的寶瓶。隨葬品都是和皇太極火化了,昭陵地宮內應該並不富裕,不值得盜墓賊拼命去挖掘。後來的清朝皇帝覺得火化殯葬野蠻,就摒棄不用開始棺槨厚葬,對祖先的火化就避諱不提了。
同理就是順治皇帝,他生前酷愛佛法,幾次表示希望火葬。順治死後按照佛教傳統火化,然後才葬入清東陵的孝陵地宮。因為安葬的骨灰盒,就沒有隨葬貴重財物,無利可圖使得盜墓賊對順治失去了興趣。這位薄葬的皇帝躲過了清東陵的兩次浩劫,得以保存完好,安息於地下。

歡迎關注知乎‘雲緋’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雲緋


你怎麼知道清昭陵沒被盜掘過,千萬別這麼武斷,好像歷史上數次有人進去過。但滿清剛入關時有火葬的習俗,而且是薄葬,應該沒有什麼貴重的隨葬品,但丟沒丟過東西就沒人知道了!


陽光下的暴走


舊時東北是滿族勢力範圍其實張大帥長的就像滿人


user5895650922578


應為沒有啥財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