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事件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唐高宗灭亡高句丽。但有的人也把这个“高句丽”称作“高丽”。那么,“高句丽”与“高丽”二者有何关系?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首先,我们来聊聊“高句丽”的历史。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一带。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huì mò)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中国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

“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相当于西汉末年),高句丽正式建国。据高句丽人自己所立的巨型石碑“好太王碑”(韩国称“广开土大王碑”)中记载,其第一代王叫“邹牟”,都城在今天辽宁省桓仁县,不久迁至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王莽时代对周边部族推行歧视政策,引起北方部族纷乱,高句丽也被更名为“下句丽”,直到东汉初年,汉光武帝才恢复了 “高句丽王”的王号。

到曹魏时代,高句丽形成了一个对周边部族有很大影响力的政权。曹魏在消灭了割据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几个郡的公孙氏之后,242年派大将毌丘俭攻打高句丽,焚毁都城——丸都城,给高句丽造成灭顶之灾,《毌丘俭纪功碑》中就有“高句骊反”“讨句骊”的记载。

“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毌丘俭碑拓片(局部)

然而,高句丽并没有覆亡,它慢慢恢复,趁着中原战乱(西晋永嘉之乱),恢复实力,牢牢掌控平壤地区的同时,重新开始攻占辽东郡、玄菟郡。在好太王时代,高句丽终于完全占据辽东(约405年)。至此,高句丽吞并了西汉以来所设置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的广大辖区,并在427年将都城迁到平壤,大力经营朝鲜半岛。

在随后的南北朝时代,高句丽通过控驭辽东和黄海东部交通,展开“越境外交”,与南北对立的中原王朝同时建立联系,并且远通北亚草原的柔然和突厥,甚至与中亚粟特人也有联系,可以说高句丽已然成长为欧亚东部世界的一个强国,因此中原史书称高句丽“强盛不受制”。

5世纪末时,从朝鲜三国时代的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它与朝鲜半岛另外两个古代国家百济与新罗(都在朝鲜半岛南部)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它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又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的高句丽,中原政权常常与百济、扶余政权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出现内部纷争(531年-551年),开始逐渐地衰落。

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新罗由于占领了人口众多而富裕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扩张打下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到达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新罗与中国的直接沟通,双方联盟最终在7世纪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进程大致如下:

6世纪下半叶,隋帝国最终结束南北分裂,中原走向统一,高句丽问题也日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后来,隋炀帝屡征高句丽,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征辽东”。

598年,高句丽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隋炀帝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于是发兵征讨。隋丽战争遂爆发。

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开始于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入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第一次征讨以失败而终。

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御驾亲征,志在必得,但中途因国内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

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各地老百姓纷纷起来造反,隋朝国力锐减,因此。这次征讨不了了之。618年,各地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后,唐朝继续执行隋炀帝灭高句丽的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联合,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鉴于高句丽对于大唐有很大的威胁性,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次年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贞观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15万大军前来抵抗,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但是高句丽其他城市誓死抵抗,到了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占领高句丽的预期目的。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公元660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次年,继位的唐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水陆分道并进。唐朝与新罗联合,决心一举灭亡高句丽。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在世时虽然尚能以高压控制高句丽政局,但高句丽内部已经危机四伏,当他死去时,高句丽已离覆亡不远。

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高句丽出现内乱。唐高宗见状,又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将领攻击高句丽。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

公元668年,唐帝国与后来居上的新罗联手,先是灭亡了百济,又在白江口(今天韩国的锦江口)的大海战中,大败前来援助百济残余势力的倭军(即当时的日本军队)。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继续奋勇出击,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九月十二日,高句丽人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高句丽灭亡。

自汉末至唐初,高句丽共存在了705年,先后以桓仁、集安、平壤三地为都,所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在现今中朝两国境内都有分布。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统辖其地。

“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高丽的历史。

高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公元918年,王建自立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达到鸭绿江沿岸,扩张到甲州(今朝鲜甲山郡)、吉州(今朝鲜吉州郡)一线。

高丽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对外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契丹(辽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等大陆国家称臣,并曾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爆发战争。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让王自立,建立了朝鲜李氏王朝。高丽灭亡。

关于“高句丽”与高“高丽”的联系和区别,这要做两个解释。

首先,要注意高句丽在后期就开始被称为“高丽”了:在南北朝时代的中国正史中,“高句丽”就开始被写作“高丽”,在南朝,《南齐书》最先如此称呼,而北朝可能更早,至晚《北齐书》已经将“高丽”作为“高句丽”的称呼了。至于原因,学界目前仍有分歧。有人认为是高句丽自己改名了,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史书的简写——之前也曾简写“高句丽”为“句丽”、“句骊”。但是到隋唐时代,史书中对于高句丽的称呼绝大多数都改成了“高丽”,仅有个别记载同时并用“高句丽”。一句话,高句丽还是那个高句丽,只是叫法有所变化。

虽然高句丽后期也可以叫高丽,但在历史研究中,应该把“高句丽”、“高丽”二者区别开来:首先,高句丽在前,拥有广袤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高丽则在后,以朝鲜半岛中南部为统治区,二者重合区域极少。

其次,高句丽灭亡距离高丽建立,中间隔了250年。就像北魏拓跋珪以魏为国号时,曹魏已经灭亡120年了一样,高丽只是借用了“高句丽”名号的另一人群的政权。其实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就曾经有多个政权打着“高句丽”旗号,比如出使到日本的渤海国人,他们在日本史籍《续日本纪》中被记作“高丽使”;突厥默啜可汗的女婿高句丽人高文简逃往唐朝时,则是以“高丽王莫离支”名义被记录下来。

“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高句丽灭亡之后,新罗通过战争以及外交手段,逐步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广大地区,也就是原来百济的全部领土和高句丽南部的一些领土,这之后的新罗被称为“统一新罗”(朝鲜史学界不承认它是统一国家,故称之为“后期新罗”)。

经过两个世纪之后,“统一新罗”衰落,“统一新罗”内部掀起反叛势力,其中有两股最终做大:

一股是公元900年在原百济地区兴起的甄萱(在位期间900~935年)政权,建立的国家被称为“后百济国”;

另外一股是公元899年在原高句丽一带兴起的“后高句丽国”(又叫泰封国、摩震国)。“后高句丽国”后来反叛新罗,他的新首领王建在918年改定国号为“高丽”,定都开京(今朝韩边境附近的开城),又称王氏高丽(之前的高句丽则又被称为“高氏高丽”)。

上面三方混战,最终“高丽”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朝鲜半岛,由此“高丽”又成为这个统一的新国家的国号。

这个高丽完全继承了新罗的全部国土,并向北有所伸张,重要的是,它持续统治朝鲜半岛近500年,直到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取而代之。

总结来说,高氏高丽(即高句丽)存续时间相当于汉末至唐初,而王氏高丽存续时间则相当于五代至明初。

王氏高丽被西方人先是译作Corea,据说日本人在1910年吞并了大韩帝国之后动了手脚,改成Korea,好让Japan能排在它前面。Korea译自高丽,而“朝鲜”的英文译名则是Chosun,现在韩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英译名就是Chosun Ilbo,而不是Korea Daily。可见,Korea对应“高丽”,“高丽”则是“高句丽”的简称,所以全世界对朝鲜、韩国的称呼归根到底都来自“高句丽”。

“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

下面讲讲“高句丽”历史问题为何成为历史敏感问题。

高句丽一直以来被朝鲜和韩国视为其“国史”的重要内容,在它们的古代史体系传统观点中,高句丽与百济、新罗是“三国时代”,是国史的重要历史阶段和组成部分。21世纪初,中国学界展开“东北工程”,进行高句丽相关的东北亚史研究,其中对于所谓高句丽归属问题中韩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争论。中国学术界将高句丽视为中国东北地方民族政权的历史定位,在韩国看来,这无异于“歪曲历史”、“抢夺历史”。因此,“高句丽历史问题”成为两国交流中极其敏感的问题。

以往,韩国古代史学界偏重新罗、百济、伽耶史,而忽视高句丽史,为改变这种现状,韩国在2004年成立了专门的大型研究机构“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整合成为新的“东北亚历史财团”),投入大量财力、人力进行包括高句丽史在内的研究项目,这改变了韩国古代史的研究格局。不过,自始至终,中国学界和韩国学界内部都存在一种声音,就是历史研究中的“学术非政治化”和“一史两用”的呼声。客观地讲,正是这种声音最终使得中韩两国高句丽史研究者开始反省,加强双方的直接交流。

2012年中国集安市新出现一方高句丽时期的石碑,定名为“集安高句丽碑”,它与集安的“好太王碑”(又称“广开土大王碑”)、韩国中原郡出土的“中原高句丽碑”并称高句丽三大碑。两国研究者迅速展开学术交流,互相邀请专家进行演讲和讨论。

2014年10月,为纪念高句丽“好太王碑”建碑1600周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和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的组织推动下,中、朝、韩、日四国高句丽研究专家聚首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就“好太王碑”及高句丽历史问题加强交流和沟通。高句丽史作为中古东亚史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国边疆史的研究课题,也是朝、韩国史的组成部分,这一认识相信会越来越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的认同。

讲了半天,大家一定搞清楚了“高句丽”和“高丽”有何异同,以及隋唐三位皇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