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无林不张榜、无林不开科的传说

据家里的长辈说,

无林不张榜、无林不开科的传说

相传,明朝时期,福建林姓众多,当时有“无林不张榜、无林不开科”之传说。福州有一莲坑,在莲花盛开的季节,如一坑之中只开一朵莲花,林姓当年准有一人考上举人,如开两朵,林姓必有两人考上举人,莲花开得越多,林姓中举人越多。有一年,一坑莲花全部开放,预兆着林姓学子将全部考上。林姓老祖妈(老奶奶)一看莲花全开,万分高兴,命族人搭台唱戏,提前庆贺。恰巧遇上主考坐轿路过此地,见人山人海看戏,问因何事这么高兴。有人答,“这是林家庆贺子弟们中上举人了”。主考闻言大惊,心想,考试还没进行,他们咋知道考上举人了?真是聪明过顶了。考试开始了,主考要给林姓难看,凡姓林的学子一个不选。他将林姓学子的卷子全部捆在一起,看也不看,扔在了顶棚上。张榜公布中举名单时,需主考亲笔点榜,可主考拿起笔要点时,突然中风,话不能说,手不能动,手指顶棚干看,说不出一句话。众人傻了,这是咋回事?外边一群学子还等着看榜呢,可榜又贴不出去。愣了半天,有人去到顶棚,一看,上边全是林姓子弟的卷子。有人建议,将林姓子弟一个不留全选上。一句话,主考的中风猛然间好了,他此时方知这是天意,遂命重新写榜,将林姓学子一个不留全选上了。从此,有了“无林不张榜、无林不开科”的传说。

无林不张榜、无林不开科的传说

所谓“无林不开榜”,究其话的意思是说:凡科举殿试揭榜,每榜必有林姓贡士考取进士,甚至登科“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文科和武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

追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创始人是隋朝文帝、炀帝。如果以杜佑《通典》记载为准,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停止科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二百九十八年。中国科举考试延至明朝,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据统计,在中国古代科举考中进士的总人数约98749人。林姓考取进士者究竟有多少?至今没有准确的数据。以明清两朝文科举为例,则有较清晰的资料显示。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止,在五百三十三年间(期间明洪武五年至十七年停止科举十二年)殿试开设201科,其中正科(逢辰、戍、丑、未年)173科,恩科(如老皇禅位,新帝登极,皇帝、太后逢十寿诞加设的恩科)28科,录取进士51624名,其中林姓进士644名,登科一甲三及第者15名(状元5名:林环、林震、林大钦、林召棠、林鸿年;榜眼4名:林志、林枝春、林建鼎、林彭年;探花6名:林文、林一凤、林汉、林士章、林钎、林宜春)。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榜眼龚錡、探花林文,创同科一甲三及第皆福建人的奇迹。

纵观明清两朝科举的历史,在殿试开设201科中有林姓贡士金榜提名者183科,同科中林姓金榜提名10位以上者多达6科(明永乐二年甲申科、明正德九年甲戍科、明正德十二年丁丑科、明嘉靖四十四年壬戍科、明万历十四年丙戍科、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

“无林不开榜”一说,凡阅览本族一些书籍,字里行间常有此话的言述。目前止,未见此话的出自。孩提时每逢期末考试,总听族中一些长者谈及“无林不开榜”的轶事。传说“明宣德年间,福建莆田九牧祠莲塘在清明时节提前开了9朵莲花(一般每年在6-9月间开花),其中一朵莲花格外鲜艳且出类拔萃。族人按往年验证猜测,认为是高中状元的先兆,在朝廷尚未开科殿试,便提前做状元酒庆祝。不想之举传到县官耳里,逐上报朝廷主考官,主考官心生妒忌。是年殿试开科将林姓9位贡士和一位女婿试卷压于墨砚底下,弃于一甲钦点之列。天有不测之风云,当晚贡院一场火烛将原筛选的十份试卷烧毁,主考官第二天早朝为了交差,无奈之下重新以文章的优劣评定试卷,结果林姓二位贡士胜出,同科被明宣宗宣德皇帝钦点为状元和探花,其余录为二甲进士。正、副主考官私下感叹:真乃‘无林不开榜’,天意也”。

诚然,传说终归是传说。“无林不开榜”是否出自明宣德庚戍科主考官之口?今天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也难以辩别传说中的真实性。较之以明清两朝文科举为例,在殿试开设201科中有林姓贡士金榜提名者183科,意味着有18科没有林姓贡士金榜提名。由此可见“无林不开榜”一说,他并不涵盖中国古代实行一千二百九十八年的科举,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指某个朝代或某一科而言。以此为依据来解读“无林不开榜”,无疑是比较客观和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

笔者认为:林姓在践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卓有成就的,这在族中一贯秉承“忠孝传家,教育为先”的家训是切切相关的,不愧为在中国百家姓中极具代表和显赫的姓族。“无林不开榜”流传至今,被族人津津乐道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尽管有自诩、夸大和百姓恭维的因素,但纵观中国古代历朝的科举,林姓人文尉起,簪樱相继,科举蝉联,代不乏人。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史册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辉。虽然随着朝代的更迭,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尘封的历史。每每梦回历朝林姓莘莘学子,毕生孜孜以求所创造的科举辉煌,在林姓三千多年繁衍的历史中,辉煌不曾磨灭。

推开尘封的历史,从教化和激励的角度,再次解读“无林不开榜”。固然蒙上“自诩”的色彩,却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林氏子孙。不仅在中国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起到教化子孙考取功名和报效国家的作用,而且在当代同样成为立身励志和奋发图强的动力。

无林不张榜、无林不开科的传说
无林不张榜、无林不开科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