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2019年10月10日,考研報名第一天。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 話題引爆網絡,話題閱讀量近4億,約28萬人參與討論。隨後,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央廣網等接連轉載發聲,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作為非全改革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受到熱議實際上並不奇怪。

然而,當輿論潮水退去,成千上萬名“非全”學子將何去何從?經歷三年改革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又到底如何呢?

非全日制研究生:熱度高漲的新生

起於“在職”,卻不同於“在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誕生之日起就擁有不俗的定位。

1981年1月1日,我國學位制度正式建立。以此為始,非全概念顯露。1983、1985、1997三年國家陸續發佈官方文件,全面啟動了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的工作。

當時的“非全”招錄的主要分同等學力與在職人員兩種群體,所以我們習慣上都稱為“在職研究生”。其創設初衷是為了滿足社會在職從業人員的再教育需求,在職人員便成為生源主體。

直到2016年在職研究生成為歷史

非全日制研究生誕生。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廳[2016]2號)發佈,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招生依據國家統一要求,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教育部官網發佈《通知》

政策文件中有諸多要點。

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招考統一試卷及錄取標準,實行並軌發展;同全日制一樣,進行學歷學位雙證管理(以往的在職研究生是單證),具備同等法律效力;畢業標準和全日制一致,保證同等質量

至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成為與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補的全新學位類型,定位“不俗”。

2017年“非全”首次報名,新政策激發了無數考生報考的熱情。

這一年,全國各省或直轄市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人數佔研究生報考總人數的比例顯著。

北京市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數高達 37949 人,佔比13.1%;江西省報名 5550 人,佔比10.65%;黑龍江省報名 6289 人,佔比9.4%。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不僅考生“熱情”,國家也對“非全”寄予“厚望”。

2017年,教育部對於非全日制研究生共下達了約136360個招生計劃,佔到碩士研究生總體計劃數的22.17%。

這一年,不少媒體都這樣形容“非全”的誕生:“在職研究生”的春天來了!儘管將“在職”約等於“非全”的定義並不準確,但對“非全”的讚譽之意卻非常明顯。

然而,事實證明,“非全”改革不會一蹴而就。

遇冷:多方不適的“非全”

2017,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並軌的第一年,非全“試水”結果遇冷。

首先是高校面臨的招生壓力。面對教育部的136360個非全日制研究生計劃數,“完不成”招生計劃成為各高校在非全日制研究生錄取工作中的普遍現象。

山東大學非全日制研究生計劃招生1640人,實際錄取997人,未完成的非全日制招生計劃約佔總計劃數的40%;南京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未完成計劃各佔約39%、25%。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具體到部分高校的一些專業,甚至面臨著無人過線的尷尬局面。

中山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等7個工程類碩士專業;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等12個專業均出現了“零錄取”的情況。

2017年各高校“非全”招不夠人的狀況背後,大致有兩類人群。

一類是真正“在職”、非脫產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

對於他們來說,“非全”較以往的在職研究生,具有更高含金量,但含金量也意味著難度

《通知》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在考試內容和錄取分數上要標準統一,統考試卷對於初次試水的在職考生難度不小,這幾乎直接導致了非全日制考生群體的上線率滑坡,從而使各高校在“非全”錄取上普遍面臨生源壓力。

而除了在職考生等,應屆生不是也可以報考“非全”嗎?

但實際上,多數應屆生並不願意報考“非全”,對該政策的瞭解也不多。

一份調查顯示,對於“非全”納入統考,統一標準的政策,近半數考生認為對自己沒有影響,不考慮非全日制,有近四分之一的考生不清楚該政策。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在職考生“難考上”應屆生報考意願低,那麼2017年各高校的“非全”招生計劃如何完成?

答案是:調劑

面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不足的困境,為了完成招生計劃,大部分高校通行的做法是通過校內外調劑。

天津大學17年錄取的979名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生源中,第一志願錄取的考生僅佔1.3%;而一志願校內調劑佔34.5%;一志願報考外校調入的比例佔64.2%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北京郵電大學非全日制專業中,大量專業的錄取人數都遠遠超過上線人數,說明調劑的比例顯著。

計算機技術專業,上線4人,錄取108人;電子與通信工程上線3人,錄取82人;軟件工程上線2人,錄取35人......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這種狀況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

南京大學70%的金融碩士,華東師範大學98%的法律碩士 (非法學) 、70%的應用心理碩士均是通過校內外調劑錄取。

總之,“非全”試水的第一年,高校、考生都面臨不小的壓力。而兩年後的今天,當初那些調劑上“非全”的學生又如何?

尷尬:夾縫中“應屆”非全

脫胎於“在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在從事其他職業或者社會實踐的同時,採取多種方式和靈活時間安排進行非脫產學習”。

即目前“非全”還是更適合已就業人士,是他們提升學歷的一種途徑。

但正處於改革之初的“非全”,有大量全日制應屆考生調劑於此。他們被夾在“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之間,處境尬尷。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這些“應屆”非全日制研究生,一方面沒有在職工作,處於脫產學習的狀態,和全日制學生一樣培養;一方面又在住宿、學費、獎學金、助學貸款等與全日制不同。

一些高校也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新生獎勵政策, 從獎助學金、住宿、就業政策等方面給予激勵。如中國人民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為錄取的非全日制碩士提供新生獎學金;

北京化工大學規定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研究生享有同樣的獎助學金政策、同樣提供住宿;北京交通大學則承諾為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髮三方協議。

但並不是所有的“應屆”非全學生都能享受到這些優惠。

處於夾縫中“應屆”非全畢業生面臨的困境是:學的是“非全”,就業時卻要和全日制同時競爭。

再加上,“非全”改革時間較短,社會對其認知仍然是等同於在職研究生,還保有慣性歧視。

未來:“非全”何去何從?

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經歷三年改革試水之後,不少高校都做出了調整。

仔細翻閱部分高校2020年碩士招生簡章就可以發現,與18、19年相比,最新的簡章增加了“原則上,我校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

目前,暨南大學、廣州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多所高校,在招生簡章中都明確規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定向類別

“尷尬”的學歷:非全日制研究生

《2020年暨南大學碩士生招生簡章》部分截圖

今年8月,教育部發布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也明文規定:“定向就業的碩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業;非定向就業的碩士研究生按本人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辦法就業。”

這些調整背後,似乎“非全”在向“在職”靠攏,而回顧2016年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定位是:

成為與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補的全新學位類型

如何功能互補目前沒有定論?總之,“非全”未來的探索之路還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