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每次坐高鐵,從魯地回秦地,都要經過洛陽龍門站。當然,心裡知道這兒應當距離龍門石窟不遠,但一直沒有前往探觀的衝動,總覺得都是一些人造的沒有靈魂的佛佛龕龕,有什麼好看的呢?今秋偶有事路過洛陽,有點閒時光,想想牡丹已經過季,那就不妨去龍門石窟瞧瞧。從龍門石窟回濟一月有餘,一直懶得動筆,說實在的,對龍門石窟的看法有點複雜。我想,作為遊人,大家第一眼看到龍門石窟景區西山、東山上大大小小狀若蜂巢的石窟,一定都有一個疑問: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到底是什麼人,為了什麼目的,居然在這山體上建造了這世間少有的工程?謎底暫不揭曉,讀完自己找答案。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話說我此番河南行,到了龍門石窟目的地,居然有種想見恨晚的感覺。原以為龍門石窟會在一個了無生機的荒山野嶺上,沒想到,到了才發覺那裡居然山青水秀,佛若江南。兩山夾一河,東、西兩座青山如巨龍在垂柳依依、碧水長流的伊水邊鬥法,遊船逡巡江面,在如絲如絹的河面蕩起柔美的波紋。東邊的山為香山,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安葬於香山,山上建有香山寺。西邊的山為龍門山,與香山隔河相守,望之若闕,又被冠以“伊闕”。潛溪寺、賓陽洞區、火燒洞、古陽洞等大部分石窟分佈在西山上,遠觀有如蜂巢之密集。龍門大橋跨江而過,串起東西兩山。有感於龍門石窟松柏蒼翠、寺院林立的秀色,白居易《修香山寺記》曾嘆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歡遊之勝,香山首焉。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伊闕秋色

素稱“九朝古都”的洛陽先後有13朝建都於斯。洛陽八景頭魁之“龍門山色”堪稱風水寶地,引得帝王的垂青。從北魏孝文帝以來,先後有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餘年的大規模營造工程在這裡進行,湧出出這大大小小狀若蜂窩的窟龕像。據史料記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時期(公元498年),擁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西山石窟、東山石窟和香山寺是龍門石窟的主要景觀。長達1公里的香山與龍門山崖壁上分佈有10萬餘尊石雕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浸透了能工巧匠智慧與汗水。雖然歷經風霜雨雪的侵蝕以及戰亂、政治動亂的洗禮,好在後人對石窟進行了不間斷的修保,保持的還算完整,擁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栩栩如生、精美絕倫的雕像與綠水青山相輝映,怎一個旖旎、毓秀了得。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伊闕風光。曾經封建皇親貴戚的私家園林,如今進入公眾視域。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山水與石窟建築相得益彰

龍門石窟第一窟:古陽洞因為開窟時間最早,建築延續時間最長而擁有第一窟稱號。洞正壁居中為釋迦牟尼造像,兩側為面相清秀、頭戴蓮花寶冠、姿態優美的菩薩各一尊。這三尊主像是北魏孝文帝為祖母馮太后所造的功德像。此洞也是北魏皇室、名門望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洞窟。統計表明,洞內各式造像龕多達1000餘個,大小龕的造像均呈北魏後期盛行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中原風格”。洞四壁、窟頂造像龕以及洞內佛龕的龕楣、龕內佛像的背光和光頭等處精巧華麗、精細繁縟的雕刻,富於變化的圖案紋飾和琳琅滿目的造型更體現了當時繪畫和雕刻藝術水平的高超。窟內800多品造像題記與極其豐富的內容物集中體現了不同北魏政治、經濟、民俗、建築、雕刻、繪畫、書法的藝術寶庫。

古陽洞是中國石窟中保存造像題記最多的一個洞窟。久享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其中的十九品就雕刻於古陽洞內。書法珍品之龍門二十品,堪稱魏碑體的楷模,字形承隸啟楷,端正大方,大小勻稱,排列整齊,剛勁有力又不失質樸厚重。清代因佛道之爭,曾一度將釋迦牟尼造像塗成了太上老君的形象,後來又改了回來。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古陽洞

如果說北魏早期的石窟造像有種遠離塵寰、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範兒,那麼,到了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石窟的佛像造型則更接近於唐代人們崇尚的人體自然美,富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唐高宗初年(650-661年)雕造潛溪寺中的佛像造像是代表,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潛溪寺因寺下泉水湧流而得名“潛溪”。洞窟寬、高各9米許,進深7米許,是西山北端的第一個大窟。洞內雕刻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造像。一佛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西方三聖”之阿彌陀佛,二菩薩是“西方三聖”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二弟子指迦葉與阿難。阿彌陀佛面容豐滿、表情靜穆慈祥、身體各部位比例勻稱、胸部隆起,居中而坐;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表情溫雅文靜、軀體豐滿敦厚、比例適中、有富人情味。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身披鎧甲、神似唐代武將形象,腳踩生動傳神的小鬼夜叉,立於洞內前壁兩側。在這裡,很有有必要了解一些佛學知識,通過對佛學的瞭解,也大抵知道為何有些人對佛學十分痴迷。

“阿彌陀佛”稱之無量壽或無量清淨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唸佛人前往“西方淨土”,因此又稱“接引佛”。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溱溪寺

阿彌陀佛左側的脅侍菩薩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以渡活人為主,每當陷於苦難的眾生吟誦她的名號時,“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阿彌陀佛右側的脅侍菩薩是大勢至菩薩:有大威勢,其所到之處,世界振動,眾生遇者,皆能息除各種災難。又“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全離三塗(地獄、餓鬼與牲畜“三惡趨”,另一解釋為火、血、刀),得無上力”。所以,在佛教裡,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二脅侍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而西方極樂世界便是“淨土宗”的最高境界。

古代人們為何那麼熱衷於信仰佛法呢?因為,佛法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太過美好了。大乘佛教主要宗派之一的淨土宗也稱為“蓮宗”,因此窟頂藻井淺刻著一朵大蓮花。相傳淨土宗是由東晉時期廬山慧遠初祖,至唐代長安光明寺善道正式創立。在淨土宗的教義裡,世俗眾生所居住的世界是“穢土”,佛居住的世界則是被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在極樂世界的人們想吃好的,想喝好的,想穿好的,只要靠想像這一意念就能達成,因此,很多世俗凡人都想前往極樂世界。而要修行做功德才能到達極樂世界,所以信佛的人每日都會“一心專念”不停口宣“阿彌陀佛”名號。

龍門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此洞窟雄偉壯觀,氣勢磅礴,九尊大佛中中間一尊最大(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雕工極為精湛,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大佛也都身材高大,姿態各有千秋。如若雨後初晴,雲霧繚繞,神秘莫測,美若仙境!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奉先寺

體現“孝文改制”漢化改革的洞窟:賓陽三洞之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的,完成於六世紀中葉,造像風格和服飾從文化上反映了孝文帝的改制。賓陽中洞為蒙古包狀的穹隆形頂子,大型蓮花狀地雕,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分佈於周圍,像蒙古包裡色彩豔麗的地毯。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北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主佛釋迦牟尼造像吸收了中原地區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呈現出體態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溫和,神采飄逸的“秀骨清像”。服飾也不再是雲岡石窟中雙領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而改進為中原的褒衣博帶形式,基座前部是一層一層摺疊著的羊腸紋狀的衣裙下部。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這種造像手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原來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側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畫面之精美絕倫引發了20世紀30年代的被盜事件。如今分別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收藏。這些佛像造像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發展的高超水平。雕鑿於北魏時期的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伊闕佛龕之碑-----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偉秀美,是唐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後做功德而開鑿。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賓陽三洞

賓陽三洞建造歷時24年,用工多達80多萬,洞內有11尊大佛像,但不幸的是最後還留下了爛尾工程。

萬佛洞:兩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無數個排列整齊的小佛,2到3、4釐米高,個頭小,透著能工巧匠精細的雕刻技藝,值得細細品味。

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在佛學世界得到了完美體現。規制不一的佛龕、洞窟、佛像被定格在山崖上,吸天地、日月之精華,依然免不了褪色的命運,倒是這伊河之水,穿越千古,不改浩浩蕩蕩之勢。無論龍門的西山還是東山,石佛多如牛毛,依然掩不住伊水、伊闕和龍門大橋的秀色。佛為山水加分,山水為佛增色,兩者相得益彰。若要論久長,當是靈秀自然風光久久長長的美也。真正的佛是天,是地,是日月,是人心中的那份善念與靈氣。大自然的佛性,滋潤著山山水水,生髮著人們的靈感,不知那些以舉國之力塑造這佛窟的王公貴族與帝王們向佛祖發願時可否參透。

龍門石窟工程規模確實很大,其建成融注了古人的智慧和血汗之多可想而知。不過,知悉這些都是魏、 隋、唐的皇親貴戚和王侯將相們為了自已家族對極樂世界的想往所做的發願功德時,心裡有點不恥。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伊闕

龍門石窟的來歷,非民間自發的產物,而是皇家貴族特權下的產物。封建帝制下,皇子皇孫們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死後還想讓這種特權繼續加持,將敬佛禮佛這種形式刻在石頭上,想以供奉不朽的石佛作為功德,打造皇族先祖通往佛國極樂世界的敲門磚。為了這不算太高尚的追求,皇帝們下令工匠雕刻了這些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的佛窟,推動了佛教文化在我國的興盛。這樣的工程,雖然有一定的建築藝術與宗教信仰在裡面,然而,同都江堰水利工程、蘇堤工程、曾堤工程以及萬里長城、秦直道等工程比起來,孰之格局大小與對民生與社會發展的貢獻可見一斑。如果將這些消耗在造佛上的財力用於為百姓打造幸福家居,不知會感動多少百姓,贏得多少民心。“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為何那麼頻繁,就是因為得天下者,江山坐久了,不懂得體恤民情,只為自己小團體謀私利,引得民怨沸騰,清政府就是典型,八國聯軍入京時有史載民眾居然給敵寇帶路、扶梯助翻城牆的咄咄怪事。最大的佛心是以慈悲為懷,作為帝王將相,九五之尊,最大的慈悲應是其治下的民生幸福,勞民傷財,為自己皇族先人發願祈福,孝心可贊,但境界似乎有點低了。孝也好,忠也罷,謀的是小我,遠不及秦始皇築長城、修秦直道的大家風範。

何人修,為何修,抽絲剝繭,游龍門石窟雜記

伊闕佛龕之碑

議歸議,龍門石窟既已存在,成就了我國佛家建築史上的不朽工程,那麼,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之為鏡吧。回溯我國佛教歷史和建築歷史,倒也是不錯的學習。

西山石窟遊覽路線為大石門——松濤陣陣園林景觀——龍門橋——石窟北大門——禹王池——潛溪寺——陳摶“十字卷碑”——賓陽洞區(賓陽中洞、賓陽南洞、賓陽北泂)——伊闕佛龕之碑——敬善寺——摩崖三佛龕——步步生蓮——佛手牡丹石——萬佛洞——雙窖——清明寺——惠簡洞——老龍洞——蓮花洞——郭公路方公路——普泰洞——趙客師洞——魏字洞——唐字洞——交腳爾勒佛龕——奉先寺——大盧舍那佛龕記碑——奉南洞——大唐內侍省功德碑——火燒洞——皇甫公窟——八作司洞——龍華寺洞——北市綵帛行淨土堂——古陽洞——藥方洞——路洞——北市絲行像龕——汴州洞——地花洞——唐贈隴西縣君牛氏像龕碑——極南洞——袁弘績洞——伊河。

東山石窟遊賞路線:西方淨土變龕——千手千眼觀音像龕——高平郡王洞——看經寺——二蓮花洞——四雁洞——禮佛觀景臺-香山寺。

對了,告訴大家個小秘密:龍門石窟每年不同月份,針對我國部分省份和城市實現票價減半政策,時間充裕的朋友,自己遊玩檔期能選在半假期間豈不是更好。具體事宜可以上網搜索景區官方電話諮詢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