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俗語“父子不同桌 叔侄不對飲”這是為什麼

中國歷史悠久,在關於文化的傳承中,不單單有四書五經這種的廟堂文化,更多的還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化從來都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有很多的廟堂文化都遭受到了篡改以及損毀,因為這是統治者的需求,可是民間文化因為自身不登大雅之堂,卻能夠很幸運的躲過這些人為的損壞,進而能夠完整的把老祖宗的人生經驗給保留下來。

民間文化中,最受到人們關注的就是俗語文化,俗語是民間口口相傳的一種文化形式,這些口語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人生哲理,這些都是老祖宗們在人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能夠知道後世人少走彎路,更快的接近成功。

另一類則是生活習俗,中國人是個講究禮儀的民族,但是同樣是一個民族的禮儀,也是有區分的,老百姓和皇帝的生活禮儀,是絕對不一樣的,皇帝每天講究的衣食住行等的諸多禮儀,並不能為老百姓所採用。因此老百姓自身有他們的一套社會禮儀,知道這些禮儀,不但對於瞭解古代社會生活有所幫助,還能夠真正的達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老祖宗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古文化之一,酒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單單是一種飲品,而且蘊含了很多人生的味道。一醉方休是對人生的灑脫,千杯不醉是對歡喜的表達,以酒澆愁是困頓時的慰藉,舉杯對月更是文人的雅興。酒的文化從某一程度上來說就是中華文明的寫照,伴隨了中國人走過了千年的歷史迷霧,並且還澆灌出像李白這樣的文豪大家。

俗语“父子不同桌 叔侄不对饮”这是为什么

對於普通人來說,有客臨門怎麼能少得了勸酒呢?自己獨居家中,也是要小酌幾杯的,酒的禮儀是中國人非常講究的禮儀,如果不懂得酒的禮儀,那麼這個人在社會上就不算是有所見識,也會鬧出很多笑話和不愉快。譬如這麼兩句關於酒的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父子關係是人世間最為親密的關係之一了,但是在古代文化中,父子兩個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桌對飲的,這樣的禮儀的確是讓現代人無法理解,裡面是有什麼樣的說法呢?在古人的尊卑思想中,孝道是天下所有大道的核心和基礎,所謂的孝道其實就是兒子對父親的態度,孔子曾經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可謂孝矣”。

可見父子之間的相處在古人眼中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因此父子不能同桌的原因,就是這樣顯得兒子對父親不太敬重,畢竟酒場文化的內核就是尊卑文化。不單單是對兒子來說,就是作為父親的一方,倘若在兒子面前多喝多飲 ,以至於酒後失態,那也會影響作為父親的權威。

古時候父子之間,要做到居不同屋,坐不同席,每天早晚,兒子需要去父母的房間問候請安,這是為”定省“。在這樣嚴格的封建禮節下,父子不能同桌喝酒,也是一件很正常的禮儀規範了。不過這樣的禮儀在現代社會肯定是不能夠有樣學樣,畢竟我們的現代生活講究一家人其樂融融,尊卑思想易經是封建糟粕,但是就算如此,這句俗語也是有它的借鑑價值的,父子之間還是需要在酒文化中,注意分寸,不能夠飲酒過量,以免父親說出什麼不適宜的話,對自己的兒子有所影響。

俗语“父子不同桌 叔侄不对饮”这是为什么

說完“父子不同桌”,再來看看“叔侄不對飲”,叔侄之間的關係,是僅次於父子之間的男性關係,可謂是至親之一。所以既然是上下有別的至親,自然也就從父子的忌諱中所順延下來了一套尊卑禮儀,那就是叔侄之間不可對飲。因為所謂的對飲,一定要是同輩之間的喝酒來往,這樣能夠達到一醉方休的氣氛,如果叔侄之間也如此隨性,倘若是醉酒之後,言語之間稱兄道弟,豈不是要鬧出大笑話來,甚至酒後無親,兩個人再有所爭吵打鬧,更是不成了體統。

不論是父子也好,還是叔侄也好,中國的酒文化根本上就是一種親疏有別的文化,對於自己的家人以及對於外人,一定要有不同的相處之道.不單單是在飲酒中這樣的注意和區分。不過對於古人的禮儀要求,我們也要與時俱進,能夠提取其中有道理的精神,不要不加甄別的就拿來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