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曲阜北門上的“仰聖門”石額

掌故知魯 | 曲阜北門上的“仰聖門”石額

臨曲阜故城北門,仰望古城,斑駁的城牆,巍峨聳立的城樓,氣勢恢宏而滿目滄桑。城門洞上方鐫刻有“仰聖門”三字,字體遒勁有力,據說是明代胡纘宗所題。由城門而入,回望城樓,又有一匾額 “延恩門”。一個城門,怎麼會有兩個名字?到底哪一個才是它真正的名字呢?

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明故城的前世說起。

明代以前曲阜縣稱仙源縣,縣城在今天的舊縣,與闕里相去十里。據費宏《城闕里記》載,在明朝正德年間,河北的劉六、劉七起義作亂,攻破了曲阜,燒燬了數百的宮寺民居,並且移營闕里孔廟,“秣馬於庭,汙書於池”。給孔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也使得大明朝廷與孔氏族人震恐。考慮到亂軍人數眾多,縣治派兵不利於防禦,東兗道僉事潘珍上奏說,縣衙治所必須與孔廟一起守望相顧,圍繞孔廟築造城牆。明朝政府同意了這一建議,花費了近十年時間,於嘉靖元年三月(1522年)完成了城牆修築。

修築的城牆是什麼樣子呢?據乾隆年間修訂的《曲阜縣志》記載,城牆周長為八里三十六步,高二丈,厚一丈。城牆用牆磚包砌而成,城牆外建有護城河。城牆有五門,正南為仰聖門,東南為崇信門,東為秉禮門,西為宗魯門,北為延恩門,每個城門上都建有城樓。傳說,當時築城的工匠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牆磚上,所以才有了數百年不倒的堅固城牆。現在城南門的一些牆磚上昔日築城工匠的名字仍依稀可辨。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怎麼正南門為仰聖門。仰聖門不是在城北門掛著嗎,何以又改在南門了呢?

據陳鎬《闕里志》新築闕里城圖記載,城池只有四門。唯獨缺了與孔廟大門相直的城南門。難道說,城牆建設之初僅有四門,沒有仰聖門嗎?帶著這種疑問,我們繼續翻閱了《曲阜縣志》。果然在第三十卷找到了“(萬曆)五年(1577年)改闢城南門”的記載,問題似乎解決了。然後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是在《孔子故里志》中也有一段記載:正德八年(1513年)以孔廟為中心修建曲阜新城,嘉靖元年(1522年)春三月工竣。萬曆二十年於廟前城牆上新闢縣城正南門,“重城皋門,以象朝闕”,突出了孔廟的中心地位。至此,城南門修築的時間出現了兩個,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然而有一點似乎可以確定,那就是正南門和城牆不是同一時期修築的。帶著疑問,我們繼續尋找。

令我們感到更加疑惑的事情發生了。同樣是在《曲阜縣志》卷二十九記載:(嘉靖)十七年(1538年)夏大旱,冬十一月赦,巡撫胡纘宗建金聲玉振坊。下面還有一列小字,纘宗又題城南門額曰“宮牆萬仞”。如果說城南門與城牆非一時間所築,如我們之前所探索的1577年或是1592年,那胡纘宗所題寫的門額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胡纘宗其人。

胡纘宗(1480—1560年),陝西秦安人。正德三年進士。曾在山東、河南當過巡撫。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二月,開封官署大火,他引咎自劾,從此在秦安家中埋頭著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因奸人王聯吿訐,在七十一歲之時身陷“詩案”之獄。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三(1560年9月22日),在秦安家中與世長辭,終年八十一歲。問題又來了,總不能城門還沒有,胡巡撫未卜先知,提前寫好,等到城南門建成之後再刻門額吧?難道說他題寫門額這事也不可信?在孔毓圻等纂的《幸魯盛典》中有載:(下馬牌)南有石坊,鐫“金聲玉振”四字,坊與城南門相直,門上鐫“萬仞宮牆”四字。而且據記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親謁曲阜孔廟祭孔,把原來的匾額換成了自己書寫的“萬仞宮牆”四字。問題出在哪兒呢?

或許一開始城牆就修了五門,只是志書都記載錯了,這倒是解決了胡纘宗題城南門額的疑問。但問題是如果一本書的記載有錯或有可能,《闕里志》、《曲阜縣志》還有《孔子故里志》都記載錯了,似乎說不通。

有跡象表明,《闕里志》新築闕里城圖疑為後加的,城有四門,只是圖中正南門的位置畫在了東南門位置上,如果此疑問成立,則其他牴牾均可迎刃而解。《曲阜縣志》惑於此圖,《孔子故里志》又沿襲《曲阜縣志》。

乾隆題額換匾之事眾口相傳,各種記載也能相互印證。還有一種可能,城牆修築之初有四門,然而南門只有一個,所謂胡纘宗為城南門額題字,就是後世的東南門。新闢城南門之後,又將匾額遷移過來。這或許可以解釋的通。但史料無載,真實的情況如何,已然成謎。

仰聖門石額何時從南門遷移到了北門,真正的原因為何卻沒有記載?或許當時覺得不重要,又或者淹沒在了歷史的深處,也成了一個謎。

清代咸豐三年和民國六年對城牆進行過兩次維修。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據縣誌記載:民國十九年七月一日,國民政府軍討伐閻錫山。閻軍陸軍第三方面軍第二路副總指揮李生達部將國民政府軍十三師盧本棠旅圍困在曲阜城內,在三個炮兵團火力的配合下連續數日攻城,雙方激戰十晝夜,城池遭到嚴重破壞,東西北三座城樓被毀,唯有正南及東南兩城樓倖存。戰爭讓故城面目全非,雖經過修補,但朱顏已改,盛況不再。“仰聖門”石額也在此次戰事中被毀。民國三十六年三月,為迎接國民黨軍入城和孔德成先生回故里探望,復原了石額。今天看到的石額上仍留有“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九日復員紀念”的字樣。

1978年7月,曲阜拆除了明故城城垣,僅保留了南、北二城門及東北、西北兩個城角。昔日雄偉堅固的城池至此也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南北兩座城樓如同兩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孤零零向世人昭示著古城的存在。

隨著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1989年10月明代曲阜城南門樓重建工程竣工。1990年12月城北門樓重建工程告竣。2002年曲阜明故城城牆恢復建設工程全面動工。這次按原貌恢復建設的包括明故城城牆、城門及3座門樓,總長度達5300多米。這次的恢復建設使古城迎來了新生,也使曲阜以一個完整的歷史名城形象展現在海內外遊客面前。今天的故城早已失去了防禦的價值,也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明故城。五座城門顯然已無法滿足需要,修復中將城門擴展為十三個,昔日的五座城門仍在,卻早已容顏盡改。

撫今追昔,領略故城的前世今生。佇立仰聖門前,回眸凝望,自嘉靖元年至今已近五百載。歷史的面紗遮掩了它本來的面目,城門的秘密早已湮沒在了歷史深處。唯其神秘,才值得探索;唯其神秘,才有歷史的朦朧美。不得其門而入,無法窺視其歷史的風姿與神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