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中西醫攜手練就“金牌ICU”

中西醫攜手練就“金牌ICU”

重症醫學科,在醫學專業的定義裡,是主要為急危重症患者的搶救和延續性生命支持、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徵的科室。對於老百姓來說,更熟悉的可能是它的英文縮寫“ICU”。在這裡,每天都上演與死神的賽跑。

長久以來,在百姓的認知裡,重症醫學是西醫的主陣地,中醫是“慢郎中”,治不好危急重症。而在廣東省中醫院,這樣的舊認知正在被打破。

作為中醫系統首個綜合性重症醫學科,經過20年的發展,這個中醫院的ICU走出了一條中西醫結合治療危急重症的道路。它是怎樣煉成的?

01 從無到有

孕育中醫系統首個重症醫學科

回憶起重症醫學科成立之初的情景,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張敏州仍感慨萬千。

上世紀90年代,中醫院的醫療救治綜合水平相對較低,特別是因重症救治實力較弱而備受質疑,而重症醫學科無疑體現著一個醫院綜合救治能力,但是限於環境、觀念等各種因素影響,中醫院建設綜合性ICU存在很多阻力。

為了滿足廣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搶救的需要,廣東省中醫院成為了在中醫院發展重症醫學科的開拓者。

1997年,時任中山大學二附院大內科副主任的張敏州被請到廣東省中醫院會診,當時醫院的設備非常簡陋。通過這次會診,時任廣東省中醫院院長的呂玉波認識到,作為一所現代中醫院,不僅中醫特色優勢要突出,西醫水平也必須跟上。

於是,呂玉波向張敏州發出邀請,張敏州來到廣東省中醫院,籌建了該院第一個也是全國第一個重症監護室。

1998年7月13日, 廣東省中醫院率先成立了重症醫學科,標誌著中西醫結合救治急危重症新時代的到來。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重症醫學科首張全家福

成立之初,時任科主任的張敏州就將“合作精神”作為科室發展的行動指南。並確立了“以心肺重症為主攻病種,以中醫藥特色優勢為立科之本,傳承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和陳可冀院士等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融合現代醫學技術,讓中西醫優勢互補,提高急危重症救治療效”的發展方向。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張敏州與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陳可冀院士和陳香美院士為張敏州頒發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成果一等獎

經過20餘年的發展,該科室創造了多項紀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高達90%,住院天數縮短到前所未有的5~7天。在全國中醫系統第一家開通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綠色通道、第一家開展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路徑研究、第一家建成胸痛中心、第一家成立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發佈全國第一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發佈

在患者口中的良好口碑,早已成為了這個科室的一面“旗幟”。它逐步成長為全國中醫院中規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綜合服務能力最強、區域影響最廣的科室。

02 優勢互補

中西醫攜手闖難關

手上打著點滴,腹部扎針臍針,這樣“混搭”的畫面,在廣東省中醫院ICU並不罕見。

中西醫優勢互補治療危急重症,是這個科室的最大特色。

2003年,科室成立五年後,迎來了一次大考。作為抗擊“非典”的前沿陣地,當時幾乎所有的危重病人都在這個科室搶救。

中醫院的重症醫學科到底行不行?一時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最終,“非典”患者治癒率超過90%的數據,無疑證明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全體醫護人員分別獲得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

“中西醫結合,是對現代醫學的重大貢獻。我們強調兩條腿走路,西醫、中醫兩者緊密結合,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我相信更多的病人,會選擇這種方案就診。”經歷了“非典”戰鬥的張敏州,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西醫結合治療危急重症的必要性。

如今,走進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病房,你會很好奇,為什麼病人沒有乖乖在床上躺著,而是在護士的帶領下,坐在床上“凹造型”。一問才知道,他們在練習醫院自創的坐式八段錦。

將八段錦帶入病房,幫助心肌梗死患者術後恢復,就是該科室發展中西醫結合的創新舉措。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八段錦序貫養生操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播出

除此之外,該科室還先後成立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傳承名醫工作室和全國名中醫史載祥教授學術傳承名醫工作室,創新提出急性心機梗死“救心、治心、養心”三位一體救治模式,運用中醫藥理論及方藥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突顯中醫優勢。在這一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張敏州帶領團隊研製出院內製劑益氣活血膠囊。

2008年,這一製劑在104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植入心臟支架後糾正圍手術期出血併發症及出院後的康復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訪6年,創造了110歲起高齡患者康復的世界紀錄。

03 育樹成林

形成老中青結合的人才梯隊

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個醫務人員,重症醫學科形成了一個業務過硬的優秀團隊,為患者的生命築起了最後一道防線。

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強化協同創新和原始創新力培養,是這個團隊人才梯隊建設的秘訣。

“團隊骨幹基本上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張敏州說,形成一個老中青結合的人才梯隊,是科室人才培養的目標。

為此,科室堅持 “以人為本”“德才兼備”,在專科建設的基礎上,做好頂層設計,把ICU建設成為一個開放包容、公平競爭的平臺。

作為學術帶頭人的張敏州深感傳承的重要性。他將兩位老師國醫大師鄧鐵濤和陳可冀的學術經驗悉數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如今,他最年輕的弟子——1989年出生的曾銳祥已經是團隊骨幹。同樣年輕的毛帥已經是廣東省傑出青年中醫人才。而40出頭重症醫學科主任郭力恆,則已成長為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重症醫學的領軍人才。

“團隊已經實現了老中青結合。”張敏州說。

回想起開科之初,廣東省中醫院人事處為張敏州發工號牌,按序列張敏州將是1414號。“一些ICU的患者對數字比較敏感,會說這是‘要死要死’。”以患者為中心的他拒絕了1414,選擇了1423,“寓意‘向死而生’: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

20多年來,這個科室一直用行動踐行著“向死亡挑戰,向生命致敬”,用妙手仁心走出了一條“金牌ICU”之路。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ICU全體醫護人員集體照(2019年)

敬佑生命·榮耀醫者

請為金牌團隊

投上一票,

投票方法:

點擊“為TA投票”

即可成功為”金牌團隊“投上一票

感謝支持!

記者:中國中醫藥報 徐婧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