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重症医学科,在医学专业的定义里,是主要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科室。对于老百姓来说,更熟悉的可能是它的英文缩写“ICU”。在这里,每天都上演与死神的赛跑。

长久以来,在百姓的认知里,重症医学是西医的主阵地,中医是“慢郎中”,治不好危急重症。而在广东省中医院,这样的旧认知正在被打破。

作为中医系统首个综合性重症医学科,经过20年的发展,这个中医院的ICU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危急重症的道路。它是怎样炼成的?

01 从无到有

孕育中医系统首个重症医学科

回忆起重症医学科成立之初的情景,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张敏州仍感慨万千。

上世纪90年代,中医院的医疗救治综合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因重症救治实力较弱而备受质疑,而重症医学科无疑体现着一个医院综合救治能力,但是限于环境、观念等各种因素影响,中医院建设综合性ICU存在很多阻力。

为了满足广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抢救的需要,广东省中医院成为了在中医院发展重症医学科的开拓者。

1997年,时任中山大学二附院大内科副主任的张敏州被请到广东省中医院会诊,当时医院的设备非常简陋。通过这次会诊,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的吕玉波认识到,作为一所现代中医院,不仅中医特色优势要突出,西医水平也必须跟上。

于是,吕玉波向张敏州发出邀请,张敏州来到广东省中医院,筹建了该院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重症监护室。

1998年7月13日, 广东省中医院率先成立了重症医学科,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救治急危重症新时代的到来。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重症医学科首张全家福

成立之初,时任科主任的张敏州就将“合作精神”作为科室发展的行动指南。并确立了“以心肺重症为主攻病种,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立科之本,传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陈可冀院士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融合现代医学技术,让中西医优势互补,提高急危重症救治疗效”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张敏州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陈可冀院士和陈香美院士为张敏州颁发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该科室创造了多项纪录: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高达90%,住院天数缩短到前所未有的5~7天。在全国中医系统第一家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第一家开展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研究、第一家建成胸痛中心、第一家成立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发布全国第一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发布

在患者口中的良好口碑,早已成为了这个科室的一面“旗帜”。它逐步成长为全国中医院中规模最大、收治病人最多、综合服务能力最强、区域影响最广的科室。

02 优势互补

中西医携手闯难关

手上打着点滴,腹部扎针脐针,这样“混搭”的画面,在广东省中医院ICU并不罕见。

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危急重症,是这个科室的最大特色。

2003年,科室成立五年后,迎来了一次大考。作为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当时几乎所有的危重病人都在这个科室抢救。

中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到底行不行?一时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最终,“非典”患者治愈率超过90%的数据,无疑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全体医护人员分别获得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

“中西医结合,是对现代医学的重大贡献。我们强调两条腿走路,西医、中医两者紧密结合,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相信更多的病人,会选择这种方案就诊。”经历了“非典”战斗的张敏州,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危急重症的必要性。

如今,走进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你会很好奇,为什么病人没有乖乖在床上躺着,而是在护士的带领下,坐在床上“凹造型”。一问才知道,他们在练习医院自创的坐式八段锦。

将八段锦带入病房,帮助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恢复,就是该科室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创新举措。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八段锦序贯养生操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播出

除此之外,该科室还先后成立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传承名医工作室和全国名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传承名医工作室,创新提出急性心机梗死“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救治模式,运用中医药理论及方药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突显中医优势。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张敏州带领团队研制出院内制剂益气活血胶囊。

2008年,这一制剂在104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植入心脏支架后纠正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及出院后的康复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访6年,创造了110岁起高龄患者康复的世界纪录。

03 育树成林

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个医务人员,重症医学科形成了一个业务过硬的优秀团队,为患者的生命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协同创新和原始创新力培养,是这个团队人才梯队建设的秘诀。

“团队骨干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张敏州说,形成一个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是科室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此,科室坚持 “以人为本”“德才兼备”,在专科建设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把ICU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平台。

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张敏州深感传承的重要性。他将两位老师国医大师邓铁涛和陈可冀的学术经验悉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如今,他最年轻的弟子——1989年出生的曾锐祥已经是团队骨干。同样年轻的毛帅已经是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人才。而40出头重症医学科主任郭力恒,则已成长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的领军人才。

“团队已经实现了老中青结合。”张敏州说。

回想起开科之初,广东省中医院人事处为张敏州发工号牌,按序列张敏州将是1414号。“一些ICU的患者对数字比较敏感,会说这是‘要死要死’。”以患者为中心的他拒绝了1414,选择了1423,“寓意‘向死而生’:向死亡挑战,向生命致敬。”

20多年来,这个科室一直用行动践行着“向死亡挑战,向生命致敬”,用妙手仁心走出了一条“金牌ICU”之路。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ICU全体医护人员集体照(2019年)

敬佑生命·荣耀医者

请为金牌团队

投上一票,

投票方法:

点击“为TA投票”

即可成功为”金牌团队“投上一票

感谢支持!

记者:中国中医药报 徐婧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中西医携手练就“金牌IC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