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劉備拿下益州之後,為何不回荊州?

月下0鬱金香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依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再滅東吳”。


隆中對時,諸葛亮就分析過,荊州地位雖重要,但是四面受敵之敵,宜攻難守。日久必然受攻,難以駐守。也就是說,劉備取了四川就準備放棄荊州,要不然也不會讓出三郡給東吳。

不回荊州原因?

一、益州少經戰亂,益州能提供政權所需物質、人口資源,蜀道之難能提供天險固守,是天然的大後方。而荊州經赤壁大戰,又遭曹、劉、孫三家瓜分,是混戰之地,劉備在此處政令通暢都無法保證,不利於政局穩定。另一方面,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而益州新得,必須親自坐鎮消除劉璋影響,收復當地人心。

劉備在公元214拿下了整個益州,四年後就和曹操爆發了漢中之戰。所謂無漢中則無蜀中,當年曹操拿下漢中的時候,成都是“一日數十驚”,劉備親自動手斬殺逃將,都還穩定不住軍心。漢中也是必爭之地,只有拿下了漢中,才能保護住益州。

可也是因為這樣,導致了劉備一直不能騰出手來解決荊州的問題。劉備和孫權曾有過約定:“得益州還荊州”,可劉備得到了益州之後又不捨得把荊州還回去,而是給了孫權一句“方得涼州,再還荊州”的空話,惹惱了孫權。雙方差點都在荊州開戰了,最後還是因為曹操奪下了漢中,威脅到了成都,劉備才急忙忙地割讓三郡給孫權,雙方罷兵。


二、荊州地區本來就是東吳的領地,因為劉備是一個以慈悲為懷的君主他也不想和東吳動武原因就是隻要一動武的話那麼劉備派軍隊從西川再到江南有兩點原因:第一路途遙遠、第二如果劉備派出大量軍隊必須派諸葛亮和趙雲、張飛動用全國之力去打。那麼劉備主力一走只留少數部隊在益州(那時劉備已經成為益州牧了。益州比荊州大的多?就是現在這個四川省的區域)荊州只是一個湖北地級市面積不大。益州的部隊少那麼北方的曹魏會派軍來攻取西川的最後算是打下了荊州,真的為了關羽報了仇那麼西川丟了劉備就無家可歸了。後來劉備去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結果被東吳大將陸遜打的打敗。在白帝城逝世。

璋推備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備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所將吏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璋增備兵,厚加資給,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備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璋還成都,備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三、因為荊州局勢的微妙(原屬劉表,後屬劉備,劉備是名義上的荊州牧,可治所南郡卻是向江東借的,曹操控制荊北,伺機南下),三大勢力都認為對荊州具有法律歸屬權。荊州問題直到關羽戰死都還沒有完全處理好。

而劉備奪取益州也很不容易,光雒縣就打了一年之久,損兵折將不說,連軍師龐統都戰死了。整個益州戾氣太重,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這時候的劉備也就不敢輕易離開益州了。從公元214年奪下了益州,直到218年發動漢中之戰,劉備在益州坐鎮了四年之久,才敢讓諸葛亮負責益州後方。更不用說奪取益州後立馬回師荊州鎮守了。

綜上所述,所以這根本就是一個死局,不奪益州則成為魚肉,奪取益州則不能處理好荊州問題。劉備要麼等死,要麼拼一下,看看能不能衝破這個死局,沒有第三條路可選了。


細說簡史


這個問題提的,題主一定是沒有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吧?

劉備佔據了整個益州,益州是劉備三分天下的基礎

從上圖地圖可以看出,益州面積是漢末十三州里最大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特意提到了益州是劉備三分天下的基礎,是劉備以後率軍北伐提供錢糧的重要之地。

劉備的荊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一個北伐宛洛的戰略要地只佔據了荊南四郡然後有了公安、江陵地區。東漢末年的荊州首府襄陽和錢糧都存在江夏等地都不是劉備的地盤。

部分荊州的地盤,荊州和益州在劉備心裡的戰略地位不同,劉備肯定會待在益州而不是荊州。

劉備需要鎮住益州豪強以及面對北方的曹魏

除了戰略地位上荊州不如益州,益州內部也需要劉備諸葛亮的坐鎮,益州在東漢末期因為地形閉塞的原因使得益州成了各地難民嚮往的天堂,很多豪族和百姓湧入益州。久而久之成為了益州內部不可忽視的勢力。


在劉備入蜀之前,益州外來者例如法正等人就和益州本土派有著矛盾,前任益州牧劉璋的父親劉焉在任益州時期還能鎮壓這些勢力之間的平衡,等到劉璋執政後因為本身的執政水平有限讓益州豪強做大。

例如外來難民組成的東州兵,張魯的天師道,劉巴這種漢室宗親,法正代表的對曹魏態度不好的北伐派,益州本土的投降派就是後來勸劉禪投降的譙周就是益州本土豪族。

基於鎮壓豪強穩固大本營方面考慮,劉備必須帶著軍隊和諸葛亮等一眾謀士坐鎮益州,用實力和時間慢慢收復這些豪強大家。

荊州方面的豪強大族則沒有那麼麻煩,在劉備進駐新野的時,劉備廣佈仁義收納了一部分荊州豪強,剩下的荊州豪強則是在曹魏佔領荊州後歸順曹操,所以荊州因內部原因讓不用擔心荊州可以叛亂。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益州面對的敵人很多,荊州面對的敵人很少。

在關羽北伐之前劉備和孫權一直處於聯盟關係,雖然這個關係並不牢靠但孫權和劉備的矛盾遠遠小於劉備和曹操的矛盾,武陵的少數民族實力也並不強大,這點從後來夷陵之戰武陵蠻首領沙摩柯出兵一萬人就可以看出來。


益州面對敵人更多,漢中地區是劉備勢力的咽喉地區,還靠著關中和涼州地區,死敵曹魏肯定會在關中地區駐紮重兵。

涼州的羌人從東漢末期就一直不安分,而且涼州作為產馬地其中西涼鐵騎乃是天下驍騎。即使蜀中有馬超坐鎮防備羌人也只起到一時的作用。而且馬超曾經也是一方諸侯,劉備不敢重用馬超自己親自坐鎮益州才是上上之策!


影妹談


益州和荊州地理位置

益州,中國古地名,泛指現在四川省一帶,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一帶,主要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

荊州,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帶,處於長江中游,是益州的門戶,出往東可以東吳,往北可以進行北伐,這是一個極好的進攻和防守重地。孫權聽了諸葛瑾的彙報,大怒,“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孫權直接任命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官吏,去接受三地。不料,被關羽盡數趕回。

劉備取得益州後並沒有完全掌控益州,當地的巴人和蜀人民風彪悍,自立為國。劉備要想在巴蜀之地建立政權,不可避免的會和當地的地方政權發生衝突。為了更好的經營和統治巴蜀,將都城建立在成都是最佳的選擇。

道理很簡單,因為益州是劉備政權的大本營和後方基地,但不是說劉備就不回荊州了,劉備在拿下益州後,也有回荊州的,在荊州地盤沒有丟失之前,只要是屬於劉備的地盤,劉備想回就回。

劉備是在公元215年年初,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作戰,在犧牲了龐統,召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進入益州作戰,靠著馬超率領一支軍隊逼宮成都,才最終迫降了劉璋。

劉備這樣對益州進行大規模建設,一是以益州作為根本根據地,二是為了將來北伐的需要。從以上的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從《隆中對》的戰略方案來說,從當時的各方面的處境來說,劉備只會留在益州。荊州則按照《隆中對》的計劃,派一員上將鎮守,當然是關羽了。





南飛雁1988


劉備拿下益州後,後來更是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至於為何不回荊州在荊州建立政權,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至於原因,我們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益州和荊州地理位置

益州,中國古地名,泛指現在四川省一帶,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一帶,主要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

荊州,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帶,處於長江中游,是益州的門戶,出往東可以東吳,往北可以進行北伐,這是一個極好的進攻和防守重地。

劉備要建立政權,怎麼會把首都放在家門口呢?這樣根本沒有戰略緩衝,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安全。將政權放於益州這個大後方,可以源源不斷提供物資和軍事支持。諸葛亮安排關羽鎮守荊州時候就曾交代過關羽荊州的重要性,但是還是丟了。荊州是北伐和恢復漢室的一個重要戰略地,關羽失守後,諸葛亮只能從祁山出巴蜀進行北伐,這無疑加大了北伐的難度,也將蜀漢政權徹底困在了的巴蜀之地。

益州是漢室龍興之地

漢高祖劉邦當年就是被封為漢中王,利用漢中的資源發展壯大最後逐鹿中原奪得天下的。戰國末期秦國更是在得到了巴蜀之地後實力大增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益州之地對於漢朝有多大的意義,這就不言而喻了。劉備從起兵開始便以匡扶漢室為口號,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代表著漢室正統。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更暗示著劉備要像當年漢高祖一樣恢復漢室江山。

益州物產豐富

四川盆地又稱紫色盆地,四面環山,土壤肥沃,氣候溫暖,降水充足,是個物產豐富的草地,尤其是成都平原,被稱之為“天府之國”。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益州就是一個極為安全穩定並且經濟基礎雄厚的大後方。就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憑藉著四川盆地這個大後方的支持,硬生生打贏了這場艱難的戰爭。至於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說。

在益州建國,尤其是將都城建在成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享有和利用四川盆地的資源,可以更好地發展蜀漢的國力,從而實現北伐恢復漢室的夢想。

益州易守難攻

益州四面環山,易守難攻。說到易守難攻,到底有多難,我們就來說道說道。李白在《蜀道難》裡面寫道“蜀道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個連鳥都難以飛過去的地方,更何況大規模的軍隊?真的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特別是在成都建都,可以更好的防守。荊州沒有丟失之前,荊州是重點防禦的地方,其他地方都沒怎麼防守。後來北伐之時,魏國只是一味防守,等蜀漢國力衰弱了才一舉摧毀蜀漢政權。

方便統治當地的巴人和蜀人

劉備取得益州後並沒有完全掌控益州,當地的巴人和蜀人民風彪悍,自立為國。劉備要想在巴蜀之地建立政權,不可避免的會和當地的地方政權發生衝突。為了更好的經營和統治巴蜀,將都城建立在成都是最佳的選擇。

倘若益州內部不安穩,荊州又是魏吳兩國爭鬥之地,那作為新成立的蜀漢政權就沒有時間去發現,更談何北伐恢復漢室?

避免和東吳直接衝突

荊州和魏國、東吳接壤,是三國爭鬥的戰爭必爭之地,建都荊州沒有戰略緩衝之地。尤其是,劉備在取得益州之前,荊州與孫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取得益州後孫權渴望取回荊州,直接建都荊州無疑會直接引爆孫權的怒火。在外有強敵魏國虎視眈眈之下,不宜跟東吳鬧太大的矛盾,以免曹操做收漁人之利!

在益州建國,把荊州當成一個跟孫權談判和周旋的緩衝地帶,不僅維持和東吳的關係一起對抗強大的魏國,也可用來牽制東吳的發展,更是為日後北伐和進取東吳之地提供一個戰鬥前線。

可是,隨著關羽的身亡,一切都化為泡影,不僅失去了戰略要地更是失去了盟友,就此蜀漢政權逐漸走了下坡路。

益州立國,是諸葛亮和劉備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定,而這個決定讓蜀漢政權有了幾十年穩定發展的時間?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並不能說這個方針是錯的。

更多獨到見解,點擊關注一念千史,在下面留下你的痕跡。


一念千史


很重要的原因是益州是劉備後拿到的,他無法全盤掌控,且益州的土地對劉備來說要比荊州重要。

劉備並不是在益州起家,而是帶著一幫徐州和荊州的幕僚,搶佔了劉璋的益州。雖然有張松、法正等帶路黨,但益州本土還是有很多勢力這時候對劉備不太買賬的。從劉備娶了劉璋的寡嫂吳夫人就能看出,劉備當時迫切的需要當地勢力的支持。

如果這時候立足未穩的劉備選擇了回到荊州,那益州很可能會再度易主。漢中張魯當時投降的可是曹操,劉備哪敢離開好不容易得到的益州?且荊州是三家平分,和益州的土地人口差距很大,對劉備來說,孰輕孰重,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漢賊不兩立的政治原因,也讓劉備不能回到荊州。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蜀國從來沒有和魏國聯合的時候。那是因為劉備和曹操是天然的政敵,永遠沒有和解的可能。劉備將國都定在益州,那防範和對抗的是曹操,如果選在荊州,那防範的自然是孫權。出於政治原因,劉備也不可能這樣做。

當然,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孫吳背棄盟約,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失去了荊州的土地。並且引發了夷陵之戰,孫劉聯盟瓦解,也讓蜀國大失元氣。或許在蜀國穩定後,劉備選擇定都在荊州更好。

但人永遠無法預知後事,劉備和諸葛亮也不能。畢竟當時選擇首都都是選在國家的腹地,很少會選在前線的。天子守國門,還是需要一定的魄力和勇氣的。


胖哥侃歷史


劉備不會分身法,不可能同時在兩個地方。只有一個地方,大家都在一起;有了下邳和小沛,那就關羽守下邳,自己去新打下的小沛。

佔有了荊州之後,關羽鎮守荊州;劉備自己就親自前往益州。等到

佔領了益州,劉備必須要繼續鞏固一下益州。所以劉備就以益州牧的身份留在了益州。

由於已經同時擁有了益州和荊州,所以戰略重心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應該說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漢中!荊州的地位就略次於了漢中。

孫權索要荊州,劉備答覆孫權:“等取得了涼州,肯定會把荊州都給你!”孫權不幹,於是兩家就幹上了!劉備親率大軍就往荊州的公安跑!

曹操趁機攻打漢中,劉備就和孫權和解了!劉備把荊州一分:南郡、零陵、武陵歸我;江夏、長沙、桂陽歸你!分完之後,就又跑了回去!

劉備這一回去,就和曹操在漢中那一片兒又幹上了。打來打去終於把自己打成了漢中王!

馬超領著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給漢獻帝上表擁立劉備為漢中王

所上的表文中寫道:“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嚴厲地譴責了曹操的不臣行為。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把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等地方做為根基,也有點兒劉邦當初的那麼點兒意思!

此時的荊州已經和孫權共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荊州的地位,已經明顯不如漢中了。

等到劉備忙活完這一套之後,關羽被孫權殺了,荊州也被孫權拿去了。劉備這時候想去荊州也去不了了!

劉備的命運和平頭哥是一樣的!劉備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

劉備稱帝之後,又去和孫權幹架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道理很簡單,因為益州是劉備政權的大本營和後方基地,但不是說劉備就不回荊州了,劉備在拿下益州後,也有回荊州的,在荊州地盤沒有丟失之前,只要是屬於劉備的地盤,劉備想回就回。

劉備是在公元215年年初,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作戰,在犧牲了龐統,召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進入益州作戰,靠著馬超率領一支軍隊逼宮成都,才最終迫降了劉璋。

公元215年,劉備拿下益州後,其地盤擴充為荊州五郡+益州,荊州五郡分別是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其中南郡是向孫權借來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借荊州”了,其他的荊南四郡則是劉備自已打下來的。

劉備拿下益州後不久,孫權就開始派人向劉備討要荊州南郡,劉備好不容易弄來了南郡,而且南郡是整個荊州地理位置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是荊州的核心位置。

南郡向北是曹魏佔據的襄陽,是劉備與曹魏的前線和國界線,也是劉備攻打曹魏最重要的一條戰線,南郡向南是荊州腹地的荊南四郡,再向南直通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兩廣地區。

南郡向東是孫權佔據的江東,向西是劉備剛剛拿下的益州,而作為南方唯一重要的戰略通道--長江就是自西向東橫穿過荊州南郡,從益州流向江東。

換句話說,南郡就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交通便利,水運發達。

而益州呢?益州的大概面積就是今天的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攤開地圖,你就會發現,益州是一個大盆地,核心就是成都平原,益州的四周都是崇山峻嶺,所謂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當時的益州,今天的四川。

益州的北部是延續八百餘里的秦嶺山脈,這也是從關中進入漢中的重要通道,大部分道路都是建在懸崖上的棧道,極其難走,別說行軍打仗,就是普通的穿越都比較難。

益州的南部就是今天的雲貴高原,在當時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不同的部落居住在其中,並不是絕對臣服於劉備政權。

益州的東部是荊州南郡以及武陵郡,以巫山山脈及萬里長江阻難入川的道路,而長江的水路則是進出益州最好的方式,沒有之一。

益州的西部是雄偉壯觀的青藏高原,在當時是一片難以逾越的天險,當時的人根本就無法順利進出青藏高原。

秦嶺、雲貴高原、巫山、青藏高原在益州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將益州團團包圍在其中,這也就是四川盆地的由來,四周高,中間低,不就像個盆嗎?

正是益州的的這種地理位置,決定是益州是一片易守難攻的風水寶地,外人的進益州很難,益州的人外出也很難。

而荊州卻完全相反,荊州是四通八邊之地,四個方向都有很方便的交通可以行走,南來北往也非常方便,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外敵也非常容易攻進荊州,荊州也成了易攻難守的一塊戰略要地。

如果你是劉備,你選哪個作為首都?當然是益州了,只要有一點賞識的人,都會選益州作為首都,何況是劉備呢?

既然益州作為蜀漢的首都,劉備當然是要留在益州,坐鎮益州的了,作為政權的最高領導者,劉備當然不會無緣無故的去荊州,除非荊州有重大變故。

劉備自從拿下益州後,一共去了兩次荊州,一次是與孫權湘水對峙,另一次是夷陵之戰。

湘水對峙是因為孫權想要討回荊州南郡,劉備不肯,這是戰略要地,劉備想發展當然不會給,況且將南郡交給孫權,那荊南四郡不就成為飛地了嗎?

劉備不肯交南郡,孫權也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兩軍對峙起來,戰爭一觸即發,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向漢中進軍攻打張魯,漢中是益州的北部門戶,漢中一失,劉備的益州就相當於為曹魏打開了大門,之後將會永無寧日。

劉備感到了危機,馬上與孫權議和,將長沙郡和桂陽郡劃給了孫權,以抵南郡,孫權看到劉備讓步了,在曹操的共同威脅下,孫權接收了劉備的方案,兩軍握手言和,這也就是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第一次進入荊州。

第二次是夷陵之戰,孫權在關羽襄樊之戰期間偷襲了劉備所屬的荊州三郡,劉備在一年之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劉備從益州成都出發,從蜀吳兩國交界的邊境永安城開始攻打,最遠一直打成了南郡的夷陵地區,但最後劉備被陸遜擊敗,狼狽逃回益州永安城,這也是劉備在拿下益州後第二次到荊州,之後一直到死 ,劉備再也沒有踏上荊州的土地。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建安二十年,劉備攻克成都拿下益州,本來是想接下來圖謀漢中,但是不得不回荊州了,為什麼呢?這要從劉備借荊州說起。

劉備借荊州赤壁之戰後,曹操以曹仁留守南郡,周瑜進攻南郡,劉備則拿下了荊州南面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

三國時的荊州原有七郡,另外三郡是北面的南陽郡,江夏郡,南郡。南郡這個位置接通益州,也是從荊州出師北伐的重要基地,如果沒有南郡,荊南四郡就是幾乎無用的雞肋。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冒著被扣留的危險,親自前往東吳會見孫權,請求借取南郡的西半部分。周瑜確實秘密建議扣留劉備,孫權對東吳如果滅掉劉備後單挑曹魏沒有信心,百般權衡下放走劉備,同意借荊州。

荊州南部四郡是劉備自個打下來的,郡守也都是劉表的手下,這裡的借荊州借的就是南郡,這個南郡是周瑜浴血奮戰打下來的。

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但是東吳方面認為劉備是完全撿漏,整個荊州都應該是東吳的,因為赤壁之戰完全是周瑜指揮的,劉備兵少將寡只是打打策應。

回援荊州

劉備這次親自出使東吳,談判中可能許諾承認了整個荊州都是借的,在攻取益州後,孫權立刻派諸葛瑾作為使者前往成都索要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也就是相當於分期付款歸還。

肉在嘴裡,劉備當然不會吐出來。

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

然後孫權就很不爽了,直接任命三郡郡守,留守荊州的關羽把孫權任命的官員通通趕跑了,孫權大怒,你們這是要讓我東吳動真格啊。

孫權派遣呂蒙率領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將領率軍兩萬攻打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同時魯肅率軍一萬人屯巴丘牽制關羽。

孫權親自前往陸口,節度兩路兵馬。

聽聞東吳發兵,劉備匆匆忙忙率軍五萬從成都趕到荊州治所公安城,讓關羽入益陽意圖收復三郡,孫劉雙方劍拔弩張。

正值曹操進攻盤踞在漢中的張魯,漢中丟則益州危,劉備被迫和孫權求和。

荊州東部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屬孫權,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歸屬劉備。兩家罷兵。


譜寫歷史長歌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劉備為什麼要拿下益州。這個問題在《隆中對》中我們會找到答案。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在佔領荊州和益州後,就等待時機,然後以益州為一路北伐大軍的出發地,與荊州為出發地的那一路人馬一起北伐。而且劉備還要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北伐,所以他當然要留在益州了。

而龐統在勸劉備取益州的時候,對劉備說,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龐統勸劉備佔領益州,則是以益州為根本之地為目的。他提出,荊州的自然條件不能作為根本的根據地。只有益州的自然條件有利,可以作為根據地。

這一個建議是很合劉備的心思的。劉備從他的才能性格來說,在中原征戰多年,屢戰屢敗,隨著年老體衰,實在急於得到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休養生息。雖然得到了部分荊州,可是在實際情況,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是那麼穩固,實際上是處於寄人籬下的狀態。

諸葛亮在論及這個階段的劉備處境時說道,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當然會和龐統一拍即合。他取得益州,既是改善自己的戰略處境,也是把根本放在益州。對於劉備的能力和未來的方向,曹操就和裴潛有過一段有名的對話:

曹公問裴潛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在這種種的一系列因素之下,劉備在心中已經把益州作為了他的根本的根據地。因此,他在奪取益州的過程中,將荊州的大部分軍隊和行政管理人員調入益州,並且在益州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管理機構。

為了益州的安全,他還跟曹操爭奪漢中,奪取上庸,基本上建立了一個比較健全的防禦體系。在進位漢中王后,劉備又徵發了大批民夫,對益州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

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

劉備這樣對益州進行大規模建設,一是以益州作為根本根據地,二是為了將來北伐的需要。從以上的這些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從《隆中對》的戰略方案來說,從當時的各方面的處境來說,劉備只會留在益州。荊州則按照《隆中對》的計劃,派一員上將鎮守,當然是關羽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劉備拿下益州來為何沒有回荊州?

因為荊州有關羽,他即使到了荊州,也沒有事情做。

劉備當初拿下荊州和益州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想要統一天下。正如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說的,劉備若是想要統一天下,必須拿下荊州和益州來。

因為益州和荊州拿下來,他們既可以從益州順著長江而下,攻打東吳。又可以分兵兩路,從荊州和益州北上直接攻打曹操。

這兩個地方,對於劉備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

可以說劉備一直是在按照諸葛亮給他規劃的計劃在實施,他的目的就是打敗孫權和曹操,稱霸天下當皇帝。

當荊州和益州都拿下來的時候,劉備就開始實施他統一天下的第一步了。

因為荊州是他交給了關羽,他自認為關羽是能夠守護一方土地的諸侯。所以,對於荊州他從來都沒有擔心過,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也不需要到荊州了。

那麼,這時候沒有來荊州的劉備是在幹什麼呢?

說實話劉備是在想辦法拿下漢中來,此刻的漢中正在曹操的手裡。

若是劉備想要殺出益州,就必須要拿下漢中來,從漢中直達關中,只有到達關中之後,他才能逐鹿中原。

這也是當年劉邦統一天下走的路線。劉備相信,他也是可以效仿劉邦,像劉邦一樣,佔領關中之後,然後圖霸中原統一天下的。

因此,劉備就發動了漢中吧之戰。他幾乎動用了益州所有的士兵,去到漢中和曹操打仗去了。

《三國志》上的記錄,說給劉備到漢中運送軍糧的人,都是益州的婦女。這說明劉備已經沒有多餘的士兵可用了。

這個消息偏偏被關羽知道了。

我們也不知道關羽是怎麼知道的,劉備或者諸葛亮有沒有告訴關羽,反正史料上是有缺失這個消息的。

總之,關羽知道了劉備在漢中和曹操交戰的消息。

為了減輕劉備的阻力,助劉備一臂之力。關羽就從荊州向北發兵,攻打荊州北面駐守襄樊之地的曹軍。

曹操不得不分兵在和關羽打仗,這樣就會造成曹操雙拳難敵四手的局勢。關羽突然的殺來,他肯定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的。

所以,在襄樊之戰打響的時候,關羽又是水淹七軍,又是活捉于禁,又是力斬龐德......,真的是好不威風。

關羽節節勝利的消息,也告訴了劉備,劉備也是開心的不要不要的。

可是,正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危險正在向關羽靠近。因為他昔日的盟友,也就是孫權正在秘密的聯繫曹操,孫權想要聯合曹操把關羽打敗,然後佔領荊州。

孫權為什麼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反叛了劉備,去和自己的敵人曹操走在了一起呢?

說實話還是因為利益,要知道劉備拿下益州來的時候,孫權就害怕了。

畢竟劉備拿下益州來之後,他的地盤就擴大了不止一倍。劉備的實力增加了,相對來說孫權的勢力就削弱了。

孫權怕劉備膨脹後,會對自己不利。所以,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他就想聯繫曹操,和曹操一起打關羽。

曹操這個時刻,被關羽打的六神無主了。孫權的到來,就如同雪中送炭一般,他當然是雙手歡迎了。

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前後夾擊關羽。

關羽這裡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到死都沒有想到昔日的盟友,孫權背叛了自己,在自己的背後捅了自己一刀。

關羽兵敗只好逃走,他向益州的方向逃去。

可惜,走到臨沮這個地方,他被呂蒙的部下給捉住,然後被呂蒙殺害了。

關羽的死,也就標誌著荊州的丟失。

劉備也就是這樣丟了荊州的,荊州的丟失,預示著劉備統一天下的美夢徹底的破滅了。此刻劉備的心情,我們是可以想象到的。

可以說他死的心都有了,失去了關羽這樣的左膀右臂不說,關鍵是荊州也丟了。

劉備憤怒難耐,他只好帶兵去給孫權幹仗了。劉備發兵的底線,最起碼要把失去的荊州之地,再次給奪過來吧。

畢竟沒有了荊州,劉備就像是斷了一條腿一樣,一條腿的人想走路,都是很難的,就不要說去衝當高富帥去把妹,去一統天下了。

後來我們都知道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一次他帶領了五萬人馬,去攻打孫權。在攻打孫權的路上,劉備和張飛集合的時候,張飛被部下給殺掉了。

劉備又痛失一員大將。

這個時候,劉備不得不一個人前往,和孫權決一死戰去了。

我們都知道,這一次劉備的出征不但敗了,而且連命都給丟掉了。說實話劉備之所以得了這樣的一個結果,全部都是因為他太操之過急了。

他一直都夢想著快點統一天下,他從來都沒有想到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更沒想到過孫權和曹操會聯合起來對付他,所以,最終他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