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中央黨校教授胡建淼:信訪治理探索具有積極意義

今年以來,國家信訪局提出讓群眾“最多訪一次”,要求以最短時間、最快速度一次性解決群眾訴求,讓群眾少跑腿。

很多地方的信訪工作推出新模式,信訪超市、幹部代辦、一站式接待、一條龍服務……這些信訪接待的創新讓百姓切實感受到了便利。

當然,信訪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完善。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與法律教研部教授胡建淼看來,法治是解決信訪中很多問題的關鍵,百姓要依法信訪,政府要依法對待信訪。

“最多訪一次”提高信訪效率

民生週刊:今年以來,國家信訪局提出“最多訪一次”,對於這樣的要求您怎麼看?

胡建淼:“最多訪一次”這個要求,不是從信訪者的權利角度提出的,而是從信訪機關處理解決問題的角度提出。不是說你有事情只能訪一次,不能訪第二次,第二次上訪就要攔住你。百姓信訪後,官方沒有解決問題,他繼續反映,這也是他的權利。

“最多訪一次”是對信訪處理機關的更高要求。既然百姓來反映問題,就要爭取一攬子解決問題,而且儘量做到一次性解決問題,使信訪者無需再作第二次信訪。

這個目標實現難度很大,因為信訪處理和行政許可審批不一樣,行政許可審批有的是一家機關直接可以做出決定。信訪有時處理問題的不是信訪機關本身,而是需要轉報有關部門處理。

所以,我認為提出“最多訪一次”的要求值得讚賞,這說明信訪機關更嚴格地要求自己,要求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要求自己儘可能一攬子地解決公民的困難和提出的問題。

民生週刊:一些地方已在探索,比如成都推出信訪全程代理,杭州推出信訪超市,這些嘗試有什麼意義?

胡建淼:這些嘗試都具有積極意義,還可以往前嘗試。因為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是為了減少當事人的麻煩。否則,如果問題沒有解決,上訪者就要一趟趟地跑。

信訪機構主要是起到協調、督促、傳遞的作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設立代理人制度、互相之間的會合制度、協調製度,我認為都是必要的。

網上信訪要更透明

民生週刊:現在,網上信訪已經超過來信來訪,您怎麼看這個趨勢?

胡建淼:在信息化背景下,採用網上信訪,從方便百姓的角度來看是有利的。但是,不能說當事人只能網上上訪,不能來訪。

因為,我們的信訪本身就是可以來信、可以去人的,只不過人來訪的時候,就要按照規定來,要按照規定方式、規定渠道到規定地點去。

信訪的功能很多,一是解決問題;另一個是上情下達,還有下情上達,就是下面出現的情況要讓中央知道,中央知道地方的實際情況後,可能會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

所以,不能讓這個渠道斷了,要把網上信訪當成對公民上訪渠道的拓寬,而不是對其信訪權利的限制。

民生週刊:那麼,網上信訪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胡建淼:

如果說要改進,主要是在技術方面。有人提問題,就必須有反饋,要給他一個受理編號,以後查詢,可以查到流程。比如,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到了某個處理機關,或者某個處理機關已經在協調、處理機關已經做出答覆,讓他可以動態跟蹤,更加透明。

兩方面都依法進行

民生週刊:根據您的調研,當前的信訪制度還存在哪些問題?

胡建淼:有一段時間,信訪制度受到很大詬病,甚至有人說信訪制度是人治,應當取消。但我覺得,中國的信訪制度本身是好的,就像酒一樣,要正常喝。如果喝醉了,就出問題了。信訪制度這個酒喝醉表現在哪裡呢?其中一個就是考核制度,如零上訪等一系列制度。在這種考核制度下,必然會出現簡單地攔訪、截訪。

我們要正常對待信訪,就要依法信訪、依規矩信訪。如果違法,就要依法辦。正常到信訪局登記反映問題,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原來是一刀切,強調零上訪,這樣很多極端的事情就發生了。

一端是攔訪、截訪,甚至關押上訪人,讓矛盾更加激化;另一端是無原則地讓步,只要你不上訪,什麼都能解決。結果就變成惡性循環,誰鬧得兇,誰獲得的利益就多。

信訪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我們的信訪條例做了修改,在制度上會有很大改進和完善,這個制度還是要堅持下去。

民生週刊:信訪制度的改進和完善體現在哪些方面?

胡建淼:主要是強調要解決以前“信訪不信法”的問題,就是大量屬於仲裁、訴訟的一些案件,結果都往信訪走,甚至法院已經終審,還有人來信訪,信訪後再重新協調、處理。結果,司法的權威都沒了,信訪的人越來越多。

現在,強調信訪和訴訟程序分開,原則上能按司法程序走的就按司法程序走,司法解決不了、不屬於涉案範圍的問題才可以信訪。

另外,零上訪的出發點是好的,它可以是一個目標,但不能機械地理解、簡單地考核。還要參考其他因素,比如,要看上訪者有沒有道理,相關部門有沒有解決他的問題。

民生週刊:對於地方做好信訪工作,您有什麼建議?

胡建淼:對於信訪人、老百姓要依法信訪,政府要依法對待信訪,兩方面都依法進行。是他的權利就要給他,但該處理的要處理,該追究責任的要追究,要區分清楚。

(□ 《民生週刊》記者 羅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