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隨著高以翔在綜藝節目中的意外離世,“藝人該不該參與綜藝節目”話題再度引起熱議。

與此同時,大張偉三年前接受採訪時說過的一段話也隨之走紅。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在這段採訪中,大張偉這樣評價藝人與綜藝節目的關係:

“我覺得真人秀會毀了中國所有藝人的,所有的藝人都沒有在做自己的(本行)發光發熱,所有人的才華都用在了做真人秀上。”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真人秀會毀掉藝人?大概有不少人覺得大張偉言過其實。

其實不然,綜藝對於藝人的毀滅性作用早已顯現在部分藝人身上。

一、那些被綜藝耽誤的藝人們

近幾年,隨著內地綜藝井噴式發展,誕生了不少優秀的IP,而參與這些節目的藝人嘉賓無論是人氣還是身價,都跟著水漲船高,切實地體會到了綜藝節目帶來的紅利。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這些藝人並非綜藝咖出身,在參加綜藝節目之前,他們至少都有一兩部優秀的代表作品,這也是他們有資格被邀請參與節目錄制的資本。

但在節目大火之後,他們身上的標籤已經從演員、歌手逐漸變成了“某某節目常駐嘉賓”。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想在某個領域大放異彩,就註定要減少在另一個領域的投入,雖然這些人在綜藝中收穫的人氣越來越高,但也因為缺少作品立身,他們的口碑卻越來越弱。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國內最大的幾個綜藝IP中的常駐嘉賓,皆未能逃出此魔咒。

孫紅雷在參加《極限挑戰》之前,無論是挑戲的眼光還是演技在同年齡段之中都屬一流。《征服》、《潛伏》更是無數觀眾心目中的神作,演技無可挑剔,演什麼像什麼。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但是在參加完《極限挑戰》後,孫紅雷逐漸樹立了“顏王”的人設。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不知是否為了維繫這一人設,他之後的作品形象逐漸固化,演什麼都和那個拽上天的“顏王”如出一轍,挑選的作品也不夠上心,這幾年再也沒有讓人驚豔的作品問世。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同一節目中的黃磊所遭遇的情況如出一轍,演什麼都擺脫不掉綜藝節目中“神算子”和“黃小廚”的姿態。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而在另一檔大熱節目《跑男》中,嘉賓們的藝術生命同樣因為參加綜藝而遇到了瓶頸。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在參加《跑男》之前,鄧超的作品可以說是部部經典。但是在參加完跑男後,他的作品也逐漸娛樂化,《惡棍天使》等作品的誕生和他想維持自己在綜藝中的搞笑形象不無關係。

相比之下,同為夫妻,一直專注作品的孫儷,反而率出佳作,綜藝對於鄧超的影響可見一斑。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就連一直被觀眾吐槽演技差的Baby,其實在參加《跑男》前後,作品質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跑男》之前,她的名氣不高,在很多作品中都只能飾演配角,但是卻有不少讓人驚豔的瞬間。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像《花田喜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作品,演技雖然青澀,但是能感受到她的認真,不像後來雖然出了名,但是為了趕通告,各種摳圖、對嘴型。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這些人的確通過綜藝收穫了很多名氣,但是失去了優秀作品的支撐,一旦哪天綜藝輝煌不再,他們則會失去觀眾的喜愛。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二、藝人為什麼喜歡參加綜藝

綜藝對於藝人本職工作的影響有目共睹。

但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藝人正在前赴後繼地投入到綜藝節目大浪潮中——即便是張國立、陳凱歌、陳道明這樣的行業大佬也開始了常駐綜藝的趨勢。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那麼為什麼所有人都喜歡參加綜藝呢?番茄君覺得原因有二。

其一、綜藝來錢快、見效高

綜藝節目不比電影電視劇,不需要太長的製作時間,一期節目往往在一天之內就能錄製完成,雖然投入的時間少,但是收益卻高。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以鄧超為例,他演一部電影的片酬是3000萬,耗時大概是3個月;而錄製一季《跑男》的報價也是3000萬,耗時大概是十幾天, 投入回報比差距巨大。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而對於音樂人而言,在實體唱片不復存在的年代,想通過音樂賺錢,只能通過商演、演唱會和綜藝來實現,因此各大音樂綜藝也是層出不窮。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除此之外,如果能夠參與那些觀眾基礎很大的綜藝,對於藝人提升曝光度遠勝於作品的力量,這些都是綜藝節目對藝人的誘惑。

其二、有些藝人也是“身不由己”

11月28日,李榮浩發微博痛斥自己的經紀人和各大音樂平臺。稱一首歌的發行從9月份一直拖到了12月,一旦問及就被以流程為由搪塞。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和前經濟公司解約的鄧紫棋,在新歌裡更是直接唱出前經紀人說:自己只是個商品。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這兩人還都算是如今華語樂壇的頂流人物,原以為他們擁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權,但實際上他們也有很多時候迫不得已。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雖然他們都有心專心做音樂,但是在團隊的趨勢下,這幾年,兩人的作品數量銳減,但綜藝節目數目卻不斷攀升。

鄧紫棋流轉於各大唱歌節目,李榮浩則相繼擔任了三個音樂節目的導師。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三、藝人究竟該不該參加綜藝

從“業精於勤”的角度看,藝人應該多專注本行;但從他們事業角度來看,參加綜藝名利雙收,無可厚非,那麼藝人們究竟該不該參加綜藝節目呢?

番茄君覺得:該!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在這個娛樂時代,藝人是需要曝光度的,否則即便有代表作也很可能會曇花一現,迅速被新人所取代——除非你有驚天之才,否則不通過綜藝來增加曝光度真的會舉步維艱。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一心只關注曝光度,分散了對作品的關注,那麼這樣的藝人也是在自取滅亡。

番茄君認為,藝人面對主業與綜藝的取捨,應該懂得孰輕孰重。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綜藝是固然要參加的,但要適量,偶爾擔任飛行嘉賓,既增加了曝光度、又保持了神秘感,而且只要作品過硬,除了綜藝,相信藝人們也會收穫更多的生財機會。

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都說如今是娛樂至死的時代,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娛樂,那麼先“死”的肯定不是觀眾,而是藝人本身。

也希望藝人們能夠重視這個問題,不要捨本逐末,飲鴆止渴。

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先“死”掉的,或許是藝人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