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廣深雙核,碰撞出怎樣的發展能量

廣深雙核,碰撞出怎樣的發展能量

  廣深雙核之間,是一種相互合作的交融發展。雙方優勢的發揮和短板的彌補,必須靠開放來解決

  ◎《南方》雜誌記者∕溫柔 史成雷 發自廣州、深圳

  如果要選擇10個最能代表廣州城市地位的名片,位於琶洲島的黃埔古港絕對名列其中。千年以來,正是從這裡出發,成千上萬的船舶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駛向全世界,成為廣州“千年商都”讚譽的最好註腳。

  而在位於珠江口的伶仃洋畔,深圳僅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偏居一隅的“小漁村”到現代化國際都市的蝶變,創造了“深圳奇蹟”。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印發。繼改革開放初期率先建設經濟特區之後,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將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近日印發的《中共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廣州市推動“四個出新出彩”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強化廣州—深圳“雙核聯動、雙輪驅動”作用。

  一個是作為2000多年來中國唯一長盛不衰的對外通商口岸的“老城市”,一個是快速崛起、以創新著稱的“新城市”。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廣州和深圳之間的聯動將帶來怎樣的期待?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強調,推動廣州、深圳協同發展,實現雙輪驅動、比翼雙飛。省長馬興瑞指出,充分發揮廣深核心引擎作用,引領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廣深雙核之間,是一種相互合作的交融發展,這就要求雙方要有一種相互開放的心態。雙方優勢的發揮和短板的彌補,必須靠開放來解決。”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說。

  核與核的疊合

  “區域經濟的發展必將會走向多核的一體化格局。”陳鴻宇認為,珠三角城市群未來發展趨勢是雙核多圈、疊合共生的格局,即經濟、文化、交通等要素全部疊合在一起,形成共生的局面,而廣深則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核”。

  “核”與“核”如何疊加?

  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出臺,就像是催化劑般激發起廣深間學習互鑑的火花。

  9月,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率深圳市黨政代表團赴廣州市學習考察,簽署兩市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10月,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市長溫國輝率領廣州市黨政代表團,赴深圳學習考察。

  廣深雙方紛紛亮出各自的特色:深圳代表團實地考察了南沙新區和自貿區南沙片區開發建設、無人駕駛產業發展、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南沙科研基地建設發展等情況。廣州代表團實地考察了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後海金融商務總部基地等重大創新平臺和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及城市環境。老城與新城,在學習中互相促進。

  王偉中表示,廣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國際化程度高,在城市規劃管理、教育醫療發展等方面一直都是深圳學習的標杆和榜樣。希望兩市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為契機,在以往良好合作基礎上,繼續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全方位合作,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強化雙核驅動作用。

  張碩輔表示,廣州將與深圳開展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發展,學習借鑑深圳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營商環境改革、自貿區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在全力支持深圳發展中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促進兩市協同發展、雙核驅動,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全國全省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2019年10月24日,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再次視察深圳前海一週年之際,前海迎來兩位來自廣州的朋友。

  在前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工作成果發佈會上,前海管理局與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簽署《深化合作框架協議》;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與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簽署《改革創新協同發展示範區合作框架協議》。

  協同、合作、深度……一系列重新定義廣深兩“核”關係的詞彙頻繁出現。

  而此次廣州開發區與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更是攜手共建區級層面“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協同發展示範區”統籌協調機制,共同推進跨區域制度創新,強化區域發展協同,深化產業互利合作,構建全面立體開放新格局。

  “廣深有著良好互動的基礎,兩座城市各自具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發展特色,開放共贏是兩座城市發展的主基調。”陳鴻宇舉例道,廣州製造業、服務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深圳在金融、人工智能等新業態的幫助。

  廣深科技合作的倍增效應

  站在廣州市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從位於第45層的展示廳往外看,數十棟建築正在琶洲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廣州市琶洲會展總部和互聯網創新集聚區黨委副書記楊曉輝介紹,未來,這些建築將成為騰訊、阿里巴巴、唯品會等一批互聯網領域龍頭企業區域以上總部所在地。

  “在琶洲,深圳因素處處可見。我們引進的企業中,就包括騰訊廣州總部這樣的深圳企業。前不久啟動建設的第三批省實驗室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按照‘兩點佈局’模式由廣州、深圳聯合共建,其中廣州的實驗室就佈局在琶洲。”楊曉輝說。

  作為廣深科技合作的典型案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將為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廣深科技創新聯動,是現代科技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交融、協同的具體體現。”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主任馮聖中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廣深之間創新要素的無障礙聯動,將產生顯著倍增效應。

  廣州具有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優勢,深圳具有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市場化程度高的優勢。廣深之間的科技合作,將激發出值得期待的“化學反應”。

  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下,“雙核”的合力尤為重要。在今年召開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會議上,李希強調,要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今年1月,廣東省政府以1號文的形式,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強調“著力構建以廣州和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地區為核心、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區協調發展的區域創新格局”;9月,廣深簽署《廣州市深圳市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了廣深將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方面深化合作。

  “廣深之間的科技合作,首要的是要構築起一個相互開放、相互融合的體制和機制。”陳鴻宇建議。

  如今,在科技創新領域,廣深正攜手並進,共創輝煌。在2018年11月出版的《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中,廣州、深圳均位居前五,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

  產業互融:1+1>2

  黨岱來廣州開發區黃埔氫能創新創業中心上班,已經快半年了。

  “到年底,我們的廠房建設將基本完成,同時會有廣州首條氫能示範公交線投入運營。”廣州雄韜氫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黨岱告訴《南方》雜誌記者。黨岱所在的公司,實際上是廣深產業合作的產物。今年7月,由深圳市氫雄燃料電池有限公司與廣州恆運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設。

  “我們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研發方面的領先優勢和恆運集團在能源領域的產業優勢強勢結合,目的在於設立國產燃料電池電堆和發動機系統生產線,實現氫燃料電池電堆等核心部件的國產化。”在黨岱看來,廣州與深圳在產業上的發展存在錯位、協同和互動,兩地分工可以根據各自的優勢來確定。

  作為廣州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NEM(新能源、新材料)的產業格局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廣州開發區正以“鏈條式”的方式推進氫能源產業的發展。比如進行了燃料電池系統、膜電極與質子交換膜、車載氫系統與加氫設備等多個方面的引入,其中不乏深圳企業的身影。

  此次,廣州開發區與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簽署的框架協議中,明確了兩地產業互利合作機制。比如協議提出,雙方按照“總部+產業”區位合作模式,鼓勵雙方國有企業根據自身優勢加強合作,積極開展產業人才合作、企業對接聯動、項目載體共建、區域聯合招商等深度合作。

  更多“鏈條式”的產業合作模式誕生在廣深以及周邊地區的產業互動中。今年9月,廣東首條全柔AMOLED模組生產線在廣州增城動工,總投資達21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該模組生產線選址落戶增城開發區,在穗莞深的黃金走廊之上,將服務深莞地區包括華為、OPPO、vivo等出貨量全球排名前列的知名手機廠商。

  “廣深在產業、人才、資本等方面的聚集效應,將為兩地產業合作帶來更多機遇。”陳鴻宇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