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广深双核,碰撞出怎样的发展能量

广深双核,碰撞出怎样的发展能量

  广深双核之间,是一种相互合作的交融发展。双方优势的发挥和短板的弥补,必须靠开放来解决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史成雷 发自广州、深圳

  如果要选择10个最能代表广州城市地位的名片,位于琶洲岛的黄埔古港绝对名列其中。千年以来,正是从这里出发,成千上万的船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全世界,成为广州“千年商都”赞誉的最好注脚。

  而在位于珠江口的伶仃洋畔,深圳仅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偏居一隅的“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蝶变,创造了“深圳奇迹”。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印发。继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建设经济特区之后,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近日印发的《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强化广州—深圳“双核联动、双轮驱动”作用。

  一个是作为2000多年来中国唯一长盛不衰的对外通商口岸的“老城市”,一个是快速崛起、以创新著称的“新城市”。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和深圳之间的联动将带来怎样的期待?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强调,推动广州、深圳协同发展,实现双轮驱动、比翼双飞。省长马兴瑞指出,充分发挥广深核心引擎作用,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广深双核之间,是一种相互合作的交融发展,这就要求双方要有一种相互开放的心态。双方优势的发挥和短板的弥补,必须靠开放来解决。”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

  核与核的叠合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会走向多核的一体化格局。”陈鸿宇认为,珠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是双核多圈、叠合共生的格局,即经济、文化、交通等要素全部叠合在一起,形成共生的局面,而广深则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核”。

  “核”与“核”如何叠加?

  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就像是催化剂般激发起广深间学习互鉴的火花。

  9月,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率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赴广州市学习考察,签署两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0月,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市长温国辉率领广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深圳学习考察。

  广深双方纷纷亮出各自的特色:深圳代表团实地考察了南沙新区和自贸区南沙片区开发建设、无人驾驶产业发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沙科研基地建设发展等情况。广州代表团实地考察了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后海金融商务总部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及城市环境。老城与新城,在学习中互相促进。

  王伟中表示,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国际化程度高,在城市规划管理、教育医疗发展等方面一直都是深圳学习的标杆和榜样。希望两市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为契机,在以往良好合作基础上,继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强化双核驱动作用。

  张硕辅表示,广州将与深圳开展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发展,学习借鉴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改革、自贸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全力支持深圳发展中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促进两市协同发展、双核驱动,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全国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19年10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再次视察深圳前海一周年之际,前海迎来两位来自广州的朋友。

  在前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成果发布会上,前海管理局与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

  协同、合作、深度……一系列重新定义广深两“核”关系的词汇频繁出现。

  而此次广州开发区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更是携手共建区级层面“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统筹协调机制,共同推进跨区域制度创新,强化区域发展协同,深化产业互利合作,构建全面立体开放新格局。

  “广深有着良好互动的基础,两座城市各自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开放共赢是两座城市发展的主基调。”陈鸿宇举例道,广州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深圳在金融、人工智能等新业态的帮助。

  广深科技合作的倍增效应

  站在广州市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从位于第45层的展示厅往外看,数十栋建筑正在琶洲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广州市琶洲会展总部和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党委副书记杨晓辉介绍,未来,这些建筑将成为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一批互联网领域龙头企业区域以上总部所在地。

  “在琶洲,深圳因素处处可见。我们引进的企业中,就包括腾讯广州总部这样的深圳企业。前不久启动建设的第三批省实验室中,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按照‘两点布局’模式由广州、深圳联合共建,其中广州的实验室就布局在琶洲。”杨晓辉说。

  作为广深科技合作的典型案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广深科技创新联动,是现代科技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交融、协同的具体体现。”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冯圣中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广深之间创新要素的无障碍联动,将产生显著倍增效应。

  广州具有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深圳具有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广深之间的科技合作,将激发出值得期待的“化学反应”。

  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双核”的合力尤为重要。在今年召开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李希强调,要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今年1月,广东省政府以1号文的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强调“着力构建以广州和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地区为核心、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区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9月,广深签署《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广深将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方面深化合作。

  “广深之间的科技合作,首要的是要构筑起一个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的体制和机制。”陈鸿宇建议。

  如今,在科技创新领域,广深正携手并进,共创辉煌。在2018年11月出版的《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广州、深圳均位居前五,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产业互融:1+1>2

  党岱来广州开发区黄埔氢能创新创业中心上班,已经快半年了。

  “到年底,我们的厂房建设将基本完成,同时会有广州首条氢能示范公交线投入运营。”广州雄韬氢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党岱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党岱所在的公司,实际上是广深产业合作的产物。今年7月,由深圳市氢雄燃料电池有限公司与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

  “我们在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方面的领先优势和恒运集团在能源领域的产业优势强势结合,目的在于设立国产燃料电池电堆和发动机系统生产线,实现氢燃料电池电堆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在党岱看来,广州与深圳在产业上的发展存在错位、协同和互动,两地分工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来确定。

  作为广州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格局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广州开发区正以“链条式”的方式推进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比如进行了燃料电池系统、膜电极与质子交换膜、车载氢系统与加氢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引入,其中不乏深圳企业的身影。

  此次,广州开发区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签署的框架协议中,明确了两地产业互利合作机制。比如协议提出,双方按照“总部+产业”区位合作模式,鼓励双方国有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加强合作,积极开展产业人才合作、企业对接联动、项目载体共建、区域联合招商等深度合作。

  更多“链条式”的产业合作模式诞生在广深以及周边地区的产业互动中。今年9月,广东首条全柔AMOLED模组生产线在广州增城动工,总投资达21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该模组生产线选址落户增城开发区,在穗莞深的黄金走廊之上,将服务深莞地区包括华为、OPPO、vivo等出货量全球排名前列的知名手机厂商。

  “广深在产业、人才、资本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将为两地产业合作带来更多机遇。”陈鸿宇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