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艾灸火了,但你需要冷靜,這幾種情況要慎用

艾灸是中醫的經典療法之一,是中醫重要的外治方法,它是針灸的兩種療法即針法和灸法之一。灸法,通常就是指艾灸。醫院臨床中經常應用以外,老百姓在家中也能做,如果操作得當,效果也不錯。但如果操作不當,可能影響療效,甚至帶來身體的傷害及危險。


艾灸火了,但你需要冷靜,這幾種情況要慎用

確能保健療疾

艾灸療法比較簡單,是將艾草加工成艾絨、艾條等後,將其點燃,放置在體表的腧穴或病變部位燒灼和溫熨,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傳導至全身,從而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特別告誡大家,艾草是指藥店裡賣的一種草藥,與普通艾蒿不完全是一回事兒,起碼應該是3年以上的艾條,當年的艾蒿不好用。明代名醫李時珍的家鄉湖北蘄春是著名的艾草產地。據《名醫別錄》中記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艾灸還可調和陰陽、防病保健、補中益氣、消淤散結、溫經散寒,常用於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

艾灸火了,但你需要冷靜,這幾種情況要慎用

艾灸有多種類型,根據是否起泡可分為瘢痕灸(化膿灸)和無瘢痕灸(非化膿灸)。傳統中醫認為,起泡化膿的瘢痕灸能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但不建議在家中自行做瘢痕灸,因為普通人難以把握起泡的程度,可能引起較嚴重的皮膚損傷、感染等問題。

艾灸也有禁忌

但中醫有一句名言:治百病不能治百人。因此,應該辨證施灸、辨人施灸、辨體施灸,不要一種方法一灸到底。簡單點說,如體質弱的、敏感型的,灸的時間要短一點,灸的樁數少一點;反之,體質壯的、比較肥胖者,灸的時間可長一點,灸的樁數可多一點。艾灸本是溫熱之品,做艾灸之前,應該多喝溫水,水溫在40~50℃之間為宜,最好排空膀胱。做灸之後還要多喝水,有的人不注意這些,容易造成體內失水。

艾灸火了,但你需要冷靜,這幾種情況要慎用

艾灸雖然使用比較安全、效果也不錯,但並非人人能用。尤其是以下幾種情況,應該慎用艾灸:

1.過飢、過飽、十分口渴之時,不宜做艾灸;大驚、大恐、大怒之時,也不宜做艾灸。

2.有些實證、熱證及陰虛發熱的患者不宜艾灸,比如重症患者、處於高熱階段的患者,更重者如昏迷的、神志不清的等,都不適合做艾灸。

3.婦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宜施灸;顏面部、心前區、大血管和關節活動處不可用瘢痕灸。

4.還有一些禁灸和慎灸的穴位應該注意,如啞門、風府、天柱、頭臨泣、頭維、絲竹空、攢竹、睛明、迎香、人迎、淵液、乳中等。

艾灸火了,但你需要冷靜,這幾種情況要慎用

另外,做艾灸時,要注意方法科學準確。做艾灸的順序一般是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自行在家做艾灸時,最好事先諮詢中醫針灸科醫生,在針灸科醫生的指導下完成。施灸時要思想集中;體位要舒適、穴位要準確,如不確定,應諮詢針灸醫生;另外要防止落火,避免燙傷;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把握施灸時間;如果灼燒感很明顯,不必強忍疼痛,應該及時調整,比如離身體再遠一些或停止治療,以免燙傷皮膚;如果做瘢痕灸,應該預防感染。

關鍵是把握距離和時間

目前,臨床通常推薦溫和的艾灸方法,以不起泡為宜。具體方法、時長、距離和部位,要根據個人耐受程度而定,還可藉助艾灸盒等外用器具在家裡更為方便地完成操作。

在臨床上最常用的是艾柱灸和艾條灸。其中艾條灸操作簡便,大家可遵醫囑在家中自行操作。具體做法是將艾條點燃後,在穴位或病變部位進行燻灼。艾條灸的操作方法,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和迴旋灸3種。

艾灸火了,但你需要冷靜,這幾種情況要慎用

★溫和灸:將已經點燃的艾條,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挾住,對準施灸部位,距離0.5~1.0寸(2~3釐米)進行燻灸。燻灸過程中,艾條應固定於應灸之處,不要移動,一般每個穴位進行5分鐘左右,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至皮膚稍呈現紅暈為度。此法適宜治療虛證、寒證等多種問題,還常用於保健灸。

★雀啄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施灸的部位,類似小鳥啄食一樣,以一起一落、忽近忽遠的方式進行。每次起落,艾條與皮膚的距離為2~3釐米,時間一般為5~10分鐘,以皮膚呈現紅暈為度。此法熱感較其他灸法強烈,多用於急症和一些較頑固的疾病。

★迴旋灸:將艾條一端點燃,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1寸(3釐米)左右的距離。平行往復(類似熨衣服)進行,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灼痛,時間為20~30分鐘,本法適於病損表淺而面積大者,如皮炎、褥瘡等。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本文作者: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 王 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