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孩子心里的那些小九九,心理专家来告诉你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和老师一直尽其所能为孩子保驾护航,但是有时候你所认为最好的,可能不是孩子真正想需要的。因此,了解孩子心理所需变得至关重要。

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无微不至的呵护,而是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需求与问题,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帮助。

所以,本周荐书想向各位父母、老师推荐这本书《中小学心理教育事务技能》,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加了解孩子,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心里的那些小九九,心理专家来告诉你

6~12岁是儿童小学学习的时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大脑和神经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进而促使其认知、思维、个性、社会适应、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迅速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小学生身体发育迅速, 十一二岁时身高及体重增长速率达到顶峰。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渐完善。12岁左右时,小学生脑的重量和容量基本接近成人。研究表明,9~14岁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皮层的发展使儿童心理活动更趋于稳定,也进一步促进了智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但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大脑细胞还比较脆弱,所以过多过久的脑力活动会容易引起疲劳。

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发生转折的阶段,即由不成熟向着成熟发展。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的开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视觉调节、言语、听觉能力和声音辨识能力均发展迅速。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逐渐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通过教学,小学生能正确说出一些几何图形和概念。但是,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还是杂乱无章的,比较笼统,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且他们感知事物受到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他们对事物的主次也相对分不清楚。如小学生做作业或做卷子时容易把题目看错、计算错等,还有的小朋友分不清p和q、b和d等情况。

随着年级的升高,大脑的发育,小学生的感知觉向有意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有组织性方向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他们的注意力还不是很容易集中,比较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进而导致注意力的转移。通常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也不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不太能做到同时做两件事情,比如,让一年级的学生一边听讲一遍抄写单词是非常困难的。

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是:机械记忆为主,但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向理解记忆发展;无意识记忆为主,逐渐向有意识记忆为主发展。所以,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性地背诵课文、古诗等,即使不明白其意思也能很快记牢,但到高年级之后会选择理解课文内容的意思后,再有策略地进行识记。

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小学低年级时形象、具体的记忆材料更容易被接受,到高年级后有意识记占主导位置,抽象的材料也能被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低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学习“电脑”这个词,结合具体的事物时,这个词的概念才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识记。一般到四年级(10-11岁) 会出现思维的转折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被发展出来,对事物、概念的理解更加容易和深刻。

小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较差,不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品质逐渐完善,对概念的掌握水平也逐步提高。

孩子心里的那些小九九,心理专家来告诉你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形成的过程。小学时期,是儿童获得社会自我,建立角色意识的重要时期。

在自我认识方面,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一些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描述发展的。如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身体特征等方面,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开始试图根据自己的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

在自我评价方面,小学儿童对自我评价逐步从具体的、笼统的评价,向抽象的、清晰的方面过渡;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等。

儿童生活、学习体验的不断丰富使其情感体验也不断扩大并丰富,如开心、沮丧、责任感、同伴友谊等情感不断发展。但他们的情感还不够稳定,情绪容易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反应相对强烈而迅速,且他们在自我情绪调节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如,如果家长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大哭大闹;老师批评了一下也会让他们大发脾气等。

小学生天真活泼,情感丰富,易于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且其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较为一致,很少有掩饰和内隐的成分。如小学生高兴时就会手舞足蹈,欢天喜地;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就会垂头丧气,伤心难过。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清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是对于他人情绪情感的察觉相对比较迟钝,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感受来评判周围人的情感体验,还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但是,随着情绪情感的发展,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后,小学生的情感表达就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他们也渐渐学会适当地掩饰自己不良的情绪,对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并且也开始理解他人,客观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了。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社会行为、价值观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儿童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相对幼儿来说,小学阶段的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并且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小学阶段,儿童对友谊有了进一步地了解,但他们还不能彼此共患难,且友谊之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到小学中、高年级后,就会进入亲密的共享阶段,强调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分享,同时注重彼此之间的信任、忠诚、甘苦与共等,这时期的友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建立同伴团体。小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受欢迎的儿童,往往是随和的、友好的,有较多亲社会行为,较少破坏行为的儿童。二是被忽视的儿童,往往是害羞退缩的、不善言谈的、较少尝试进入同伴群体的儿童。三是被拒绝的儿童,这类儿童往往喜欢用武力、喜欢捣乱、比较狂妄自大,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等。

同时,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集体意识也刚刚建立,但意识不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体意识日益提高,且慢慢懂得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并自觉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利益。

进入小学后,儿童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人际交往的范围明显扩大,这也导致了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往的时间变短。同时,家长教养方面也发生了变化。父母由原来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安全等问题,向关注孩子的品质培养、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发展。

虽然小学生的社交范围扩大,但儿童仍然与父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的依赖也很强。不在学校的时候,小学生的活动依旧在父母周围,受父母的影响和指导。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鲍温将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概括为四类: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讲求民主的父母,会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兴趣及需求,会为孩子提供充足而优质的信息,并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传递给孩子理智的爱。其他几种教养方式,则容易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多了解学生家长的教养方式,多跟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心理辅导教师与家长一起努力,努力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儿童学习,又监督和评价孩子的学业、品行等,而且,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更具有权威性。

刚进入小学时,儿童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对教师绝对的服从,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威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他们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开始对教师做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如,学生们往往喜欢讲课有趣、耐心、公正的教师。

同时,教师的评价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反应,学生往往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的反应,且极其重视所喜欢的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给予消极的反应,对教师做出的评价也做出相反的反应。由此可见,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占比比较重,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孩子心里的那些小九九,心理专家来告诉你

低年级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肤浅,容易表面化,他们会把“勇敢”与“冒险”混淆起来。同时,他们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喜欢强调行为的后果。如学生好心为班级擦玻璃,但不小心打破了玻璃,其他的同学就会认为其犯了错误。他们在道德判断上往往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如老师说他是好学生,学生们就会认可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评价、道德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都会趋于理性及成熟化。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认识和行为、言和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不一致。其原因在于:学生年龄越小,行为越简单,易于外露,他们还不善于掩饰自己。而年龄较大的学生,行为比较复杂,日益学会掩饰自己的行为。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小学生自觉纪律的形成是从外部教育要求转为内部需要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教师制定具体规定及检查)、过渡阶段(还未形成自觉纪律,但已体会到纪律要求并能遵守纪律)、把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所以教师们要注意掌握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实施适宜的道德、纪律的教育及培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