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即将到来的1月4日,是大诗人T.S.艾略特逝世55周年。八年前,上海译文出版社曾出版五卷本《艾略特文集》。文集几乎囊括了艾略特作为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所撰写的全部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作品,同时也囊括了卞之琳、李赋宁、汤永宽、裘小龙、张子清等众多翻译与研究大家的精彩译作。

今天夜读,来自本报邀约艾略特代表作《四首四重奏》译者张子清先生,一起重温艾略特经典诗作:懂英文的读者读一读《荒原》的开头,你会感觉到诗行富有音乐性,其流畅如同山间泉水淙淙流动。再读读艾略特的长诗《老负鼠的群猫世态经》,你会发觉他多么诙谐,有趣!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青年时期T.S.艾略特照片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艾略特文集》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T.S.艾略特不仅创作了精湛的诗篇,而且有深刻的理论构建

傅小平:T.S.艾略特写诗贯穿一生。他产生最大影响的诗歌,大概就是《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情歌》《荒原》和《四首四重奏》。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是怎样一个关系?就我自己的阅读而言,因为读《荒原》不是太明白,很长时间里都对艾略特敬而远之。直到最近读了他另外两首,还有别的一些短诗,才发现艾略特的诗总体上并没那么难读,相反还挺有趣味的,顿时感觉读艾略特太晚了。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艾略特、庞德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

张子清:这三首分别是艾略特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重要诗篇。T.S.艾略特的诗百读不厌。我建议懂英文的读者读一读《荒原》或庞德《诗章》的开头,你会感觉到诗行富有音乐性,其流畅如同山间泉水淙淙流动。如果你读T.S.艾略特的长诗《老负鼠的群猫世态经》,你会发觉他多么诙谐,有趣!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傅小平

:你撰写的《20世纪美国诗歌史》第一卷第二编,应该说有很大篇幅都是写的艾略特。其中你的三处表述,我印象深刻。一是,你谈到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他成了英美的文化“英雄”呢?毫无疑问,是他的文学理论和评论同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诗人们提供了新的审美标准,改变了旧的美学观念。这是不是说,在你看来,一个诗人要成为大诗人,他在理论体系上的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客观评估艾略特的影响,他的诗歌和文学理论各占了怎样的比重?

张子清:当然首先是T.S.艾略特诗歌高质量的品格,是其破除传统的风雅派鲜明的革命性,精湛的艺术性。其次才是他的诗歌理论。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开拓者之一,他的《批评的功能》和《诗歌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这两部重要论著为现代派诗奠定了革命性的诗美学。T.S.艾略特诗歌创作成功的例子也表明,一个大诗人不但要创作精湛的诗篇,而且要有深刻的理论。这两者相得益彰。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李白和杜甫是中外鼎鼎大名的大诗人,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发表了什么理论著作。莎士比亚也如此,他没有什么理论著作传世。

傅小平:说得也是。我要说的第二处表述是,艾略特在独霸英美文坛之后,认为诗歌实验的时代已过去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人应该巩固1914年一代诗人取得的成果,沿着他们开辟的正确方向前进,并且在《论弥尔顿》里强调指出,在文学上,我们总不能一辈子生活在永久的革命状态。我觉得艾略特未必只是想着让后辈诗人拥护他,他虽然没有庞德那么乐于助人,但也不至于像弗罗斯特那么自私狭隘。他这么说,我想应该主要是出于他对文学或诗歌传统与变革问题的思考。这在他最负盛名的理论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里也多少有所体现。

张子清:你说得非常正确。T.S.艾略特一再告诫先锋派诗人,别老是求新求变,在形式上变花样,要让现代派诗歌艺术形式稳定下来,巩固下来。他的一个主要想法是,既要打破保守的诗歌传统,又要继承优秀的诗歌传统。最明显的例子是,他继承和提倡17世纪英国玄学派传统,使得在18世纪受到冷落的约翰·多恩等诗人,在20世纪却流行起来,影响了一批有名的现代派诗人。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约翰·多恩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教士,被T.S.艾略特特别推崇

小众诗人能否成功,主要看其诗歌是否真的有艺术创造性

傅小平:艾略特也说到,一个诗人在自己的时代,读者群大与否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每个时代应当经常保持至少少量的读者。你在诗歌史前面篇章里,也谈到实验诗歌通常在小杂志上发表,拥有小众读者,但受普通读者欢迎的,主要还是大众诗歌。从这个角度,现在一些实验诗歌缺少读者也是正常情况。再说,读者多少从来都不是评判诗歌高下的标准。但要连少部分精英读者也流失,对实验诗不是好事。不过艾略特似乎没说,该怎样保持这部分少量的读者?

张子清:不是所有在小杂志上发表、拥有小众读者群的试验诗人都能成功,尽管他们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但主要看他们的诗歌是不是真的有艺术创造性,多数试验诗人昙花一现。只有少数试验诗人成功,例如e.e.肯明斯。作为文艺的弄潮儿,他独特风格的建立是吸收了20世纪头十年流行的达达主义、意象派诗歌和现代派绘画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他独辟蹊径的怪异艺术形式并不感到突兀。他一反传统的书写法则,诗行头一个字母一律用小写形式,而词的中间却不时冒出大写的字母,请看他描写落叶的一首名诗《l(a》(1958):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l(a》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这首诗很简单,括号里的字是“一叶落”,括号外的字是“孤独”或“寂寞”。诗人把字母重新排列,企图达到拟声、状形和造境(孤独)的三重目的。e.e.肯明斯成了现代派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怪诗是保持一代代少数精英读者的典型列子。有趣的是,台湾诗人洛夫在他的诗篇《无岸之河》(1979)最后两行“他的脸刚好填满前面的那个人的/鞋印”的排列,很有可能是他有意识地模仿了肯明斯的《l(a》。洛夫定居加拿大,通英文,该诗在《l(a》的21年之后发表的。究竟有无模仿,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看出肯明斯排列怪异的视觉诗已经在中国产生了影响或者找到了知音,或者两者不谋而合。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e.e.肯明斯

洛夫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傅小平:眼下流行一句话,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不知道美国情况怎么样?我还读到你接受相关采访时说自己翻译了美国两位前总统卡特和奥巴马写的诗。从这部诗歌史里也写到弗罗斯特曾应邀在肯尼迪就职美国总统的大典上朗诵诗作《完全的奉献》,非裔美国诗人玛雅·安吉罗也应克林顿邀请在其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读诗歌。由此看,美国写诗的人不在少数,诗人也受到礼遇。以你的了解,诗歌在美国日常生活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总体阅读状况如何?

张子清:在美国也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这并不奇怪,不少知识分子,即使不是专业诗人,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常常很容易地诉诸短小的文学形式——诗歌,而不是其它的文学形式:小说或戏剧,更不是论文。

我在哈佛进修期间,常常参加哈佛所在地坎布里奇市的居民晚上举行的小型诗歌朗诵会。坎布里奇市一家一家的书店或图书馆的窗户上贴了许多家庭式的朗诵会广告。我根据地址和约定的时间,带着自己的英文诗参加朗诵,发觉往往是有闲阶级家庭主妇发起和主持的,我总是受到欢迎。每个人朗诵之后,其他人跟着点评一番。记得一个晚上,一个美国人朗诵了一首十四行诗,听起来似乎太老调了,遭到了一些人的善意揶揄。晚上朗诵之后,年轻人兴致高,去附近的酒吧喝啤酒,畅谈。有一次,我也参加了这种深夜畅谈。好处是,能融入美国人圈子里,深切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爱好、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哈佛是全美著名诗人包括桂冠诗人和获诺奖的诗人常常应邀来朗诵的地方。哈佛有很多图书馆,其中拉蒙特图书馆,楼上是伍德伯里诗歌室,那里有一间小型会议室用来举行诗歌朗诵会。我在1993年听到过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慢悠悠的诗歌朗诵,没想到两年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哈佛海伦·文德莱教授主持下,我也有幸聆听了很多桂冠诗人的朗诵。在诗歌室,我戴上耳机,听到了T.S.艾略特和庞德别具一格的诗歌朗诵录音。

经典诗作除永驻纸媒外,借助新媒体只会得到更广泛传播

傅小平:在诗歌史第一卷第二编《现代派诗歌的演变与分化》中,你写到以艾略特为首和以庞德为首的两条不同的创作路线贯穿20世纪美国诗歌史。艾略特和庞德是好朋友么,诗歌界后来却把他们分列在两条路线上。这两条路线其实还关乎后世诗人写作主要受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影响,还是受美国本土文化影响。这倒是和国内作家写作是保持欧化倾向,还是更多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选择,有可相比拟之处。

张子清:确实如此,在世纪初与传统的的风雅派作战中,T.S.艾略特和庞德是亲密战友,众所周知,T.S.艾略特的《荒原》经过庞德的斧正才发表的,这就是为什么T.S.艾略特在《荒原》的开头写上“献给最卓越的匠人伊兹拉·庞德”。鉴于T.S.艾略特主要受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影响,很早定居英国。而庞德在创作中鲜明地体现了美国本土文学文化,尽管他后来定居意大利。这也不奇怪,20世纪早期,文学中心在伦敦和巴黎,美国文学还处于荒野之地,美国作家到欧洲文学中心镀金是时尚,弗罗斯特到伦敦去镀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图为奥登、布罗茨基、米沃什三位移民诗人

傅小平:熟悉西方诗歌史的读者都知道,艾略特出生于美国,但后来入了英国籍,所以一般认为他是英国诗人。奥登恰恰相反是出生于英国,后来入了美国籍,所以一般认为他是美国诗人。还有像你在书里写到的,布罗茨基和米沃什成了从苏联或东欧移民的美国诗人。现在移民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你怎么看待类似的身份归属问题?

张子清:在现代社会,随着移民的频繁,这类改变国籍的现象很平常。T.S.艾略特和W.H.奥登对调国籍,区别不大,因为他们的母语是英语。布罗茨基和米沃什成了外籍美国诗人,与当地美国诗人相比,区别很大,前者的母语是俄语,后者的母语是波兰语,他们的诗歌主要反映了他们在波兰、苏联的经历。英语是他们的获得语。又如,查理斯·西米克是20世纪70年代初入美国籍的塞尔维亚裔美国诗人,母语是塞尔维亚语,英语是他的获得语,他居然成了第15届桂冠诗人,足见他精通英语,如同中国的哈金,他获得国家图书奖,很不容易,证明他掌握了英语。他们的身份归属常改变,也很平常,例如W.H.奥登晚年回到英国,最终逝世于奥地利。又如,庞德晚年定居意大利。

傅小平:艾略特、庞德等大诗人的诗歌,在相当长时期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如今连美国本土都已经兴起新媒体诗歌创作热潮了。是不是说,他们在如今的美国影响已经衰退了。你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该怎么读他们的诗歌?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张子清:T.S.艾略特和庞德这类大诗人的诗已经成了经典,百读不厌,除了永驻纸媒外,他们的作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例如通过百度,我们能非常便捷地找到他们的作品阅读,不像以前去图书馆借阅,查卡片,等图书管理员去书库找书,很费时间。不过,话要说回来,虽然现在网络小说走红,网络诗歌也很流行,发表自由,不受传统的报刊编辑部和出版社编辑部的审查,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纸媒上,落实到用纸印刷的正规文学史或论著上。

如果艾略特在世,他会认为语言派诗人是极端的试验诗人

傅小平:你翻译、研究的重点,还是在美国诗歌或英语诗歌上。尤其是你翻译T.S.艾略特的《四首四重奏》,应该说在国内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首先就有个疑问,我读到的裘小龙的译本,把这首诗诗名译成《四个四重奏》,这个译名也被广泛接受。我不确定两个译本谁先谁后,但这一字不同,有什么讲究?

张子清:裘小龙的《四个四重奏》译文在前,接着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汤永宽先生也译了《四个四重奏》,在《外国文艺》连载,也在我之前。我觉得把Four Quartets译成《四首四重奏》为好。在这里,量词“首”比“个”妥当,贴切,我们平常说一首歌,一首词,一首诗,从不说一个歌,一个词,一个诗。

傅小平:我读这首诗时,注意到艾略特在里面不惜笔墨大谈语言。后来读到你在这本诗歌史里论述艾略特那一节,也提到了这一点。你还谈到了艾略特的语言观,诸如诗人的职责是直接通过语言对他的民族负责,在某种意义上讲,诗歌能够保存甚至恢复语言美,能够而且应该发展语言等等。你怎么理解他的语言观?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张子清:在《四首四重奏》里的第一重奏“烧毁了的诺顿”里有关于语言的这么精彩的几行:“……语言承担过多,/在重负下开裂,有时被折断,/在紧绷时松脱,滑动,消逝,/因为用词不当而衰退,因而势必不得其所,/势必也不会持久。尖声刺耳的话声、/咒骂、嘲笑或者仅仅是饶舌经常袭击语言。”这是T.S.艾略特对诗歌语言的审美原则。20世纪初,他与庞德一道同英美传统诗歌风雅派经过激烈的批判和斗争,建立了现代派诗歌。比起英美传统诗来,它不讲究严格的押韵、音步和诗行整齐,以他和庞德为首为首创立的现代派诗学最突出的收获是,以断续法(discontinuity)、支离破碎法(fragmentation)或拼贴法(collage)确立现代派诗歌的审美原则。这种审美原则在传统派诗评家看来,显然是反诗歌的,反文学的。

但作为现代派的样板诗《荒原》和《诗章》就是建立在拼贴法原则之上的,这两首长诗都把全异的毫无联系的材料戏剧性地拼合在一起,排列在一起,不作句法上的承接或转合。根据戴维·安廷的看法,现代派诗一开始就服膺于拼贴法的原则。凡读过这两首诗的读者,对这种破碎的艺术手法并不陌生。这是T.S.艾略特和庞德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共同凸显现代派诗歌的最大特色。

傅小平:那艾略特说的语言,和美国语言派诗人谈的语言,是否有关联?你和黄运特合译《美国语言派诗选》,是否也受了艾略特语言观的影响?

张子清:语言诗也运用断续法、支离破碎法或拼贴法,但语言诗人把它们运用到极致,和T.S.艾略特的诗美学完全不同。如果T.S.艾略特在世,他会认为语言诗人是极端的先锋派或极端的试验诗人。

根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主要语言诗人查尔斯·的伯恩斯坦教授的总结,语言诗的写作方法有66种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十一种:1.拼贴画式;2.系列句式;3.粘结性散文;4.联想性诗行;5.内爆句法;6.新词创造法;7.新词:有声诗;8.自我创造的个人方言,类似第5种手法的第2部分;9.视觉法;10.资料剪辑:偶拾诗;11.离合机缘法。但是,语言诗万变不离其宗,原来它以格特鲁德•斯泰因激进的诗歌试验(严格地说,打通了诗歌与散文的界限,破除了传统的诗法)为理论靠山,吸取了欧洲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具体诗、视觉诗、表演诗、 极简抽象艺术、新前卫或观念艺术等新试验的成果。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新年文创季

穿过半个世纪,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位完美诗人的不完美吗?| 此刻夜读

邮发代号: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