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劉墉 1794年作 行書 節錄洞庭春色賦 立軸


劉墉(1719-1804),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山東省諸城逄戈莊人(今屬高密),祖籍山東日照。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峭直敢諫聞名於世。其書法味厚神藏,有廊廟氣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學大家,作書喜用濃墨,故世人又稱其“濃墨宰相”。乾隆十六年(1751)中二甲第二名進士,大學士劉統勳之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其父之風。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


劉墉 1794年作 行書 節錄洞庭春色賦 立軸

劉墉為朔陽翰林節臨蘇東坡《洞庭春色賦》,書寫流暢,點畫渾厚且骨力洞達,森森然廟堂之氣彰顯,用筆使轉頓挫自如,勃勃乎自有卷帙之氣。石庵深浸於帖學,其先學趙松雪,後學蘇東坡,一生功力皆來源於後者,因此,此幅作品節臨蘇東坡《洞庭春色賦》,亦應為劉崇如得心應手之作。是作書於乾隆甲寅,即1794年,為石庵先生晚年佳作。其言為“臨”,亦為謙辭,實為劉墉自家氣韻,非人書俱老而不可得。

劉墉 1794年作 行書 節錄洞庭春色賦 立軸

時人評劉墉書法“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觀此作毫無須臾之意。劉墉一身沉浮於宦海之中,不知暮年的劉中堂揮毫節臨此段是無意為之,還有回首一生忽於百忙機要之中寄與他想?山水一生還是宦海一世無非“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於一斑”。
另,此幅作品的引首章為“御賜海岱高門第”源於乾隆在劉墉作翰林時贈與他的一首詩“海岱高門第,瀛州新翰林。爾稱擬東箭,且愛棟南金。河誡伐檀誚,薪勤芃域心。家聲免永繼,莫負獎期深”,劉墉至暮年“鈐壓”著他做翰林時的皇恩,手臨一段“嫋嫋兮春風,泛天宇兮清閒”送給了一個更年輕翰林,或有期許之意,也未可知。

劉墉 1794年作 行書 節錄洞庭春色賦 立軸

題簽:石庵先生書。叔憲審定春姐之筆。

釋文
橘中之樂,不減商山。豈霜餘之不食,而四老人者遊戲於其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於一斑;舉棗葉之有餘,納芥子其何艱。宜賢王之達觀,寄逸想於人寰。嫋嫋兮春風,泛天宇兮清閒。吹洞庭之白浪,漲北渚之蒼灣。攜佳人而往遊,勤霧鬢與風鬟。


題識:甲寅孟冬之月,為翔陽翰林臨。石庵劉墉。
鈐印:劉墉之印、半軒松月、御賜海岱高門
(御賜海岱高門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P1440第37印)說明說明:書籤者或為清代浙江長興張度(1830-1904),“叔憲”其號。歷官兵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職。精研金石文字,工書畫,善於篆、隸、八分及古書畫鑑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