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坤寧宮:故宮之中神祕而低調的存在

原標題:宮苑雜談|坤寧宮:神秘的西一間

坤寧宮 (圖1)位於北京紫禁城中軸線上,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它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在明清兩朝曾歷經數次焚燬與重建。明代時坤寧宮是皇后起居的正宮,其內部格局基本同乾清宮一樣可分為三部分:正中為敞間,作為皇后臨御接受朝賀、冊封等典禮時使用,東西暖閣則為皇后的寢居之地。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坤寧宮重建,其舊有的建築格局被全面修改。我們今天所見坤寧宮的格局,應當就是始自那個時候。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1 坤寧宮外景

坤寧宮面闊七間(若將坤寧宮東西兩個夾道也包括進去的話,則實為面闊九間。但在本文中,我們不將這兩間夾道囊括在討論範圍之中),進深三間。這七間中,西邊五間為祭祀場所,東邊兩間為暖閣,自康熙帝大婚開始,東邊兩間成為帝后的洞房。坤寧宮的門不像別的宮殿多用稜花槅扇門,而是僅用了兩扇非常普通的板門 (圖2),這正是模仿了瀋陽故宮清寧宮的規制。不僅如此,坤寧宮的門開在了中軸線偏東一間(即東三間),這也與清寧宮相同,符合滿洲口袋房的特徵。只不過由於清寧宮是單層簷建築,故其匾額直接懸於門上方,而坤寧宮由於是重簷廡殿頂建築,為了保證視覺上的美觀,其匾額懸在了兩層簷之間,並且是處於中軸線的位置。但可以明顯看出,無論是建築內的佈局,還是整個建築的裝修,坤寧宮都是一座“翻版的清寧宮”。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2 坤寧宮門

坤寧宮的地理位置、功能作用,都決定了它是紫禁城內相當重要的一處建築。近幾十年來,人們對於坤寧宮的研究囊括薩滿祭祀、清帝大婚、建築佈局、原狀陳列等方方面面。然而,關於坤寧宮西一間的記述,無論是當時的檔案、文獻,還是今人文章、專著,都相對較少,這不得不讓人對其產生種種思考與疑問。

西一間的入口在哪裡?

坤寧宮西邊的幾間是用來祭祀的場所,但實際上現在我們能看到內部情況的只有四間——從西二間到東三間。西二間到正間為一個整體的空間,其北、西、南三面為連通的萬字炕。南炕邊有直欞吊搭窗,支起後可見內部裝有玻璃。西炕緊貼西牆,設置有關帝像及神幔、低桌、供器、髹漆黃亭、叩頭桌等朝祭陳設。西二間 (圖3)北炕後為牆,西三間和正間 (圖4、圖5、圖6)北炕後則為盲窗,這兩間設置有蒙古神、畫像神、無字神牌以及神幔、低桌、腰鈴、手鼓、花梨木拍板、供器等夕祭陳設,炕前的地上還鋪有寶相花紋飾的地毯,毯上有吃胙肉的坐墊。東三間 (圖7)也就是坤寧宮開門的那一間,其內為一灶間,灶臺上有三口煮肉用的大鍋 (圖8),東牆上還有灶神牌位,灶間前設置有錫面的殺豬案桌,案前還有兩隻錫裡木槽 (圖9),用來盛裝豬血。灶間東南側則擺放了兩個用來盛放淨水的青花龍紋大缸 (圖10)。這些根據檔案而恢復的原狀陳列很好地幫我們再現了當年的場景。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3 坤寧宮西二間。可見西炕上的陳設和北炕後的牆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4 坤寧宮西三間(左)和正間。可見北炕後的盲窗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5 坤寧宮西三間陳設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6 坤寧宮正間陳設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7 坤寧宮東三間陳設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8 坤寧宮東三間內的灶間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9 灶間前的錫面殺豬桌案和木槽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10 盛放淨水的青花龍紋大缸

首先讓人感到“神秘”的就是西一間的出入方式。莊嚴先生在《前生造定故宮緣》中曾有如下記載:“第四間(即西一間)無門,將窗鎖啟開,窗即兩分,與門無異。且別的窗無鎖,此窗獨有鎖,別的窗下無梯,此窗有木梯,均可證明此間屋本無門,就以窗作門。” (莊嚴:《前生造定故宮緣》)

我們按照書中的記述,來看一看坤寧宮西一間的東西南北分別是什麼樣子。如前所述,坤寧宮正面僅在東三間開有一門,因此西一間正面必然無門。西二間的西牆緊鄰西一間,但這牆上並沒有門,這也意味著從西二間無法到達西一間。西一間西側是夾道,夾道的東側牆上同樣沒有門,看來從西一間東西兩側進入的可能是完全被排除了。

我們再繞到坤寧宮的北側,可以看到坤寧宮正中的三間開門,但此門實際上“閉而不開” (朱偰:《明清兩代宮苑建置沿革圖考》),並且這三間比其餘四間進深要寬。這也就是說,坤寧宮的西一、西二、東一、東二這四間的北牆位於一條水平線上,而中三間的北牆則是在這個水平線上往北又多出了一間。如果仔細觀察坤寧宮的內部陳設就可看出,西三間、正間和東三間的北側都是用紙糊住的盲窗,而東一、東二、西二間則均是以牆作為最北端的封閉。也就是說,盲窗後實際有一夾道,夾道北就是坤寧宮的三間北槅扇門 (傅連仲:《坤寧宮祭神祭天》)。鑑於中三間的盲窗與其東西四間北牆同處一條水平線,所以坤寧宮北面的小夾道實際是一條“死路”——它無法向西或者向東通向西二間、西一間或是東二間、東一間。可見,西一間的北、東、西三面都是封的嚴實的牆,沒有任何的通道或是門可以出入。

這樣一來,進入坤寧宮西一間的方式,就只剩下南邊這條路。坤寧宮西一間的窗戶被兩塊白漆木板所擋住 (圖11),通過翻看老照片,我們發現在1900年日本人小川一真所拍攝的坤寧宮照片中,這兩塊白漆木板就已經出現 (圖12),看來我們現如今所見正是“保存了原貌”。摘下木板,裡面果然有兩扇帶鎖的窗戶 (圖13、圖14)。至於莊嚴先生所言的“窗下有木梯”,傅連仲先生曾提到過:“西暖閣一楹,前窗臺處裡外均設活動木階梯。” (傅連仲:《坤寧宮祭神祭天》)看來在過去,坤寧宮西一間內外都有可以移動的木梯,我們在一張坤寧宮祭神間的老照片 (圖15)中發現了一個細節:坤寧宮南炕的邊上放置有三級臺階的木樓梯,這個樓梯的高度要略高於炕,但是和坤寧宮的窗臺高度卻恰好相符,看來這個木樓梯很有可能就是進入坤寧宮西一間時放在外面的樓梯。在平時不用的時候它就被擺放在南炕邊,用時再“請”到西一間窗外。看來,坤寧宮西一間的入口就是其南窗,摘掉這兩塊白漆木板,再將窗鎖打開,即可由梯進入室內。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11 坤寧宮外觀,可見其西一間上被白板擋住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12 1900年小川一真拍攝的坤寧宮,可見當時西一間就已經被白板擋住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13 坤寧宮西一間卸下白板後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14 坤寧宮西一間窗戶近景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15 坤寧宮祭祀區域舊影,從中可看到南炕邊有梯

西一間當作何用?

坤寧宮西一間的第二個“神秘之處”則在於其用途。據朱家溍先生記述,西一間為“存貯佛亭”之所 (朱家溍:《坤寧宮原狀陳列的佈置》)。而清室善後委員會在其《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曾提到,坤寧宮西一間為“停放神亭之所” (清室善後委員會:《故宮物品點查報告》),點查人員還在室內發現了“供佛菩薩大亭一座”。 (朱家溍:《坤寧宮原狀陳列的佈置》)莊嚴先生也曾說過:“(西一間)屋內有木製神亭一座,亭內有龕,龕內有黃綾褥墊,但無神像,亭外亂堆木器、及氈褥甚多、顏色新鮮美麗,有人疑是宣統大婚時用的。” (莊嚴:《前生造定故宮緣》)而傅連仲先生說的則更加具體:“內正中南向設木製大佛亭,每年正月初二日由堂子迎神還坤寧宮,司俎奉安神位於亭內。” (傅連仲:《坤寧宮祭神祭天》)其它關於西一間功能的記述,也多是僅提到“存貯祭祀用品”或是“存貯佛亭”而已。

這種利用夾室存放物品的做法,在清宮中並不罕見。太和殿東西夾室和保和殿東西夾室都曾被當作“庫房”。據記載,“所有先朝硃筆,恭請至太和殿東夾室,永遠尊藏”,“立春日,禮部官屬及順天府府尹、府丞進春山寶座,交掌儀司,奉藏太和殿東暖閣。” (章乃煒:《清宮述聞》)“每歲立春所進皇后春山寶座,貯保和殿東暖閣。” (傅連仲:《坤寧宮祭神祭天》)可見,利用夾室來貯藏物品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

既然傅連仲先生說“每年正月初二由堂子迎神還坤寧宮”,那麼在佛像擺放於佛亭內期間,也很有可能會有小規模的祭祀於西一間進行。我們雖未能得見西一間內部的具體情況,但鑑於西一間是個狹長的空間,故作為佛亭類形態的建築必定不會佔據西一間的全部,這也就意味著,佛亭到西一間的南窗必定留有一些空間。同時,我們還發現,坤寧宮西一間的直欞窗和其它幾間直欞窗的開合方向不同。其它幾間的窗戶都為上部有軸,打開時下部向上開啟,並有鉤懸掛於前出廊的天花之下。而通過觀察轉軸,我們發現西一間的窗戶是左右開啟的形式。經過測量我們還發現,西一間每扇窗的長度是156cm,而窗軸到前簷柱的距離大約為160cm左右,其長度十分接近。兩扇窗戶打開後,彷彿兩扇屏風,把西一間外前出廊的位置獨立隔出來,恰好可以供西一間祭祀使用。由此,西四間祭祀活動與西一間可以同時進行,並且還能實現“互不打擾”。再觀察仿照坤寧宮建造的寧壽宮西一間的南窗,同樣採用了兩扇左右開啟的方式,並且在每扇當中又隔開為一大扇和一小扇。較之於坤寧宮,寧壽宮的前廊要侷促很多,如果將西一間的兩扇窗戶直接開啟,則其長度已超過前廊寬度,但正因為每扇窗戶上隔出來的大小扇可以摺疊,就使得其長度仍舊可以與前廊的寬度相符 (圖16)。這樣的設置,筆者認為是古代匠人的有意為之,也一定是根據祭祀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

坤宁宫:故宫之中神秘而低调的存在

圖16 寧壽宮西一間,可見其每扇窗戶可“稍微摺疊”

通過上面的分析與敘述,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從出入方式還是使用功能上來看,“神秘”的坤寧宮西一間都與坤寧宮建築的滿洲屬性密不可分。作為紫禁城內滿洲建築的核心,坤寧宮既是薩滿教供奉與祭祀的場所,又是清帝保持滿洲寢居方式的場所,與此同時,它還是紫禁城滿洲建築風格最為濃郁的一處建築。而本文所討論的坤寧宮西一間,則正是坤寧宮上述風格的體現。實際上,紫禁城帶有滿洲元素的建築遠不止坤寧宮。前面提到的寧壽宮,便是一座“翻版的坤寧宮”。這座建於乾隆朝中後期的建築,從內到外幾乎全部仿照坤寧宮而建。開在東三間的板門與“口袋式”房、糊在外的窗戶紙與直欞吊搭窗、東三間內的灶間與宮殿北側的煙囪、西邊五間的供奉祭祀功能和東邊兩間的寢居功能,這些都與坤寧宮如出一轍,自然,如我們剛剛所討論的一樣,寧壽宮的西一間也與坤寧宮的西一間功能相同、風格一致。而在皇子們居住的南三所,同樣曾存在著“萬字炕”、“口袋房”的格局 (閻崇年:《清宮廷建築的滿洲特色》)。考慮到皇子們作為滿洲傳統文化與習俗的傳承者的身份,其寢居之地內按照坤寧宮、寧壽宮一般建造也就再正常不過了。除此之外,西六宮中永壽宮後殿東西配殿、啟祥宮後殿東西配殿、長春宮後殿東西配殿也均曾在清初進行過“口袋房”、“直欞窗”的滿洲風格改造 (周蘇琴:《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改建及其影響》),不過,隨著咸豐朝對啟祥宮、長春宮區域的大規模改造,這兩宮後殿東西配殿中的滿洲風格已蕩然無存,現如今,僅有永壽宮後殿的東西配殿留下了滿洲元素的遺蹟。

平心而論,由於條件有限,筆者在這裡只是依據現有的材料和合理的推斷對坤寧宮的西一間作了一次較為淺顯的探究,但無論如何,西一間作為坤寧宮“滿洲屬性”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動的。相信隨著未來更為深入的發現與研究,“神秘”的坤寧宮西一間也終將不再神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