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齊桓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每天瞭解一個人


齊桓公是真正的春秋霸主。齊桓公稱霸三十七年,桓公霸政時期縱觀春秋來看,是中原地區難得的安定時期和鼎盛時期。


周室東遷以後,從周平王到周釐王之間的九十多年,也就是齊桓公稱霸之前,是一個混亂的社會狀況。北方戎狄掠於黃河南岸,南方荊楚稱雄於漢水有南侵中原之勢。而中原諸侯國則相內兼併,不只各國混戰,君臣父子之間的弒殺屢見不鮮。齊桓公當上齊國國君的時候正是周室王綱已墜。前有鄭莊公與周桓王因卿士之權為質,禾苗麥之爭為導火索所引王的王師與鄭師的戰爭,其中鄭國祝聃竟然箭射王肩,王師大敗不說,幾乎是王威喪盡。


在齊桓公任用管仲之前,雙方有過討論。齊桓公問“社稷”是否可以安定。管仲的回答是“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可以說是管仲一眼就看穿了當時社會的問題,並且也在引導齊桓公承擔起尊王攘夷的重任。前提是兩個人都以“安定社稷”為目標。

齊桓公任用管仲以後,管仲的思想是“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國家富足了,遠人自然來服,國家富足了,人民自然知禮義榮辱。國家富足了就要以法治國,“法者民之父母也”,法制是上下行動的準繩。


管仲在齊國一方面抓行政、抓軍事建制,一方面又重農重商,並且和中原各地用鹽鐵做起了對外貿易。不得不說,對外貿易的經濟戰略有很大作用,讓宋、魯、萊、呂、代、衡山等相鄰國家都因鹽鐵而仰於齊,與齊成為通好之國。齊國的稱霸策略大致就是:結鄰國、驅戎狄、御荊楚,從而捍衛中原。

山戎侵燕,齊國北伐山戎;狄侵刑、衛,齊國率宋、曹伐狄。此外就是興兵伐楚。《左傳》裡記載齊桓公率諸侯聯軍到楚地時,楚成王質問,“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楚成王的意思是,楚與齊風牛馬不相及,你沒事幹為什麼要聯軍伐齊?管仲的回答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徵之,以夾輔周室。”這是告訴楚成王,當年召公輔成王時就授予齊國輔助周王室的重任,誰不尊周室就討伐誰。

齊桓公和管仲可以說是為了中原的團結,為了抵禦夷狄,為了輔助周王室操碎了心,齊國組織多次會盟以達到以上目的。比如說“鄄之會”,齊桓公以天子之命號令天下,成為霸業之始,相鄰的宋、鄭、衛等都臣服於齊。楚國在齊桓公率宋、曹伐戎狄時趁虛而入進入中原地區侵犯鄭國,為了懲罰楚國這種侵犯中原、窺伺周王室之心,齊桓公又組織了貫之會、陽穀之會等達到聯軍伐楚的目的。


此外為了周王室,齊桓公也多次組織會盟。周惠王因為私愛惠後,欲廢太子鄭而改立惠後的兒子王子帶,齊桓公組織宋、魯、陳、衛、鄭、許、曹等諸侯盟於首止以定周太子之位。太子鄭繼位,史稱“周襄王”,周襄王繼位後怕弟弟王子帶爭位,又是齊桓公與宋、魯、衛、許、陳、曹、鄭等再次盟於洮以定襄王之位。之後在最著名的“葵丘之會”齊桓公與各國諸侯盟誓,維護宗法制的統治秩序,各國之間互相協作。


沅汰


作為春秋第一霸主的齊桓公,他的才幹、性格、品行、德操,均沒有什麼明顯過人的特別之處,甚至還有著斑斑劣跡,荀子說他和自家姑姨姊妹亂倫者七人,後來的大儒們也都羞於談論五霸的故事。

但在齊桓公的時代,他的確是當之無愧的霸主,無論他怎樣揮霍無度,他的國民們卻並不覺得他奢侈。那麼,作風毫不正派、毫不清廉甚至荒淫的齊桓公,究竟又憑什麼可以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呢?

在《管子》這部書裡面,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齊桓公打算通過增加稅收來充實國庫,他就去諮詢管仲,兩人間這樣交談:

桓公:“我打算對我國居民的房屋進行徵稅,來充實國庫,你覺得怎麼樣?”

管仲:“這就等於是叫房屋漲價,讓大家都住不起,最終會把建成的房屋都毀掉。”

桓公:“我打算對山上的林木徵稅,如何?”

管仲:“這就等於是在鼓勵大家快速砍光尚未成材的樹木,很快就荒成一片禿山。”

桓公:“我打算對牲畜徵稅,如何?”

管仲:“這就等於濫殺牲畜,不讓它正常的繁殖。”

桓公:“我打算徵收人頭稅,如何?”

管仲:“這就等於讓人們故意隱瞞人口的實際數字。”

桓公:“我打算徵收車馬稅。”

管仲:“這就等於是把有車的人都趕到國外去。”

兩個人就像說相聲一樣,齊桓公每說一句想要徵稅的話,立馬就被管仲當場否決掉。

收這個稅也不行,收那個稅也不行,最後,齊桓公急了,不徵稅,那我們這個國家的財富從何而來?你還叫我怎麼當國君?

管仲聽了,不慌不忙,說了這樣一句話:“唯官山海為可耳。”

“官山海”,這個詞就出自《管子》,什麼意思呢?

齊國在今天的山東靠海一帶,土質鹼性,不適農耕,如果和其他諸侯國一樣去拼農業,則處於劣勢,毫無競爭力。但因為靠海,先天的漁、鹽資源非常豐富,這種優勢則又是別的諸侯國所不具備的。

鹽,作為生活的必需品,誰都少不了。管仲主張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優勢,控制食鹽專賣,通過商業活動從中謀利,而不直接徵稅。

這樣,表面上沒有加重任何賦稅徵收,納稅人也不覺得有什麼負擔,政府卻在不知不覺中獲取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又控制了食鹽流通的各個環節。

一般來說,國家機器是不從事生產的,一旦脫離了稅收,便無法繼續支撐運行。但管仲自有高招,他不但不增稅,反而還減稅免稅,在桓公上臺後第十九年,實行了大減稅政策,成為稅率最低的國家。

這樣一來,到齊國發展,就成為當時天下各國商人們無法拒絕的最佳選擇,有錢人紛紛跑來齊國投資,齊國焉能不強?

另一方面,齊國專賣的食鹽,高價流入各國,各國的黃金也就潮水般湧入齊國。齊桓公大賺特賺了天下各國諸侯們的鉅額財富,闊綽到足以讓他買來第一霸主的地位,卻沒有向他的人民多要一分錢。

這就是利用自身優勢資源賺取他國財富的典型案例。

在強國如林、大國爭霸的時代,一個好的君主,不是說性格好、道德高、有修養、有禮貌、善良仁慈,就是好了,這些都是虛的。管仲非常清醒,他是最務實的人。

一個執政合格的君主,或許有著諸多的標準,但最基本的兩個硬指標則是:

1. 對內:是否能夠讓你管轄範圍內的人過的更幸福。

2. 對外:是否有能力有本事賺到其他外國君主的錢。

因為在競爭的局面中,君主的對手,必須瞄準其他的君主,你沒有能力賺他,他必然賺你。

即使縮小到最小單位,拿我們每一個獨立個體的人來說,也還是這個最基本的道理:1.你能不能讓你的家人過的更舒服;2.你能不能在外面賺到更多的錢。而並非總是在家裡找你老爹要錢。

不管你是何種性格,也不管你信奉什麼理念,能達到這兩個標準,就是合格,否則不及格。不及格的也就自然而然的會被淘汰。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缺點,甚至惡習,但這並不妨礙你成功。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也還都有著上天賜予我們的與眾不同的優點。

發現自己的優勢,才可以在競局中脫穎而出。


山東尹氏


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受到周天子賞賜,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步強盛。


貝貝127554956


東遷之後的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它直接控制的王畿面積比過去縮小了一多半。武力方面,以前王室有六軍,現在只能有三軍、二軍、甚至不足一軍。周天子這個"共主",其實已是徒有虛名。


他的發號施令已無人聽從,諸侯朝覲天子的舊禮,已經極為少見;相反的,天子卻要向諸侯朝聘了。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五聘於魯。

這時諸侯方面,由於各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大國衰落了,有的弱國變強了。過去被稱為蠻、夷丶戎、狄的少數族在中原較先進的文化、經濟影響下,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在周王室衰落的情況下,經常向中原各地發展勢力,構成了對華夏族各國的很大威脅。



隨著周天子權威的逐步衰弱,一些強大的諸侯國,想取而代之。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公開奪取天子位,不如表面打著"尊王"的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


齊桓公是春秋時最先成為霸主的。他任用管仲為相,整頓了行政和軍隊,實行了變革。使得齊國迅速成為強國。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共二十六次,首先稱霸中原,齊在"尊王攘夷"旗號下,擴大了地盤,奠定了大國的基礎。


行雲流水1437995



齊桓公僅僅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並且,管仲去世後,齊桓公還在世之時。齊國就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時期的超級霸主,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


據《左傳》記載:魯莊公九年,周莊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5年。齊王死後,魯莊公欲扶持公子糾為齊王,但公子小白先入齊為王。周曆八月二十四,魯軍與齊軍戰於乾時,魯師敗績。魯國無奈,只得將公子糾交給齊國。齊王小白殺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

自此,魯國與齊國結怨。次年,齊國聯合宋國攻打魯國。魯國在長勺大敗齊師。接著又在乘丘大敗宋軍。

明年,宋軍再次伐魯。魯國再次勝之。

可見,此時的齊國政局不穩,再加上魯莊公有才幹,憑藉一己之力,與齊、宋聯軍對抗。不落下風。

直至魯莊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79年,魯國歸附齊國,齊國才開始走向霸主之路。齊桓公連續兩年會盟諸侯。與會的諸侯從三五個,增加至七八個,齊國的威信漸漸增強。

奠定齊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有二:一是幫衛國復國;二是討伐楚國,迫使楚國退兵納貢。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衛師敗績,遂滅衛。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護著衛文公及衛國遺民在曹地重新建國。

在齊國的協助下,以及衛文公的勵精圖治之下,衛國終於復興,最終成為與魯、鄭、宋並肩的二等強國。

此時,有力量與齊國爭霸的,唯有南方的楚國。

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侵蔡,蔡師潰敗。遂伐楚,駐紮於涇。楚王派使者至涇,問其為何伐楚?

管仲藉口稱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使認罪,稱立即向天子進貢。

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此次會盟,周天子派太宰參與會盟,正式承認了齊候的霸主地位。

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甚至在魯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此時,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重新易牙、豎刀。導致自己最後被拘禁,活活餓死。齊國也陷入長期內亂,國力減弱。

齊桓公能成為霸主,最關鍵的原因有二:一是鮑叔的舉薦和讓賢。二是管仲極具戰略眼光,提出尊王攘夷。

假如鄭莊公能有管仲的輔佐,鄭國也能成就霸業。並且,鄭莊公比齊桓公更有才幹。正如韓非子所言——桓公暗主。

假如繼承齊國君位的不是公子小白,而是公子糾。或許會比齊桓公更有作為,管仲原本就是公子糾的屬下。管仲追隨公子糾,而不是公子小白。管仲慧眼識英雄,更佐證了公子糾比公子小白更有才幹。

齊桓公使齊國失去霸業,甚至失去了爭霸的資格。以後,諸侯爭霸逐漸成為晉楚兩國爭霸。

齊桓公並不牛,而是與漢武帝類似,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


楊朱學派


齊桓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齊國享有徵伐之權;二是齊桓公寬宏的氣量和善用賢人。

齊國的征伐之權

在周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姜子牙被封在齊國,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姜子牙不僅僅只是擁有一塊封地,更重要的是周武王還賜他征伐之權。征伐之權有多重要呢?當初西伯侯姬昌在西岐的時候,就是靠紂王給予的這個權力來擴充實力,基本上每年都會拿下一個小的諸侯國,這使得周家實力大增。

齊桓公擴充實力的方法同樣是侵略,吞噬周邊的諸侯國經強大自己。在中國古代,如果要征伐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一個名分,我為什麼要打你?齊桓公當時給的理由就是“尊王攘夷”,意思就是我要維護周天子的威嚴,來教訓你們這些“夷人”。當然這只是齊桓公給周天子的一個臺階罷了,因為他不管用什麼口號,都是有徵伐其他諸侯的權力,這是姜子牙為齊國爭取來的。

齊桓公的氣量和用人

說到齊桓公的成功,就離不開管仲。管仲對齊國的貢獻相當大,振興國內經濟,擴大國土面積,建立強大外交網絡,這些都是管仲的功勞。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優秀的謀臣,差點就讓齊桓公給殺了。當初齊桓公與公子糾為了爭奪國君之位,雙方都從外面往宮裡趕,公子糾這邊就派了管仲前去阻攔齊桓公。管仲在途中一箭射中了齊桓公,然後回去覆命。本以為齊桓公已經中箭身亡的公子糾開始放慢了回宮的腳步,誰知齊桓公並沒有死,而是快馬加鞭回到宮內,接受封君。

齊桓公成為國君以後第一件事就想要殺掉射傷他的管仲,但被鮑叔牙勸阻。鮑叔牙認為要想成就霸業必須要有管仲,於是齊桓公放下前嫌,接管仲來到齊國封為宰相,管仲從此便在齊國展現他經天緯地的才能。由此可見要不是齊桓的大氣,就沒有管仲的未來。

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是沒有管仲,齊桓公會怎樣呢?齊桓公的晚年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沒有管仲的齊桓公,最後連飯都吃不上了,最終餓死在宮房內,下場無比淒涼!


水煮汗青


個人以為:齊桓公之所以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根本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改革,只有適時適當適度對國家體制進行改革創新才是富民強國之根本

齊桓公在任用管仲為相時請他說出自己的治國理念。管仲胸有成竹地說:“治理國家首先要整飭政治秩序,而整飭政治秩序的根本在於樹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所以治理國家一定不能急於求成,必須用三年的時間來從事教育宣傳新政,用四年的時間來選拔優秀可用的人才,再用五年的時間來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而要樹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根本是在於在順應民心,如果拂逆民心那麼政事就會沒法收拾了。平常百姓不喜歡勞苦,所以要讓他們快樂起來;不喜歡貧賤,所以要使他們富裕起來;不喜歡陷入危惡的境地,所以要使他們有安全感;不喜歡絕子絕孫,所以要讓他們有安家生育的機會。這樣人民自然就會擁護政府了。”齊桓公聽罷說:“先生說得精采,可是怎麼才可以使人民畏懼我呢?”管仲答道:“這不是為人君主所說的話,要人民畏懼並非難事,但是這並不是治理國家的方法,如果人民畏懼主公你而避而遠之,那麼主公的的禍患也就要到了,這種做法並不是長久之計。我做了善事,百姓會稱讚我,我做了錯事,百姓會責怪我,所在百姓的觀察是很細緻的,所以以前歷代明君都敬畏人民。”齊桓公再問:“那麼如何來使政府正常地運轉呢?”管仲答:“關鍵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法律制度,有了完備的法律制度,國家才會有正常的秩序。法律由君主主持制訂,但是也不能憑一時意氣,任意為之,而要以人性的天則作為制訂法律的標準。如果君主和臣民都可以遵循法律制度,那麼國家就可以大治了。不過依法治國,一定要令行禁止,法重於情,不可因喜惡而枉法,賞與罰都應該依據法律規定,而不可依據個人的喜好。推行法治最難的莫過於無私,而危害法律最厲害的,莫過於心存私心。”齊桓公又問:“那如何使國家富強起來呢?”管仲答:“要重在發展國民經濟,而不單單是增加國家財政,國民經濟發達了,國家財政自然增收。百姓貧困,就會逃離,教育就無法施行,法令就無法推行。而人民貧困的原因,在於生產力不足,或者貴族君主的剋扣,或者是豪強的兼併,或者是民俗上的奢侈的習慣,或者是財貨的外流。因此要獎勵人民的經濟生產,注重商品的流通。國家不要過分的奢侈和揮霍,但是合理的積極的消費對生產也是有刺激作用,可以起到拉動內需的作用。要善於利於天下的財貨,積極開展對外貿易,使國家的經濟強大起來。”齊桓公在問:“那又如何來提高國防力量呢?”管仲說:“要實行軍國民主義。可以將國家分為二十一個區域,其中六個區域用來發展工商業,作為工商行政區;十五個區域是培養士兵的地方,作為士級行政區。具體的方法是這樣的:每個士級行政區安置兩千個家庭,每個家庭必須要出一個人來充當戰士,因此每個區域可以有二千名士兵。把這十五個區域劃分為三個軍區,每個軍區就有一萬名士名,這樣全國的常備軍就可以達到三萬人。實際的操作是,五個家庭組成一軌,各出一名士名,總共五人,五人為一伍,為軌長來管理;十軌組成一里,共有五十個家庭,士兵五十名,由里長來管理;四里組成一連,共有二百家庭,士兵二百人,由連長來管理;十連組成一鄉,共有二千個家庭,士兵二千人,軍事編制是一個旅,旅長就由這個鄉的有幹才的人來擔任。五個鄉(士級行政區)有一萬家庭,士兵一萬人,軍事編制是是一個軍,由五個鄉的最高軍政長官擔任統帥。所以全國三萬人的常備軍,共計有三個軍,十五個旅,一百五十個連。為了加強軍隊的戰鬥力,在每年的春、秋季的狩獵時節,要定期進行軍事演習。這樣將軍事上的編制與民政上的編制相統一,使得全國除工商業者之外,每個家庭都是國防的中堅,這就是軍國民主義。”那麼在齊桓公時代齊國根據管仲這一理念進行了那些國家體制層面的改革創新呢?

創新國家管理體制,建立”叄其國伍其鄙“的軍政合一制度:在國都城市為使國民安居樂業,將居民按”士、工、商“三類組織起來,建立軌、裡、連、鄉四級行政單位,在廣大農村則設立五級行政單位,增強了政府管控社會進行宏觀調控的行政效率。管仲的國家行政體制改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把整個國家像軍隊一樣組織起來,像管理軍隊一樣管理老百姓。通過組織人們在農閒時節進行軍事訓練和不斷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培養國民的尚武精神,通過這種”作內政而寄軍令“的做法建立起軍政合一的制度,打造了一直召之即來來則能戰的鐵軍。

創新官吏選拔機制,建立三選制:在此之前無論是周王室還是各諸侯國選拔官吏幾乎都採用世卿世祿制,就是由貴族世代繼承祖上的官爵,對平民子弟而言是完全沒有任何出人頭地的機會的。為了拓寬選拔賢能的途徑,管仲創立了三選官制度,為出身下層的人才創造參政議政的機會:第一選由各鄉的負責人把本鄉有才德、有武功的人推薦給國家;第二選由國家把各鄉推薦的人選分派到各部門試用;第三選各部門長官將在試用期表現優秀的人才推薦給國君,由國君親自審核考問,合格者授予官職。此舉打破了官職世襲帶來的暮氣沉沉,大批優秀人才得到提拔和重用,為齊國政治增添了蓬勃的生計活力,同時出身下層的人士也看到了改變自身命運的途徑。

創新農業發展機制,建立相地而衰徵的新賦稅制度:管仲主張以農立國並反覆強調”民捨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為解決田荒問題,充分調動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管仲順應時代潮流,抓住關係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即土地關係問題進行了重點調整,這種調整大體上類似於我國改革開放中的包產到戶。

創新經濟宏觀管控機制,建立鹽鐵專賣制度:規定鹽、鐵等資源由國家所有,專門設立鹽鐵官負責管理。鹽鐵專賣制度被後世歷代王朝所繼承延續,但與後世某些朝代相比,管仲將經營權下放,開放歸國家所有的鹽池和冶鐵作坊,讓民間自由生產。經營權的下放讓民間經營者有利可圖,自然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避免了絕對國有化之下的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問題。與此同時國家壟斷定價權,生產出來的鹽、鐵由政府統購統銷,從中獲取豐厚利潤。除了鹽鐵專賣制度外,管仲還有另一個調控經濟的高招就是開物價調節之先河。為穩定國內物價,管仲建立了國家調控制度:豐年通過國庫收購餘糧;荒年則以正常價格把糧食賣給老百姓,有效避免了物價大起大落帶來的不安定因素。管仲甚至利用國家對經濟的調控作為一種同別國競爭霸權的手段,首開貨幣戰爭的先河,在這一點上他又讓中國遙遙領先於以貨幣戰爭鼻祖自居的西方。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史記》上說春秋有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原公子糾的舊人管仲為相,大力發展經濟,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和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發展強盛。

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另外順道滅了譚、遂、鄣等小國,轉而成為中原第一霸主。

然而晚年昏庸,任用小人,後病死。


歷史提刑官


用人得當,重用管仲為相,推進經濟改革,使得齊國率先強大起來,具備了稱霸的條件


日月惟明


一、稱霸時間早。公元前689年,齊桓公與諸侯會盟於鄄,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首開諸侯稱霸的先例,在春秋五霸中稱霸時間最早。

二、得到周天子的官方認可。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諸侯會盟於葵丘,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重禮相送,這代表著齊桓公的稱霸得到了官方認可和默許,也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

三、知人善任,銳意改革,國力強盛。齊桓公在登上王位後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使齊國國力達到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