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週末人物」這個國際大家庭有四國人

李英男,著名翻譯家。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院長、北外俄語中心主任。2003年—2007年擔任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委員。2002年至今擔任中俄友好協會常務理事、顧問。李英男的父親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立三,母親是俄羅斯人,原名叫麗莎·基什金娜,到中國後改名李莎。

父親身上有很多“標籤”,但在李英男眼中,父親是浪漫主義的、理想主義的。世人幾乎可以想象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最早的代表人物,他們的理想主義,他們的艱苦探索,他們的風風雨雨,他們的千錘百煉。

李英男父母的跨國婚姻,更是歷史的波瀾壯闊與驚濤駭浪的大畫卷裡的動人風景。“印象中父親每次回家,推開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問:‘你媽媽在嗎?’然後便開始呼喚母親的名字……他們之間好像總有說不完的話,母親是父親最貼心的知己。”

「周末人物」这个国际大家庭有四国人

在一張李立三、李莎、李英男一家三口的全家福裡,母親一臉憂鬱。李英男說,1946年父親回國前,一家三口拍了一張全家福,母親因為不知何時能到中國和父親團聚,倍感惆悵。“媽媽從1946年春天開始,一直在爭取到中國和父親團聚。大概是1946年9月初,哈爾濱來人了。在這之後不久,媽媽就獲得批准,帶著我坐上了前往哈爾濱的火車。”一家人來到中國。

2015年,李莎去世,終年101歲。“母親是中國籍俄羅斯人,著名的俄語教育家。她一生為中俄交流、為中國俄語人才培養傾注了無數心血。”

“我們這個家經常被人們稱為國際家庭,這一點不誇張。我父母在蘇聯結婚,所以是一個跨國婚姻,家庭自然就是國際家庭。”李英男說,到哈爾濱後她又有了一個妹妹。

李英男的父親李立三一生共有過四次婚姻,他的屢次婚變與那個時代的背景和革命家動盪不安的生活相關。第一次婚姻是李立三的父親親手包辦的,妻子林杏仙為他生下了兒子李人紀後不久,便患風癱去世。第二位妻子叫李一純,兩人共同生活5年後,李一純離開了李立三,他們生有一子李人俊。李立三的第三位妻子李崇善是李一純的妹妹,她和李立三生了3個女兒:李競、李力和謝志佩。李莎是他的第四位妻子。

“建國初期,除了三姐謝志佩,其他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都來到父親身邊,他們都管我媽媽叫李莎媽媽,媽媽待他們非常好。”李英男說。

隨後,李英男的俄羅斯姥姥到了北京,老家湖南的奶奶也到了北京。“我們這樣一個大家庭,其實分成中俄兩個部分:以奶奶為核心的中國圈和以姥姥為核心的俄羅斯圈,圍繞著這兩位老人形成了既有聯繫又互不干擾的兩個生活圈。到了用餐時間,全家人走到一起,餐廳裡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桌子,大家圍著它坐下,採取分餐的辦法吃飯。”

因為兩個老人的習慣截然不同:奶奶愛吃辣椒,姥姥則根本不吃辣;姥姥愛吃奶製品,喝牛奶,奶奶就根本不吃。考慮到這些情況,只能是分開吃,中餐、俄餐分開上桌。

“可是也有一個奇怪的事情,有一次奶奶看到我姥姥喝咖啡,居然說,她也想嘗一嘗。嚐了一口,奶奶覺得還挺不錯的,後來也就跟我姥姥一樣,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咖啡,還讚美說,喝了咖啡覺得精神好,一上午都不發睏。”李英男笑著說。

因為母親李莎一開始不懂中文,也不太瞭解中國文化,最初產生過一些誤解。“比如奶奶坐火車到北京站時,下車時由我堂哥揹著,父親見到奶奶,鞠了一躬,然後過去輕聲問候了一下。母親覺得很奇怪,要是在俄羅斯,多年不見的母子相會,一定會擁抱、親吻、熱烈地聊天。到後來母親才理解,原來中國人的情感都是深藏在內心的。”

近年來,中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形勢趨向多樣化,李英男經常參加各種民間文化交流活動,成為她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我的老伴兒阿格諾索夫,是莫斯科作家協會會員,他作了不少努力,安排俄羅斯作家訪問中國,與中國作家、文學研究家、青年學生等進行交流,大家對中國的印象煥然一新。”

李莎有兩個兒子,大兒媳是日本人,小兒媳是烏克蘭人,一大家子用漢語、俄語、日語、英語交流。“俄語是我們的傳家寶!”李英男說,現在她的兩個兒子還常說,感謝姥姥、媽媽教會了俄語。“我希望我的孫兒長大,也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希望俄語在我們家裡代代相傳,繼續為中俄友好事業服務!”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琳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