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周末人物」这个国际大家庭有四国人

李英男,著名翻译家。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北外俄语中心主任。2003年—2007年担任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2002年至今担任中俄友好协会常务理事、顾问。李英男的父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母亲是俄罗斯人,原名叫丽莎·基什金娜,到中国后改名李莎。

父亲身上有很多“标签”,但在李英男眼中,父亲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的。世人几乎可以想象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最早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的艰苦探索,他们的风风雨雨,他们的千锤百炼。

李英男父母的跨国婚姻,更是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惊涛骇浪的大画卷里的动人风景。“印象中父亲每次回家,推开门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你妈妈在吗?’然后便开始呼唤母亲的名字……他们之间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母亲是父亲最贴心的知己。”

「周末人物」这个国际大家庭有四国人

在一张李立三、李莎、李英男一家三口的全家福里,母亲一脸忧郁。李英男说,1946年父亲回国前,一家三口拍了一张全家福,母亲因为不知何时能到中国和父亲团聚,倍感惆怅。“妈妈从1946年春天开始,一直在争取到中国和父亲团聚。大概是1946年9月初,哈尔滨来人了。在这之后不久,妈妈就获得批准,带着我坐上了前往哈尔滨的火车。”一家人来到中国。

2015年,李莎去世,终年101岁。“母亲是中国籍俄罗斯人,著名的俄语教育家。她一生为中俄交流、为中国俄语人才培养倾注了无数心血。”

“我们这个家经常被人们称为国际家庭,这一点不夸张。我父母在苏联结婚,所以是一个跨国婚姻,家庭自然就是国际家庭。”李英男说,到哈尔滨后她又有了一个妹妹。

李英男的父亲李立三一生共有过四次婚姻,他的屡次婚变与那个时代的背景和革命家动荡不安的生活相关。第一次婚姻是李立三的父亲亲手包办的,妻子林杏仙为他生下了儿子李人纪后不久,便患风瘫去世。第二位妻子叫李一纯,两人共同生活5年后,李一纯离开了李立三,他们生有一子李人俊。李立三的第三位妻子李崇善是李一纯的妹妹,她和李立三生了3个女儿:李竞、李力和谢志佩。李莎是他的第四位妻子。

“建国初期,除了三姐谢志佩,其他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都来到父亲身边,他们都管我妈妈叫李莎妈妈,妈妈待他们非常好。”李英男说。

随后,李英男的俄罗斯姥姥到了北京,老家湖南的奶奶也到了北京。“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其实分成中俄两个部分:以奶奶为核心的中国圈和以姥姥为核心的俄罗斯圈,围绕着这两位老人形成了既有联系又互不干扰的两个生活圈。到了用餐时间,全家人走到一起,餐厅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桌子,大家围着它坐下,采取分餐的办法吃饭。”

因为两个老人的习惯截然不同:奶奶爱吃辣椒,姥姥则根本不吃辣;姥姥爱吃奶制品,喝牛奶,奶奶就根本不吃。考虑到这些情况,只能是分开吃,中餐、俄餐分开上桌。

“可是也有一个奇怪的事情,有一次奶奶看到我姥姥喝咖啡,居然说,她也想尝一尝。尝了一口,奶奶觉得还挺不错的,后来也就跟我姥姥一样,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咖啡,还赞美说,喝了咖啡觉得精神好,一上午都不发困。”李英男笑着说。

因为母亲李莎一开始不懂中文,也不太了解中国文化,最初产生过一些误解。“比如奶奶坐火车到北京站时,下车时由我堂哥背着,父亲见到奶奶,鞠了一躬,然后过去轻声问候了一下。母亲觉得很奇怪,要是在俄罗斯,多年不见的母子相会,一定会拥抱、亲吻、热烈地聊天。到后来母亲才理解,原来中国人的情感都是深藏在内心的。”

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势趋向多样化,李英男经常参加各种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我的老伴儿阿格诺索夫,是莫斯科作家协会会员,他作了不少努力,安排俄罗斯作家访问中国,与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青年学生等进行交流,大家对中国的印象焕然一新。”

李莎有两个儿子,大儿媳是日本人,小儿媳是乌克兰人,一大家子用汉语、俄语、日语、英语交流。“俄语是我们的传家宝!”李英男说,现在她的两个儿子还常说,感谢姥姥、妈妈教会了俄语。“我希望我的孙儿长大,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希望俄语在我们家里代代相传,继续为中俄友好事业服务!”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琳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