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甘茂背叛秦國,為什麼齊國卻重用一個叛徒,請他做上卿?

嗨絲特瑞愛好者


要明白問題的真相,就要弄清楚來龍去脈,否則只是聽答案,難免會被帶節奏,也懶惰了自己的大腦,錯失了思考的機會。

關於甘茂從秦國出逃去齊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在秦武王時代,甘茂就是秦國的丞相,當然,當時的丞相一般有兩個,他和樗裡疾互為左、右丞相。後來,悲催的秦武王因為強行舉鼎被砸死了,他的弟弟繼位,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繼位以後,正趕上楚國攻打韓國,韓國就找秦國求援,結果秦國沒答應。為什麼沒答應,因為秦昭襄王剛繼位,實際掌政的是他的母親宣太后,大家對《羋月傳》有印象吧,就是那個宣太后。而宣太后又是楚國人,幫著韓國打孃家人,宣太后自然不樂意。所以,韓國就找到了甘茂,希望甘茂能從中斡旋。

甘茂自然看得清大局勢,於是他找到秦昭襄王,一番權衡利弊。“韓國弱小,他能打得過楚國嗎?當然打不過!可他為什麼還要拼命抵抗呢?自然是認為我們秦國是能幫助他的。這個時候他來求助我們,而我們卻拒絕幫助他們,那他們就會對我們很失望!同時,他打不過楚國就會投降,或者跟楚國結盟。一旦他們結盟,那我們就是多了一個敵人,少了一個朋友!而且,一旦我們失去韓國這個朋友,就少了一個牽制魏國的對象,真是得不償失啊!還請大王三思!”

秦昭襄王一聽,這說的確實非常有道理啊!母后的孃家人重要,但也沒有自己的國家重要啊!於是據理力爭,終於派兵幫助韓國擊退了楚國的進犯。這樣一來,甘茂算是得罪了楚國,也得罪了宣太后。

不止如此,秦昭襄王有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向壽,是宣太后的孃家人。這個向壽因為嫉妒甘茂的才能,加之為了替宣太后出氣,所以經常進言說甘茂的壞話。我們知道秦昭襄王算是個明君,最起碼不昏庸,能分得清大是大非。但此時他從政經驗比較少,耳根子比較軟,所以很容易被蠱惑,於是對甘茂也漸漸沒了好臉色。

甘茂是個聰明人,他懂得伴君如伴虎,也懂得三人成虎的道理,長此以往被人嚼舌根子,自己難免會被治罪!於是,他找了個機會溜走了,逃離了秦國,去了齊國。


現在我們可以說說為什麼齊國會接納甘茂了。

第一,甘茂沒有犯政治錯誤,不能算叛國

甘茂之所以離開秦國,並非在秦國犯了罪,也並非事先有別國拉攏。反倒是,他之前對秦國一直很忠心!甘茂先後侍奉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任國君!這樣一個“三朝元老”,最後卻被讒言小人因個人問題迫害而判秦,確實冤枉。所以,在各諸侯國那裡,甘茂不是叛國者,而是逃亡者。

第二,甘茂非常有才,是各國爭奪的對象

能得到三任國君的重用,甘茂的才華可見一斑。《史記》中說,甘茂是跟隨下蔡人史舉學的諸子百家學說,可謂學問通達。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甘茂出世,正是得到了張儀和樗裡疾的引薦。

張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縱橫家號稱“一怒諸侯懼”,可見他的地位。而樗裡疾,不僅是秦王室貴族,更是難得的賢臣良相!得到他們兩個人的肯定,甘茂的才能自不在話下。

而且,科學來說,從基因上看,甘茂也是非常出色!他的孫子甘羅後來在秦始皇帝手下12歲拜丞相,還有個後代叫甘寧,當然,那是三國時代的事情了。

而且,當時的大環境,各國都爭相拉攏人才,以秦孝公重用商鞅就可以看出來。所以,甘茂從秦國逃出來,只會成為各諸侯國搶奪的對象,而不會被鄙視。

第三,縱橫家蘇代的斡旋

甘茂在秦國是丞相,而到了齊國直接成為了上卿,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一方面是甘茂有才,另一方面則是“獵頭公司”的功勞!這個“獵頭”,就是縱橫家蘇代。

蘇代,許多人沒什麼印象,但說起他的同族兄弟,大家都認識,這個人就是蘇秦。那蘇代是如何把甘茂的身價從丞相抬高到上卿的呢?《史記》和《戰國策》中都記載了這個故事。

話說甘茂出逃秦國的時候,正好碰上蘇代以齊國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國,於是甘茂求助蘇代。

甘茂說:“我聽說有個窮人家姑娘和富人家姑娘晚上一起織布,窮人家姑娘說‘我沒錢買蠟燭,借你點光,這樣你不會有損失,我也會感激你’,於是就得到了幫助。現在我就是那個窮姑娘,而您就是富姑娘,還請您幫幫我!”

像蘇代這樣的縱橫家,除了倒賣情報以外,倒賣人才也是家常便飯,於是他便答應了。

蘇代找到秦王說:“甘茂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而且他先後侍奉秦國三任國君,對秦國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都非常熟悉,如果讓他跑到別國去,對秦國會非常不利!依我之見,您可以假意許諾高官厚祿把他留下來。只要他回來,您把他囚禁起來就可以了!”

秦昭襄王聽進去了,於是給了蘇代“讓甘茂做上卿”的文書拿給甘茂看,想把甘茂騙回來。

甘茂當然不會回來,因為蘇代和他是一夥的。

於是蘇代又回到齊國,把文書給齊王看,“甘茂非常有才,秦王為了讓他回去,已經許諾他做上卿!大王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把甘茂留下。甘茂替我們做事,總比幫著秦國對付我們強多了!”

於是,齊王馬上把甘茂奉為上卿,好好供養了起來。

不得不說,縱橫家的智慧,真是“一人可以敵國”!


說完這些,我們也就明白為什麼甘茂叛逃秦國還可以被其他國家奉為座上賓了。首先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比較包容,沒有太深的“叛徒”概念。其次,甘茂這個人確實太有才了,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最重要的一點,有最早的“獵頭”---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幫忙斡旋,甘茂才有了更大的飯碗,才華也得到了更大的施展!


乇三千歷史短鏡頭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甘茂本楚人,經張儀引薦給了秦惠文王,開始並不得志,直到秦武王繼位,很合武王的脾氣,平步升雲一直做到了左丞相。

但是好景不長,秦武王伐周舉鼎而亡,秦昭襄王繼位,甘茂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來,只好離開秦國。

甘茂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在離秦時遇到了蘇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蘇秦的弟弟。當時蘇代在齊國,很受齊王看重。

甘茂給蘇代講了個江上之處女的故事,意思是說,江上有貧女,一無所有,其它女子就想把她趕走,貧女說,我連蠟燭都沒有,所以每天我都早到,打掃屋子鋪設席子。你們為什麼還要吝惜牆上的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予我一點餘光,對你們又有哪些妨礙呢?我覺得我對你們還是有益的,為什麼要趕我走呢?於是其他女子就把她留了下來。

甘茂說自己現在就像江上的貧家女子,一無所有,如果您收留我的話,您沒有什麼損失,但是我卻可以幫您做許多事情。

然後,蘇代先是拜見秦王,說甘茂很有才能,又長年居於秦高層,掌握秦國很多機密,如果他離開對秦國不利,建議把甘茂以豐厚待遇留下來,即使不用也可以

於是秦王派人去齊國迎接甘茂,但是甘茂拒絕回秦國繼續決定留在齊國。

之後蘇代又見齊王,遊說齊王說甘茂很有賢德,連秦國都許他上卿這樣的高官,建議齊王留下甘茂。

於是齊王就授予甘茂上卿之職,讓他留在了齊國。


君臨格史


甘茂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左丞相,經張儀、樗裡疾引薦於秦惠文王初出茅廬,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秦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順利完成任務後得到了秦武王高度的重視被任命位左丞相。秦武王死後弟弟秦昭王繼位,在秦國任職期間不斷出謀劃策,再為爭奪權利之爭時與向壽和公孫奭發生爭執而產生矛盾與怨恨,二人時常向秦昭王說甘茂的壞話而得到猜忌,甘茂恐懼怕有不測才逃出秦國跑到齊國。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此時最後悔的莫過於秦昭王了,是他一時間被小人的讒言所矇蔽才將甘茂這個人才放走了。而甘茂的出逃也是迫不得已的,這一次出逃竟成為了他與大秦的最後一次的訣別。

甘茂以假亂真

甘茂用虛實混淆,以假亂真的手法,中傷乃至搞垮了政敵公孫衍。甘茂身為相國,一時實權在握,好不得意。但好景不長,秦王突然器重將軍公孫衍,把甘茂冷落在一旁。甘茂對此十分氣惱,想方設法要除掉公孫衍。一天,部下向他報告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秦王要更換相國,候選人就是公孫衍。原來,甘茂的部下聽到秦王私下裡對公孫衍說:“我近來考慮想讓你當相國。”甘茂認為這則消息是肯定無疑的。於是,甘茂馬上拜見秦王,說:“在大王您就要得到有為的相國之際,請讓我向您表示祝賀!”秦王聽後吃了一驚,心想:他怎麼會知道的,連忙道:“你說到哪裡去了,我不是把國事都交給你了嗎?怎麼會還需要別的相國呢?”甘茂說:“大王您不是想讓公孫衍做相國嗎?”秦王反問題:“你這是從哪兒聽來的?”甘茂停了一會,說:“是將軍自己說的呀!”秦王對“洩露機密”的公孫衍,十分惱恨,心想:此人真靠不住呀!秦王聽到甘茂前面的話屬實,就把後面的謊話也當成實情了。公孫衍不但沒有當上相國,反而被流放了。


棄秦奔齊

甘茂準備到齊國去, 剛剛出函谷關, 就遇見了謀土蘇代。蘇代覺得甘茂是個人才於是進諫兩國國君,於是, 蘇代先西行到秦國, 遊說秦國國君: “甘茂是個賢明之士, 他在秦國受幾代人的尊重, 對秦國情況地理都十分熟悉。如今他離開了秦國, 倘若他促使齊國, 聯合魏國、韓國, 一起謀算秦國, 恐怕對秦國很不利。”秦國國君問蘇代: “既然如此, 您說該怎麼辦呢?”蘇代告訴他說: “您不如用重金厚禮去迎接他。他如果回到秦國, 你就把他軟禁起來, 以防後患。”秦國國君說:“您這個主意太好了。”隨即宣佈賜給甘茂上卿的官職。派宰相專門到齊國去迎接甘茂。但是甘茂拒絕了秦國的邀請, 繼續留在齊國。

這時, 蘇代又去見齊國的國君, 對他說: “甘茂是當今賢明之士。現在秦國賜給他上卿的官職, 派宰相專程來迎接他。可是他感激君主您對他的賞識, 所以不願回秦國, 而希望做君主您的下臣, 現在您將用什麼禮節對待他呢? 如果您不表示留用他, 他肯定不再感激您的恩德。如果他回到秦國, 得到秦國國君的重用, 再讓他掌管秦國的軍民, 那可就難以對付了。”齊國國君對蘇代的這番話很贊同, 立即賜給甘茂上卿的官職, 用優厚的條件禮待他, 使他留在了齊國。


甘茂的人品

甘茂是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大概在他的眼裡,沒有什麼比自身的利益更加重要,雖然他也是有才的,但是太過自私。甘茂的家人曾經受到王后的恩澤,所以甘茂對王后羋姝是百依百順,完全沒了政治主張,成為了王后的謀士。甘茂為官的時候專門為了羋姝母子排憂解難。嬴蕩還沒被立為太子的時候,甘茂就對王后各種出謀劃策,讓王后在秦王眼裡成為一個識大體的王后,在嬴蕩成為秦王之後,更是極盡迎合之能,完全沒有考慮到國家的治國之道。最後羋月掌權,甘茂慫恿嬴稷奪權,不過由於嬴稷的治國才能並不會比自己的母親差,所以甘茂不利於秦國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最後的結局也比較慘,甘茂被楚國扣留並且殺害了。

甘茂的影響

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亡,秦國政局大變,本來得勢的甘茂遭到樗裡疾的排擠,於次年在率軍攻魏皮氏時出逃。甘茂作為張儀之後秦國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出逃在列國中引起了強烈反應。而且由於秦昭王初年政權不穩,秦在對外較量中暫時採取守勢,列國遂產生了利用甘茂干涉秦內政的意圖,其中又以楚國意圖最強。《楚策一》、《楚策二》分別記錄了楚懷王欲相甘茂於秦、魏的行動。




歷史新人小Q


我的答案:首先,甘茂不算背叛秦國,他只是被人排擠遭人陷害才被迫離開。其次,類似甘茂這種“士無定主”、“擇君而流”的情況,在戰國時期很常見。士人宗國觀念淡薄,胸懷天下,尋找能實現理想抱負的政治舞臺。齊國重用甘茂,自然是因為他能用,且有用,甘茂的才能還是人所共睹的。

戰國時期宗國觀念淡薄,士人擁有高度選擇權

要了解甘茂離秦之後,為什麼還能得到齊國的重用。首先就要了解一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的背景。甘茂離秦並不是背叛,而且在戰國大環境下,只要不是做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就算背叛,只要有才能也會被他國重用。

  • 宗法制度解體,士人宗國觀念淡薄。春秋時期,周天子成為了徒有虛名的天下共主。戰國中期,周王室被秦國滅亡。人們的宗國意識逐漸模糊,國與國之間頻繁的交往,也使士人心中更加沒有了國家界限。各國被他們當做一個整體,他們心中裝的也是一個天下。因而戰國時期的賢才,往往不分國界,尋找自己能施展才華的舞臺。


  • 人才競爭激烈,各國大力吸納人才。春秋時期,戰爭以爭霸和圖存為主要目的。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目的已經變成了吞併天下。隨著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的質量與數量要求越來越高。也就是說,爭天下,必須要先爭人。因而各國對人才的包容性,明顯變大。不論地位,不論國籍,不論之前為哪個國家效力,甚至是否對本國做出過不利的事,只要你能來,並且對本國有用,諸侯國都會最大限度的接納。

  • 士人為了實現自我價值,不以出走他國為恥。戰國時期的士人,為了施展自己的報復,他們經常奔走於各國之間,尋找能賞識自己的君王。他們心懷天下,因而出走他國,並不是一件恥辱的事。士為知己者用,就是當時他們的內心寫照。所以像甘茂這種,雖然做過秦國三朝老臣,但若你不容我,我自然要走,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甘茂去齊並非背叛秦國,真實的原因是遭人排擠

甘茂是秦國三朝老臣,侍奉過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秦國國君。秦惠王時期,輔佐過魏章奪取漢中,秦武王時期,平定過蜀地叛亂。可以說,甘茂是一個能文能武的賢臣。他人生的轉折點,是在秦昭襄王時期,權力之爭的失敗,使他不得不逃離秦國。

甘茂主要得罪了兩個人,一個是向壽,另一個是公孫奭。地位越高,權力相爭所帶來的危險就越大。甘茂在秦武王時期,廢了很大的勁,拿下了韓國的宜陽。宜陽是個好地方,失去了宜陽的韓國,沒有了一個保護屏障。秦國可以以宜陽為中心打韓國,甚至是魏國和趙國。

向壽後來駐守宜陽,準備以此為基地攻打韓國。韓國派了蘇代去遊說向壽,先是一頓恭維,接著就是分析利弊,典型的遊說模式。蘇代真正的目的無非兩點:第一,秦國你別打我。第二,要讓秦國內部相爭。所以蘇代鼓動了向壽,教他如何打壓甘茂和公孫奭。之後,向壽和公孫奭都想把甘茂拉下臺,因而不斷像秦昭襄王進讒言,說甘茂這不是,那不是。甘茂一看,就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也經不起別人天天唸叨。商鞅也有功,比自己功勞大多了,最後還不是個悽慘的下場。

甘茂還是很聰明的,趁著禍患還沒有降臨在自己身上,提前出走。這是大智慧,絕對不能用背叛來定義他的出走。

甘茂出走後各國的態度,恰恰說明了他的才能

甘茂出逃齊國後,從齊國、秦國、楚國三國對他的態度,就能看出,甘茂的才能是這些國家所公認的。

  • 秦國態度:甘茂自己是跑了,可是妻兒孩子秦國,內心自然放不下。恰好遇見了蘇代,對,又是蘇代這個能搞事的。蘇代答應甘茂,出使秦國時,幫他周旋一下。蘇代這嘴皮子也確實很厲害,對秦昭王說:甘茂侍奉過秦國三代君主,對秦國情況瞭如指掌,他這一走,容易對秦國不利啊。秦昭王一聽,趕緊派人帶著相印去齊國接他。當然,甘茂沒有回去,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甘茂是個庸人,秦王也不必如此擔心他會對秦國不利。


  • 齊國態度:其實齊國和秦國對甘茂的態度,有一部分原因是蘇代的謀劃。蘇代在秦國說服了秦昭王,又跑到齊國去,對齊王說,你看著甘茂多厲害,秦王讓他做丞相,他都不回去,就想在大王的齊國效命。齊王一聽,趕緊趕緊,賜甘茂一個上卿的官職,別讓他跑了。

  • 楚國態度:甘茂出使楚國,秦王想讓楚國將甘茂送回秦國。楚王便與範蜎謀劃,準備在秦國安排個丞相。範蜎說我不行,但您也不能把甘茂送去啊,這個人是個賢才,送到秦國對咱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是讓向壽當吧。隨後向壽在楚王的請求下當上了丞相,甘茂再也沒有踏入過秦國。

小結

所以說,甘茂是個能文能武的賢臣,在戰國中雖然不突出,但也絕不是庸人。在戰國重人才的背景下,士人的出走是常有的事,況且甘茂也沒做出對不起秦國的事。甘茂出走,實則是他的聰明之處,在權力的爭奪中,明哲保身。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一定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自身所處的環境,這樣才能不有失公允。


執古論今


戰國時期,所有的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冊封的小國,就和現在這個省到哪個省打工是一樣的,不存在背叛!

那麼甘茂在秦國乾的非常有前途,為何還要逃跑,而且跑到齊國又被重用呢?司馬小絹今天就講一講!從中的經過。

廿茂是戰國中期的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微鳳台)人,曾就學於史舉、學百家之說,經張儀、樗裡疾引薦於秦國後,戰功顯赫,武王三年,秦國想問鼎中原,派甘茂為大將,領兵五萬兵伐宜陽,打了五個月沒有攻下宜陽,於是秦國又增兵五萬,終於攻陷了宜陽孤城。

秦軍佔領了宜陽後,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等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抵禦,只好出迎秦軍,秦武王高興的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後來秦武王跟孟噴鬥力舉鼎,絕臏而亡。

秦武王死後,秦昭王繼位,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昭王重用的是跟自己一起長大的向壽和舊臣公孫,還在一次研討政事中得罪了太后,後來又有人把秦武王之死算到他頭上,甘茂知道後害怕極了,在一次出師攻魏時逃往齊國!《史記!‘白壽、公孫奭說甘茂,茂懼,輟伐魏蒲阪,亡去'》。

甘茂在逃往齊國的路上遇到了出使秦國的蘇代,

甘茂問蘇代:"您知道夫江上之處女的故事嗎?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妙妨於處女了,妾自以有益於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灣以為然而留之"摘自《戰國策、秦策》!

釋文意思就是:

在江上一起住的夫婚女子當中,有一個女孩子家裡貧窮連蠟燭都買不起,於是其她女孩子要趕走她,她在臨走前和這些女孩子們說:"就是我家裡窮,買不起蠟燭,所以我每天早早的來給你們掃衛生,鋪床布席,難到我日復一日做的事,還及不上四周牆壁上的一點點餘光嗎?你們把我留下,對你們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我對你們還有益處的,為什麼你們非要排擠和孤立我呢",其她女孩子聽完她說的話後,又把她留了下來。

甘茂把故事講完後對蘇代說:"今臣不肖,棄逐於秦而出關,願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遂也"摘自《戰國策》,

釋文!

現在我正困窘,而您出使秦國,願您用一點餘光救濟一下我吧,甘茂言辭謙卑,聽起來讓人不忍拒絕,

再說了蘇代也是一代名士,以遊說諸侯國而名楊天下,善長權變之術,聽甘茂這麼一說自然心領神會,蘇代心裡想:甘茂本來就是一個人才,說不定哪天他又能成為某個國家的重臣,何況用一點點餘光,自己又沒有什麼損失,這個忙還是值得幫的!

蘇代來到了秦國,正事忙完後,趁機對秦王說:“甘茂、賢人、非恆地,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險易盡知之,彼若以齊約韓、魏、反以謀秦,是非秦之利也"。

釋文

蘇代在秦國辦完正事後,趁機對秦王說:“甘茂不是一個庸俗的人,他在秦國多年,從餚山險塞到鬼谷,全部地形的險關要塞他都瞭如指掌,如果他在齊國再聯合韓、魏來攻打秦國,那麼秦國將非常不利!

秦王問"何為"蘇代答曰:“不如重其勢、厚其祿、以迎之,彼來則置之槐谷,終身勿出,天下何從秦",秦王曰:“善"!

釋文!

秦王問蘇代怎麼辦呢?蘇代說:“大王不如送他貴重的禮物,給他豐厚的俸祿,把他接回來,如果他回來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永遠不讓他再出來",這個計謀對秦王來說的確是一個好辦法,秦王立即賜給甘茂上卿之位,派使臣到齊國去接甘茂回來,甘茂心裡明白,回去就等於送死,所以他非常誠懇的拒絕了秦王的好意!

蘇代說服了秦王用高官厚祿來齊國接甘茂回去,這邊蘇代又跑到齊王面前說:"甘茂、賢人也!今秦與之上聊、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賜、故不往!願為王臣,今王何以禮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賢、得擅用強秦之眾、則難圖也"摘自《戰國策、秦策》。

釋文!

蘇代在秦國說服了秦王之後,又跑到齊國,在齊王面前為甘茂走了一步妙棋,蘇代對齊王說:"甘茂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現在秦國賜給他上卿之位,帶著相印來迎接他回去,而甘茂感激您的恩賜,甘心做大王的臣子,因此推辭了秦王的好意沒有去,現在不知大王以何禮遇待他呢",齊王立即給甘茂安排了上卿之位,把他留在了齊國!

就這樣一個背叛秦國的甘茂,在蘇代的遊說下,又被齊國重用了,而且還升了大官。

本文摘自《史記》.《戰國策、秦策》有司馬小絹釋文整理,圖片來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司馬小絹


首先聲明,甘茂並沒有背叛秦國,更不是一個叛徒。

甘茂戰國時候秦國的名將。早年間曾跟隨著下蔡的史舉先生,學習諸子百家學說,憑藉出色的能力,認識了張儀等人。並在後來經張儀、樗裡疾等人的引薦,為秦惠王所用,深受秦惠王的賞識和重用。

甘茂從來沒有辜負秦惠王的期望,而甘茂也一直設身處地為秦國考慮,使秦國的利益最大化。他的出走完全是一個權力的陰謀。一向與秦王關係不錯的向壽,替秦國駐守宜陽,準備攻打韓國。韓國派人去和向壽談判,請秦國歸還武遂,向壽聽了後,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此時的甘茂則站出來說明了若奪取了宜陽,既能夠取得楚國和韓國的信任,又能收拾齊國和魏國,何樂而不為?甘茂後來還是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歸還給韓國。向壽和公孫奭竭力反對甘茂不成,便在秦王面前說起了甘茂的壞話。甘茂害怕遭受殺身之禍,便逃到了齊國。於是便有了:甘茂亡秦,且之齊。

甘茂做對不起秦國的事了嗎?他帶兵攻打秦國了嗎?如果說甘茂是背叛秦國,是個叛徒。那麼陶朱公也曾在齊國為相,陶朱公是不是也是背叛越國,是個叛徒?

良禽擇佳木而棲,身處廟堂,知進退,保全自己才是硬道理



窮巷志高遠


甘茂戰國時期秦國的重臣,其深受秦武王重用,但是隨著秦武王因舉鼎而意外身死於周,甘茂因此而失勢,最終離開秦國。從歷史記載上看甘茂不算是背叛秦國,而僅僅是因為遭受陷害而出走。



甘茂本人並非是秦國人,而是楚國人。在戰國時期,秦國有一個很有趣的歷史現象——那就是歷代秦王都很重用“外國人”,甘茂便是如此。由於甘茂的這個身份,如果一旦失去了秦王的支持,那麼其必然會隨之而失去在秦國的一切權力。

秦武王死後,繼任秦王的是其弟秦昭襄王嬴稷,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新秦王的即位,秦武王的老臣必然被驅逐出秦國朝堂中。

甘茂的出走

甘茂在秦國政壇上和其他人都存在矛盾,早在秦武王時期,在攻打韓國重鎮宜陽的戰爭中,其與秦國王室的左丞相贏疾和大臣公孫奭因意見相左而爆發爭吵。秦昭襄王即位後,甘茂又與秦昭襄王的發小向壽產生了矛盾,並且最終導致了甘茂被迫立刻秦國。事件的起因是,甘茂說服秦昭襄王將武遂之地歸還給了韓國,這時候與甘茂素來不和公孫奭也冒出來了,向壽和公孫奭以賣國的理由陷害甘茂,甘茂因懼怕讒言而迅速的逃離了秦國。



拜為“上卿”

離開了秦國的甘茂出奔於齊國,此時的甘茂十分的落魄,在齊國一時也不可能被重用的。甘茂和蘇代關係不錯,當時蘇代作為齊國使者出使秦國,甘茂懇求蘇代幫一下自己的忙。在蘇代的一番說辭下,甘茂的迅速被齊國重用。

蘇代先是對秦王說:“甘茂此人在秦國多年,其熟知秦國的地形與要地,如果一旦被齊國重用,對於秦國是極其不利的。不如用高官厚祿去邀請甘茂,讓他重新回到秦國。”於是,秦昭襄王賜甘茂上卿之位,讓人拿著相印去齊國請甘茂。看到秦國如此重視甘茂,齊王這時候也看到了甘茂的作用,“即位之上卿之位而處之”。


最好再說一點就是,甘茂實際上並沒有在齊國擔任上卿,齊國只是給了甘茂這個“上卿”的待遇而已。甘茂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齊國談不上重用甘茂。


浮沉的歷史


秦國左丞相,甘茂在被人誣陷之後,逃出秦國進退兩難之時,齊王把他留在了齊國並且賜予了他上卿的官位。在這其中他遇到了什麼人?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聽小編給大家說一說吧。

甘茂從秦國逃亡出來以後就準備到齊國,他剛出函谷關,就碰巧遇到了蘇秦的哥哥蘇代,當時蘇代是作為齊出使秦國的使者,在這個時間點碰巧遇到了齊國使者,他定是要抓住機會藉此機會留在齊國的。

蘇代回到齊國後向齊王推薦甘茂,說他是個很賢能的人,秦王用高官厚祿迎接他他都沒有同意。他不同意的原因就是他感激齊王很想為齊國效力,他願意臣服於齊王。蘇代向齊王提議將甘茂收入旗下,現在這個時刻齊王如果留下了他他肯定會更加感激齊王忠心耿耿的為齊王效力,但是如果現在不把他留下的話,他肯定連之前的感恩之心也沒了,而且他一定會去秦國了,像他這樣的能人如果真的被秦國請走了,秦國本來就很強大這樣一來齊國就會更加舉步維艱了!齊王聽了就立刻下令命人將甘茂請來,把他賜為了上卿。

甘茂之所以能夠在絕境之中找到新的歸宿,首先他有智慧利用典故,對蘇代動之以理,曉之以情,讓蘇代願意去幫助他。其次他懂得抓住機會,向蘇代證明他是真的賢才。蘇代在其中也有很大的作用,他利用計謀做了一個在秦王和齊王之間的“兩面派”讓齊王納賢士,讓甘茂得到機會,而且說到做到,幫助甘茂得到了重位,是功不可沒的!


福子說歷史


甘茂:曾經是秦國的一員大將,本來是楚國人。

很多人並不知道甘茂是誰?因為甘茂的名氣沒有魏冉的名氣大

秦國有很多有名的大將,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並沒有甘茂的名字。那麼為什麼說甘茂就是秦國的一員大將?歷史的真相,在秦國的大將中:甘茂,姬姓,甘氏,名茂,都沒有詳細的記載,他是下蔡人,戰國中期秦國的一名大將。曾經在史舉學習,後來學成後,經過張儀、樗裡疾的推薦,在秦惠文王手下做了一名大將,甘茂能夠得到張儀、樗裡疾的推薦,這說明甘茂並非等閒之輩。公元前312年(周赧王三年),幫助左庶長魏章略平定漢中地區,經過這一件事之後,甘茂在秦國有了一點小名氣。甘茂本來打算一心一意要輔佐秦國的,但是中途卻遭到了小人的暗算。後來遭到向壽、公孫奭的詆譭,在攻打魏國蒲阪地區時,被迫投向了齊國,在齊國做了上卿。雖然甘茂做了秦國的逃兵,但是甘茂也是無奈之舉。

後來秦王還曾經派人遊說楚國把甘茂送回秦國,但是楚國拒絕了秦國的遊說。

很多人瞭解甘茂,都是通過影視劇《羋月傳》才知道甘茂的,在影視劇中,甘茂作為秦國的一員大將被描述成了一個小人,表現得自私、無能,甚至沒有任何大將風範,令觀眾大跌眼鏡。

其實歷史上的甘茂並不是一個懷人,如果甘茂是小人,為什麼秦王還要重用他?這說明甘茂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比如:甘茂曾經建議秦武王不要攻打韓國,秦武王聽從了他的建議。後來,又派甘茂前去攻打韓國,甘茂不辱使命拿下了韓國。後來,秦武王因舉鼎被壓死,而楚懷王怨恨從前秦國在攻打敗楚國的時候,韓國卻不派兵相救,於是楚國就帶兵攻打韓國的雍氏,恰巧秦昭王即位,而宣太后又是楚國人,所以秦國是不肯出兵援救韓國。在危急時刻,甘茂冒死替韓國向秦昭王求情,這才說動了秦王派兵援救韓國,可見甘茂並非什麼小人。


公元前


劉向編《戰國策·甘茂亡秦且之齊》: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弟),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麼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於是,蘇代先西入關中游說秦王說:“甘茂是個賢能的人,並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國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幾朝重用。由崤山、函谷關直至溪谷,秦國的險阻要衝,他無不了如指掌。萬一他通過齊國,聯合韓、魏,反過來圖謀秦國,這就對秦國十分不利。”秦王說:“那可怎麼辦呢?”蘇代說:“您不如多備厚禮,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國。他要來了,把他軟禁在槐谷,老死在那裡,諸侯又憑什麼圖謀秦國呢”秦王說:“好。”於是,給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國去迎接他。甘茂推辭不去。

蘇代此時又到齊國,對齊王說:“甘茂是個賢能的人,眼下秦王給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卻因為感激您齊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國,其實他願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會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讓他統帥強秦的軍隊,秦國對齊國來說可就難以對付了。”齊王說:“好。”於是,賜甘茂為上卿,讓他留在齊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