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欧洲为什么不成立一个联邦制国家统一欧洲?

难得糊涂DAvid


首先英国就不干,其他国家语言文化差异大,也不容易撮合。

英国是欧洲国家吗?英国肯定是欧洲国家。但是,英国又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有人说:英国作为欧洲国家,仅仅存在于地理概念上。在其他层面,英国人对欧洲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即使是在地理概念上,英国也与传统的欧洲国家有所不同,因为英国是欧洲最大的岛国。欧洲的强国,无论是俄罗斯,法国,还是德国、意大利,都有浓烈的大陆情结。英国作为岛国,西面是浩瀚的大西洋,英国的海洋情结更浓。这一点与同为大型岛国的日本有差异,日本是一个拥有强烈大陆情结的岛国。

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多发。远古以来就有个传说:海洋早晚会吞噬日本岛的一切。为了“天照大神”子孙们的安全,必须向大陆进发。危机意识强烈的日本在这一千多年来的各种折腾,无非就是想占据大陆,“逃离”日本列岛。

英国则没有这个担心,英国人不需要“逃离”大不列颠岛。基于此,英国人的大陆情结,主要是防止欧洲大陆出现能威胁到英国利益的国家。如果说有哪个欧洲国家最希望欧洲这样“四分五裂”下去,最有可能的就是英国。

英国是个面积并不算很大的岛国,大不列颠岛面积20.9万平方公里,外加面积1.4万平方公里的北爱尔兰,以及其他小岛。这也就意味着英国国内的资源有限,严重依赖海外资源。再看看法国,仅欧洲本土面积就有55万平方公里,物产丰富。而且,法国实力强大,有足够的能力在欧洲大陆上进行扩张,发展资源不成问题。如果让法国坐大,不说统一全欧洲,就是统一西欧,那也是英国的噩梦。

公元1337年至公元1453年,英国与法国爆发了著名的百年战争,前后打了一百多年。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因为英国企图夺回法国占领的阿基坦(法国西南部)、佛兰德斯(法国东北)。而究其实质,是英法两国为了争夺欧陆的控制权。只不过,百年战争的胜利者是法国,英国势力被驱逐出欧陆。而正为这场战争的惨败,更让英国意识到一点:欧洲必须四分五裂,才不至于威胁到英国的存在。另外,英国在欧陆的失败,也促进了英国转移战略视线,盯上了北美。

有人可能会说:英国在北美洲东部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这里不是北美大陆吗?这不一样,北美大陆当时没有强大的国家,不存在威胁到英国在北美洲的统治一说。即使是同来北美的法国、荷兰,综合实力也不比英国强多少。

英国控制北美洲东部,获得了大量的资源,英国更有底气破坏欧陆的整合。十六世纪初(1501年-1600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大臣沃尔西斯,向国王提出一个建议。这个建议是:我们要帮助欧陆竞争中的弱者对抗强者,而不必在乎弱者和强者是谁。沃尔西斯的意思很明确:让欧陆各国的实力保持均势,谁也吃不掉谁。只有这样,英国才能在欧陆群雄中有利可图。

当然,英国的欧陆战略其实还是被动防御性质的。如果英国能吞并欧洲,岂不是更好?亨利八世就还抱有吞掉欧陆的幻想,对沃尔西斯的建议并没有完全采纳。英国始终没有能力拿下欧洲,这时,沃尔西斯的战略对英国来说就非常重要了。

碎片化的欧洲,始终是英国欧陆战略的核心之一。法国枭雄拿破仑想统一欧洲,这引发了英国的巨大生存恐慌。从公元1793年,至1815年6月的滑铁卢之战,共出现了七次反对法国的同盟(含滑铁卢之战),每次都有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线都是德国企图统一欧洲。法国沦为次要角色,已不足以威胁到英国的欧陆战略,所以英国与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联手,共同遏制德国。

英国对于二战后的苏联,那就不更用说了,恨不得将苏联大卸十八块。这很好理解,苏联统一欧洲的可能性,远大于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希特勒时期的德国。苏联的铁甲洪流,英国人每每提及,都莫名恐惧。冷战时不用说了,苏联结束后,实力远不如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英国都依然惧怕。美国围堵俄罗斯,德国、法国都是有不同看法的。唯独英国,是美国(对俄罗斯)打压最坚定的支持者。二十多年来,要说俄罗斯与哪个欧洲主要国家(不包括几个投靠美国的东欧小国)关系最差,可能就是英国了。在历史上,俄罗斯(沙俄、苏联)并没有严重伤害过英国,搞过大杀戮。英国之所以置俄罗斯于死地而后快,主要就是防止俄罗斯控制欧陆。

图-欧盟国家,英国很快就会退群

对于欧洲,英国是没有什么归属感的,以利用为主。比如英国加入欧盟,却拒绝废除英镑,除了大英帝国残存的骄傲,主要还是担心被欧洲“同化”。在反对欧洲一体化上,英国与美国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英国始终把欧洲当成外人,1948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出“三环论”。所谓三环,内环是指英国本土,以及英联邦,以及英国能控制到的一切。中环是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英语国家。外环才是欧洲(依次为西欧、东欧)。

图-英格兰球迷

从英国的利益角度讲,英国最能放开“玩”的,首先是外环的欧洲,能控制欧洲最好。实在不行,那就放弃外环,固守中环,死保内环。英国对于欧洲的态度,与清朝有一定相似之处。清朝对于入关的态度是能进去最好,实在不行,退回关外。所以,清朝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就是给清朝留下最后一块立足之地。


地图帝


这问题问的,现在的欧洲不是已经统一的七七八八了吗?


如果没有贞德,或许英法百年战争最后英国会一统欧洲。

如果没有滑铁卢,或许拿破仑早就把欧洲统一了。

如果英国坚持绥靖,或许希特勒也能完成拿破仑美完成的伟业。

但历史没有如果,欧洲似乎很难统一,但事实也不见得,比如二战后成立的欧盟,不正用另一种方式,完成祖先们未完成的事业。

1951年,以法国、西德、意大利为代表的6国签署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  

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  

1993年,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  

2002年,欧盟邀请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十个国家加入欧盟。  

2004年,欧盟25国首脑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这是欧盟的首部宪法条约,旨在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虽然2016年发生了英国脱欧时间,但自从一战开始,英国似乎和美国走的更近一些,不仅眉来眼去,利益方面更是穿一条路子,【英美,英美】,而欧洲的统一势必会影响美国的地位,这一点从欧元出现后就很容易发现。

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这些国家,通过一些列事件,也逐渐反应过来了,对英国的态度其实也是爱加入不加入了。其实自古以来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这群国家就有些格格不入,英美以新教为主,欧洲大陆则以天主教为主,法律体系上也分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或许英国更愿意跟在美国后头,去经营自己的英联邦那一滩,而对欧盟也是可加入,可不加入的态度。【至少从公投结果上来看,民意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下联邦制国家的定义:几个国家联合成一个主体,拥有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拥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联邦行使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主要权力。

现如今的欧盟财权已经基本统一,军事外交以及宪法法律方面也在不断尝试,但在现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事情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目的虽然已经明确,但道路似乎注定是曲折的。

【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怎么能没有船夫】


船夫聊历史


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等地理屏障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随着俄国的彼得大帝一方面在国力致力于西化改革,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

事实上在地理上分隔欧洲和亚洲的乌拉尔山脉尽管蜿蜒长达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点海拔也不过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显然乌拉尔山脉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上既没阻挡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也没成为俄罗斯自西向东征服西伯利亚的障碍。同样从海上将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天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古希腊时代就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爆发于此。海峡没能阻止希腊人跨海远征特洛伊,没能阻止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同样也没能阻止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正因为缺乏天然的地缘屏障,所以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而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恰恰就发源于地中海。事实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版图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在当时甚至根本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时这一并不被视为欧洲的地区可不小——这一地区占据了如今欧洲面积的一半左右。当时的欧洲实际上就以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与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大陆的西部被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多瑙河、莱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而在欧洲大陆的西北方向还分布着三个大岛——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以及一系列小岛。这些地理屏障将欧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的地缘板块,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强势的核心板块,所以无论是法国或是德国单纯依靠自身体量要想压制整个欧洲其实是无比艰难的。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在自然地理上也有高山大川的阻隔,那么为什么就能形成大一统帝国呢?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辽阔大国,在其境内的确存在着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华文明最初发源诞生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着适宜农耕的大面积冲击平原的;相比之下欧洲只有支离破碎在板块,缺乏大面积的适宜定居农业的冲积平原,所以往往形成城邦割据的状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大一统思想意识,尽管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缔造的,然而其实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战国七雄连年征战、诸子百家纵横争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的。然而这种思维意识形态却是欧洲人所不具备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缔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罗马帝国同样欠缺这种思维意识,事实上罗马帝国和中华秦帝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秦帝国具有明确的混一天下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奋六世之余烈;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扩张是没明确目标的——罗马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尝试帝国是否还有继续扩张的实力。

公元9年罗马帝国的扩张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挫败,也正是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欧洲日后的历史进程: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发动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随后罗马在自己占领的日耳曼地区建立了日耳曼尼亚行省。如果罗马的这次征服战争取得成功的话,那么罗马帝国的疆域将可能从地中海地区扩张到今天的德国,甚至可能进一步向东延伸到东欧地区,那么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系就可能被纳入到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欧洲就有可能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到了公元6年前后如今位于易北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已悉数被罗马占领,大受鼓舞的奥古斯都决定乘胜追击,于是罗马军团兵分两路:两支精兵分别从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出发向波西米亚(今捷克)挺近。公元9年9月本来臣服于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阿米尼乌斯暗中与其他日耳曼部落联络并设计将罗马指挥官瓦鲁斯诱入条顿堡森林,最终将瓦鲁斯所率的3个全团全歼。这场战争彻底打破罗马一统欧洲的势头,罗马的疆域最终被限定于地中海地区,而如今的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均不在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

由于华夏民族早就孕育出作为全民共识的大一统思想,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较为顺利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废分封行郡县并统一帝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这种统一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必须接纳这一体系。相比之下欧洲由于缺乏这样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意味着欧洲的大一统帝国必须具备足以压制各地的绝对军事优势,否则一旦当帝国中枢处于衰败状态时各地就会出现群雄并起的现象。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得以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帝国,然而随着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覆灭之后欧洲就进入到了封建采邑制度盛行的中世纪。相比之下中国也曾经历过与罗马的蛮族入侵类似的五胡乱华,然而在经历五胡乱华以及之后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之后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维仍使中国人得以缔造大一统的隋唐帝国。正如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一旦形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样的是:欧洲的分裂状态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始终有力量会试图维持欧洲的均势而不希望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为避免有强大的世俗政权崛起威胁神权统治往往联合欧洲各国打压势力强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会势力式微后正处于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确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对欧洲大陆英国严防死守可能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欧洲大陆的国家出现,以免威胁自己的霸权,为此不惜联合欧洲各国同拿破仑和希特勒交锋;二战后英国辉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战格局,欧洲分裂成为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总之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

1833年欧洲历史学家冯·兰克在其所著的《论列强》一文中提出了“均势”概念。欧洲均势这一概念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列强基于“国家理由”必然因争权夺势而发生冲突。在此过程中单个实力较弱的国家将倾向于结成联盟以抗衡意图称霸全欧洲的强国。技术因素的变化会导致霸权觊觎者的新陈代谢,但只要一国出现独霸全欧洲的倾向就会使均势自然生成。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缘格局使其在军事上处于一种难攻易守的状态,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英国独树一帜的格局。英国面对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进可涉足其中,退可置身事外。这种独特的地缘格局使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诸国激烈厮杀之际置身事外坐观成败,直到形势明朗化再选择加入即将胜利的一方以摘取胜利果实。英国在欧洲大陆尽可能置身事外的同时开始积极致力于海外殖民扩张。以海洋经济和海军作为立国之本的英国其实根本没跨海作战一统欧洲大陆的力量,即使战胜其他欧洲国家也没能力领导整个欧洲大陆。既然英国自己没有实力成为欧洲霸主,那么就得阻止其他欧洲国家的争霸意图。如果某个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那么英国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统一的欧洲强权会对英国的海外贸易构成巨大的战略威胁,而这对英国这种海权型国家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况且统一的欧洲强权也会对英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如果说英国是流离于欧洲体系边缘的侧翼国家,那么位于欧洲东部的俄国同样是这一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侧翼大国:长期以来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的俄国在欧洲事务中总是若即若离,但俄国绝不能容忍西欧势力的过度东扩,因为这将威胁到俄国在该地区的传统战略空间。拿破仑和希特勒曾尝试以战争手段统一欧洲,然而这种方式被证明势必遭到致力于维护欧洲均势的各国的普遍抵抗,最终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计划都已失败告终。

尽管目前一般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黄、白、黑、棕四种,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就衍生出若干介于四大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种通常和东亚人种一样被列为黄色人种,不过印第安人的肤色较东亚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东亚人种不同,所以同为黄色人种的印第安人与东亚中、日、韩等国的人仍存在明显不同的体貌特征。东非黑人和西非黑人长得也不一样:西非黑人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密度大,四肢极为修长,爆发力好,弹跳力极佳,在短跑、篮球、橄榄球的领域都非常具有优势;相比之下东非黑人东非黑人就显得瘦弱一些,但东非黑人的耐力更好,在马拉松和长跑运动上就占有优势。事实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的肤色就没西非人那么黑,更像是介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过渡性人种。同样欧洲尽管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但实际上白人内部也并不是都长一个模样: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人在肤色、眼色上都比北欧人相对更深,头发也多为黑色,这和金发碧眼的北欧日耳曼人种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欧洲的种族结构是复杂的,欧洲的语言体系同样是复杂的:仅欧盟的官方语言就有24种之多。尽管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信奉基督教,但在基督教内部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主要教派彼此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分歧的,何况欧洲东南部的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国还生活着相当多的穆斯林人口。由此可见欧洲的种族、语言、宗教结构都是支离破碎的,所以在欧洲宗教统一没群众基础,文化统一缺乏共同语言,而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模式又被证明行不通,所以二战后欧洲人开始尝试另一种全新的统一模式。

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亚历山大·科耶夫并没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概念,他的设想是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届时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而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由此诞生。

事实上在各国政治家就成立欧洲共同体的过程中一开始并没将一体化进程限定在经济领域,当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防卫共同体计划——说白了就是和如今马克龙所提倡的打造统一的欧洲军其实是一个概念。不过这一概念在当时未免过于超前了:要知道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刚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要实现军事上的互信可谓是难上加难。1954年9月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关于防卫共同体的方案,欧洲共同体的职能因此被限定于经济领域。谁也想不到时过境迁之后当年否决防卫共同体计划的法国如今却成为统一的欧洲军队最大的鼓吹者。从1973年起丹麦、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陆续加入欧共体。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由此正式升级成为欧盟。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作为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开始替代之前各自发行的马克、法郎等货币开始运作。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

至此欧盟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极为成功的:在横向的规模扩张上欧盟成员国数量增长到28个,成员国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了5亿多,经济总量达到了18.74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纵向的合作深度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元似乎已向世人证明了欧洲货币统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盟的成功经验一度掩盖了这些问题,然而目前有的问题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欧盟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欧洲——欧盟的存在的确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欧盟的发展并不能与欧洲一体化完全划等号。目前欧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其中欧盟成员国只有28个,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非欧盟成员国,而这其中最难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恐怕是俄罗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罗斯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因此在西欧各国眼中俄罗斯一直就被视为混合着游牧民族血统的”白色鞑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是被排斥在欧洲体系之外的。即使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统一欧洲体系其实也是很难构建的:即使在排除掉俄罗斯后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可是一向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势力范围的,事实上如今的乌克兰问题正是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地缘博弈产生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欧盟继续东扩无疑时将会和俄罗斯发生摩擦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欧盟不向白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扩张,而是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西欧、南欧、中欧、北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统一体系是否可能呢?其实仍有难度——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欧盟成员国包围的瑞士出于既定的中立国策而拒绝加入欧盟,恐怕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瑞士也并没特别迫切希望加入欧盟的诉求。

现在我们假设欧盟不仅放弃继续东扩,短期内也不谋求整合尚未加入的瑞士、挪威西欧、北欧国家,而是着力于深化欧盟内部的合作深度,从而对这些尚未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产生示范效应是否可行呢?应该说这是一种最为务实的选择,不过依然存在一定挑战。英国脱欧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诸多潜在深层问题的:事实上在欧盟的持续扩张过程中早就潜伏下诸多深层问题,在英国脱欧之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尽管对欧盟的某些具体运作条款有争议,但总体上看欧盟无论是在横向规模或是纵向的合作深度上都是不断加深,然而英国脱欧开启了一个先例就是欧盟首次出现成员国减少的现象。在此之前尽管从未有成员国退出欧盟的先例,然而实际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客观上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英国脱欧既有自身特有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欧盟潜伏问题的爆发:就英国自身来看这个岛国其实一直和欧洲大陆国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英国与美国还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而作为欧盟前身欧共体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可能维护欧洲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话语权,当英国试图加入欧共体时就曾被法国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而加以拒绝。尽管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英国加入了欧共体,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仍是纠结的——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并没加入欧元区。

如果说这些因素都是英国所特有的,那么以下将要谈到的问题可就不是英国特有的了,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欧盟在未来不确定的阶段存在一定的解体风险:过去几十年里欧盟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官僚的庞然大物:相当可观的薪酬待遇使欧盟成为各国公务员向往的地方,而这些在欧盟机构中得到一官半职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全力维护这台机器。获得权力的人自然会希望扩张自己的权力,欧盟作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个国际性组织要扩张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欧盟成员国需要上交一部分主权。欧元的诞生背后实际上就是欧盟成员国对自主货币发行权的放弃。是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对此心甘情愿呢?实际上有一部分成员国未必那么心甘情愿,只是为享受联盟带来的好处而进行了妥协。事实上作为整体的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是存在一种博弈关系的:尽管欧盟设有外交专员,但迄今为止欧盟很难在外交政策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毕竟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未必完全一致。在出兵利比亚的问题上英、法追随美国投了赞成票,而德国则选择了弃权。欧盟说到底只是一个国际组织,而加入该组织的各成员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欧盟的东扩使大量原东欧华约阵营的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尽管这些国家大多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转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比起老牌欧盟成员国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于是大量来自东欧新成员国的移民开始涌入英、法、德老牌成员国,使这些老牌成员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实上这也是英国脱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欧盟东扩的进程加深了欧盟内部的东西矛盾,那么其实一直以来欧盟内部还潜伏着南北矛盾。这一矛盾表面上没东西矛盾那么明显的,但其实一直存在。尽管欧洲的文明起源于南欧,然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治欧洲的是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从此南欧在政治上不得不附属于北欧。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欧洲的贸易航线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至此南欧继失去政治上的主导权后又失去了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从此北欧人就形成了一种对南欧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南北欧之间在种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潜伏下了对立情绪。事实上欧盟内部一直存在两大不同的经济体系:一种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一种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地中海国家为代表,两种经济体系之间的摩擦使欧元区存在分裂为南、北两大区域的风险。客观上目前南欧国家在经济上的确与北欧存在差距:在2008年的欧债危机中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个所谓的”欧猪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没少拉整个欧盟的后腿。2016年9月当欧元区财长在布拉迪斯拉发讨论希腊改革进程是否符合债权国要求时7个南欧国家却在雅典召开反紧缩政策峰会,这实际上正是欧元区南北方之间矛盾的反映。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如果这样的话,欧洲成立一个统一的国家,那各大洲岂不是纷纷也可以成立一个国家,所以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

欧洲有四十多个国家,如果都合并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庞大而非常复杂的体系了。从我们各国历史来看,历代执政者的体系都不是分分合合,哪有一直统一到现在的。所以,分裂才是正常的规律。如果欧洲统一了,迟早是要分裂的。

还有在统一的道路上阻力巨大,不但要克服欧洲各国的利益冲突,还要摆脱美国的控制。现在的欧盟也是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欧盟经济从受到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以来,一直是在边沿上挣扎,给出的应对措施也是没有多大好的效果。最近,有报道称作为有实力之一的英国要脱离欧盟,这无疑对于欧盟来说是有害的。欧盟经济出了问题,有实力的成员要退出,欧盟未来的发展道路都是很迷茫的,更不用说要成立一个欧洲统一的国家,欧盟这欧洲唯一的团体都已经成问题了。

再者,美国摆在这的最大的阻碍,本身欧盟美国都是一直打压的,更不要说让你欧洲拧成一股绳了。所以,美国不希望欧盟变强威胁到自己,更不会让欧洲统一起来,美国都会极力反对和打压的。

总而言之,欧洲所有国家组成一个国家是不合实际的,也会有很大阻力的。


每时每刻都不一样


中国56个民族56朵花都可以在一起争奇斗艳、相映成辉、和谐友爱、共襄盛举,欧洲宗教统一,语言接近,人种高度相似,为什么没有在一个大家庭里携手并肩、缔造辉煌呢?欧盟的确是一次大胆尝试,但为什么步子不迈得再大一点,干脆成立一个联邦制国家?

一、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东西方文化有非常大的差异。东方讲究集体协作,西方讲究个人英雄主义。比如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雷锋也有一句名言:我愿做 革命车床上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而中国有句名言,叫红花还要绿叶衬,愿做绿叶装扮春天。

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人与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

但丁认为,没有个人无所谓家族,而家族的光荣和高贵,首先在于有光荣和高贵的个人。而中国文化则注重团体,集体,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比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高深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中国人更喜欢抱团取暖来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来入侵。

二、河流原因。

很多年以前,有个学者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东西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其中一部分观点很有见地,值得参考。

众所周知欧洲的河流多为南北走向,比如莱茵河与多瑙河;而亚洲的河流则是东西走向的,比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起源都是青藏高原。

由于大气环流的缘故,南北走向的河流是分段进入雨季的,东西走向的河流是全段进入雨季的,而东西走向的河流更容易发生洪涝。

大水泛滥成灾,就需要抗洪救灾,洪灾就成了地震之外影响重大的灾害。地震无可抗拒,洪灾却可以降服。地震频率很低,多年才发生一次,而洪灾从未缺席过,每年准时来袭。

祖先们恐惧洪灾,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就可以看出洪水在中国人心目中看起来多么恐怖,治理洪水多么重要。

但传说终归是传说,洪水还是要人类自己治理。因此要大家团结,要齐心协力,要集中优势资源,所以大家要聚集在一起。这样国家滚雪球式的发展,大帝国形成就有了民意基础。久而久之,牺牲小我为大我,天上星星向月亮,地下葵花向太阳的价值观就产生了。

所以,在中国,分裂不得人心,分裂就是过街老鼠,不管你有多少理由,分裂就是贼,分裂就没有正当性。统一就是人心所向,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经过多么惨烈的过程,统一就会赢得万民称赞,就会流芳百世。

三、地貌原因。

如果说中国一只完整的大公鸡,欧洲就是一群纷飞的小鸟。如果说中国是"铁板一块",欧洲就是被一刀一刀切割的蛋糕,山脉河流就是一把把利刃,横在蛋糕中间成为分离的催化剂。

欧洲大陆一直在打个不停,即使是在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的帝国,但完整的外壳下面都是分崩离析的碎片。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轮流执政,人民向往分权。奥匈帝国的时候容许下面的小弟们各自称皇帝,分工治理国家,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上帝把阿尔卑斯山放在了欧洲的心脏就是让欧洲各国自强自立、各自为政,发挥自己的个体潜能来创造奇迹的。

所以,即使相对完整的俄罗斯帝国也都是靠着蛮力而不是靠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滚雪球一样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蛮力维持的稳定表面是一颗颗桀骜不驯的心,一旦时机成熟就分崩离析,分道扬镳。

小小的巴尔干分裂了多少次,前苏联解体后分出了多少国?哪怕是弹丸之地格鲁吉亚也有两个共和国闹独立。而北爱尔兰这么多年了一直"贼心不死",嚷嚷着要独立出去。而英国政府竟然允许他们进行独立公投,也是醉了。

在欧洲人看来,能分就分,分得越小越好。为了抵御虎视眈眈、对领土异常贪婪的俄罗斯,欧洲人宁愿结盟都不愿意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而拥有毁灭世界几百次核武库的俄罗斯对欧洲的危险是迫在眉睫的、随时都会发生的。可是英国人却全然不理会,表决通过了脱欧协议,这才东方人看来简直就是昏了头。

总之,你说欧洲大陆一盆散沙也好,说欧洲人没有大局观念也罢,反正他们恐惧大一统,敌视整体。希特勒称霸欧洲,想一统欧陆,受到了大伙的强烈反抗,突破了欧洲人的底线,(如果他仅仅吞并波兰和捷克,大家是不会介意的。)所以大家要群起攻之,战后要肢解德国。

俄罗斯贪得无厌,野心勃勃,要称霸欧洲,建立大俄罗斯,也让整个欧洲大陆视为公敌,不遗余力要进行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要将第二个希特勒扼杀在摇篮。


历来现实


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国的大一统,并非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几千年的经营得来的。并非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华夏至少从炎黄就经营统一了。自然有残酷野蛮的战争。但是文明的韬略那也是尽快的布局了,那就是名治天下。一套天下一统的理论自从炎黄时代就有了,从此便持之以恒往下传的。自夏朝,天下一王,分封制是不错,但只有一个天子,天下是统一的。到秦始皇实现郡县制的统一,真正的统一。大一统成为文化。

尽管如此,秦始皇被骂暴君几千年,武力统一的残酷是原因之一。

而欧洲从来没有大一统过,连名义上的也没有。统一的历史文化都没有,而不统一反而成为文化,觉得也不错的。近代想统一欧洲,那是大有人在,但反力太大,文化没有,野蛮不能用。那么还有什么好用的?没有了。欧洲统一。难,难于上青天。希特勒不是武力统一吗,他是法西斯。


东风別业


不是没有 是没有成功 当年的古罗马 当年的 奥斯曼土耳其 当年的法兰西 当年的沙俄 当年的德意志 都想统一欧洲 奈何他们自古就没有大一统 也就没有大一统的基础 好不容易有几个眼看着就要统了 没几年 就四分五裂 最终导致变成了现在这样 欧洲各王室全是亲戚 和中国战国时七国一样 互相联姻 各有各的政治经济制度 各有各的语言

没有秦始皇 中国大陆也跟欧洲一样 最可能的就是战国七雄一直延续 当然秦末如果刘邦未统一天下 延续大汉400年的话 那么大一统的思想也不会在中国人眼中根深蒂固

如果刘邦未统一 按照项羽的分封制 还是各地草头王 只不过是原七国换了姓而已 所以 没有大汉 就没有现在的大一统中国


kenny70192362


统一从来都是血腥的和平统一可能吗?谁服谁呀?所以欧洲注定成不了一级不做战争策源地就蛮不错了!


cc732


为什么没有一个联邦制国家统一欧洲?这个提问实际上对应一个概念、两个问题以及相应的答案,希望理解了背后的历史和发展逻辑后对类似思考有所帮助。


到底什么是统一?


所谓的统一概念,在中华文化中亦有分歧。理论上秦朝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元朝也是中华历史中有名有姓的朝代,版图大小显然不同,但我们都认为可以叫做统一。

【秦朝元朝版图差异巨大】

不讨论复杂的学术概念,只为了解释欧洲为什么没有统一起来。不妨把“什么是统一”的标准定为:一个受到所辖区域认可,长期执政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的支配各地方资源,完成中央政权/国家的利益目标。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疆域、文化、语言、宗教乃至政体制度,都不会干涉“统一”的实现。以中国为例,千年来版图大小多变,各地风俗文化语言大不相同,宗教共融,一国两制。我们发现,完成统一就是为了在我们认可“中国”这个实体有其利益和发展,并愿意以统一行动的方式集体奋斗,以实现中国的发展。


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欧洲有共同的认同、目标,以及有效的中央政府,就可以说有了统一的可能。


欧洲有没有统一过?有,甚至不止一次

以中国人的视角,似乎疆域过小,隔壁国家和自己种族先进文化语言相近,是称不上“大一统”这样的大词的。那么就以几个例子表明,作为一片巨大的大陆,不同时期都诞生过统一行动的愿景,其中一些实现了,又以不同的原因失败了。


  • 罗马帝国

公元前44年,凯撒成为罗马共和国的终身独裁官,共和选举的时代结束,凯撒大帝征战的时代来开帷幕。到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帝国君主“奥古斯都”,罗马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后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庭,人数增长到9000万,是当时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罗马帝国存续了一千多年,从公元前27年到1204年(中后期分裂为东西罗马,东罗马又演变为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的强权与文明一直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欧洲人将罗马视为欧洲的源头和正统,中世纪时期为了争夺正统之名兴起了多次对罗马帝国的复辟(如神圣罗马)。罗马帝国的疆域和人口都曾为世界之最,但落后的统治方式只能通过分封地方君主(类似唐代推恩制)的方式维持统治。帝国过大时轻易地导致地方政权离心,罗马帝国在192年就开始有分崩离析之兆,战争掠夺的土地终不长久。

【罗马帝国横跨整个西欧和地中海沿岸】

  • 哈布斯堡王朝

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的贵族皇室,多位家族成员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各国国王、大公等身份。以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核心,向欧洲开枝散叶,统治了德国、匈牙利、波西米亚(今波兰、捷克等中欧国际所在地区)、克罗地亚、葡萄牙等地区。此时欧洲真正的统治集团实为罗马教廷,封建教廷与皇室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保卫。不能让家族彻底统一欧洲大陆的唯一对手,在法国的波旁家族。当然近亲结婚的皇室血脉充满了健康和心理问题,最终在18世纪中期断绝男嗣,走向衰落。

【哈布斯堡家族成为统治范围最广的皇室家族】

  • 拿破仑法国

从罗马帝国的荣光下走出的欧洲,不会满足于四分五裂的现实。封建政治下的国王最高的理想就是不断征战扩大自己的领土,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皇室成员查理五世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拿破仑皇帝险些做到了。兵败沙俄前的拿破仑扛住了6次反法同盟的阻击,将法兰西的统治扩张到几乎整个西欧大陆。但随着反法同盟核心力量的英国不断增大战争投入和对法国的海上封锁,拿破仑也最终不敌,流放海岛。

【第6次反法同盟行动前的法国势力,包含同盟几乎已经统一欧洲】

  • 欧盟

起源于法德两国倡议的OPEC煤钢共同体的欧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探索国家存在新形式的先锋。尽管在“欧洲人的欧洲”这样口号下曾凝聚欧洲奋起的力量,但近年来难以提振经济、弥合裂痕,背负着“统一欧洲”的陈旧期望的欧盟去往何方,是远超一个问题所承载的讨论量。


欧洲版图为什么如此分裂?联邦制与欧洲土壤不搭


尽管美国的早期制度灵感来自于法国,政治经验和结构来自英国,但仍是联邦制共和制国家的首创者。为什么联邦制没能在欧洲的土地上开花,而今天的主要联邦制国家全部在南北美洲大陆?仍然要回归历史。


联邦制的核心在于:每个州、邦,甚至国家,在加入联邦前都是一个已经独立的政治实体,在“我们成立一个联邦吧!”这个念头出现之前,都必须已经独立拥有主权。

因为拥有了主权,才能由州政府(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让渡部分主权,如外交、税收和部分司法权力。而地方政府本身,也已经是所在地方最恰当的代表者,没有其他统治集团代表他们,空降的联邦政府统领一切管辖也不会被当地人接纳。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在当地已经有所代表的情况下,联邦制是促使一个地区不同政府集中统一的最好答案。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由图可见联邦制国家的分布非常特殊】


这样的事实,决定了联邦制出现在:地域辽阔(多个政权实体已经存在)、有被殖民被瓜分历史(不同政权曾同时统治)、或经过大规模政治力量整理的国家(前苏联,在布尔什维克政党的理想下组成联邦,执政失败后演化为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被法国、西班牙、英国等传统列强国家分别瓜分土地的美洲大陆。殖民者们画地而治,将原生态的族群区分为不同的殖民地,而在殖民者被击退或自然放弃殖民后,兴起民族独立和统一运动,在保持当地治理(殖民统治通常为当地留下一定的治理组织和经验)的前提下,共同让渡出部分权力组成国家。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联邦制国家。德国尽管没有被殖民的历史,却也在二战后被东西方两大阵营竖起一道柏林墙分别治理,最终统一的当代德国,就是在东德西德的基础上组成的联邦国家。


分析过所谓联邦制的发展方式和特性后,就可以看到,除了被战后协议划分的德国,和曾经参加苏联共同体的东欧国家外(苏联解体后也取消了联邦制,如捷克斯洛伐克脱离苏联后两国又分裂为单独国家)欧洲并不存在其他的联邦制国家。


19世纪就不断兴起的欧洲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人民就是为了逃脱封建皇室或反动教廷的统治,从所谓统一的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室、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中逃离出来,付出了几十年血的代价。这种反动的“统一”,尽管当地也有各种政党和实际当权者,但实际是一种封建邦国统治。


这才是欧洲延续了千年的统治方式,封建领主制:中央皇室不断征战获得土地,派遣亲戚或心腹到当地进行统领,榨取税款人力以供中央政府的继续征战。马基雅维利在其《君主论》中就表示,战争是君主唯一的专业。那么当一个有战争天赋的君主上台,土地就会异常扩大,乃至在以土地为标准的“统一”概念下,完成了某种统一。比如成吉思汗和拿破仑的时代,辽阔的疆土包含了数十个我们现代的独立欧洲小国。但问题都在于,面对战争,没有人处在真正的不败之地,当战争女神的光芒离开,帝国也会瞬间崩溃。


另一个欧洲曾经统一的办法,就是严酷的宗教审判和宗教压迫,带来黑暗的中世纪。国家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独立国家和国家主权的概念要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后才逐渐被接受,中世纪就只有神秘的教廷统治,各地皇室贵族向教廷贡献权力,教廷通过压制人的生活方式来向皇室保证稳定。


显而易见,英吉利海峡隔开的英国就较少受到这种强硬的政教统一的影响,同样还有荷兰等北欧国家,教廷鞭长莫及而商业精神繁荣,最终较早的与保守教廷分割开来。


看过这样长的一篇答案,你还认为这样已经分家太久的一家子,能够重新回到大院同堂的时候吗?


Olive大事记


欧洲太民主了,都觉得自己很行,都想当老大,没有太硬的,出了个希特勒还被大家揍趴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