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介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介

阿爾及利亞國土的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溼度為80%;夏季炎熱乾燥,溼度為60%。年降水量在400至1000毫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7℃。4、5、6、9、10月氣候溫和宜人。1月最低溫度不低於5℃,7、8月最高氣溫可超過30℃。11月至次年3月為雨季,6月至9月為旱季。

阿爾及利亞國土的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溼度為80%;夏季炎熱乾燥,溼度為60%。年降水量在400至1000毫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7℃。4、5、6、9、10月氣候溫和宜人。1月最低溫度不低於5℃,7、8月最高氣溫可超過30℃。11月至次年3月為雨季,6月至9月為旱季。中部屬熱帶草原氣候。部分高原為大陸性氣候,乾燥少雨,冬冷夏熱,1月最低溫度可降至0℃以下,山區降雪。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為極端大陸性沙漠氣候,雨量極少,日照極盛。5月至9月炎熱,最高溫度可達55℃,夜間與白晝溫差較大。沙漠綠洲、高原和沙漠中的鹽湖地帶自成小氣候。

位於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東臨突尼斯、利比亞,南與尼日爾、馬裡和毛里塔尼亞接壤,西與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南北線長約2000千米,東西最寬約1800千米,海岸線長約1200公里。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介

最晚從公元前一萬年起,柏柏人便居住在阿爾及利亞一帶。公元前1000年後,迦太基人開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柏柏人藉著布匿戰爭,佔領迦太基,柏柏王國並逐漸有了眉目,其中努米底亞以出產精銳騎兵最為著名。

公元前200年,柏柏人遭羅馬帝國統治。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柏柏人又於許多地區獨立,同時汪達爾掌管了其他地區,一直到被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驅逐為止。拜占庭帝國維持著對國土西部的統治,一直到八世紀沙特阿拉伯的興起。

公元前12世紀腓尼基人到達沿海一帶。公元前9世紀起受迦太基控制。公元前3世紀,在阿北部建立過兩個柏柏爾王國。後羅馬、拜占庭、阿拉伯人、西班牙、土耳其入侵。

8世紀起阿拉伯人入侵。本地開始伊斯蘭化。在此過程中柏柏爾人也曾建立過自己的王朝,伊斯蘭教的傳入和阿拉伯人的深刻影響始於公元7世紀。新的信仰和新的語言使得社會和經濟關係發生了變化,建立了同豐富文化的聯繫,引入了有力的政治表述和政治組織。後來,阿爾及利亞以及周圍地區統稱為柏柏爾諸國,因海盜行徑和奴役基督徒,美國與其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巴里戰爭。


17世紀起海岸部分曾是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伊斯蘭國家——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830年起法國以一個外交事件為戰爭理由,佔領名義上屬於但是實際獨立的奧斯曼帝國的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阿爾及利亞總督侯賽因被流放,法國殖民地自此逐漸向南滲透,直至對此地區和居民產生深刻的影響開始入侵,但由於遭到當地居民的頑強而有力地抵抗,法國直到1905年才基本完成對整個阿爾及利亞的佔領。

二戰期間,阿爾及利亞支持同盟國,支援自由法國武裝戰鬥。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政府開始鎮壓阿爾及利亞反叛運動。1954年,民族解放陣線發起了爭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游擊戰爭,經過近十年的鬥爭,阿爾及利亞於1962年獨立。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介

1965年,第一任總統艾哈邁德·本·貝拉被國防部長鬍瓦里·布邁丁發動的政變推翻,他成為國家首腦,此後25年阿政局基本平穩,軍事政權統治阿爾及利亞直到今天。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介

阿爾及利亞經濟規模在非洲居第四位,僅次於南非、尼日利亞和埃及。碳化氫產業(石油與天然氣的統稱)是阿國民經濟的支柱,2013年其產值佔阿GDP的45%,出口總額的98%。糧食與日用品主要依賴進口。阿自1989年開始市場經濟改革,1995年通過私有化法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石油探明儲量約17億噸,佔世界總儲量 1%,居世界第15位,主要是撒哈拉輕質油,油質較高;天然氣探明可採儲量4.5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2.37%,居世界第10位。

其他礦藏主要有鐵、鉛鋅、鈾、銅、金、磷酸鹽等。其中鐵礦儲量為30~50億噸,主要分佈在東部烏昂扎礦和布哈德拉礦。鉛鋅礦儲量估計為1.5億噸,鈾礦5萬噸,磷酸鹽20億噸,黃金73噸。

阿爾及利亞水利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資源約172億立方米,水壩64座,蓄水能力710億立方米。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介

2013年,阿爾及利亞人口共有3790萬。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約佔總人口20%)。少數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圖阿雷格族。15歲以下的佔總人口的32%,20歲以下的佔43.5%,30歲以下的佔63.8%。約90%的居民居住在北部沿海地區。海外僑民約有400萬,其中200萬在法國。

阿爾及利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故伊斯蘭教也為國教。僅有1%的人信奉基督教和猶太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