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官渡之战后曹操如果把袁绍七万降兵收编,会不会很快统一天下?

一梭烟雨江湖行


不会,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虽然打赢了袁绍,但还并不是势力最强大的诸侯,曹操虽然战胜了袁绍,用了五年时间才彻底的击败袁绍集团,兼并了袁绍所有的底盘。

曹操用了五年时间才彻底吞并了袁绍的底盘

01.官渡之战曹操虽然击败了袁绍,单袁绍的地盘还在

建安6年二月袁绍发兵10万攻打袁绍,经过大半年的争战,曹操击败了袁绍,但并没有占领袁绍的底盘,双方回到了赤壁之战的态势,袁绍大军防守黎阳,与曹操隔河相峙。而曹操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消耗,短时间内没办法再攻击袁绍。

袁绍建安7年的五月,因为发病呕血而死,袁绍集团为了争夺利益内部集团发生分裂,袁绍继承了袁绍,袁谭带兵驻守在了黎阳,袁氏兄弟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争夺继承权。

02.曹操用了五年时间彻底平定了袁绍的底盘

建安七年九月,趁着袁氏内乱之机,曹操发兵攻打袁谭袁尚,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八年四月,曹操打到了了袁绍集团的大本营邺城。

曹操听取了荀攸的建议,暂缓对袁氏兄弟的攻打并撤军,让袁氏内部相互争斗内耗;到了建安十年正月,曹操才打下邺城杀了袁谭;到建安十一月正月,曹操打败了高幹,才算完完全全的占领了袁绍的所有地盘,从官渡之战算起,曹操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彻底的击败袁绍集团,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和外甥高幹逃到了乌丸。

袁绍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赤壁之战只是击败了袁绍,袁绍地盘一点也没有丢;赤壁之战的战场也是在曹操的地盘上;要不是袁绍几个儿子之间相互内斗,曹操想要平定袁绍还需要花费更长的是将。

曹操平定袁绍后几乎没多长时间就爆发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二年,曹操从征讨乌丸回来后,没几个月又率军南下,此时的曹操实力达到了巅峰时期。赤壁之战曹操多半是被逼得,并不是自己百分百的主动南下,在曹操的战略里,是准备先修养生息的,从官渡之战开始,曹操平定北方的战争就没有停止过,长时间的战争使得士兵疲乏,粮草短缺,但曹操又不得不过早的发兵南下。

主要原因是孙权派甘宁袭击了黄祖,夺取了江夏,孙权的出手让曹操感觉如果东吴夺取荆州,势必会改变天下的大势,所以曹操倾兵南下,夺取荆州攻打孙权。

官渡之战后的曹操暂时间还没有短时间统一天下的机会

官渡之战后无论实力还是局势和时机,曹操都没有短期内统一天下的机会。

01.当前的局势曹操并不占优势

曹操虽然收编了袁绍的七万降卒,但曹操的综合实力依然还是不如袁绍,他无法短时间内吞并掉袁绍,可见当时袁绍的实力有多强大。对于曹操来说袁绍阵营的变化实实在在的帮了曹操,一是袁绍经不起打击第二年就死了,另一个就是袁绍集团发生了内乱,内部分裂。就这样曹操用了五年才彻底平定,所以曹操当时的本身实力就不足以统一天下。

曹操也没有刘表的实力强大,荆州市汉13州最大的之一,堪比袁绍的四个州的面积,荆州在刘表的经营下民富兵强,军队就有十几万而且粮草充足,都是以逸待劳,曹操想啃下刘表,凭官渡之战后的疲惫之师是不可能的。

所以官渡之战结束后,至少袁绍集团和荆州刘表、江东孙权是曹操要直接面对的几大势力,曹操的实力还无法应对这三方的联手。

02.曹操官渡之战后并没有停下统一天下的步伐

曹操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先北后南;先收拾掉袁绍,在对付荆州的刘表,借着平掉江东孙权,来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目标。

在北方没有平定之前,曹操不会南下招惹刘表和孙权的,这很容易陷入背腹受敌的不利局面;三国里曹操的地盘四周都是强大的诸侯,是被其他诸侯包围起来的,所以他很容易多面受敌。

曹操也对天下的诸侯都了如指掌,尤其是对刘表和袁绍看的非常透彻,曹操知道只要自己不去招惹刘表,刘表绝对不会也不敢来找他的麻烦,这样曹操可以安心的对付袁绍集团。

所以曹操一直没有停下统一天下的步伐,只是他所面对的对手实力非常强大,无法在短时间里完全吞掉。

结语:

综合来看,曹操官渡之战后,不管是实力还是当时的局势,他都不可能有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机会。


小任浅谈史


我的答案是不能,首先在群雄割据的三国乱世,是实力决定兵力,而不是兵力决定实力,曹操之所以没有收编袁绍降卒就是因为以他当时的实力还无法消化利用如此多的兵力。其次,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决策者的战略战术而不是兵力,如果兵力是战争的胜负手的话,袁绍也不会输给曹操,曹操也不会兵败赤壁。

实力决定兵力,袁绍兵多将广在于其地广粮多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坐拥四州,拥兵数十万,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豪强,而为何袁绍如此豪横,就因为他地广人多,兵精粮足,特别是有“天下之重资”之称的冀州更是他的称雄的屏障所在。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

曹操虽赢下官渡之战,但硬实力还不足以收服海量降兵

而曹操之所能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其靠的是成功火烧乌巢,加上张郃来降,致使袁军溃败,说是险胜毫不夸张,而战前的曹操面临的是缺兵少粮的囧境。那么为什么曹操没有收降袁军降卒也很好理解了。

其一,曹操缺兵少粮,如果曹操收降这批人,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给他们吃什么。自己的粮草就不够,袁绍的又烧光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三国志》

其二,袁绍虽然溃败,但他只是跑回了老家,关键是还活着,那么就很难保证这批降卒会不会降而复反,因为这批人是因为军心大乱,被曹操俘虏的,而曹操的兵力远远不如这批降卒,等他们缓过劲来,如果反了,以曹操当时的兵力可没有好果子吃。

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馀级,辎重财务巨亿。—《献帝起居注》

那么假设曹操成够成功收服7万降兵,能不能很快一统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

但凡战争,影响其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兵力固然是重要的一项,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君不见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比皆是,我们的主人公曹操就深有体会,尝过以少胜多的快乐,也品过被以少胜多的苦涩。

因此除开兵力,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影响着战局的发展,而决策者的战略意图和战术选择远远比兵力对战争的影响更大。

所以就算曹操成功收编这七万降兵,也无法对天下大势有太多的影响。

总结:综上所述,官渡之战曹操虽然取得胜利,但由于当时的曹操硬实力有限,还无法消化如此数量的降兵,因此他没有选择收编。而因为兵力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所以就算曹操成功收编袁绍七万降兵,也无法改变天下大势。


临石观海


官渡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只带着三四万军队,就打赢了有着十万军队的袁绍。战后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逃跑,当时据说有八万多的袁军士兵做了俘虏。但是这八万降兵却被曹操下令全部坑杀了,而且同样原因,曹操还干过更缺德的事。

从东汉末年开始,就有不断的自然灾害,根据记载较大的水灾发生了11次,地震8次,旱灾累计6次,再加上蝗灾和大疫加一起也有十多次,这些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的减产甚至绝收。而粮食的减少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粮价飙升和人口急剧减少。

当时的饥荒几乎是全国性的,当时各路带兵的将领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军粮,没有粮食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因此当时谁有粮食就会有人去抢,或者能找到什么就吃什么。

曹操和袁绍的军队都缺粮,他们都吃过桑葚干,水草甚至田螺,但是这都无法作为长久的军粮,最主要的军粮还是粮食。为了获得粮食,曹操还想到了屯田来补充军粮,但是在和袁绍决战的时候,曹操并没有充足的粮食。

如果不是曹操突袭焚毁了袁军在乌巢的粮仓,胜负还真的未可知。当时打仗的时候,曹军辖区内基本上能被搜刮的粮食都被搜刮一空了,如果不是缴获了部分袁军的粮草,曹军自己都不够吃,怎么能有粮食来养活袁军的八万降兵。

曹操在历史上,很少有杀俘虏的记录,基本上能用的曹操都会拿过来用。可是这次杀俘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养又养不起,俘虏也未必真心投降,为了永绝后患,曹操只好一杀了之。

而且为了获得财源来购买粮食,曹操还组织大军盗墓,中国唯一的官方盗墓机构就是曹操策划成立的,而我们在各种盗墓电影中看到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都是曹操在盗墓军队中所设立的专有官职。

《曹操别传》中称“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而在《水经注疏》中也说,曹操仅凭盗掘梁孝王墓的财宝,就能够养活手下将士十多年。其实,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各路军队拼的是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后勤物资是否充足也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主要方面。





感悟人性与生活


从东汉末期开始,天然人祸持续不断,根据历史记载较大的水患总共发生了11次,地震有8次,旱灾累计大约6次左右,再加上当时的蝗灾和瘟疫也有十多次之多,这些天然灾害,直接影响了食粮的收成以至于绝收。而食粮的削减欠收,直接的结果就是粮价飙升。当时的灾害都是自然带来的,那时各路诸侯首要考虑的就是军粮问题,没有粮食的戎行就等于没有战斗力。

曹操和袁绍的戎行都缺粮,他们都吃过桑葚干,水草和田螺,但这些根本无法作为持久的军粮,最要紧的军粮仍然是食粮。为了获取食粮,曹操还利用屯田来增加军粮,不过在和袁绍死战的过程中,曹操没有足量的食粮。

如果不是曹操偷袭袁绍的乌巢,焚毁了袁绍在的粮仓,估计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是理所当然的。当时曹操辖区的粮食,能被征收的基本上都被征收完了,如果当时曹操没有缉获“片面”袁军的粮草,估计曹军就会饿死一多半,但袁军的八万降兵,曹操根本无法供养。曹操在汗青上,杀俘虏的纪录几乎没有,曹操如果能有供养这八万降兵估计曹操也不会杀他们。但是此次杀俘,着实是曹操不得已而为之,养又养不起,而且俘虏也不一定能够服从曹操的管理,为了永绝后患,曹操只能一杀了之。而且为了获得军粮,甚至曹操还组建了雄师盗墓团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官方盗墓机构就是曹操组建的,在盗墓中“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是曹操的核心力量。

根据《曹操外传》记载:“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皇帝闻之哀泣”。但是在《水经注疏》中也详细记载了,曹操仅凭盗掘梁孝王墓的玉帛,就能赡养部下将士十多年之久。在当时那个年代,各路戎行拼的是战斗力,但是后勤物质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可见当时曹操杀俘实在是无奈之举。


公元前


导语:

官渡之战曹操如果把袁绍七万降兵收编也不会加快统一天下。一方诸侯能否统一,兵力强弱占三分,领导者的一个决策占七分。

真正能加快统一的是获取荆州后的决策,可惜曹操决策失误不仅拖延了统一进度,还促成了三分天下。

官渡之战的七万降兵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后大军溃散,曹操想要收编也不能留住全部的人马。袁绍的这些士兵来自北方,战役失败了以后多是逃回了家乡,背井离乡接受曹操的并不多,有记录的也只有张郃、高览二将投降时所带的士兵。

官渡之战曹操虽然没有收编多少溃散的袁军,但是自从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获得了各处至少三十万的降军。首先是黑山的贼寇张燕率十多万人投降曹操;征讨三郡乌丸后获得胡、汉两族前来投降的有二十多万人。这两次获得的三十余万军队虽然让曹操稳坐北方,但是北方国界以外异域异族的压力也由曹操一力承担了,所以并没有加快曹操统一的步伐。

真正能加快统一进度的是获取荆州后的抉择

刘琮率荆州众人投降曹操,曹操不仅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荆州全境及七八万的荆州军,最重要是的和东吴共有长江天堑。如果曹操当时能不急于讨伐江东,率军北还先讨伐关中马超、韩遂等人,再留下些许大将固守荆州全境操练水军,那么将会加快统一的进度。东吴抗拒曹操仰仗的无非就是长江天堑,曹操、孙权共有长江后那么孙权将没有任何优势,曹操大军一旦渡江东吴就离覆灭不远了。

曹操罢兵北还做出固守的姿态,那么孙权也不敢主动挑起战争。刘备在江夏驻守,时间一长孙权必然不能容纳刘备,那时刘备没有能力也不敢攻伐西蜀,那么刘备的处境堪忧也不会有三分天下一说。


总结:三国时期每一场战役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收编兵马壮大势力固然是好事,但是一方诸侯的一个决策往往影响着自己势力的走向。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东汉建安五年,中国北方暴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实力弱小的曹操一方战胜了强大的劲敌袁绍,创下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后,曹操并没有收编投降的袁军,表面看,失去了迅速壮大实力的机会,进而也错失了快速统一天下的机会。其实,分析当时的局势,即使他通过收编迅速扩充实力,也难以快速一统天下。下面我试着分析如下:

一、官渡之战的简要经过

1.第一阶段。战役拉开序幕,曹操一方势弱。建安五年,北方实力最强劲的诸候袁绍命大将颜良进兵白马(今河南安阳),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黎阳),向曹操发动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许都震动。

2.第二阶段。白马争夺,曹操初战取胜。曹操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白马以西),然后突然转向赶往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首,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军主动撤退,袁绍命文丑率军追赶。曹操命置辎重于道,袁军争抢辎重,曹操率埋伏的骑兵突然杀出,阵斩文丑,大破袁军。曹操初战取胜后,压力有所缓解,但势弱之局不改,乃主动撤军,扼守官渡。

3.第三阶段。官渡对垒,曹操险中取胜。袁军连营而进,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相持近两个月,兵力不继,粮草频频告急,处境极为困难。又两月,袁绍从河北运来大量粮草,屯于离营四十里的乌巢。袁绍谋士许攸向其献计偷袭许都不被袁绍采纳,且许攸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怨恨而投曹操,向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伪装袁军连夜从小路偷袭乌巢。袁绍闻知,急派援兵救援,同时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曹操不顾后军被攻击,率兵拼死向前攻击,而救援乌巢的援兵太少,曹军遂大破乌巢守军,斩守将淳于琼,尽烧其粮草。而围攻曹操大营的袁军因曹操预留兵力较多且精,急切之间攻不破曹营,乌巢败讯传来,军心动摇,随之溃散。官渡之战以曹军险胜结束!

二、曹军官渡之战曹军取胜的原因

1,表面原因:

一是曹军连斩袁军大将,使已方士气大长,使敌方士气大伤。

二是曹军毁敌粮草,釜底抽薪,使袁军因给养全失土崩瓦解。

2,实质原因:

一是曹操善于正确分析主客观条件,因地因时制宜扬长避短。曹操所占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物资比不上袁绍丰富,兵力也远不及袁绍。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和袁绍大军正面对抗。先率军突袭白马之敌,首战杀颜良,次战诛文丑,既先声夺人,提升了士气,又避免开战即与袁绍大军正面交锋,处于被动。

二是曹操善以非常规方式用兵,有效打击敌人,给敌军以震慑。一方面多用突袭击敌。斩颜良,诛文丑,都是出敌不意,或突击或伏击。另一方面敢冒风险,险中求胜。在夜袭乌巢时,后军遭遇袁绍援军攻击,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说:“贼在背后,乃白"!士卒拼死力战,遂大破袁军。

三是曹操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袁绍对许攸偷袭许都的计策不予理睬,而曹操却能迅速采纳其偷袭乌巢的建议,这导致官渡之战绝然不同的结果。

三,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面临的局势

1,战役之后曹军内部面临的现实

一是物资极度缺乏。夜袭乌巢前,曹军粮草基本告罄。战役取胜后,虽有所斩获,但由于乌巢粮草尽毁,物资存量仍然不足以支撑大的军事行动。

二是曹营人心不稳。曹军获胜后,尽获袁军辎重图书,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书信。为了安抚人心,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三是曹军后方急需恢复元气。曹操所占地盘不大,四面临敌,常年征战,残破不堪,急需修养生息,恢复元气。

四是曹军实力仍有不足。战前,曹军总兵力不过几万人,能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官渡之战对兵力肯定有损耗,这样,即使全部收编降兵,总兵力也不过十一二万,而除去老弱伤病,能投入前线的兵力也是有限的。凭这点实力想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

2,战役之后曹操面对的天下局势

一是袁绍及其子未灭,犹有死灰复烧之忧。官渡之战惨败后,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其子袁谭、袁尚据有冀、青、幽等州及乌垣等广大地域。

二是各地诸侯实力正盛,急切之间难以攻取。一方面,孙权在父兄基础上已将江东经营得较为稳固。另一方面关中、汉中局势稳定,实力不弱,不易下手。此外刘备也已从曹操手中逃出,在荆州刘表支持下在新野一带活动。还有益州等地刘璋势力不容小视。

三是曹操还未有达到位极人臣的地位,尚不能完全掌控朝政,集举朝之力统一天下。

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即使曹操收编了降军,也不可能很快统一天下。

四,曹操所具备的优秀特质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取胜后,曹操虽未能挟取胜之威顺势一统天下,并且终其一生乃至曹魏几代人均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但正是凭官渡之战取胜后的系列举措,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1,宏大的政治抱负,使其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并促使其及时作出统一北方乃至统一天下的决断。

2,高超的政治权谋,使其有能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排除杂音,集举朝之力为统一天下积蓄力量。

3,开明的用人策略,使其用人唯才,笼络了大批人才为已所用,为后世统一天下打下了人才基础。

4,务实果敢的作风,使其能顶住世族豪强压力,选择现实合适的政务措施,推进社会改革和生产力提升。如,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唯才是举,兴修水利,军队屯田等。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后世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5,卓越的军事才能,既能使其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又能使其慧眼识珠,发掘出许多军事人才,量才施用,为后世统一天下作好了军事人才准备。


品鉴不凡


不会,七万士兵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曹操兵力人数向来多于吴、蜀。曹军不能统一天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北方人不习水战,曹操刚刚统一北方,就急于南下,军队缺乏水战经验,如果在陆地上决战,曹魏能吊打当时的吴、蜀联军。但水战和陆战不一样,人数在多,若不知窍门,照样没辙。就和金兀术十几万大军被韩世忠八千水军堵在黄天荡48天,愣是不敢和韩世忠在水面上开战,最后掘渠而遁。

二、曹操中反间计,杀死蔡瑁,蔡瑁深谙水军之法,有蔡瑁在,即便一时不能取胜,也不会败的那么惨,以曹魏的人力物力,卷土重来,不知吴、蜀还能不能坚持住。

三、吴、蜀生死存亡之际,抱团取暖。虽然吴、蜀之间也存在不和谐,曹操大军压境,不是计较一时得失的时候,必须合力驱赶强敌。曹操当时统一北方,正踌躇满志,没把吴、蜀放在眼里,正所谓骄兵必败。


饕餮中国


答案是肯定不会

其一,粮草供应问题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曹操自己都缺粮,拿什么供给这七万降兵?收编这七万降兵,必定导致原本已经到达极限的供应直接崩溃,存在极大的兵变风险。曹老板能不能从乌巢回到许昌还是个问题,谈何统一天下?

其二,七万兵力不足以决定三国历史的走向

中后期的曹老板,兵力已经远非官渡之战所能比的。

浩浩汤汤十几万军队,被周瑜一把火烧了个底朝天,是否很有当年官渡之战火烧乌巢的即视感?

其三,曹老板的内部问题

曹老板的内部势力太复杂了,穷尽一生都没能把汉献帝的问题处理掉。曹操要统一全国,必须要把汉朝势力对曹操势力掣肘的问题处理掉,在未有绝对的把握前,和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荀氏决裂是绝对错误之举。


小闹39


不会, 也不太可能。在冷冷兵器时代,粮草为王。尤其是咱们国家是农耕文化,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听了许攸建议,出奇兵袭击乌巢粮仓。这是这长战役的转折点,也奠定了曹操的胜利。那么在看看曹操这边。粮草就两天左右就没了,许昌那边也没有多少粮可征。这是大家都要说了,乌巢不是粮食很多吗?对,是很多,但没法一下子运走,只能能带多少带多少,剩下的全烧了,短了袁绍的后路。所以是官渡之战曹操没办法养活那么多少,当然这里面还要加上人性特点。


和眼镜


官渡之战本就是以少胜多,且粮草本身就已经捉襟见肘,根本就不够庞大的军队开支,而且受降的人数又是七万之众,多是久居中原的老兵,万一倒戈起来,场面没办法控制,所以,只能忍痛去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