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晋灭蜀后没有马上灭掉吴国,而是打了八年?

用户87570116395


公元249年,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掌握曹魏大权,并把权力传给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氏以天下一统为己任,于公元263年出兵灭掉了蜀汉(名义上是魏军)。按照司马昭的设想,灭蜀三年后,即可顺长江东下,灭掉东吴。但是东吴灭亡的时间是在公元280年,此时距离司马炎废魏建晋的公元265年,已过去整整15年了。

综合实力远强于吴的晋,为何用了15年才灭吴统一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蜀汉是三国实力最弱的。魏占中原的司州、豫州、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兖州、徐州、雍州、凉州,以及扬州、荆州北部的各小一部分。蜀汉只占据益州一个州,东吴则占据扬州、荆州的大部,交州(后分出广州,今广东)。

蜀汉人口少(户籍人数只有94万),兵力寡(10.2万人),所谓的重镇只有汉中而已。钟会率魏军主力进攻汉中,吸引了蜀军的主力。这才给了邓艾机会,偷渡阴平,直接杀进成都平原,迫使蜀主刘禅投降。

相比之下,东吴的实力比蜀汉强太多了。曹魏在三国中人口最多,为晋所代时,有443万人(在籍)。东吴的人口差不多有曹魏的一半,230万人(在籍)。230万人对抗443万人,一半的差距还不算太离谱,比蜀汉93万对抗443万人“靠谱”多了。另外,如果曹魏算上不在籍的人口,据考证约有1300万人。东吴不在籍的人口也不少,算下来,差不多也应该是曹魏人口(含在籍人口)的约一半左右(蜀汉同理)。

之前讨论蜀、吴灭亡的原因,往往多从皇帝的昏庸程度切入。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蜀汉灭亡早于东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国的后勤能力是不同的。

蜀汉实在太小了,而且产粮区还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南中主要出产各种战争资源,这是蜀汉敢于对抗曹魏的主要原因,只是南中的粮食不是蜀粮的主要构成。蜀汉北伐比较艰苦,需要翻越巍峨的秦岭,路险难走。诸葛亮几次北伐,最终却退兵,往往都是粮食吃光了,坚持不下去了。只不过诸葛亮会断后,前一次断粮退兵,杀掉了魏大将王双。后一次因断粮退兵,在木门道杀掉了魏大将张郃。

你看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平定南中的,三年之后的公元228年,诸葛亮才大举北伐。在这三年时间里,诸葛亮主要就是恢复蜀汉的元气,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筹粮,没有粮食还打什么仗?魏文帝曹丕去世,太子曹叡即位,这并不是诸葛亮此时北伐的主要原因。毕竟,魏国虽然出现皇帝接班的大事,但其内政还是比较稳固的。

像蜀汉这种运粮困难的情况,在东吴是不存在的。东吴的地理条件和蜀汉有很大不同,东吴的产粮区要明显大于仅有四川盆地一个(主要)产粮区的蜀汉。东吴控制的扬州、荆州,都是产粮大区。

先说扬州。东吴时的扬州面积非常大,包括安徽省、江苏省在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以及苏南、皖南、上海、浙江全省、福建全省、江西全省、以及湖北省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出了名的产粮基础,从南京、苏州一带至杭州、绍兴一带,可以说沃野千里,鱼米飘香。而在今江西省境内,北有鄱阳湖,赣江贯穿南北,同样是鱼米之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都是产粮大郡。

再说荆州。荆州本为刘备所有,所谓“借荆州”,不过是孙权一方的无赖之辞。但是荆州是江东(扬州)的西线门户,孙权不惜代价也要夺下荆州。荆州之于东吴,除了是重要的战略屏障,也是重要的粮食基地。自古就有一句话:湖广熟、天下足。所谓湖广,是指明朝、清朝的行政区划湖北省与湖南省,也就是东吴的荆州(湖北省、湖南省)。比如东吴控制的荆州西陵(既夷陵,刘备兵败于此),东吴在西陵囤积了大量粮草,粮草丰足。

另外,东吴还控制着交州(包括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这里同样适宜大规模耕种。虽然说秦汉时期,岭南的开发相对较慢,但广州附近地区的水稻种植,早在东吴之前三百多年的南越国时就已成规模。就农业生产这一块,东吴的实力也只略逊于拥有华北平原的曹魏,但远强于只有四川盆地的蜀汉。

在冷兵器时代,农业实力的强弱(具体表现主要是耕地多少),是衡量一个势力战争持续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东吴占据面积如此之大的产粮地,自然就有足够的粮食以支撑对抗晋朝。晋朝呢,虽然吞并了蜀汉,但晋朝的粮食其实并不算多么充盈。以晋朝“国宝级”名将羊祜于公元269年出任荆州刺史为例。羊祜到荆州(原曹魏控制之荆州,既东汉荆州之北部)后,发现这里的存粮竟然不够吃一百天的,这仗还怎么打?

晋武帝司马炎每次准备讨伐东吴,都被权臣贾充、荀勖等人阻挠,被迫停止伐吴。表面上看,司马炎是受了贾充的蛊惑,实际上还是伐吴的准备并不充足。再加上东吴的“国宝级”名将陆抗还在,强如羊祜,也非常忌惮陆抗,不敢轻易动兵。羊祜在荆州,除了收买吴人之心,和陆抗大打心理战,剩下的就是囤积粮草。十年之后,公元278年,羊祜在荆州任上病故时,粮草已堆积如山。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明白,距离对吴用兵之时,已为期不远了。

晋朝要对东吴动手,从西川顺长江东下攻荆州,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晋兵由川攻荆,在地理上并不占多大优势,因为只有三峡两岸的狭长地区可以进兵。刘备当年在夷陵兵败,除了用兵有误外,蜀军入荆州,只能走三峡两岸的狭长地区,导致蜀兵无法施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晋朝北方的形势并不太稳固,晋朝还需要对北方用兵,这一来二去,自然就影响了对东吴的战争。

到了公元280年,残暴的吴主孙皓在东吴已失尽人心,陆抗也去世数年,晋朝上下认为灭吴的时机终于到了。即使有贾充这样的奸臣反对,司马炎也已下定决心。晋朝兵分六路,从西川三峡至东海之滨,分散了吴军的对抗。这才有了“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对于司马昭而言,他肯定是希望灭掉蜀国之后,立马就把吴国给灭了。但灭掉蜀国之后,一系列的事情分散了司马昭对吴国的注意力,这才导致吴国在蜀国被灭后,又存在了17年。

首先要确定的是,虽然蜀国是司马昭灭掉的,但司马昭再怎么权倾朝野,表面上我还是魏国的臣子,表面上他的老大,还是魏国的皇帝。因此蜀国并不是晋朝灭掉的,而是魏国灭掉的。

公元263年,司马昭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发兵18万,兵分三路进攻蜀国。虽说蜀国仓皇迎战,但姜维毕竟是诸葛亮教出来的徒弟,硬是把钟会阻拦在剑阁以外。要不是邓艾兵出奇招,也许魏国还真会支撑不住而选择撤军。

但历史上没有那么多如果,邓艾最终还是带着大军杀入成都。这下钟会就不高兴了,在姜维的挑拨下,钟会和邓艾自相残杀,导致魏国军心不稳,更重要的,司马昭失去了两位可以执行灭国人物的统帅。

而且从一开始,司马昭定下的计策就是,“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东吴”。也就是说,灭掉蜀国后,至少还得再等3年,司马昭才会考虑灭吴。

只不过司马昭的运气比较差,才过去一年多,他就因病去世了。随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接任。

相比之下,司马炎就比他父亲直接很多,一即位就逼迫魏元帝退位,随后他就自己当皇帝。

虽说有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打下来的基础,但誓死效忠曹魏的,还是有很多人。因此司马炎当上皇帝的当务之急,就是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如果东吴能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各个方面,说不定还能有超车的机会。毕竟东吴有着长江天险,即便吴主孙皓再怎么差劲,当时东吴的水军实力还是远超晋朝的。然而想要打败吴国,就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因此晋国就得从头训练、培养一支水军,这才导致,为何蜀国灭亡17年之后,吴国才被金朝所统一。


狼群讲历史


先纠正一下题目的史实错误,有两点:第一,蜀汉不是晋灭的,而是曹魏灭的。第二,蜀汉灭亡到吴国灭亡之间隔了17年,而非8年。

简要叙述一下那段史实,免得谬种流传:

1.公元263年,“入西川二士争功”,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大将邓艾、钟会分别统帅大军进攻蜀汉,蜀汉灭亡。

2.公元265年,“再受禅依样画葫芦”,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于他,西晋建立,他就是晋武帝。

3.公元280年,“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王濬楼船下益州”,吴国灭亡。

之所以隔了这么久,有客观原因,也有内部矛盾的原因:

1.灭蜀汉后,需要巩固被占领地区,收拢人心。此外,司马氏正准备篡位,无暇他顾,代魏后,也需要稳定一段时间。

2.军事上的准备,主要是水战工具,特别是战船的准备,这些都需要时间。

3.内部的掣肘。实际上,西晋经过几年准备,已经具备了进攻东吴的准备,而东吴当时在暴君孙皓统治下,国力越来越差,的确早有了统一的条件。而当时的朝内大臣张华,以及荆州前线的羊祜、杜预等统帅也早都建议攻吴。而晋武帝的儿女亲家、第一红人贾充(贾南风的爸爸),不愿意看到他们立功,极力阻止,理由就是不具备统一条件。晋武帝也只好给了他面子。直到280年这次出兵,他还极力反对,并进谗言说杀掉主张攻吴的人。直到晋武帝说:这是我滴主意。才作罢。

综合上述原因,蜀汉灭亡17年,曹魏灭亡15年之后,东吴才灭亡,实现了统一。



磨史作镜


蜀汉灭亡之后,又过了十七年,晋才灭的东吴。这其中经过曹魏到晋的过渡,东吴从孙休过渡到孙皓时期。其实,东吴方面是恐慌的,蜀汉灭亡危急之时,孙休安排了三路救援,结果刘禅投降了。于是,东吴从支援转向进攻,却被永安原蜀汉的守将罗宪抵挡住了。所以,蜀汉的灭亡,对东吴来说是双重损失,东吴失去一个盟友,敌人得到一大片土地人口。不但如此,东吴寸土未得,后院交址反叛了,这都足以让东吴恐慌了。可是,为什么东吴能再支撑十七年呢?因为东吴实力比曹魏(晋)弱小很多,但是比蜀汉强大不少。



(东吴江东世家代表之一,陆逊)

东吴的政治,是执政时期最长的孙权确定下来的。由于当时东吴对比曹魏,蜀汉没有政治优势,所以孙权的统治基础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孙权初期,主要依靠和重用江北的士人,比如周瑜,张昭,吕蒙等等。第二个阶段孙权的中期,开始启用陆逊,顾雍,朱然,朱恒,全琮等一大批江东豪族的士人。第三个阶段,本土豪族士人开始壮大,进而让孙权感受到威胁,所以才有“吕壹事件”和“二宫之争”中,对大臣,老臣的打压,东吴也开始衰弱下去。但是,本土氏族和孙氏宗族的利益已经绑定,打压只是一时的,不会彻底。所以,相对益州从刘焉时期,对本土集团连根拔起的打压,以及蜀汉时期外来集团主政来说,东吴政体比较稳固。当然,这里的分水岭取决于三国君主称帝,东吴政体格局才能发挥。



军事方面,长江天堑自从吕蒙偷袭荆州后,就形成了一条线的防务。这个防务体系的缺点就是,进攻上变得实力不济,原因是要分兵在长江各个重要的城市防守,就难于集中优势兵力,攻破曹魏的一点。所以蜀汉从汉中北伐都要比东吴有力得多,也让曹魏头疼不已。那么,反过来防守,就是巨大的优势了。因为无论曹魏(晋)从长江防卫线的哪一个点突破,都要面临另外几路东吴水军的支援,走水路又比陆路快很多。比如,曹丕三路攻打东吴,因为天气影响了东吴水军,东路军一度攻入东吴的腹地徐陵(京口)。但是,随后东吴贺齐等援军很快就抵达了,曹魏无功而返。而且,东吴后期有名将陆抗在撑着,他充分利用了长江一线的防务,抵御住了西晋的进攻,比如西陵之战。



陆抗去世后,东吴还撑了六年。到了西晋灭吴之战,一下子发出六路大军,进攻长江的几个重镇,就是让东吴水军首尾不能相顾,才能一举灭了东吴。其中,杜预军围攻江陵,掐住长江上流,再下荆南,广交。胡奋一路进攻长江的咽喉地带夏口,王戎进攻东吴的重镇武昌,这两路是控制中游的。王浑从寿春直下长江渡口横江津,司马伷从途中方向进军,这两路从下流直逼牛渚(采石矶),建邺。这样,长江上中下游重镇都受到进攻,再由第六路王濬,唐彬率领水军,从巴蜀顺流直达建邺。最终,东吴军被各个击破,东吴灭亡。

虽然晋灭东吴之战看起来简单,其实经过了多年的准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贾允,杨济坐镇指挥调度,又有张华负责粮草运输,还有多年在巴蜀的水军准备,总兵力也达到了二十万,声势浩大。因此,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灭东吴都要比蜀汉要有难度得多。


大飞熊骑士


灭亡蜀汉的是曹魏并非西晋,东吴能多撑持了十多年,也与晋代魏的进度有关。263年,因贾充指使杀害曹髦而形势被动的司马昭,急于摆脱不利局面,也加紧篡魏步伐,打算立大功以成大业,命令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并发进攻蜀汉,邓艾奇计直袭成都,刘禅出降。平蜀之后,邓艾自居功高,以天子的名义,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任命大批官吏。面对司马昭对他擅权的责难,他表示,只有善待蜀汉旧人,才能安定东吴君臣之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奏请乘破蜀之势,建造船只,一鼓作气攻破东吴,因涉谋反罪被捕伐吴之事作罢。


蜀汉灭亡,又逢钟会邓艾争功,将士自相残杀,军心低迷,此时的司马昭也垂垂老矣,自知来日无多,无法执行之前的“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战略,不敢急于进行伐吴大事,忙于在内部清除异已,巩固权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灭蜀第二年,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265年病死,由于过继给司马师当儿子的司马攸固辞和众臣的劝阻,临终前传爵位给大儿子司马炎。新旧王交替,百事杂乱,安内夺权加紧推进中,自不可能腾出手来应对外敌,东吴又残喘了几年。


东吴在蜀汉行将灭亡时,已经过孙峻孙綝兄弟轮番专权,擅行废立搞得内部人心惶惶,得知蜀汉危急,吴主孙休立即派出大军,假称救援实欲抢占永安以据益州入荆的门户,蜀汉守将罗宪死守,吴军功败垂成,辖下交趾也反叛,雪上加霜。一年后,孙皓上位,初期迫于形势推行一些善政,又感到三足只剩两国,更有危机感,也学习蜀汉的以攻代守策略,不断向晋发动战争,孙皓亲率大军屯驻东关,令吴军攻打晋江夏、襄阳、合肥、交趾等地。小国讨伐大国,不得已而为之,一旦长期不胜,就会成了自取灭亡。幸好还有陆抗、陆凯等名将撑持,东吴的局势还不至于崩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东吴乱成一团的时候,司马炎也学曹丕收人心的方式,初继王位便行禅代,以晋代魏建立晋朝,新朝初立,制度百官等事需要重新部署完善,也没有时间进行大举攻吴。但前线将领有远见的已经在筹备伐吴事宜,除邓艾外,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时,就对敌情进行细致打探和分析,做了系列伐吴的准备,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在长江上游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正欲大举进攻时,北方异族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院起火,伐吴之事又被拖延了下来。一直拖到羊祜病逝,推荐杜预继任,279年,晋朝采用羊祜生前拟定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吴国,东吴上下仓皇失措,时名将已死绝,朝无良将,晋军六路水陆并进,在第二年直捣京师建业,一举灭亡了东吴,三国分立局面至此重归一统。


南方鹏


需要更正一下,灭蜀的是魏而非晋,发生在公元263年,而直到两年后的265年魏元帝曹奂才让贤禅位,西晋王朝始立。西晋王朝建于265年,直到15年后的280年西晋才灭吴统一全国,这是为什么?



主要还是忌惮东吴水军,在魏蜀吴三国时期,东吴的水军他国不能敌。晋灭吴之战实际发生时间在279年11月至次年3月,打了四个月的战却足足准备了十年,因为西晋上下实在是太忌惮东吴的水军了,为此,自泰始五年起(269年)晋武帝就开始筹划灭吴之战,针对晋军不习水战的状况,司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使晋军的弱点得以克服,实力大为增强。同时晋朝为了能一战定鼎江东,还在前线屯田垦荒、囤积粮草,解决了粮草不济的后顾之忧。



东吴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幼主孙亮继位起,至此拉开了吴宫干戈不断、政变迭出的帷幕、先后有诸葛恪、孙峻兄弟等权臣的专擅朝纲、擅自废立。至吴主孙皓继位,吴国早已是元气大伤、不复当年。孙皓在位期间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加之主将陆抗(陆逊之子)死后,部众分散,又中晋离间计,撤换了名将西陵都督张政,使西线守备更加削弱,这种局势对晋灭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西晋不急于灭吴,也是在等待吴国自乱,对于西晋来说,消灭偏安一隅的东吴那就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西晋原定于咸宁二年(276年)大军开拔大举伐吴,此时伐吴也正当时候,因为经过长达七年的厉兵秣马,晋朝水陆大军已经完全具备了灭吴的条件,作为伐吴发起人的征南大将军羊祜也提出了“应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的可行战略方针,司马炎尽管接受了羊祜的建议,但恰在此时发生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叛乱起兵反晋的大事,晋军此时伐吴恐不利于后方安定,加之太尉贾充等人的反对,伐吴大事再一次被搁置延后。



直到三年后的咸宁五年(279年)西晋才开始以杜预为统帅(羊祜等不到伐吴即病逝,杜预为他生前所推荐)继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率领水陆大军二十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次年三月吴主孙皓出城投降,晋灭吴之战仅花了四个月时间就结束,但从筹划到准备到正式南征,前后共计花了十年时间。


大国布衣


灭蜀和灭吴都不是司马政权出于统一中国的抱负而作出的行动。


灭蜀,是因为司马昭弑杀曹髦,有政治污点,需要刷战功来为自己嬗代魏廷来铺路。


灭吴的原因差不多相同,只是需要刷战功的人从司马昭换成了司马炎。


灭吴战争并没有打很久,从正式出兵开始算起的话,几个月就结束了,这是因为在此之前准备功夫做得足。但是,整个南征过程,包括从一开始提出战略、到筹划、到出征甚至到战争快要结束时,朝中以贾充为代表的大部分既得利益者依旧在反对这场战争。可想而知,伐吴战争中最大的敌人,不在建邺,而在洛阳。


色国丞相


这个问题,要分一下几个问题来看,其中,第三条是晋国迟迟不灭吴的主因:

一.灭蜀后篡位需要时间巩固政权

澄清的一点是,灭蜀汉的时候,名义上还是大魏,司马昭是晋王。蜀汉平定后,四川一直不稳定。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借着其父的余威强行篡位,能够保证内部政权安稳已经实属不易。另外,晋朝初建,西北少数民族领袖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这场战争牵扯了晋朝太多的经历,晋武帝司马炎视其为心腹大患,觉得他的威胁比过去吴蜀还要大,所谓“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直到名将马隆毛遂自荐,孤军出征西北大捷,才让晋朝的北部的边疆安稳下来。因此,此时的晋朝是不可能出兵灭吴的。

二.吴国比蜀汉强大的多

蜀汉在灭国时,只有益州、汉中郡、云中等地区,实力不强。而吴国占据了汉末的荆州、扬州、交州三州,无论人口和军队数量都大大超过了蜀汉。蜀汉灭国时,吴国还曾经起兵从交州、荆州出发,去争夺云中、巴郡等地区。世袭吴国西陵督的步家步阐曾经举西陵而投降晋朝,晋朝也派出了杨肇、羊祜等大军去支援步阐。结果,吴国名将,陆逊之子陆抗率领吴军打的西晋军队连夜逃遁,顺利收复西陵,灭了步阐三族。之后,吴国皇帝孙皓更是膨胀起来,多次主动北伐西晋。可见,吴国是有一定实力的,没有十足的把握,是很难一举攻灭吴国的。


三.西晋朝廷以贾充为首的元老派不支持伐吴

司马炎是个二世祖,借着其父司马昭的余威而篡位得到天下,自身没有大的功绩。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满朝文武,其实并没有他自己的心腹,司马炎对此是很不放心的。比如,司马昭临终前,让司马炎信任司马家第一大功臣贾充。这个贾充就是让成济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弑君,杀死高贵乡公曹髦的那位。然而,贾充在皇位继承权上两面下注。首先,让自己的女儿,就是著名的贾南风嫁给了白痴太子司马衷。然而,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弟弟齐王司马攸。当时司马攸继位的呼声特别高,司马炎为了能让自己一支继承皇位,不惜让白痴司马衷当太子。可是谁知道自己死后,贾充会不会支持齐王司马攸?这样的贾充,司马炎怎么能放心的下?同样,像贾充一样的皇族元老、士族大老,司马炎也是指挥不动的。怎么办?伐吴。只要灭吴成功,司马炎就会获得巨大的威信。

先前司马炎扶植天下一等士族弘农杨氏的三杨参与政事,并且分封宗室诸王,已经获得了一定威望。支持伐吴的都是什么人呢?羊祜、杜预、张华。前两人是封疆大吏,前线都督,后一个已经位列中枢为中书令(但出身不好,不是士族出身)。一旦灭吴成功,那么肯定要大封功臣,新的大臣崛起,以贾充为首的贾家党(荀勖、冯紞等是最坚定的贾家党)岂不要彻底靠边站了吗?贾充也不是傻子。所以,以贾充为首的贾家党是坚决反对灭吴的。

最后,司马炎强行推行灭吴。为了平衡反对派,司马炎让贾充当总指挥。连荀勖、冯紞都给安排了个名义上的战略顾问和靠近前线的汝南太守。果然,灭吴之后,这三人都给了大的封赏。贾充在公爵基础上增加了八千户封户,弟弟侄子都封侯。无尺寸之功而满门荣耀。荀勖,从头到尾没有参加战争,在晋军马上攻下吴都建邺的时候,还在和贾充一起上奏,要求停止伐吴,战后其儿子和孙子被封为亭侯。冯紞,跟着蹭功劳的,因功晋升为御史中丞。而真正为灭吴出力的大臣们,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封赏,甚至因为得罪了贾充集团,而下场悲惨。杜预,攻克了吴国荆州全境,却只封了县侯,而且没有进入中央执政。张华,被封为县侯,但是被贾充排挤出了朝廷,外放幽州。最可怕的是王睿,其率军攻占建邺,本应是灭吴头功,却被贾充党羽们诬告不听将令私自进兵,差点被杀,最后封了个县侯,从此退出政坛,默默无闻,终老乡野。在后世东晋,子孙也没有得到重用,一门没落。

这就是搞笑的西晋。为什么蜀汉灭亡后,西晋没有马上灭了吴国?只因有这些不合格的开国君臣。


杜少说历史


诚邀,如题。首先,265年灭亡蜀国的不是晋国,而是魏国,虽然此时司马懿已经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一族掌握魏国大权,但是皇统毕竟还是在曹家,所以本题应该这么说:“为什么魏国灭蜀后没有马上灭掉吴国?”其实道理很简单

其一,内部原因

灭蜀的是魏,灭吴的是晋。虽然在灭蜀前司马家现已掌握了朝政,但要改朝换代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这时候司马家控制的军队绝不能脱离权力中心陷入战争泥潭,只有在司马家的皇权巩固之后,才能考虑对外的战事,而且此时的司马昭司马师相继出世,司马家内部确实不平稳,没有对外征战的能力。

第二,外部原因

其实魏国灭蜀后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马上掌握蜀汉的资源,而且魏讨伐蜀国现已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没有才能立刻讨伐吴国。司马炎用八年时间去消化蜀汉的资产,同时建立能征服东吴的强大水师,这时间已然不宽裕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按照262年司马昭灭蜀汉之前的规划,灭掉蜀国3年后进攻东吴。问题是263年灭掉蜀国不到两年司马昭就病逝了,然后是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需要稳定内部局势。等到司马炎听从羊祜等人的建议准备进攻东吴时,270年又爆发了河西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反抗晋朝的“秦凉之变”。270年参加过灭蜀之战的秦州刺史胡烈阵亡,271年参加过灭蜀之战的凉州刺史牵弘阵亡,278年晋朝新任凉州刺史杨欣阵亡,279年秃发树机甚至攻陷凉州,直到晋武帝派出马隆西征才平定秦凉之变,晋朝这才能腾出手来征讨东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