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和司馬師兩兄弟自相殘殺過嗎?

抽屜醬


《晉書》:六月,帝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

以上是司馬懿病逝的相關記載,這一年是嘉平三年(251年),他剛剛平定“淮南一叛”(王凌和令狐愚),卻患了重病,多次夢見賈逵、王凌作祟,不久在洛陽去世,享年73歲。我們知道,在司馬懿病逝後,司馬師和司馬昭相繼成為曹魏人的權臣,將魏帝玩弄於股掌之間。有道是“最是無情帝王家”,在極大的權力慾望面前,司馬師和司馬昭究竟有沒有自相殘殺之心?

依據相關史料,得出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司馬懿死後,沒有自相殘殺之心,從下面三個方面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個原因,他們還沒有“登基為帝”。

其一,司馬師和司馬昭是一奶同胞,都是司馬懿原配張春華之子。

司馬懿一共有九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原配張春華為司馬懿生了三子一女,即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平原王司馬乾和南陽公主,是嫡子、嫡女。剩下的都是小妾所生,是庶出,如司馬亮、司馬伷、司馬京、司馬駿是伏夫人所生,司馬肜是張夫人所生,司馬倫是司馬懿心愛的柏夫人所生。

因此,司馬師、司馬昭、司馬乾這三人為一奶同胞,而司馬乾有無法治癒的間歇性精神病,人也比較清高,淡泊名利,沒有參與爭權奪利。因此,司馬懿只有兩個嫡子可以重點培養,就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他們兩人由於是同父同母兄弟,關係很好,所以沒有反目成仇。

其二,司馬師和司馬昭為代表的司馬家族,還沒有“登基為帝”。

魏晉時期,屬於門閥士族時代,司馬師和司馬昭代表的是司馬家族,是這個家族的代表性人物。雖然司馬懿在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除掉政敵大將軍曹爽,牢牢掌握曹魏大權。可是當時的皇帝還姓曹,還有不少忠於曹魏的大權,時刻想著奪權。

如淮南三叛,就是這些曹魏忠臣,為了奪回權力,向司馬家族進攻的。嘉平六年(254年)二月,魏帝曹芳效仿漢獻帝劉協,拉攏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暗中積蓄力量,圖謀廢掉掌權的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可惜的是,事情敗露,司馬師粉碎了他們的陰謀,將這些人滅族。《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庚戌,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等謀廢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事覺,諸所連及者皆伏誅。

當時,魏帝曹芳再沒有權勢,再無能,也是名義上的皇帝啊,還是不小的號召力的。如董卓當權時期,大忠臣司徒王允時刻想著怎麼除掉漢賊,復興漢室。他巧妙利用呂布和董卓的矛盾,令兩人反目成仇,成功除掉漢賊董卓,辦到了關東諸侯們沒有辦到的事情,振興漢室江山。現在也是同樣的道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依次成為董卓、曹操那樣的權臣,如果一著不慎,就是董卓的下場,如果成功,那就是第二個曹操。

正是由於司馬師和司馬昭同心協力,一致對外,經受住了權力慾望的考驗,沒有被有心之人離間,這才創下西晉霸業,司馬炎才成功“以晉代魏”。

其三,司馬昭將自己嫡次子過繼給司馬師,增進了兄弟關係。

司馬師曾娶過夏侯徽、吳氏、羊徽瑜三任妻子,可是隻有五個女兒,還都是原配夏侯徽所生。在古代,沒有兒子,再多的女兒,也是絕後,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昭因此將自己的嫡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他的兄長司馬師。司馬昭有司馬炎、司馬攸、司馬兆、司馬定國、司馬廣德五個嫡子,司馬鑑、司馬機、司馬永、司馬延祚四個庶子,一共九個兒子。

如果司馬昭和司馬師關係一般,他隨便過繼一個庶子即可,沒必要將心愛的嫡次子過繼出去。司馬攸和晉武帝司馬炎是一奶同胞的兄弟,身份地位尊崇。如司馬昭過繼給另一位無後的兄弟的兒子,就是一個庶子司馬京。由此可見,司馬昭和司馬師兄弟兩人關係密切,不是一般人能夠比的。

結語:

在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最有出息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相繼成為曹魏說一不二的權臣。由於以上三個原因,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兩人互相扶持,並沒有被權力矇蔽了眼睛,自相殘殺,沒有像後世親兄弟之間火併。

這三個原因中,最重要的應該是第二個原因,因為司馬家族還沒有“登基為帝”,還在創業階段。如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很快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司馬家族內部爭權奪勢血流成河,緊接著引發了“五胡亂華”,華夏大地的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漢族也差點滅族。


魁哥說歷史


無論司馬懿生前還是死後,司馬昭和司馬師兄弟都沒有自相殘殺過。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不是因為兩人多麼友愛,而是因為司馬師的繼承人地位任何方面都無可爭議,即使司馬昭本人在司馬師意外死亡前也根本沒想過自己能繼位。司馬昭後來能繼承司馬師的位置,完全是天上掉餡餅的意外,可不是自己處心積慮爭來的。

司馬懿有8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還有司馬懿的另一個兒子三人嫡子,司馬師則是嫡長子。身為嫡長子的司馬師在宗法上來說是司馬懿無可爭議的繼承人。

司馬家的篡權過程中,司馬師也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而司馬昭則沒有多大功勞。年邁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舉掌握曹魏大權,是司馬家篡奪曹魏的開端。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已經失去權力多年,自己掌握的軍事力量非常有限。司馬懿發動軍事政變的兵力,則全部是長子司馬師掌握的。

司馬師當時擔任曹魏中軍(曹魏的中央禁軍)的中護軍,掌握曹魏中軍的部分兵權和人事權。司馬師掌握的部分曹魏中軍,是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此外司馬家在政變中的另外一隻軍事力量是豢養的三千死士,豢養三千死士也是由司馬師具體操作。司馬師的中護軍身份,為豢養死士提供了便利。

高平陵政變,除了司馬懿本人外,司馬師可以說是第二重要的人物,掌握著主要的軍事力量也深度參與了前期謀劃。司馬昭本人則在高平陵政變中沒啥功勞。司馬懿前期策劃政變,連司馬昭也被隱瞞,一直到快要發動前夕才告訴司馬昭。可見司馬懿本人對司馬昭的才能不是很認可,認為司馬昭不適合參與最重要的大事。

身份上是司馬懿的次子而功績才能各方面都遠遠不如哥哥司馬師,司馬昭在司馬師死前自然完全沒有挑戰司馬師地位的任何可能性。司馬昭本人應該也從來沒有幻想過去取代哥哥司馬師。

正元二年(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47歲的司馬師親自前往討伐。司馬師雖然成功平定了毌丘儉和文欽,但本人在文欽之子文鴦帶兵襲營時,驚嚇過度,眼珠被震出眼眶(司馬師原本就有眼病),不久死去。

司馬師本人沒有兒子,過繼了司馬昭的一個兒子司馬攸為子。司馬師死時,司馬攸只有7歲。此時司馬家還沒有正式篡奪曹魏。年僅7歲的司馬攸繼承司馬師位置顯然無法應付複雜局面,司馬師只能選擇了弟弟司馬昭繼承自己位置,繼續完成司馬家取代曹魏的進程。

(司馬昭)

如果司馬師多活幾年,到司馬攸年齡比較大時,肯定是直接傳位司馬攸,司馬昭沒有完全沒有任何機會。


仁勇校尉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先後執掌曹魏。在權力面前,司馬師和司馬昭沒有自相殘殺,原因是比較多的。既有司馬家族內部的一些因素,也有司馬家族之外的因素。

司馬師死之前,他擁有絕對權威,司馬昭無法挑戰司馬師的權位

西晉是司馬昭一脈的人創立的王朝,甚至司馬昭執掌曹魏時,已經具備了篡魏立晉的條件,司馬昭差一點成為西晉的開國之君,只是因為曹髦遇害事件,才迫使司馬昭放棄稱帝,改由自己的兒子司馬炎稱帝。

這些似乎說明,司馬昭創立了西晉,看似和司馬師沒有太大關係。

然而以上都是司馬師死後,才發生的事。從司馬懿死後,到司馬師死前,司馬師都是曹魏的實際掌舵人。司馬師無論是名望還是智謀,都遠勝司馬昭。

司馬師執掌曹魏時,他在曹魏擁有絕對的權威。司馬昭的地位和權力,根本沒法和司馬師相提並論,司馬師執政時的司馬昭一直是籍籍無名,他在司馬家族的地位,也不是特別突出,至少沒有人認為司馬昭的地位僅次於司馬師。司馬師臨終前把權力移交給司馬昭,這才讓籍籍無名的司馬昭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一代權臣。

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昭只能擁護司馬師,而不是試圖挑戰司馬師。甚至為了維護司馬師,司馬昭把自己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

如果司馬師不是因為眼疾發作而暴亡,西晉的天下,當然是司馬師和司馬攸的了。

反司馬家族的政治勢力仍然存在,兄弟倆只能團結一心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取得了曹魏執政權以後,不是一舉定乾坤,司馬家族並非就可以高枕無憂,坐等改朝換代了,曹魏內部很多人對司馬家族專權不滿。這些人不一定是曹魏的支持者,但對司馬家掌控曹魏一事,是無法接受的。也就是說司馬家族面臨著反司馬家族政治勢力的威脅。

司馬懿執掌曹魏時,坐鎮淮南的元老勳臣王凌,起兵造反。給司馬家族帶來了極大的威脅,迫使司馬懿不得不親政淮南,才平定了王凌之叛。

司馬師執政時,就曾遭遇兩次來自司馬家族敵人的挑戰,一次是254年二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掉司馬師,同時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但計劃遭洩露。司馬師把李豐、夏侯玄、張緝三人夷滅三族。

天子與中書令李豐、後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寶賢等謀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輔政。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羨以車迎豐。豐見迫,隨羨而至,帝數之。豐知禍及,因肆惡言。帝怒,遣勇士以刀鐶築殺之。逮捕玄、緝等,皆夷三族。-《晉書·景帝紀》

另一次是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聯合東吳,起兵反對司馬師。這次毌丘儉和文欽聲勢浩大,迫使司馬師不得不親征淮南。雖然平定了叛亂,但是司馬師也因為眼疾發作而在這次平亂中喪生。

可以說,司馬師執政時,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倆以及司馬家族,都面臨政敵的挑戰和威脅,司馬師和司馬昭沒有時間內鬥,也沒有心思內鬥,他們的首要任務當然是兄弟同心,掃清反對司馬家族的政治勢力了。

在面臨諸多反司馬家族的政治勢力,而司馬家族尚未徹底掌控曹魏之際,司馬師和司馬昭不可能搞內鬥,更不可能自相殘殺。先把這些司馬家族的敵人都消滅了,才是司馬師和司馬昭最重要的事情。

曹魏失去天下的教訓就在眼前

司馬家族之所以能篡魏立晉,就是因為宗室力量孱弱;為什麼宗室力量孱弱,因為當初曹丕和曹植兄弟倆世子之爭時,大傷和氣,曹丕對宗室非常不信任,對宗室看管很嚴,宗室沒有什麼權力,到曹睿朝時,雖然有所改變,但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宗室力量弱小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高平陵之變時,沒有曹魏宗室站出來對抗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從謀臣變成了權臣,提拔親信和司馬家,漸漸控制了曹魏,依然沒有宗室站出來反對司馬懿。

不是曹魏宗室對曹魏沒感情,而是曹魏宗室本身就沒有實權,更沒有掌兵權。終曹魏一朝,曹魏的近親宗室權力很小,相同高級囚徒。如司馬懿曾殺掉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也沒有宗室吭聲。可見曹魏宗室之孱弱。

曹魏近親宗室孱弱,這才讓司馬家族撿了便宜,篡奪了曹魏的天下。如果司馬師和司馬昭內鬥,必定搞得司馬家族元氣大傷,很可能重演曹魏的悲劇。

曹魏宗室之所以孱弱,則是源於曹操時期,曹丕和曹植兄弟倆世子之爭。在激烈的世子爭奪戰中,曹丕雖然勝出了,但他對以曹植為代表的近親宗室,特別不放心,所以極力打壓他們。到了魏明帝時期,曹魏的宗室政策依舊如此,對近親宗室防範甚嚴。

以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智商和情商,顯然不會重蹈覆轍,步曹魏的後塵。他們不可能為了爭權奪利,而進行激烈的內鬥,那就是重蹈曹丕和曹植兄弟倆的覆轍。司馬師和司馬昭不會做那麼蠢的事。

蜀漢和東吳,給曹魏帶來不小的軍事威脅

無論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執政時,曹魏都面臨蜀漢和東吳的軍事威脅。都需要司馬兄弟來抵禦處理這種曹魏外部軍事威脅。

如蜀漢的姜維,多次北伐,讓曹魏疲於應付。公元250年,姜維出兵隴右,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將郭修而還。公元253年,東吳太傅諸葛恪再次興兵攻魏,發兵二十萬進攻淮南,姜維也趁機發兵,因久攻南安不克,糧盡而退。

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公元255年姜維趁司馬師病危之際,和夏侯霸出聯合出兵,大破魏軍,圍困魏雍州刺史王經。王經幸得陳泰和鄧艾救援才得脫。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先後執政時,蜀漢的姜維多次北伐曹魏,東吳也趁火打劫。司馬兄弟忙於處理外患,自顧不暇,一直都是司馬師在外平定外患,司馬昭在內鎮守大本營,哪有時間互相殘殺。

面對蜀漢和東吳帶來的軍事威脅,司馬師和司馬昭當然是需要團結起來,共同抵禦蜀漢和東吳,而不是自相殘殺。

結語

不管是內部因素,還是外部因素,司馬師、司馬昭都沒有內鬥的資本,更不會反目成仇,自相殘殺,他們要做的,就是團結一心,完成篡魏立晉的事情。


袁衛宇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和司馬昭沒有自相殘殺過,原因有二:

一、司馬師不僅是嫡長子,而且一直是司馬懿的左膀右臂,比司馬昭權位高的多,司馬昭無力去爭。

在古代嫡長子的繼承優先權很高,特別是在袁紹、劉表因為廢長立幼導致兄弟失和,丟失了基業以後,一般人不會輕易冒險廢除嫡長子的繼承權。而更重要的是,司馬師自身能力出色,一直就是司馬懿的得力助手。

司馬師為人沉著,又有雄才大略,素有名望,和名士夏侯玄等人齊名。司馬懿也是很器重他,一直大力栽培。在高平陵之變前,司馬師就出任了中護軍,成為司馬懿安插在中軍中的重要棋子。而司馬昭不過是一個議郎,無論是官位還是重要性都不如司馬師。

高平陵之變前夜,司馬懿告訴司馬師和司馬昭自己的計劃以後,司馬師做好準備以後就去安心睡覺,次日親自率軍進駐司馬門,協助父親發動政變。而司馬昭則擔心的睡不著覺,在高平陵之變中發揮的作用也遠小於自己哥哥。

司馬師的表現讓司馬懿都刮目相看,稱讚他“此子竟可也”,事後司馬師被封為衛將軍,協助司馬懿處理軍務。而司馬昭只是帶兵保衛皇宮,權力和司馬師無法相比。

所以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承他的權位不僅在禮法上佔據優勢,從權力上來說司馬昭也無法和他抗衡。司馬昭也是聰明人,自然不會傻到去雞蛋碰石頭。而司馬師自己無後,兒子都是從司馬昭那裡過繼來的,也沒必要去為難司馬昭。

所以兩人並沒有什麼利益衝突,自然不會自相殘殺。

二、司馬家族奪權以後,反對者不少,司馬兄弟此時需要同心協力對外。

高平陵之變其實是世家大族對曹爽專權不滿,共同發起的一次政變。司馬懿因為資歷原因可以成為領導人,並逐步控制朝政,但是他也沒法做到一下子消滅所有反對者。

在司馬一家專權以後,忠於曹魏,或者是對司馬家專權不滿的人發起了多次叛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淮南三叛,在司馬懿活著的時候就向司馬家發起了挑戰。而曹魏皇室也不甘心大權旁落,一直有意收回權力。

所以高平陵之變以後,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壓力還是很大的,一直忙著鞏固權位,司馬師還不得不帶兵率軍平叛,他們此時根本沒有時間來爭權奪利。而且此後不久司馬師就因病去世,司馬昭上位,也不再需要和自己哥哥鬥了。

由上可知,司馬師具有太大的優勢,司馬昭根本無法匹敵,而且外部環境也不容許他們內鬥,所以在他們都在世時,沒有發生什麼自相殘殺的事。


不沉的經遠


這個當然是沒有的,因為他們知道唇亡齒寒這個道理,而司馬昭雖然是非常有野心,但是對他這個哥哥司馬師還是非常尊重的,而司馬師的話沒有兒子,就算自己擁有很大的權利,可惜沒有什麼繼承人的話,也完全是沒有用的,而自己有了兒子都是過繼了司馬昭的。



司馬師的權力是比司馬昭很厲害,但是司馬師對於權力是沒有什麼興趣,最後都把權力都給了司馬昭,希望他能夠掌握所有大權,最終是統一天下。尤其是打敗了蜀國之後,司馬家族是越來越具有權勢了,就差一個吳國,只要滅掉的話,那就是能夠真正的完成了結束三國的心願,這個就是劉備和曹操都沒有做的事情,他們司馬家族做到了就已經是非常厲害了。


我們在三國演義裡面看到司馬昭,司馬懿都非常殘忍,但是司馬師卻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待自己的兄弟都是非常好的,而司馬昭雖然具有狼子野心,但也不會對自己兄弟下手,他們過著非常好的兄弟之情。

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圖起田於潯陽;詔召相銜,徐乃旋師。由此眾庶失望,怨讟興矣。 汝南太守鄧艾言於司馬師曰:“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違命


當時的司馬昭已經是全新朝野了,所有朝廷的大官都能夠聽從自己的命令,司馬昭是過得非常開心,而司馬師的話就是掌握了京城所有的兵力,可以說一個人是主管者政治,一個人是專主管的軍事,但是我們知道政治是比較重要一點的,很多時候軍事更加的重要,但是要是軍事遵從政治的話,才能夠調動所有的權利。



他們兩個兄弟不能夠鬧矛盾,這個是司馬懿在你死的時候就已經說的話,他們希望司馬家族能夠越來越強盛,這一切都是得之不易的。司馬懿影響了這麼多年,總是被別人踩在腳底下,這一次終於翻了身,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過上好一點,自己不能夠享受這些美好的生活,但是自己的後代能夠過上就已經是非常不錯。


雖然司馬懿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並不是特別優秀,但是隻要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最終是能夠取得成功的。

司馬師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在臨死的時候就把所有的權利都給了自己的兄弟,司馬昭自己一點都不要,完全是為司馬家族考慮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角色,要不然的話他們鬧了弄後曹氏家族又會得到權利的。

你們認為司馬師值得你去學習嗎?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司馬懿是曹魏權臣,在發動高平陵之變屠殺曹爽為首的曹魏皇族以後,實際上已經掌握了曹魏王朝的最高權力。

而且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都非常厲害,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為什麼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沒有像隋朝的楊勇楊廣兄弟,唐朝的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那樣自相殘殺呢?


首先,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雖然掌握了曹魏的最高權力,但畢竟沒有登基稱帝,還要時時刻刻防止曹魏皇族與忠於曹魏大臣的反撲,因此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需要精誠團結,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他們沒有自相殘殺的資本。

反面的例子就是袁紹死後,袁紹的幾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在面臨曹操大敵當前的情況下自相殘殺,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徹底消滅。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比袁氏兄弟要理智太多。


其次,司馬師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而在重男輕女的古代,女兒是無法繼承父親的權力的,因此司馬師的權力只能由弟弟司馬昭繼承。這也是李世民在殺害大哥李建成以後,又殺光李建成五個兒子的原因,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兵變,只能由李建成一系繼承唐朝江山,而不可能落到李世民一系的手裡,而司馬師沒有親生兒子,政權遲早都會落到司馬昭一系手裡。

第三,大哥司馬師的能力與功勞比弟弟司馬昭都強一些,司馬昭對大哥司馬師心服口服,加上兄弟惺惺相惜感情也不錯。不像楊廣平定陳朝一統天下戰功遠強於大哥楊勇,而李世民平定群雄統一北方同樣戰功超過了大哥李建成。楊廣與李世民有超過大哥的野心與實力,因此搶班奪權勢在必行,而司馬昭沒有超過司馬師的野心與實力。


厚德載物49847


看了吳秀波主演的司馬昭,不盡對其有了不一樣的觀點。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公元265年三國歸晉,前者是三分一,後者是三歸一,有人看著這兩段歷史不由自主的幻想這是不是一個輪迴宿命。晉朝的建立是最避不開這三個人的: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是司馬昭和司馬師的父親,兩人同父同母。兄弟相爭、骨肉相殘,這是我國古代政治鬥爭中再常見不過的事情。在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司馬師兩兄弟自相殘殺過嗎? 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的母親都是司馬懿的髮妻,後來的宣穆皇后張春華。不得不說,司馬懿的這兩位長子都是不世出的人傑,放到任何一個朝代入仕都可以做到三公九卿或者六部尚書,青史留名。司馬師和司馬昭兩人完全不同,無論是性格還是各自能力。 司馬師的性格剛毅勇為沈穩,有大局謀略,忍一時得一世,軍政雙絕。何晏評價: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司馬昭的性格偏陰暗,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狡詐政客,軍政能力不錯,但絕對比不上哥哥司馬師。司馬懿看重的是司馬師,更認可他的能力。 司馬師和司馬昭在父親司馬懿死後到底有沒有自相殘殺呢?答案是沒有,這種想法可能都沒產生過。為什麼,因為外部條件不允許,要是他們內訌,司馬晉的江山幾乎不可能有了。兩人是頂尖的聰明人,這種蠢事他們是不可能做的。 高平陵之變的前夕,司馬家心底也沒什麼把握。成功之後,司馬家並未真正取代曹氏主宰魏國,擁曹反司馬的大有人在,地方中央,軍政兩界,地主豪紳,這股力量聯合起來稍加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司馬家摧毀。經過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帶領著司馬家不過是存活下來,積攢了些許勢力,人心民望都還在曹氏。 司馬家的朝野根基尚不牢固司馬懿就離世,權力傳到司馬師這,更多人不服氣了,司馬懿就算了,司馬師這小子憑什麼他站在我們頭頂作威作福,就憑他爹是司馬懿?司馬師任大將軍,掌魏國軍權,中央都城軍權在弟弟司馬昭身上,隨之開始一系列的排除異己、安插親信,這才出現朝野遍佈司馬師黨羽的局面。 司馬師對內實施修正多年來的頹靡之風,對外積極應對吳蜀兩國的進攻。司馬師依舊沒到鎮壓一切的地步,忠心曹氏的魏國老臣蠢蠢欲動、遍佈全國,這時就體現出司馬昭和司馬師兩兄弟不自相殘殺的重要性了。司馬師征戰四方、掃平內憂外患,司馬昭鎮守洛陽、以防生亂。 司馬師死前急忙召弟弟司馬昭接替大權,避免曹氏君臣生亂鬧事。正因為兩兄弟齊心協力、無有猜忌,才會出來史書記載“朝廷四方皆為之效死”的情況。若是兩人內鬥,無疑是葬送家族和父輩基業的取死之道。


大猛猛猛猛猛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和司馬師沒有自相殘殺過!其中一個原因是司馬懿生前是很注重家庭和睦的!因為司馬懿忍辱偷生,避其鋒芒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保全司馬家族!司馬懿生前的所做所為司馬師與司馬昭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所以在司馬師與司馬昭的心裡,也是很注重家族內和諧的!就包括曹叡為了監視司馬一家,更是將夏侯家的千金許配給了司馬師!但司馬師為了保全家族!親手下藥將夏侯微毒死!大家可能會認為夏侯家的千金許配給司馬家怎麼是曹叡監視司馬呢?其實夏侯家與曹氏家族多少年一直是世代聯姻!夏侯家已經成為皇親國戚了!從這即可看出,在司馬師心裡!家族和諧!是比任何利益都重要的!對於司馬師與司馬昭兩兄弟來說,最後能掌握大權才是主要的!




再加上司馬師英年早逝!而司馬師死的時候,司馬家族還沒有機會稱帝!所以司馬兩兄弟也沒有機會自相殘殺!

以上僅是本人拙見!望大家多多指教!感謝。


十啞君悟史


兄弟奪權的事件,古代經常有之,一般為帝王之家,三國時期,關於兄弟奪權,魏蜀吳都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曹丕以及曹植兩兄弟。

在曹丕的強烈殺心之下,曹植依靠著自己的才華,才堪堪躲過一劫,魏國發展到後期,權力皆被司馬氏所攬,而就當司馬懿已經掌握魏國大勢之後,沒有幾年就離開了人世,權力便分給了司馬昭以及司馬師兩位兄弟頭上。

由於司馬懿沒有確定誰為世子,所以關於司馬家族的權力,也就變得破朔迷離起來,那麼司馬懿死掉之後,司馬昭與司馬師兩兄弟自相殘殺過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政局不穩

兄弟奪權即是內耗,在和平年代,或許還能有一人得利,但是在三國那種亂世,司馬兩兄弟如果自相殘殺,無疑是自斷臂膀。首先是司馬兩兄弟時代,北方的政局仍然未曾穩定。雖然大多數人已經忠於司馬氏,但是曹操三代苦心經營了幾十年,肯定仍有餘黨。司馬兩兄弟一旦鬥得你死我活,那麼被打壓下去的曹氏權貴,就會捲土重來。除了北方內部政權動盪之外,外部的情況也不是很好,東南有孫氏虎視眈眈,天下尚未統一,此時兄弟大戰,無疑內耗,以司馬兩兄弟的精明,絕對不會做出這等傻瓜之事。

司馬師並無子嗣

司馬兄弟身上,其實並不存在奪權的念頭,因為司馬師根本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唯一一個養子還是從司馬昭那裡過繼而來的。所以即使他強壓下了司馬昭,最後權力還是落到司馬昭後人的頭上,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去爭,傷了兄弟和氣。由於司馬師沒有子嗣,所以根本不存在奪權,兄弟兩人的關係始終很好。雖然很長一段時間是二人共攬大權,但期間並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這一點就與東吳的情況不同了,孫權即位之後,雖號吳帝,但並沒有遵從先主公孫策為帝,只是封其為長沙桓王,這樣就斷絕孫策一脈稱帝的想法了。其實這也不能怪孫權子嗣,如果他不這樣做,東吳後期反而會激起刀兵。至於司馬家,則不需要考慮這麼多,司馬師沒有子嗣,他的侄兒司馬炎可以追封他為帝。所以司馬懿死掉之後,兩兄弟根本不存在自相殘殺的情況。


說古明今


三國時期,關於兄弟之間的權力爭奪,魏蜀吳三國都有,比較出名的就是曹丕和曹植兩兄弟。

至於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在司馬懿死後有沒有自相殘殺過呢?正史上是沒有,不過這是基於當時特殊的環境之下的。

魏國的鬩牆之爭

自公元213年,曹操受封為魏公開始,曹丕和曹植兩兄弟就開始了明爭暗鬥,雖然最後曹丕被封世子(217年),取得奪嫡的勝利。但曹丕還是沒有放過他這個苦命的親弟弟。

除了人人皆知的七步詩事件外,還有就是曹丕、曹叡兩朝,一直都在不斷地調動曹植的封地和爵位,最後才定居在陳郡,被封為陳王。雖然曹丕朝頻繁調動宗室封地是政策,但次數沒有像曹植這麼多,持續時間沒有像曹植這麼長的。

蜀國的鬩牆之爭

蜀吳兩國的鬥爭不像魏國的那樣有名,但激烈程度絲毫不比魏國的差。蜀漢後主劉禪在上位後,曾把自己的弟弟(甘陵王劉永,吳皇后所生)疏遠了十幾年之久。

雖然不至於放逐,但劉永一家在劉禪朝是完全涉及不到任何政事的,劉永的子孫後代連個名字都沒留下。



吳國的鬩牆之爭

而吳國方面,孫權晚年也曾爆發過“兩宮之爭”,從吳赤烏五年(242年)到赤烏十三年(250年),兩宮(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鬥爭持續了八年,把曹丕曹植奪嫡之爭的時間還要長(多了四年)。

鬥爭的結果就是: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賜死,丞相陸遜被冤,憂憤而死。其他大臣、宗親,或被流放,或被貶職,或被賜死,孫權幼子孫亮繼位,吳國國內大亂。

司馬兩兄弟,之所以能和諧相處,主要是因為司馬師的後代沒有能力奪權

像魏蜀吳三國的內鬥,原因都是當權者對後代的搖擺不定和繼位者對兄弟的忌諱。可在司馬兄弟的身上,卻不存在這兩種情況。

司馬師只有五個女兒,他沒有親生兒子,唯一一個養子還是從司馬昭那裡過繼過來的。所以司馬師和司馬昭兩人根本不用為了那最高權力而鬥,反正鬥來鬥去,權力最後還是得落在司馬昭手上。

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情況,與孫策和孫權的情況不同,孫策是有兒子孫紹的。雖然孫策為東吳立下了不世的功勞,可孫權稱帝后還是隻能追封他為長沙桓王,斷了孫策一脈繼承皇位的可能。

而司馬師無子,所以司馬昭可以追封他為晉景王,司馬炎稱帝再追封為晉景帝。這不能說孫權忘恩負義,只能說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爭鬥是在所難免的。所謂的不爭,那也是要有特殊情況的作用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