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有沒有名聲好一點的太監?

浮生若夢


在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古代皇宮裡的太監是一群不完整的男人,沒有鬍鬚、操著娘娘腔、喜歡用蓮花指戳人的腦門兒,想想我就渾身起雞皮疙瘩。

令人更加恐怖的是,這些不男不女的人性格扭曲,心理陰暗。也許是這些人心理和生理上受到摧殘的原因所致,讓人看著有點變態。

比如秦朝的趙高,漢朝的十常侍,宋朝的楊戩、童貫,明朝的王振、魏忠賢,清朝的安德海、李蓮英等人,無疑都是些“頭上長瘡,腳下流膿”壞透的太監。

任何人或事都不是絕對的,就好比有奸臣就有忠臣。歷史上也不乏有一些好的太監。比如下面幾位就讓我們眼前為之一亮。



一、(明朝)王承恩——歷史上唯一葬到皇陵裡的太監

王承恩是河北省邢臺市邢臺縣白岸鄉白岸村人,明朝司禮監秉筆太監,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的起義軍包圍了北京城,一大早,皇上緊急擊鼓鳴鐘召集大臣上朝議事,任憑崇禎把鼓敲破把鍾擊碎,朝臣緊閉房門就是沒人理會。

崇禎看看身邊只有王承恩跟隨,一國之君竟然成了孤家寡人。崇禎萬念俱灰,看看無力迴天,回宮斬殺了皇后、嬪妃和女兒,一個人來到了北京煤山上,在一棵歪脖樹下繫好了繩子。



就在崇禎自縊而死時,王承恩跌跌撞撞跑了過來,跪在崇禎的腳下,聲淚俱下勸說皇帝不要自尋短路。崇禎死意已決,不聽王承恩的勸阻自縊而死。

王承恩痛苦萬分,在旁邊一棵歪脖樹下也上吊而死,臨死前,高聲叫著:“皇上等等奴才”。

王承恩偉大之處就在於,當崇禎皇帝九五至尊,一呼百應的時候,也許聽不到他的聲音;當崇禎皇帝君臨天下的時候,也許你看不到他的身影。

但在崇禎落魄失敗、亡命天涯的時候,跟隨在他身邊的只有王承恩,這種不離不棄的精神讓人感動。

他的行為受到了清朝歷代皇帝的尊重,順治帝把他葬到了崇禎皇帝的身邊(思陵),康熙曾在思陵附近為他樹碑立傳。一個太監能受到敵國皇帝的尊敬,這在歷史上十分罕見。



二、(唐朝)高力士——對皇帝忠貞不二、吐血而死的太監

高力士是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人,九歲時淨身進宮當了太監。史書記載,高力士不僅聰明而且長得漂亮(儀美),身高6尺5寸(唐尺),一唐尺大約等於30.7釐米,如此算來,高力士身高兩米,這在太監中並不多見。

高力士除了身高以外,手腕也很高。在李隆基平定“韋后之亂”和“誅殺太平公主”事件中,高力士屢立功勳。歷任右監門衛將軍,累官封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

寶應元年(762年)三月,77歲的唐玄宗病逝,高力士得知消息後,向北遙拜嚎啕痛哭,吐血而死,享年78歲。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官”第一人。



三、(東漢)蔡倫——“蔡侯紙”發明者,尚方寶劍製作者

蔡倫是桂陽郡(今湖南郴州)人,在他18歲左右淨身進宮當了太監。蔡倫是個聰明人,除了精通詩詞歌賦以外,還有一手打鐵的絕活,真可謂“文武雙全”。

在漢代,想進宮當太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有地方官推薦。蔡倫是中國華南甚至江南地區第一位走進朝廷為官的人。

蔡倫進宮擔任的官職是尚方令,掌管尚方,沒錯,就是鍛造尚方寶劍。漢和帝果然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正是蔡侯的專長。

史書記載,蔡倫打造的寶劍【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翻譯過來就是:蔡倫打造的寶尚方寶劍鋒利無比,他的技術為後世所採用。

蔡倫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利用業餘時間發明了“蔡侯紙”。也就是說,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就是蔡倫發明的。

蔡倫的發明,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大大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四、(明朝)鄭和——宦官中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本姓馬,叫馬三寶,因在“靖難之役”立功,被朱棣賜姓“鄭”,後改名叫鄭和,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

鄭和多大淨身進宮當了太監無可查,大約14歲進入燕王府,隨後被燕王倚重。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的侄子朱允文“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朱允文一天不落網,朱棣一天不心安。

為了尋找朱允文的下落,也為了向全世界宣示大明帝國的威風。朱棣選派鄭和下西洋。

1405年6月1日,34歲的鄭和率領大明船隊第一次下西洋,隨後鄭和七下西洋,時間分別是:

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三次下西洋;1412年12月18日第四次下西洋;14 16年12月28日鄭和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鄭和第六次下西洋;1430年6月29日,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7月22日鄭和返回南京。

鄭和從34歲開始航海,到62歲結束了七下西洋之旅,長達28年漂泊在海上,他創造了海上生活最長的記錄。

這28年在陸地生活加起來不過8年。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把中國海洋事業推向了高潮,開闢了一些新的航線。為中國的航海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誰說太監裡沒有好人呢?




五、(晚清)寇連才。——憂國憂民參政議政的太監

寇連才是直隸昌平州(今北京昌平一帶)人,15歲淨身進宮當了太監,他的工作是為慈禧梳頭。

在工作之餘,他還關心起了時政。我們都知道,太監干政議政是歷朝歷代所不容的行為。但是寇連才常常勸諫慈禧太后以國事為重,這完全出自於寇連材正義感和對國家的熱愛。

慈禧太后只當他是一個小孩子,說話不懂事。【雖呵斥之,亦不加罪】。

後來寇連才被慈禧派去伺候光緒皇帝,實際上是叫他監視光緒的行動。寇連才目睹慈禧把持朝政,玩弄光緒皇帝於股掌之上,迫害維新派人士等等惡行,寇連才想冒死勸諫慈禧太后改弦更張。

說實話,這不是一個太監所為。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這一年,寇連才剛滿18歲。為了說服慈禧他想了許多辦法。首先他想到了進諫。

有一天早上,慈禧還在睡覺。寇連才早早起來跪在慈禧床前痛哭不已。慈禧感到很奇怪,問:“誰欺負你了?”



寇連才卻說:“國危若此,老佛爺即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遊樂,生內變也!”

寇連才意思是說:“老佛爺,國家都成這樣了,你就是不為國家考慮,也得為你自己考慮啊!千萬別在遊玩了,否則發生內亂就完蛋了”。

還別說,寇連才說的十分有道理。但是慈禧聽不進去,以為寇連才又發“羊癲瘋。”了,呵斥道:“小孩子懂什麼?滾一邊兒去。”

寇連才見這個辦法沒起作用,於是決定上書慈禧。

寇連材學著大臣的樣子,上了一道奏摺。裡面大概意思是:請光緒皇帝歸政,不要幽閉光緒;廢止宮中演戲,請革李鴻章的職;加強戰備與日本決戰,最後一條是說光緒沒有兒子,希望太后仿照古代堯舜的做法,任賢為能立為太子。

慈禧接到奏摺後,差點氣樂了,雖然文筆不怎麼樣,內容也不合體統。但說的每件事都在理,說了許多人不敢說的話。

慈禧起了疑心,懷疑是不是維新派人士背後搞鬼,是不是有人暗中鼓動寇連才上的奏摺。

“其奏摺文理不通,錯字連篇,一個小小的太監,怎麼會有如此高深的見識?”慈禧心想不通。於是派人召來了寇連才。

慈禧拿著奏摺,在寇連材眼前晃了晃說:“老實交代,誰在背後鼓動你上的奏摺?”



寇連才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人鼓動,這是出自奴才的肺腑之言。”

慈禧不信,令其背誦。寇連才不假思索一口氣把奏摺背了下來,慈禧一看竟與奏摺一字不差,方才相信是他所寫。

慈禧想給他一個悔過的機會。於是說:“爾不知祖制,內監不準言政事乎?”。

假如寇連才說“我不知道、我錯了”。慈禧就會放過他,慈禧從心裡還是蠻喜歡他的。

但是寇連才斬釘截鐵的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慈禧說:“這樣做是要殺頭的”。寇連才早已置生死於度外,毫無懼色地回答:“死則死矣, 何足懼也!”

慈禧長嘆一聲道:“既然如此,別怪我太忍心矣”。

“來人,把寇連材拉出去斬了”,慈禧怒喝道。

寇連才為了國家、為了百姓甘灑一腔熱血,他的諫言沒能喚醒沉睡的大清。


秉燭讀春秋


說起名聲好的太監,很多人都會想到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太史公司馬遷、鄭和等。

雖然他們名聲確實很好,但都是在別的領域取得了成就,然後才被我們瞻仰千年之久。那到底有沒有一種宦官,一直做著太監的本職工作,但名聲也非常好的呢?

一、千古第一賢宦--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臣,曾幫助唐玄宗平定韋氏、太平公主之亂!

早在玄宗沉迷酒色之時,高力士就多次進言,要玄宗提防安祿山擁兵自重,勸玄宗收回邊事大權,可是玄宗不聽!直到後來才悔之晚矣。

安史之亂結束後,玄宗返回長安,此時大唐早已換了新皇帝唐肅宗,玄宗的太上皇地位極其尷尬。大多數舊臣早都忙著投奔新主子了,只有高力士陪伴在玄宗左右。

上元元年,李輔國借玄宗與肅宗之間的矛盾。強行將玄宗從興慶宮搬到太極宮。玄宗騎馬至睿武門,四周出現了大量的禁軍,為首者就是李輔國!此時的唐玄宗早已嚇懵了,幾次摔下馬。

高力士扶起玄宗,對著李輔國大聲訓斥:太上皇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汝舊臣怎敢無理!李輔國下馬!。

李輔國被高力士鎮住了,不自覺的就下了馬。下馬以後,他對著高力士冷笑道:高公公,事到如今,你怎麼還不懂順應時勢?說完還殺了高力士身邊的一個小太監。

高力士面不改色對著禁軍們喊道:太上皇誥曰,將士各得好生。(你們在太上皇面前拔刀,不怕死嗎?)

一言既出,在場的禁軍都被鎮住了,玄宗也因此逃過一劫。

因為得罪了李輔國,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後來玄宗與肅宗相繼去世,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遇赦回京,得知玄宗去世,悲慟不止,幾度氣絕。八月八日,高力士在朗州開元寺去世。

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就是高力士墓!

李隆基: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李贄: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二、明朝太監馮保

說到馮保,就不得不說明朝24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萬曆皇帝雖然風評不好,但在即位初期也有十年萬曆新政。

首輔張居正和內相馮保,推行“一條鞭法”,使明朝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馮保也常常做一些小事,來教導皇帝。翰林院有一雙白燕,張居正拿來給萬曆把玩,馮保知道後勸諫張居正:“皇帝年幼,不應該用這些奇怪的東西,使皇帝貪玩。”

馮保的所作所為,使得京城人民對他好評一片。

但是馮保確實也有一些弊病,貪財好貨,廣收賄賂,權壓皇帝。這也為他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不過他和張居正開創的十年,是明朝最富庶的十年,所以我認為他功大於過,算是一代賢宦!


璨若朗星


有,比如明朝時期,就有很多名聲很好,值得後世敬仰的太監。

1、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

鄭和就不用多說了,想必大家都知道。1405到1433年,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船隊足跡踏遍東南亞、南亞、非洲的眾多地方,讓中華文明得以遠播海外……



2、張敏—為保護年幼的明孝宗而死;

張敏雖然在歷史上留下的事蹟不多,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作為,但他的人性光環,卻讓後人永遠記住了他的名字。

當初,萬貴妃要張敏毒害尚未出生的明孝宗。結果,張敏卻於心不忍,違背了萬貴妃的命令,最終讓明孝宗得以保全。而自己最後卻因憂懼而吞金自殺。

3、馮保—支持變法,中興大明;



馮保也可以說是明朝名臣時代的一顆閃爍的星星,張居正改革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支持與付出。

他頗具文化修養,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掌權後,馮保先是在萬曆初年主持熱審,讓許多冤獄得以平反昭雪。此外,馮保作為張居正在皇宮內最堅實的支持者,一直在後方支持張居正改革的推進,讓“一條鞭”法得以推行。因此,萬曆中興離不開他的貢獻。

4、陳炬—心繫天下,經世濟民;



陳炬是萬曆年間的司禮監秉筆太監,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陳炬在秉筆太監任上,不僅秉公執法,而且時常進諫,及時匡正神宗的失德之舉。此外,陳炬為人處世寬仁有度量。因此,許多獲罪而被刑部或是鎮撫司監獄所關押的內臣、外臣,哪怕是犯了重罪的,陳炬都曲意保存,讓他們得以免受迫害。

5、王承恩—忠貞不屈,與崇禎一同殉國。

王承恩多年來侍奉崇禎,忠心耿耿。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城。在明王朝的最後時刻,崇禎皇帝並沒有出逃,而是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吊死于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



而在陪伴崇禎走完最後時刻後,王承恩也隨之吊死於一旁的海棠樹上。因此,他的忠貞不屈也贏得了後人的敬仰!




這些歷史要讀


有很多啊。歷史上有非常多的好太監,甚至可以說他們都是英雄豪傑。由於人數太多,我只說其中幾位,其餘的看誰有興趣補充。

太監,其實應該叫宦官。東漢之前的太監,也並非都是閹人。如果僅僅說那位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那也罷了。事實上,歷史上的太監有很多英雄……只是不知他們還稱不稱得上“好漢”了。

比如北宋時的一些太監。

秦翰,這是一位將軍,抵禦契丹,討伐趙保忠,掃平叛亂,協調平叛,屢立戰功。秦翰有勇有謀,四十九次受傷,在捍衛邊境中屢立大功,但不居功、不攬權、不謀私利,是宋代宦官中在軍事方面最傑出的人才,即使與一般的將帥相比,他亦是相當出色的。

李神福,【從徵太原,攻城之際,往來梯衝間宣傳詔命】,衝鋒陷陣是把好手。但他原本“顯德初為御廚都監”,想到《亮劍》裡炊事員舉菜刀上戰場沒?

劉承規,歷事三朝的老太監,文武全才。論文的,掌管內藏三十年,對度量衡很有研究,為宋朝的權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太宗實錄》及《冊府元龜》等史籍的編修,就有劉承規的一份心血。另外還曾參與封查府庫,平定土民動亂,防備契丹等事件。

藍繼宗,雖然沒能“繼宗”而當了太監,曾隨宋太宗出征北漢,負責在軍中傳旨,還曾出巡秦州,為知州溫仲舒辯誣,支持溫仲舒驅逐渭南的番族,把渭南從邊地變成了內地。

這樣的出色人物遠不止幾位,像李張崇貴、衛紹欽、鄧守恩、孫長卿、李公輔、韓德華,全部都稱得起是當世英豪,大大的好人。


純鈞LHGR


據我所知有很多好太監!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名聲很好而且廣為人知的一個人,此人叫高力士,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此人吧,但是他的本名原來不是叫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叫馮元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幼年進入宮中,由大太監高延福收為養子,就改名為高力士了,後來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唐玄宗當皇帝期間,他的地位權利達到頂點。由於曾經幫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所以深得玄宗寵信,升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 他為人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 我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好的太監!皇帝對他十分放心!甚至讓他管理禁軍!直接保護皇帝安全!






波瀾不驚的世界


歷史上好太監還是有的,僅明朝我比較熟悉的好太監就有三位。

第一位、三保太監鄭和,三保太監身是太監,乾的卻都是將軍的活。鄭和年輕時在朱棣的燕王府做從侍,因為在靖難之役中立功,被賜姓鄭,升任為內官監太監。鄭和足智多謀,知兵習戰。公元1405到1433年,鄭和帶著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功勳千秋,萬世不朽。

第二位、成化年間太監汪直。其自幼入宮為太監,歷任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在監軍遼東時,犁庭掃穴,掃蕩建州女真三部,將作亂的建州女真三衛首領盡數殺死或者生擒,讓女真大傷元氣,數十年不敢擾邊。

第三位、萬曆年間太監馮保。馮保雖然貪財,比起前面兩位又有不如,但是在大是大非上還是比較清醒和公正。馮保支持了張居正的萬曆新政,協助張居正扳倒刻板、不做實施、大言炎炎的高拱,對於張居正的利國利民政策一直認真輔佐,全力相挺。這才有了萬曆中興,倘若當初馮保使壞,張居正不一定能夠乾的下去,畢竟是後宮當家,李太后也還是要聽奴才彙報的。

當然,中國歷史長河中,有過許多太監,大多數時候給人的都是陰陽怪氣的負面形象,比如趙高、王振、劉瑾、安德海、李蓮英等等,多的數不勝數,實際上好太監也還是有的,只是他們只要不擅權弄權,站在風口浪尖,就被歷史忽略了而已。


謝金澎


說到名聲好的太監,不得不說歷史上唯一一個當了皇帝的太監——曹騰了

曹騰,字季興,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祖籍江蘇沛縣。《三國志》記載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東漢宦官。曹騰初任黃門從官,漢順帝即位後,升任小黃門、中常侍。後因策劃迎立東漢桓帝有功,被封為費亭侯,升為大長秋,加位特進。曹騰用事宮中三十多年,未有顯著過失,並能推薦賢人。種暠彈劾他,他卻稱種暠為能吏,因此受到了人們的讚美。在東漢年間那個宦官和外戚互相鬥法的朝廷裡,曹騰利用職務之便,庇護了不少在鬥爭中落魄的官員,因此受到仕林的認可。後來曹騰過繼親戚夏侯家的孩子夏侯嵩為養子,取名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後來能官至太尉,跟曹騰當年留下的餘蔭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是買的,但是能買到三公之一的太尉,曹騰留下的餘蔭起了關鍵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曹騰留下的好名聲,才讓孫子曹操能夠順利的舉孝廉入仕,奠定曹氏騰飛的根基。後來魏明帝曹叡登記之後,追封曹騰為太祖高皇帝。曹騰也就成了歷史中唯一一位有皇帝封號的太監。


夜幕色百合


以下幾位宦官名聲很好

秦翰(北宋初宦官名將),獲鹿(今屬石家莊)人。

丁.張永(明正德朝大宦官),保定府新城縣(今保定高碑店)人。

戊.馮保(明萬曆朝大宦官),明代深州(今衡水深州)人。

己.王安(明熹宗朝大宦官),明代雄縣(今雄安新區)人。

辛.王承恩(明思宗殉葬太監),明順德府邢臺縣(今邢臺縣)人。


柔城居士


中國好太監列傳:名聲的好與壞。

一、秦國趙高

趙高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太監之一,也是較早見於正史記載的掌握國家大權的大太監。他早年間曾經與少年嬴政流落於趙國。因為他為人機警,辦事幹練而且忠心,深得嬴政的信任。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策劃陰謀,李斯下水,逼殺公子胡蘇,將大將軍蒙恬與其弟下獄,成功助胡亥篡位。最終掌握了大秦帝國的政權,秦二世胡亥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上。連大臣們也對他阿諛奉承有加不得不違心的指鹿為馬。

二,東漢蔡倫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他家境貧寒,孤苦無依,漢明帝永平年間,迫於生計,入宮當了太監。章和二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對造紙技術加以革新,改進,經過多年的實驗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最後因為在宮廷權力鬥爭中站錯了隊伍,由於自己這一方處於劣勢,他被迫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東漢張讓

東漢末年,由於桓靈二帝昏庸無道,大漢政權落入了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手中,而趙讓作為宦官集團的最高首領,說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不為過。漢靈帝劉宏在張讓的讒言之下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遊館”,專供自己淫樂,漢靈帝劉宏美美地喜笑言開。由於張讓惡貫滿盈,可以說得上是天怒人怨,人神共憤。最終,在禁衛軍的叛亂中,他走投無路,投身黃河而死。


四、唐代李輔國

李輔國,本名靜忠,後賜名護國,又改為輔國,唐肅宗時當權宦官。他曾經跟隨唐朝大太監高力士打雜兒,幹一些最下賤的低等粗活。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他跟隨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逃離京師。後來由於形勢的變化,李輔國審時度勢極力勸進唐肅宗即位稱帝。因此深得唐肅宗的信任。到後來他又故伎重施,用力,唐肅宗的兒子唐代宗繼位。由於擁立兩代皇帝,李輔國的飛黃騰達就不用說了。官拜司空中書令,躍居宰輔,晉爵博陸王,尊號尚父。但他畢竟是一個出身低賤的小人。小人得志便猖狂,他也不例外。從皇子到親王,從嬪妃到皇后,從大陳到窄巷,凡是得罪他的人,他絕對不能容忍,比除之而後快。

五,明朝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寶,中國回族人,清真教徒。從小便在煙王朱棣的王府裡當太監,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立有戰功,深得永樂皇帝信任,他本人行事幹練,非常有主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中國的歷史學家,這樣評價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那麼鄭和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中國航海領域的巨人。



小夥伴們,你們認為誰的名聲比較好呢?


舊事舊人歷史說


在歷史上,太監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很糟糕的,基本上都是以變態的,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在幾千年的歷史上,還是有一些“名聲”不錯的太監。比如漢朝的蔡倫,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鄭和,馮寶,以及陪著崇禎一起赴死的王承恩等。今天金鱗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不是上面那幾個人,而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宦官曹騰,他歷史上唯一一個太監皇帝。

曹操功業甚大,為何在歷史上名聲那麼差,總是被稱為曹賊?

一方面是因為他和他的兒子以魏代漢,是篡位的亂臣賊子,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出身。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曹操的出身讓人有些迷惑,先是說“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曹參,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早年為秦朝沛縣獄掾,也就是典獄長之類的,但已相當出名,跟劉邦和蕭何舉事,是建立大漢帝國的功臣。不過,接下來的一段讓人有點迷糊,“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sì),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什麼來歷呢?史書上語焉不詳,有野史《曹瞞傳》說曹嵩出自夏侯氏,也就是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後,這有可能,因為曹操和夏侯氏籍貫相同,而且兩族世代交好,關係密切,曹魏期間以宗室待之,但是又沒有確實史料,所以只能存疑。不過根據現在復旦大學利用DNA技術研究表明,從曹操墓裡出土的曹操遺骨,與現在的曹氏和夏侯氏皆無基因關係。這讓曹操的身世更加撲朔迷離了。

因為東漢的黨錮之禍,使得世家大族對宦官深惡痛絕,而曹操的父親是大太監的養子,豈不是認賊做父嗎?在漢末群雄之中,論拼爹,曹操大概只能拼過呂布了,關鍵不是出身低,相比袁紹袁術四世三公,劉備劉表是漢宗室,孫權世代吳地為官、為孫武之後而是家族名聲實在太差。

所以,東漢末年各大諸侯,乃至曹魏內部,包括河內司馬氏與潁川陳氏等眾多世家大族,有很多人不認同曹魏政權。畢竟曹操只是個宦官餘孽,“贅閹遺醜”,篡漢曹賊而已!

曹騰作為大宦官,犯過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嗎?

首先,曹騰不是個簡單人物。他初任黃門從官,漢順帝即位後,升任小黃門、中常侍。後來因為策劃迎立桓帝有大功,被封為費亭侯,升為大長秋。

本初元年,大漢朝廷官員分成兩派。一派由李固領導,打算擁立清河王為帝;另一派由梁冀領導,計劃擁立劉志登位。兩派針鋒相對之際,曹騰親訪梁冀,表示支持劉志。他說,清河王為人嚴明,如果他真的為帝,恐怕難保平安,如果支持劉志,則可以長保富貴,於是梁冀下定決心,毒死漢質帝,擁立劉志為帝,是為漢桓帝。

漢桓帝即位後,曹騰因定策有功,被封為費亭侯,還升任大長秋,加位特進。所謂大長秋,秦稱將行。所謂大長秋,是宣達皇后旨意,管理宮中事宜,是皇后近侍官首領,可見曹騰深得漢桓帝信任。我們常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戍邊出生入死,終生不得封侯,而一個宦官竟然可以封侯,自然是有些能力和手段的。

曹騰在宮裡三十多年,歷經四個皇帝,沒有什麼大過失,還給朝廷推薦了很多人才,比如陳留的虞放、邊韶,南陽的延固、張溫,弘農的張奐,潁川的堂溪、趙典等人。 曹騰為人胸懷寬廣,當時的蜀郡太守送禮物賄賂他,被益州刺史種暠查獲,上書奏告蜀郡太守,並彈劾曹騰。漢桓帝卻沒有怪罪曹騰。對於種暠的彈劾,曹騰沒有計較,還時時稱讚種暠是個能幹的官吏,當時的人都很稱讚他。

曹騰入宮後和宮人吳氏結為“對食”。曹騰死後,其養子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承襲了他的封爵。曹嵩走上仕途靠的是接班頂替,依照漢制,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滿三年可以保舉子弟一人為郎,稱“任子”,沒有走察舉的正途。

太監皇帝,史上僅此一人

太和三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騰為高皇帝,其夫人吳氏為高皇后,曹騰成為曹魏王朝六個擁有帝號的人之一。曹魏六個皇帝,包括魏高皇帝曹騰,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叡、魏元帝曹奐,曹芳和曹髦沒有帝號。在中國歷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太監),僅此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