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有没有名声好一点的太监?

浮生若梦


在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中,古代皇宫里的太监是一群不完整的男人,没有胡须、操着娘娘腔、喜欢用莲花指戳人的脑门儿,想想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令人更加恐怖的是,这些不男不女的人性格扭曲,心理阴暗。也许是这些人心理和生理上受到摧残的原因所致,让人看着有点变态。

比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十常侍,宋朝的杨戬、童贯,明朝的王振、魏忠贤,清朝的安德海、李莲英等人,无疑都是些“头上长疮,脚下流脓”坏透的太监。

任何人或事都不是绝对的,就好比有奸臣就有忠臣。历史上也不乏有一些好的太监。比如下面几位就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一、(明朝)王承恩——历史上唯一葬到皇陵里的太监

王承恩是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包围了北京城,一大早,皇上紧急击鼓鸣钟召集大臣上朝议事,任凭崇祯把鼓敲破把钟击碎,朝臣紧闭房门就是没人理会。

崇祯看看身边只有王承恩跟随,一国之君竟然成了孤家寡人。崇祯万念俱灰,看看无力回天,回宫斩杀了皇后、嫔妃和女儿,一个人来到了北京煤山上,在一棵歪脖树下系好了绳子。



就在崇祯自缢而死时,王承恩跌跌撞撞跑了过来,跪在崇祯的脚下,声泪俱下劝说皇帝不要自寻短路。崇祯死意已决,不听王承恩的劝阻自缢而死。

王承恩痛苦万分,在旁边一棵歪脖树下也上吊而死,临死前,高声叫着:“皇上等等奴才”。

王承恩伟大之处就在于,当崇祯皇帝九五至尊,一呼百应的时候,也许听不到他的声音;当崇祯皇帝君临天下的时候,也许你看不到他的身影。

但在崇祯落魄失败、亡命天涯的时候,跟随在他身边的只有王承恩,这种不离不弃的精神让人感动。

他的行为受到了清朝历代皇帝的尊重,顺治帝把他葬到了崇祯皇帝的身边(思陵),康熙曾在思陵附近为他树碑立传。一个太监能受到敌国皇帝的尊敬,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二、(唐朝)高力士——对皇帝忠贞不二、吐血而死的太监

高力士是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人,九岁时净身进宫当了太监。史书记载,高力士不仅聪明而且长得漂亮(仪美),身高6尺5寸(唐尺),一唐尺大约等于30.7厘米,如此算来,高力士身高两米,这在太监中并不多见。

高力士除了身高以外,手腕也很高。在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和“诛杀太平公主”事件中,高力士屡立功勋。历任右监门卫将军,累官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77岁的唐玄宗病逝,高力士得知消息后,向北遥拜嚎啕痛哭,吐血而死,享年78岁。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官”第一人。



三、(东汉)蔡伦——“蔡侯纸”发明者,尚方宝剑制作者

蔡伦是桂阳郡(今湖南郴州)人,在他18岁左右净身进宫当了太监。蔡伦是个聪明人,除了精通诗词歌赋以外,还有一手打铁的绝活,真可谓“文武双全”。

在汉代,想进宫当太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有地方官推荐。蔡伦是中国华南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为官的人。

蔡伦进宫担任的官职是尚方令,掌管尚方,没错,就是锻造尚方宝剑。汉和帝果然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正是蔡侯的专长。

史书记载,蔡伦打造的宝剑【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翻译过来就是:蔡伦打造的宝尚方宝剑锋利无比,他的技术为后世所采用。

蔡伦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蔡侯纸”。也就是说,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就是蔡伦发明的。

蔡伦的发明,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四、(明朝)郑和——宦官中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本姓马,叫马三宝,因在“靖难之役”立功,被朱棣赐姓“郑”,后改名叫郑和,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

郑和多大净身进宫当了太监无可查,大约14岁进入燕王府,随后被燕王倚重。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的侄子朱允文“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允文一天不落网,朱棣一天不心安。

为了寻找朱允文的下落,也为了向全世界宣示大明帝国的威风。朱棣选派郑和下西洋。

1405年6月1日,34岁的郑和率领大明船队第一次下西洋,随后郑和七下西洋,时间分别是:

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三次下西洋;1412年12月18日第四次下西洋;14 16年12月28日郑和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郑和第六次下西洋;1430年6月29日,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7月22日郑和返回南京。

郑和从34岁开始航海,到62岁结束了七下西洋之旅,长达28年漂泊在海上,他创造了海上生活最长的记录。

这28年在陆地生活加起来不过8年。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世界各国的交流,把中国海洋事业推向了高潮,开辟了一些新的航线。为中国的航海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谁说太监里没有好人呢?




五、(晚清)寇连才。——忧国忧民参政议政的太监

寇连才是直隶昌平州(今北京昌平一带)人,15岁净身进宫当了太监,他的工作是为慈禧梳头。

在工作之余,他还关心起了时政。我们都知道,太监干政议政是历朝历代所不容的行为。但是寇连才常常劝谏慈禧太后以国事为重,这完全出自于寇连材正义感和对国家的热爱。

慈禧太后只当他是一个小孩子,说话不懂事。【虽呵斥之,亦不加罪】。

后来寇连才被慈禧派去伺候光绪皇帝,实际上是叫他监视光绪的行动。寇连才目睹慈禧把持朝政,玩弄光绪皇帝于股掌之上,迫害维新派人士等等恶行,寇连才想冒死劝谏慈禧太后改弦更张。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太监所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这一年,寇连才刚满18岁。为了说服慈禧他想了许多办法。首先他想到了进谏。

有一天早上,慈禧还在睡觉。寇连才早早起来跪在慈禧床前痛哭不已。慈禧感到很奇怪,问:“谁欺负你了?”



寇连才却说:“国危若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

寇连才意思是说:“老佛爷,国家都成这样了,你就是不为国家考虑,也得为你自己考虑啊!千万别在游玩了,否则发生内乱就完蛋了”。

还别说,寇连才说的十分有道理。但是慈禧听不进去,以为寇连才又发“羊癫疯。”了,呵斥道:“小孩子懂什么?滚一边儿去。”

寇连才见这个办法没起作用,于是决定上书慈禧。

寇连材学着大臣的样子,上了一道奏折。里面大概意思是:请光绪皇帝归政,不要幽闭光绪;废止宫中演戏,请革李鸿章的职;加强战备与日本决战,最后一条是说光绪没有儿子,希望太后仿照古代尧舜的做法,任贤为能立为太子。

慈禧接到奏折后,差点气乐了,虽然文笔不怎么样,内容也不合体统。但说的每件事都在理,说了许多人不敢说的话。

慈禧起了疑心,怀疑是不是维新派人士背后搞鬼,是不是有人暗中鼓动寇连才上的奏折。

“其奏折文理不通,错字连篇,一个小小的太监,怎么会有如此高深的见识?”慈禧心想不通。于是派人召来了寇连才。

慈禧拿着奏折,在寇连材眼前晃了晃说:“老实交代,谁在背后鼓动你上的奏折?”



寇连才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人鼓动,这是出自奴才的肺腑之言。”

慈禧不信,令其背诵。寇连才不假思索一口气把奏折背了下来,慈禧一看竟与奏折一字不差,方才相信是他所写。

慈禧想给他一个悔过的机会。于是说:“尔不知祖制,内监不准言政事乎?”。

假如寇连才说“我不知道、我错了”。慈禧就会放过他,慈禧从心里还是蛮喜欢他的。

但是寇连才斩钉截铁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慈禧说:“这样做是要杀头的”。寇连才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毫无惧色地回答:“死则死矣, 何足惧也!”

慈禧长叹一声道:“既然如此,别怪我太忍心矣”。

“来人,把寇连材拉出去斩了”,慈禧怒喝道。

寇连才为了国家、为了百姓甘洒一腔热血,他的谏言没能唤醒沉睡的大清。


秉烛读春秋


说起名声好的太监,很多人都会想到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太史公司马迁、郑和等。

虽然他们名声确实很好,但都是在别的领域取得了成就,然后才被我们瞻仰千年之久。那到底有没有一种宦官,一直做着太监的本职工作,但名声也非常好的呢?

一、千古第一贤宦--高力士

高力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氏、太平公主之乱!

早在玄宗沉迷酒色之时,高力士就多次进言,要玄宗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劝玄宗收回边事大权,可是玄宗不听!直到后来才悔之晚矣。

安史之乱结束后,玄宗返回长安,此时大唐早已换了新皇帝唐肃宗,玄宗的太上皇地位极其尴尬。大多数旧臣早都忙着投奔新主子了,只有高力士陪伴在玄宗左右。

上元元年,李辅国借玄宗与肃宗之间的矛盾。强行将玄宗从兴庆宫搬到太极宫。玄宗骑马至睿武门,四周出现了大量的禁军,为首者就是李辅国!此时的唐玄宗早已吓懵了,几次摔下马。

高力士扶起玄宗,对着李辅国大声训斥:太上皇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怎敢无理!李辅国下马!。

李辅国被高力士镇住了,不自觉的就下了马。下马以后,他对着高力士冷笑道:高公公,事到如今,你怎么还不懂顺应时势?说完还杀了高力士身边的一个小太监。

高力士面不改色对着禁军们喊道: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你们在太上皇面前拔刀,不怕死吗?)

一言既出,在场的禁军都被镇住了,玄宗也因此逃过一劫。

因为得罪了李辅国,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后来玄宗与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遇赦回京,得知玄宗去世,悲恸不止,几度气绝。八月八日,高力士在朗州开元寺去世。

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就是高力士墓!

李隆基: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李贽: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二、明朝太监冯保

说到冯保,就不得不说明朝24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虽然风评不好,但在即位初期也有十年万历新政。

首辅张居正和内相冯保,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冯保也常常做一些小事,来教导皇帝。翰林院有一双白燕,张居正拿来给万历把玩,冯保知道后劝谏张居正:“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冯保的所作所为,使得京城人民对他好评一片。

但是冯保确实也有一些弊病,贪财好货,广收贿赂,权压皇帝。这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不过他和张居正开创的十年,是明朝最富庶的十年,所以我认为他功大于过,算是一代贤宦!


璨若朗星


有,比如明朝时期,就有很多名声很好,值得后世敬仰的太监。

1、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

郑和就不用多说了,想必大家都知道。1405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足迹踏遍东南亚、南亚、非洲的众多地方,让中华文明得以远播海外……



2、张敏—为保护年幼的明孝宗而死;

张敏虽然在历史上留下的事迹不多,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但他的人性光环,却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当初,万贵妃要张敏毒害尚未出生的明孝宗。结果,张敏却于心不忍,违背了万贵妃的命令,最终让明孝宗得以保全。而自己最后却因忧惧而吞金自杀。

3、冯保—支持变法,中兴大明;



冯保也可以说是明朝名臣时代的一颗闪烁的星星,张居正改革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支持与付出。

他颇具文化修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掌权后,冯保先是在万历初年主持热审,让许多冤狱得以平反昭雪。此外,冯保作为张居正在皇宫内最坚实的支持者,一直在后方支持张居正改革的推进,让“一条鞭”法得以推行。因此,万历中兴离不开他的贡献。

4、陈炬—心系天下,经世济民;



陈炬是万历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陈炬在秉笔太监任上,不仅秉公执法,而且时常进谏,及时匡正神宗的失德之举。此外,陈炬为人处世宽仁有度量。因此,许多获罪而被刑部或是镇抚司监狱所关押的内臣、外臣,哪怕是犯了重罪的,陈炬都曲意保存,让他们得以免受迫害。

5、王承恩—忠贞不屈,与崇祯一同殉国。

王承恩多年来侍奉崇祯,忠心耿耿。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城。在明王朝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并没有出逃,而是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吊死于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



而在陪伴崇祯走完最后时刻后,王承恩也随之吊死于一旁的海棠树上。因此,他的忠贞不屈也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这些历史要读


有很多啊。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好太监,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英雄豪杰。由于人数太多,我只说其中几位,其余的看谁有兴趣补充。

太监,其实应该叫宦官。东汉之前的太监,也并非都是阉人。如果仅仅说那位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那也罢了。事实上,历史上的太监有很多英雄……只是不知他们还称不称得上“好汉”了。

比如北宋时的一些太监。

秦翰,这是一位将军,抵御契丹,讨伐赵保忠,扫平叛乱,协调平叛,屡立战功。秦翰有勇有谋,四十九次受伤,在捍卫边境中屡立大功,但不居功、不揽权、不谋私利,是宋代宦官中在军事方面最杰出的人才,即使与一般的将帅相比,他亦是相当出色的。

李神福,【从征太原,攻城之际,往来梯冲间宣传诏命】,冲锋陷阵是把好手。但他原本“显德初为御厨都监”,想到《亮剑》里炊事员举菜刀上战场没?

刘承规,历事三朝的老太监,文武全才。论文的,掌管内藏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朝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太宗实录》及《册府元龟》等史籍的编修,就有刘承规的一份心血。另外还曾参与封查府库,平定土民动乱,防备契丹等事件。

蓝继宗,虽然没能“继宗”而当了太监,曾随宋太宗出征北汉,负责在军中传旨,还曾出巡秦州,为知州温仲舒辩诬,支持温仲舒驱逐渭南的番族,把渭南从边地变成了内地。

这样的出色人物远不止几位,像李张崇贵、卫绍钦、邓守恩、孙长卿、李公辅、韩德华,全部都称得起是当世英豪,大大的好人。


纯钧LHGR


据我所知有很多好太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名声很好而且广为人知的一个人,此人叫高力士,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此人吧,但是他的本名原来不是叫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叫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幼年进入宫中,由大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就改名为高力士了,后来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当皇帝期间,他的地位权利达到顶点。由于曾经帮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所以深得玄宗宠信,升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他为人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我认为他是历史上最好的太监!皇帝对他十分放心!甚至让他管理禁军!直接保护皇帝安全!






波澜不惊的世界


历史上好太监还是有的,仅明朝我比较熟悉的好太监就有三位。

第一位、三保太监郑和,三保太监身是太监,干的却都是将军的活。郑和年轻时在朱棣的燕王府做从侍,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郑和足智多谋,知兵习战。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功勋千秋,万世不朽。

第二位、成化年间太监汪直。其自幼入宫为太监,历任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在监军辽东时,犁庭扫穴,扫荡建州女真三部,将作乱的建州女真三卫首领尽数杀死或者生擒,让女真大伤元气,数十年不敢扰边。

第三位、万历年间太监冯保。冯保虽然贪财,比起前面两位又有不如,但是在大是大非上还是比较清醒和公正。冯保支持了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协助张居正扳倒刻板、不做实施、大言炎炎的高拱,对于张居正的利国利民政策一直认真辅佐,全力相挺。这才有了万历中兴,倘若当初冯保使坏,张居正不一定能够干的下去,毕竟是后宫当家,李太后也还是要听奴才汇报的。

当然,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过许多太监,大多数时候给人的都是阴阳怪气的负面形象,比如赵高、王振、刘瑾、安德海、李莲英等等,多的数不胜数,实际上好太监也还是有的,只是他们只要不擅权弄权,站在风口浪尖,就被历史忽略了而已。


谢金澎


说到名声好的太监,不得不说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了皇帝的太监——曹腾了

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祖籍江苏沛县。《三国志》记载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东汉宦官。曹腾初任黄门从官,汉顺帝即位后,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后因策划迎立东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加位特进。曹腾用事宫中三十多年,未有显著过失,并能推荐贤人。种暠弹劾他,他却称种暠为能吏,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赞美。在东汉年间那个宦官和外戚互相斗法的朝廷里,曹腾利用职务之便,庇护了不少在斗争中落魄的官员,因此受到仕林的认可。后来曹腾过继亲戚夏侯家的孩子夏侯嵩为养子,取名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能官至太尉,跟曹腾当年留下的余荫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是买的,但是能买到三公之一的太尉,曹腾留下的余荫起了关键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曹腾留下的好名声,才让孙子曹操能够顺利的举孝廉入仕,奠定曹氏腾飞的根基。后来魏明帝曹叡登记之后,追封曹腾为太祖高皇帝。曹腾也就成了历史中唯一一位有皇帝封号的太监。


夜幕色百合


以下几位宦官名声很好

秦翰(北宋初宦官名将),获鹿(今属石家庄)人。

丁.张永(明正德朝大宦官),保定府新城县(今保定高碑店)人。

戊.冯保(明万历朝大宦官),明代深州(今衡水深州)人。

己.王安(明熹宗朝大宦官),明代雄县(今雄安新区)人。

辛.王承恩(明思宗殉葬太监),明顺德府邢台县(今邢台县)人。


柔城居士


中国好太监列传:名声的好与坏。

一、秦国赵高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之一,也是较早见于正史记载的掌握国家大权的大太监。他早年间曾经与少年嬴政流落于赵国。因为他为人机警,办事干练而且忠心,深得嬴政的信任。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李斯下水,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恬与其弟下狱,成功助胡亥篡位。最终掌握了大秦帝国的政权,秦二世胡亥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连大臣们也对他阿谀奉承有加不得不违心的指鹿为马。

二,东汉蔡伦

蔡伦(?-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他家境贫寒,孤苦无依,汉明帝永平年间,迫于生计,入宫当了太监。章和二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对造纸技术加以革新,改进,经过多年的实验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最后因为在宫廷权力斗争中站错了队伍,由于自己这一方处于劣势,他被迫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东汉张让

东汉末年,由于桓灵二帝昏庸无道,大汉政权落入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手中,而赵让作为宦官集团的最高首领,说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不为过。汉灵帝刘宏在张让的谗言之下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自己淫乐,汉灵帝刘宏美美地喜笑言开。由于张让恶贯满盈,可以说得上是天怒人怨,人神共愤。最终,在禁卫军的叛乱中,他走投无路,投身黄河而死。


四、唐代李辅国

李辅国,本名静忠,后赐名护国,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他曾经跟随唐朝大太监高力士打杂儿,干一些最下贱的低等粗活。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跟随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逃离京师。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李辅国审时度势极力劝进唐肃宗即位称帝。因此深得唐肃宗的信任。到后来他又故伎重施,用力,唐肃宗的儿子唐代宗继位。由于拥立两代皇帝,李辅国的飞黄腾达就不用说了。官拜司空中书令,跃居宰辅,晋爵博陆王,尊号尚父。但他毕竟是一个出身低贱的小人。小人得志便猖狂,他也不例外。从皇子到亲王,从嫔妃到皇后,从大陈到窄巷,凡是得罪他的人,他绝对不能容忍,比除之而后快。

五,明朝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宝,中国回族人,清真教徒。从小便在烟王朱棣的王府里当太监,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深得永乐皇帝信任,他本人行事干练,非常有主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中国的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那么郑和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国航海领域的巨人。



小伙伴们,你们认为谁的名声比较好呢?


旧事旧人历史说


在历史上,太监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很糟糕的,基本上都是以变态的,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还是有一些“名声”不错的太监。比如汉朝的蔡伦,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郑和,冯宝,以及陪着崇祯一起赴死的王承恩等。今天金鳞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不是上面那几个人,而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宦官曹腾,他历史上唯一一个太监皇帝。

曹操功业甚大,为何在历史上名声那么差,总是被称为曹贼?

一方面是因为他和他的儿子以魏代汉,是篡位的乱臣贼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出身。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的出身让人有些迷惑,先是说“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参,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早年为秦朝沛县狱掾,也就是典狱长之类的,但已相当出名,跟刘邦和萧何举事,是建立大汉帝国的功臣。不过,接下来的一段让人有点迷糊,“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sì),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什么来历呢?史书上语焉不详,有野史《曹瞒传》说曹嵩出自夏侯氏,也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这有可能,因为曹操和夏侯氏籍贯相同,而且两族世代交好,关系密切,曹魏期间以宗室待之,但是又没有确实史料,所以只能存疑。不过根据现在复旦大学利用DNA技术研究表明,从曹操墓里出土的曹操遗骨,与现在的曹氏和夏侯氏皆无基因关系。这让曹操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了。

因为东汉的党锢之祸,使得世家大族对宦官深恶痛绝,而曹操的父亲是大太监的养子,岂不是认贼做父吗?在汉末群雄之中,论拼爹,曹操大概只能拼过吕布了,关键不是出身低,相比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刘备刘表是汉宗室,孙权世代吴地为官、为孙武之后而是家族名声实在太差。

所以,东汉末年各大诸侯,乃至曹魏内部,包括河内司马氏与颍川陈氏等众多世家大族,有很多人不认同曹魏政权。毕竟曹操只是个宦官余孽,“赘阉遗丑”,篡汉曹贼而已!

曹腾作为大宦官,犯过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吗?

首先,曹腾不是个简单人物。他初任黄门从官,汉顺帝即位后,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后来因为策划迎立桓帝有大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

本初元年,大汉朝廷官员分成两派。一派由李固领导,打算拥立清河王为帝;另一派由梁冀领导,计划拥立刘志登位。两派针锋相对之际,曹腾亲访梁冀,表示支持刘志。他说,清河王为人严明,如果他真的为帝,恐怕难保平安,如果支持刘志,则可以长保富贵,于是梁冀下定决心,毒死汉质帝,拥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汉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还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所谓大长秋,秦称将行。所谓大长秋,是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是皇后近侍官首领,可见曹腾深得汉桓帝信任。我们常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戍边出生入死,终生不得封侯,而一个宦官竟然可以封侯,自然是有些能力和手段的。

曹腾在宫里三十多年,历经四个皇帝,没有什么大过失,还给朝廷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陈留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 曹腾为人胸怀宽广,当时的蜀郡太守送礼物贿赂他,被益州刺史种暠查获,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弹劾曹腾。汉桓帝却没有怪罪曹腾。对于种暠的弹劾,曹腾没有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曹腾入宫后和宫人吴氏结为“对食”。曹腾死后,其养子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承袭了他的封爵。曹嵩走上仕途靠的是接班顶替,依照汉制,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称“任子”,没有走察举的正途。

太监皇帝,史上仅此一人

太和三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曹腾成为曹魏王朝六个拥有帝号的人之一。曹魏六个皇帝,包括魏高皇帝曹腾,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叡、魏元帝曹奂,曹芳和曹髦没有帝号。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太监),仅此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