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想必本人的確對羅振宇老師“愛”得深沉,向來不吝表達對他的偏見。


就連目睹熱依紮在《奇葩說》裡懟他,也禁不住在心裡為扎扎鼓掌。


不過有些油膩是終究解不了的。我現在想開了,與其隔空噦逆,不如敬而遠之,看點稱心如意的節目。


所以,在這裡誠心給大家推薦這檔偶惹爭議但質量絕對上乘的訪談節目——


《十三邀》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十三邀》是單向空間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一檔訪談節目,主持人是許知遠。


截止目前已經更新到了第四季,每一季都會邀請十三位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主要是華人,當然也有少數例外。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先說一下主持人許知遠吧,他是單向空間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少數具有批判立場的知識分子。


我想大家對他不會感到陌生,用個時髦的說法就是:出圈了。


畢竟經歷過幾次頗有爭議、褒貶不一的討論,他早已越過了文化界或者文藝青年的圈子,成為了“眾矢之的”。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許知遠採訪藝術家徐冰)


在知識階層和文藝青年的小世界裡,許知遠的“精英姿態”“理想主義”為他贏得了不少擁躉。


有人說,他的節目裡沒有明星的搔首弄姿和主持人的油嘴滑舌;


有人說他們在許知遠的尬聊裡收穫到一種別具一格的“美感”;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他的這種“非諂媚”姿態是當下中國缺少而又必需的。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許知遠採訪唐諾)


當然,沒有人永遠收穫讚譽,許知遠也一樣。


他經常因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語遭到網友的質疑、諷刺甚至是侮辱。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比如採訪馬東的那次。


和聰明的馬東一比,有些人認為許知遠太笨拙、太固執、太裝腔作勢;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再比如採訪李誕那次。


有人覺得面對“佛系”青年李誕,許知遠未免尖酸刻薄、故意找不痛快,更有甚者直接罵他:“這傻X,他想要的就是表達自己。”


總而言之,譭譽參半。


不過小N想說,褒抑或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態度背後的價值取向。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我承認自己喜歡許知遠。


為什麼?


因為當有人告訴你“996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宿命”“你不996有的是人想996” “工作是人的意義”的時候,會有人站出來質疑道:


“不該是這樣。”


而這個不合時宜的、喜歡提問題的人,就是許知遠。


前者教你成為奴隸,後者告訴你你是自由的。


只有精神自由,才有改變這個不合理現狀的可能性不是嗎?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說回節目本身,小N很喜歡最近那期——許知遠採訪牛津大學人類學家項飆


節目的最後,項飆指出,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附近”這個概念逐漸消失了。


人們要麼習慣於處理家長裡短、極度關注自我和家庭,要麼在網絡上大放厥詞、指點江山,唯獨介於兩者之間的“附近”成了中空。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附近”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個人與世界的真實連接。


透過“附近”的概念,個人能夠將自己的情緒、感情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中完成投射和收到反饋;


同樣,宏大的超越生活的敘事也將通過“附近”一層一層地將自己展示出來,並延伸向遠方。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然而現在在我們生活中,“附近”消失的同時帶走了我們對具體事物、具體關係的感知,人們被互聯網轉移到了宏大敘事中。


當生活和感覺被市場和技術重新塑造,反思能力無疑也在下降,思維越來越抽象,也越來越簡單粗暴。


所有人都成了表現出驚人一致的情感的“雪花”。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所以,這個時候許知遠問:“會不會產生新的情緒化或者野蠻化?”


項飆表示贊同。


在逐漸深入的提問中,許知遠獲得了一種智識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放下羅振宇,來看許知遠


同時,對於我們觀眾來說,這場對話帶給我們的將是反思能力的提升和對社會規訓的警惕。


其價值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