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发生“工作真的没意思透了,不想上班”空心病症状,怎么办?

说在前面的话:5000个字,有点长,并非啰嗦,而是在生活中、职场上“空心病”的情况不在少数,应朋友邀约写了这篇文章,解读其发生根源,如何治疗和预防?简要阅读时间为5分钟,详细阅读时间为15-30分钟。可能枯燥,但绝对真诚,谢谢您来——蓝胖说说。

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情况:

——同事上班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头。你问他怎么啦?他告诉你,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工作也没有意思,不想上班。

——你的某个朋友结婚后,仍事事请示老妈,毫无主见,是一个典型的一个妈宝。

——同事这次竞聘主管失败,感觉人生一片灰暗,唯一的希望都失去了,下一步不知道何去何从?

以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2016年,北京大学徐凯文副教授提出大学生“空心病”问题,他发现:“在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这种看上去是抑郁症的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往往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当年,在教育界掀起了“空心病”问题探讨热潮。殊不知,“空心病”的问题,不仅在大学生群体发生,在职场上也较为严重。

我与一位同事聊过“空心病”的问题,她感觉自己是这样的

:“感觉自己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对生活没有了期待,容易进入无意识形态”,“当你感觉你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就感觉其他都是那么无所谓”。

我们感觉到,空心病已成为危害职场人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空心病”有哪些症状?为什么会在产生“空心病”问题呢? 如何预防和缓解职场“空心病”症状?

为什么会产生“空心病”问题?

“空心病”特征为:不是病胜似病,表现为,兴趣减退、空虚、迷茫、人生无意义、对环境不适应、抑郁、情绪不高、缺乏存在感、缺乏追求、缺少动力等情况。实际上含,“空心病”问题并非个体现象,而是心理学现象和社会现象,我们研究其根源,实为对症下药。

其产生原因有三点,分别是:

一、习得性无助是激发“空心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曾在动物身上发现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马丁·塞利格曼把狗关在笼子里,发音器一响后,给狗电击。反复试验后,狗狗只要听到发音器声响,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他认为,狗狗本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指的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职场“空心病”员工经过多次奋斗后仍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产生努力也无用的想法,随后迷茫,对所有事情都提不出精神。这种情绪像被拉坏了的弹簧,每只弹簧都有它一定的拉伸限度,一旦超过某个极限,再想恢复这个弹簧的功能就很难。习得性无助解释了“空心病”的迷茫和无助。

如果发生“工作真的没意思透了,不想上班”空心病症状,怎么办?

习得性无助实验

职场上,个别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态度以批评为主,较少鼓励他们,总觉得下属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这样的管理人员很容易产生一种变态心理:以批判为荣,以表扬为耻。在他们看来,若能挑出下属的工作毛病,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力较为强大的原因。

长期在这样状态下的员工,内心不够强大者很容易心理防线迅速塌陷,很容易产生“怎么努力也会被批评,再努力也不被看好的”的心理失控,从而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而内心强大者也容易主动或被迫离职,寻求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举个案例:员工小陈,硕士研究生毕业,头脑灵活,在原实习部门备受大家喜爱。最近应公司工作安排,他换个部门继续实习。但是他发现,这新部门领导比较挑剔,且喜欢训斥下属。这位领导对小陈的工作不时“点评”:“这个做的不合适,那个出现问题,你这工作咋能这样搞呢?”

在他看来,这是作为老前辈给新人好好学习的机会,好为人师也,小陈应该感恩戴德。在小陈看来,这领导怎么对自己各方面都不满意,一个月后,小陈基本崩溃了,都怀疑自己的大学是白学了,继而产生能力不足的退缩想法,他提出了辞职。这就是被激发“空心病”导致的人员流失,问题触发在管理人员,激发了小陈“习得性无助”心理状态。实际上,职场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二、“外部动机”和“无动机”是“空心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分为三个部分: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其中,内部动机是一种专注所从事的活动动机状态,自己去探索,其快乐和满足来源于学习、探索;外部动机关注学习和行为之后的奖赏、等级评定、他人评价和外在标准;无动机是毫无目的做着别人给自己分配的任务,没有自己的目标。无动机者在职场、大学这些人生的生涯中表现为:无所在乎、无生机的状态。

有人将无动机称为“佛性职场”,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随大流,不要自己动脑子,反正别人安排的,出了问题也不用自己负责。这是一种较为危险的职场状态,恰是此类状态,能直接催生“空心病”。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瞧“外部动机”的作用,因为外部动机可以向内部动机、无动机转换,得到正向反馈积极投入可以转化为内部行为,而持续无正向反馈,经常被批评,就容易出现无动机状态,一个无动机状态的员工基本上废掉的。

举个案例:一个同事特别在意领导评价,领导对他说话态度稍微严厉一点,他一整天都会思考:我到底怎么啦?领导为什么对我这样呢?如果领导表扬了他,他马上喜形于色,蹦蹦跳就去工作了,开心一整天。有一段时间,他的领导家里有事,上班心情也不太好,对他表扬不多,还不时批评两句(没有办法,好些领导都会把家庭压力带到工作中去的),可把这位同事吓坏了,整天心情不好、情绪不好。从这案例可以看出,这位同事在意别人评价,如评价为负面,就会带来的外向动机转向无动机,从而产生“空心病”问题。

第三,单一价值观是“空心病”的根本原因。

樊登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被大学老师请到学校要求他把孩子领回去,这位家长很纳闷,我们家孩子以全市优异的成绩考上这所大学,为什么要领回去呢?出了什么问题?等他看到孩子一脸颓废,头发很长的样子,他以为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虐待。准备找学校算账。这时孩子说:你(父亲)告诉他,只要考上大学就行了,就不管我了,你现在来干嘛。

这位家长整个人懵掉了。他记得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他曾经多次告诉孩子,只要你上大学,其他事情我们做家长的都可以不管你。好像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承诺,只要你考上重点高中就行,只要你考上重点大学就行。

可问题是,这个孩子现在不知道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原来一直被要求考上大学,现在完成了目标,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情景好熟悉:很多人经常被被告知,学习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大学,上好的大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到了好的企业就是为了得到优秀,多挣钱养家糊口。正是这样的观念毁掉了一批又一批人。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旦这些愿望实现或破灭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了?孩子被安排各式各样的课程,被安排一个考上大学的目标。中国的孩子们习惯被安排(也许并不愿意),家长们以爱的名义希望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妥妥。进了职场后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希望有听话的员工,按自己的指令执行就好,不要有过多想法,导致在职场上很多员工就像木偶一样,接受各种安排,不想主动去做事,只等着被动接受做事,结果就是萌发“空心病”问题。

综上,习得性无助能直接引发“空心病”,无动机或外向动机是主要原因,而单一价值观是从小到大的教育问题,是“空心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如果发生“工作真的没意思透了,不想上班”空心病症状,怎么办?

职场有诸多苦恼

如何预防和缓解职场“空心病”症状?

众所周知,“空心病”不仅是个体现象,更作为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贯穿了一个人教育、职场等主要生存领域,始终影响个体和职场的走向,导致抑郁、情绪不高、工作成效不佳等问题。

那么,如何预防和缓解职场“空心病”症状?分别从价值目标的改变、专业度强化、评价方式的优化、自主能力的提升等四点给出建议: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价值目标。

出现“空心病”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教育体系中“学业就是一切”,教育目标单一化,导致进入职场新人沿着惯性行走,继续形成职场目标单一目标。

有人想,我终于熬出来了,进入企业,混混就行了;也有人希望在职场能尽快升职加薪(好像也没有错的样子),持有以上单一价值目标的员工,却鲜有将目标定为:充电提升自己、学习专业防患职业风险、扩宽视野、培养解决能力。

仅以升职加薪的单一目标的员工,一旦目标未能实现,就会容易极度失望坠入“空心病”症状。

尤其家们长要明白一点,你的孩子在未来职场的所有表现都已在你对孩子的期望值中潜伏着,唯成绩的单一目标或在上学期间获得“成就”。但长期来看,对孩子身心健康、对家庭未来、对孩子本身,甚至对未来他将投身的企业都是一种灾难,恰因为此单一目标,让他未来的路越走越窄,以至于个别孩子成为职场巨婴,无法适应这瞬变的社会。

我的建议是,从现在开始规划未来时,给与其更多的价值目标,看其全面,观其兴趣,允其多方位发展,从教育时代就将“空心病”的萌芽闷杀,比如多关注除成绩外的兴趣爱好、读书、健康、培养某些技能等。

第二,让自己更加专业,提升专业度。

职场“空心病”者除了价值观自身的问题,还因职场重复工作简单无味,新鲜感不在,这些都促使职场人渐失兴趣,这些也是“空心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他们感觉浑身疲惫,能量枯竭。

办公室的王谔(化名)家庭背景不错,大学成绩优异,被优先录取入职,但是干了一年就有点不耐烦了,原以为是个王子,没有想到落到人间变成了青蛙,每天接打电话,写会议纪要,除此都接触不到外界,简单反复,无聊之至。当咨询到我这边,我给予的建议是:既然你经常写会议纪要,你把公文写作这块发挥到极致,让别人看看你是公文写作这个领域的大咖。他听进去了,买了书,上了课,后来公文写作越来越好,在全国这行业都有了小名气,经常被邀请外出讲课。讲课内容:如何写好专业文稿。教书育人,满满的成就感。对症下药即是如此。

畅销书作家罗尔夫·多贝里曾说:“石器时代的人只有作为全才才能生存,专家是活不下来的,然后再一万年后的今天,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只有作为专家才能生存下来,全才反而没有机会。”一个人简单重复的工作易造成成就感缺乏,变相成为“空心病”。

所以,必须要找到你擅长的领域,用专业导向去改变自己,及时更新你的观点和知识体系。随着你的专业度提升,自信将让你化解很多你看似很难的问题。比如,职业的认同感、经济利益获得、心态的变化、个人IP的打造。

第三,改变评价方式。

自我决定论认为,外部动机者关注的是学习和行为之后的奖赏、等级评定、他人评价和外在标准。持有外部动机的职场人平时最为关注的有:自己在领导中印象如何?我应该如何迎合领导的癖好?这个项目我是如此努力是不是该给我打个高分多发点奖金?今年的优秀花落谁家?材料发给领导了,不知道领导会要求如何修改?这些评价方式属于他人评价,而缺乏自我评估内容,情绪、想法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内心连接外界,却很少关注到内心本身,容易处罚“空心病”。

所以,职场人应以此为戒,尽量减少外界评价对自身影响,在日常工作多关注自身能力提升,工作质量的提升,即便在当下此领导对你的评价会影响到你的短期晋升,但如持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由外部转向内部自我评价,一定程度上会预防“空心病”的发生。

此外,我们对职场的管理者的建议是:对员工的评价方式也需更加全面,一味追求绩效的KPI考核方式本身就导致企业各种毛病的发生。

第四,培养自主能力。

“空心病”产生原因之一就是自主能力被无情剥夺了,这不管从孩子成长的阶段还是毕业后在职场的发展阶段,一旦发生自主权被剥夺和被抑制,就会使得“空心病”越来越恶化的情况。

我们认为职场人要解决“空心病”问题,也需从培养自主性这角度入手:

其一,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合适有效的考评机制,鼓励员工自主创新,激发其自主能力。具体来说,有几点需关注到的:设置员工建议奖;不轻易对员工的想法作出否定或反向评价;对员工的想法给予小范围尝试的支撑;鼓励员工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给予员工充分授权(一定程度)……

二是员工自救。一旦发现自己具有“空心病”的症状,千万不能放弃,组织自救才是正途,争取独立完成工作的机会,争取一定范围授权,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如果发生“工作真的没意思透了,不想上班”空心病症状,怎么办?

持续提升

结语

“空心病”这个概念的提出者徐凯文老师,认为在教育上存在价值观缺失的问题,从而产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的想法并作出过激行动,这是他认为在教育体系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空心病问题。 从根源去解决这个问题尤其重要,但是“空心病”在职场蔓延的问题不容忽视,它已不仅仅是学术概念,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这么大,未来还很长,那些困在自己迷茫的职场人和我们自己都可以尝试改变自己,远离“空心病”。

未来未至,却依然可期。

-END-

本人作者:蓝胖说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简书版权签约作者,职场规划导师,大数据导师,讲师。愿与有缘朋友交流,沟通,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