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麼評價朱棣謀反稱帝?

旭1431315


分封制造成必然皇權鬥爭的結果。朱棣文治武功可圈可點,歷史功績整體上得到大多史學者認可,唯一就是對建文舊臣處罰過於殘酷了。


披堅執銳K


在朱元璋晚年大肆誅殺功臣良將以後,北方的軍事就大多依靠他的幾個兒子來鎮守邊疆,其中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朱元璋原本的設想是好的,皇子鎮守邊關是很可靠的,兒子畢竟是自己人,而太子朱標性格寬厚,即位之後必定不會對自己的親兄弟下毒手,即使削藩也能落下個衣食無憂。但很可惜朱標死的太早了,所以就由朱標年輕的兒子朱允炆即位,而朱允炆與這些叔叔相差幾十歲,相互之間根本沒有多少感情。

所以就在一堆死讀書的書呆子的教唆下開始削藩,削就削吧,歷史上漢初的七國之亂就在那擺著,你掌握強大的軍事實力,並且手段溫和點,削完之後待遇好點,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成功。但他還是採用了更加殘酷的方式來收回權力。朱允炆怎麼做的,他先是從最弱小的藩王開始,捕風捉影過於急躁地一年內連續廢掉了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把他們貶為庶人,逼得湘王自焚而死,這可是他的叔叔們啊!他的迫不及待和殘酷手段使得剩餘藩王惶惶不可終日,害怕有一天那一刀砍在自己的頭上。

於是剩下的藩王開始反抗,你做了皇帝還要我們變成庶人,都是太祖血脈,待遇相差這麼多,要誰心裡都不平衡。於是由最為強大的燕王帶頭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靖難之役,可能由於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原因,朱允炆坐擁整個皇朝,卻沒有一個能依靠的弘股之臣,抱有巨大期望的李景隆反而為朱棣打開了南京城門,而他最為信任的方孝儒等人根本沒有保家衛國的能力,最終再短短三年之間,朱棣一路從順天打到應天,建文失蹤,朱棣做了這個天下的主人,可謂天命所歸。

總之朱棣成功的例子可以稱得上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朱棣確實是一個好皇帝,他文武雙全,寬嚴並濟,知人善任。明朝的國力經過他的治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上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相比之下建文帝確實不適合作為一個皇帝,他輕信腐儒,不通軍事,雖然性格仁厚,但太過天真。


錦衣乞丐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新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採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減他的各位叔叔——朱元璋分封的各個藩王的權利。



老爹剛走沒多久,大侄子就搞事情搞到自己頭上,各個藩王肯定不樂意,不過畢竟大侄子朱允炆是老爹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老爹剛走餘威尚在,藩王們也是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權利被一點點的剝奪。


但是朱棣忍不了了,他引用老爹朱元璋封他為藩王時說的“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以“誅齊黃,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所以朱棣起事,也被稱作“靖難之役”或“靖難之變”。


洪武十八年徐達去世,徐達可以算得上是朱元璋信得過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徐達去世之後,朱元璋逐漸把軍權交到了傅友德,馮勝和藍玉等人手中,但是朱元璋顯然還是信不過自己的這些老部下們,多次清洗之後,名將被屠殺殆盡,軍權就落到了幾個藩王手中,燕王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一開始之所以把自己的孩子們分封到他所建立的龐大帝國的四面八方,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勤民奉天,藩輔帝室"。相比於外姓,朱元璋顯然更相信自家親戚。


朱棣的母親到底是誰一直存在爭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棣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長子,所以朱棣在一開始肯定明白,皇位根本輪不到自己這裡,因為他是老四。


但是隨著太子朱標的去世,使得朱棣看到了一絲希望。


朱標是他們兄弟中的老大,朱元璋的大兒子,毫無疑問的是帝國的繼承人。但是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就早早的撒手人寰,而且朱標的大兒子朱雄同樣早早去世,留下來二兒子朱允文,其他的孩子更加年幼。

朱標

老二秦王是朱元璋一直不太能看上的,《諡秦王樉冊文》中評價秦王就說他“不良與德”,老三晉王棡雖有一定才能,但與老四朱棣相比還是朱棣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老三老四都不是嫡子,所以相比之下朱棣有得一爭。


但是朱元璋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這或許讓朱棣很是不爽。而且朱允炆上臺之後,各項政策仍延續朱元璋時代(可參考郭厚安先生《論靖難之役的性質》一文),自己只幹了一件新鮮事——削藩。自己的位置還沒坐熱乎,就把刀子架到了自己的叔叔脖子上。


削藩,的確是導致朱棣起兵的最直接原因,但是究其根本,朱棣之所以起兵是在朱標去世後使他萌生起了對於皇位的渴望。正如《建文朝野彙編》中所說的:“燕王之變,削亦反,不削亦反,齊黃之議,未盡非也,燕王持籍口於此耳”。


慾望正似猛獸洪流,一發而不可收拾。

朱棣

一盤拉條子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武力鬥爭奪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並對建文帝剩下的殘餘勢力進行無情的打壓。但是他在位的22年裡,勵精圖治,所以展現了一派祥和的氣氛,開創了永樂盛世。

靖難之役奪取皇位雖然在傳統思想來說有篡位的說法,但是如果真的把明朝交給建文帝估計明朝肯定要走向衰敗,因為地方藩王勢力不是軟弱的建文帝能控制的。

朱棣在即位後,北征蒙古,使明朝的北部邊境得到幾十年的安寧。

他遠征南安(就是現在的越南),奠定了明朝在東南亞的領導地位。

明成祖繼承了太祖的事業,對太祖的政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完善了明朝文官制度,鄭和七下西洋更是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在歷史文化上,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進程。

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開創了永樂盛世,組織編撰《永樂大典》,使得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了將各類學科總集的典籍。是中華文化之盛事。

同時我們也知道開創這個永樂盛世也有老百姓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要做大事又要考慮老百姓的相關利益,這兩者明顯是不能共存的,所以,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不止有他好的優秀的一面也有他的缺點,但無論怎麼說,在明朝歷史上他是個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總的來說,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代英主。











幻中詩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在建文帝時期,朱棣身為燕王,不僅在軍事上面有一定的實力,而且建文帝削藩也觸碰到了朱棣的利益。

他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論威望,朱棣不輸唐朝的李世民

建文帝時期,朱元璋已經替這個孫子解決了大臣權位過高的問題,畢竟朱元璋殺起功臣,絲毫不眨眼。

那麼唯一威脅到建文帝統治的就是藩王了。過去的時候,朱元璋幾個年齡較大的兒子都很有實力,但二兒子秦王朱樉,三兒子晉王朱楓都已經去世。

當時最有實力的就是燕王朱棣了,朱棣不僅是因為他年紀比較大而有威望,更多的是因為他同李世民一樣,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已經能獨當一面了,領兵征戰一方了。

建文帝當政之後,他必定要對藩王不利,而朱棣早已經做大一方,他們之間免不了一場死戰。

削藩觸及朱棣利益,再不起義,日後沒有好下場

實際上,建文帝並沒有想象中懦弱,不然朱元璋也不會將皇位傳給孫子,而不是朱棣,亦或者別的兒子。

當政的建文帝朱允炆一開始減輕了很多的勞役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確實贏得了不錯的威望。

但他選擇削藩,無疑是一個不成熟的事情,雖然說削藩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削得過於急促,以至於打草驚蛇,引得朱棣起兵反對朝廷。

其實當時朱允炆處在優勢一方,畢竟他代表是整個朝廷,而朱棣始終是一個北方的王侯。

但朱棣畢竟是老將,他的起義部隊越來越多,逐漸入侵了應天府,而建文帝的下落就此成為了謎團。

削藩只是朱棣起義的導火線,他真實想法就是取而代之。

實際是,古來的帝王,幾乎都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才上位,朱棣也一樣,同別的帝王沒多大區別。


小吳閱歷史


凡是皇子都有當皇上的心。謀朝篡位比比皆是。異性造反篡位,禪讓做戲也不少、就事實而言朱棣篡位登基真不算什麼。畢竟還是他們老朱家當皇上,用朱棣罵方孝孺的話就是:“我們家的事,你就別管了”。方孝孺就死在他的“迂腐”上。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任君主。大明朝建立封燕王。就藩北京,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朱棣為求自保。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推翻建文在南京稱帝。朱棣42歲登基,在位22年。在位期間外五次親征蒙古,平定安南、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 。公元1424年8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師途中駕崩,廟號成祖。史書評價朱棣: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朱元璋大概都想不到自己家老四有這麼大的本事和野心,必須要承認的是,朱元璋從來沒有的傳位朱棣的意思。朱棣也沒有篡位的意思,如果朱元璋可以從來的話,他做的肯定不是殺朱棣,而是不立朱允炆。朱棣是真心當藩王,正式建文由於削藩,朱棣出於自保而起兵,朱棣的成功偶然性很大。如果不是建文無能。朱棣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朱棣運氣沖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次宗室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

自己家裡爭帝位,實際上不算事,但由於朱棣自己心裡沒底。對建文一系殺戮太重,太狠,太絕,這是朱棣最為後世所詬病的地方。朱棣都沒怎麼想過要造反。應該是很本分的。但形勢所逼,不得不反走一步算一步。正式成功的太偶然,為了確保帝位的穩固朱棣才如此殘忍。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我看來評價一個人首先要當時是否他是最出色的人物。

朱棣是最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最適合的皇位繼承人!

看到這裡你肯定不同意,朱允炆才是合法繼承人,可問題是除卻朱允炆呢?朱允炆有這個才能治理好國家麼?

看看靖難做的啥事吧,不讓人傷害到朱棣,還必須打下他,兄弟你沒開玩笑吧,這操作給誰,誰能搞定,

再看看人家朱棣兄臺,早年就是帝國名將,那可是殺過無數草原人的存在,再加上當時縱橫明帝國所向披靡,難逢一知己的境界,朱允炆和朱棣比還是差些火候的。

在看玩政治,以朱允炆尿性,還真不咋地,削藩不知道循序漸進,太急躁,把朱棣這兄弟逼急了吧,跟你沒完了吧?

在看用人,用的都是啥玩意,黃子澄,李景隆?

別鬧,這是打仗,不是過家家,這絕對 是作死的

結果我們都知道朱棣靖難成功了,他在位也讓大明帝國更上一個臺階拉。

你換朱允炆他能打的過蒙古人,或者南方的少數民族,再或者是鬧出來個下西洋的兄弟!

省省吧,不敗家就不錯了,因此,在我看來,朱棣稱帝是英明,最好的結果,對大明朝!



歷史小公子


1.朱椿這個人從小就很聰明且機智,那朱元璋也是十分喜歡這位皇子的,但是這個人在歷史上並沒有太子朱標以及後來稱帝的朱棣有名氣,所說朱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因為朱元璋對她的母親郭貴妃十分寵愛,所以愛屋及烏,朱椿也是小小年紀就被封了王,在去了屬地之後也是做出了一番成就。

2.這本身也和他的能力有關,朱椿不是個喜歡舞刀弄槍的,因為刀劍這種利器很容易對人造成有形的傷害,而朱元璋在統一了天下之後,最喜歡看到的場面就是和平,於是朱椿就非常聰明的在當時提倡大家多從文,這讓當時的朱元璋很是讚賞。因為這麼一說讓他與其他藩王有了區別,只是朱椿雖然有了自己的屬地,脫離了皇宮的掌控,可自己沒有什麼兵力武器的資源,沒有造反的條件,不然朱椿會比朱棣更適合做皇帝。

3.那朱元璋雖然喜歡朱椿,但他更喜歡自己的長子朱標,並且也封了朱標為太子,朱標自己的能力也很強,在朝廷中也有威望,以後登上皇位也沒有人去反對,可天不遂人願,朱標英年早逝,這讓原本的太子職位又空置了下來。

4.按照順序排列朱棣是最適合繼承大統的皇子,可朱元璋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決定要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成為皇太孫,以後來繼承自己的皇位。可這樣直接跳過了自己的兒子,讓各個藩王很是不解並且也不服氣,畢竟朱元璋又不是後繼無人了,怎麼能直接把皇位傳給孫子輩。就這樣朱棣漸漸起了造反之心。

5.可這造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很多人的支持以及兵力,那這時候朱元璋畢竟還在明面上是不能做什麼。不過這也沒讓朱棣打消念頭,因為他知道不是隻有他一個人對這個朱允炆不滿,肯定可以找到能幫助自己的人,就這樣他找到了朱椿,這朱椿確實也為朱棣出謀劃策的不少,當然也是因為兩人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關係朱椿才會幫他。

6.朱椿後來只說了四個字,便是“忠孝為藩”。看到這四個字之後讓當時處境危險的朱棣十分開心,就因為這四個字才讓後來的朱棣成功稱帝。這句話就是在暗示朱棣他是支持造反的,只要為了忠孝的事情,他就會支持,不管這最後是不是朱棣要造反。那朱棣最後造反成功後,也並沒有為難朱椿,全了朱椿的願望讓他一直當這個藩王。







電影專享


因為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播出,明成祖朱棣備受關注,傳奇的永樂大帝其實一直在是傳奇級別的存在,對於朱棣的評價一句話很適合“千秋功過,誰予評說”

一起重新認識明成祖朱棣

對於靖難我們要論證來看

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是從嘉靖年間進行更改的廟號,之前都稱明成祖為明太宗,所以明成祖是少有在同一王朝內,第二個稱祖的,其中原因很複雜,簡單點說一是嘉靖通過大禮儀之爭把其父親抬上太廟,然而太廟供奉名額有限,所以就將明太宗抬高位置廟號稱為成祖。二也是側面映證了朱棣對於明朝有再造之功德,如果平行時空有建文皇帝的大明依然存在,細細研究你會發現會和朱棣之後的明朝不屬於一個朝代。所以將朱棣稱祖並不過分。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有人說他是元順帝之子,因為其母親是高麗貢獻的妃子,被朱元璋看中入宮為妃,進而懷孕,這就和魏文帝一樣,其實屬於野史無稽之談。但對於朱棣的身世卻是在歷史上有諸多疑點,但是精明如朱元璋不會把一個有身世嫌疑的皇子放在燕地,所以這個無需質疑其血脈。但是出身非嫡卻是很有可能。在他之上還有三個哥哥,按照朱元璋安排的祖訓,這皇帝怎麼輪也很難輪到他。三個哥哥分別為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根據《明史》記載三位均是馬皇后所生,所以朱棣即便是深受朱元璋喜愛但是相當皇帝他真的不敢想,然而似乎是歷史的捉弄,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當時對於立太子還是有些疑慮的,想要冊立朱棣,並因此詢問過身邊大臣朱元璋: “太子死了,皇長孫弱不更事,治理國家必須得人才行,我想立燕王為皇太子,你們以為如何?”翰林學士劉三吾說: “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 且皇孫年長,可以繼承矣。”朱元璋想自己定的規矩不能自己打破朱允炆還是比較賢明的,加上朱元璋對於自己制定的明朝秩序有者屬於自己的自信所以他還是放棄了立燕王為太子,因為秦王,晉王都在,恐起動亂,——《太祖實錄》卷一

但是朱元璋對於朱棣的喜愛還是史料有記載的,朱元璋稱朱棣為“攘外安內,非汝而誰。”——《太祖實錄》卷一二三

但是命運卻是喜歡捉弄人,馬皇后的基因似乎也存在著某些問題,太子早逝後,秦王,晉王,皆三十九歲而逝,朱棣就是這樣成為了長子。洪武三十一年的朱棣似乎看見了自己距離地位最近的時候。在朱允炆詢問朱元璋大將造反有藩王戍守,哪藩王造反有該怎樣時,朱元璋似乎也沒有辦法,摯友皆可殺,親屬亦可死,然而自己的兒子,孫子,確實是朱元璋的軟肋,看朱元璋一生別的不說,對於馬皇后和自己的兒子們確實還是很好的,

所以對於靖難難說對錯,侄子要削藩,叔叔不同意,結果侄子擁有全國之力卻依然幹不過燕地的叔叔,在很多人看來輸了也確實能力上沒有朱棣高明,但朱允炆畢竟沒有參戰實戰,年級尚淺,如果在給他十年時間,結果還很難預料,只能說朱棣繼位是命運選擇,只要朱標多活幾年,或者他的嫡親叔叔,晉王,秦王還或者,這場起義皇帝是誰來作很不可知。

所以說朱棣作皇帝是他自己的選也是時代的選擇。

大功之中也有小錯

1.遷都北京,有人說因為北方經濟基礎差,錢糧北運消耗多,之中隱藏的貪汙嚴重是明朝後期經濟差的原因之一。這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們脫出明朝範圍,在整個中華史上,北京的位置才是四通八達之所在,不管是蒙古草原,青藏高原,東北還是關內,北京為都城,都很好的將全中華串聯起來,朱元璋時期已經想要更換帝都,因為南京地區南方,對於全國統治不便利,且無險可守,並不安全。但太子的早逝使朱元璋沒有精力繼續搞下去,朱棣卻對此有著自己的熱衷。從南宋滅亡起北方文化,經濟,政治,影響力都不如南方,如果在不建都,放在今天可以想象中原地區的經濟和影響力會低到什麼層次。但是明後期卻是存在供給不便,情況存在。

2.鄭和下西洋,雖然沒有進行海外殖民沒有使中華成為海外拓展文明之一,沒有持續海上貿易,但是取證明了南沙群島的歸屬,現在在南沙群島還有著永樂群島的稱呼這也是功在千秋之舉。

3.五次親征漠北,經營西北設哈密衛,經營西南設置貴州布政司,經營東北設奴兒干都司,看似窮兵實則維護國家主權。損勞民傷財,卻也指正民風,華夏之威不可辱

4.製作《永樂大典》當時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書。對於史料的保留有著不朽功勞。

對於永樂大帝還是那句話千秋功過,誰予評說,我認為朱棣是少有的一大偉帝


闡釋君


從大局來看,靖難之戰是朱棣為自己的兄弟們憤怒的吶喊

權力這個東西幾乎是個無底洞,只要嘗過了權力的味道,那麼很難有人甘願放下。就拿明朝的藩王來說吧。朱元璋大搞分封的時候就有人對此提過不滿,但是朱元璋不管,認為自己的《皇明祖訓》能夠鎮壓住諸王。然而人的慾望是戒不掉的,因此當新生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黃子澄等人建議下要削藩,藩王能同意嗎?

對於不同意的藩王,建文帝是一點也沒有手下留情

都說建文帝仁慈,是一個仁君,但是任何一個皇帝對於自己的皇位都是十分重視的,建文帝也一樣,一上臺不久他就先是逼死了自己的親叔叔,湘王朱柏,而後周王朱橚(sù),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等都先後被剝去爵位幽禁起來

從個人角度來說,朱棣造反也是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早在建文初年,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可以說建文帝已經做好對朱棣的進攻準備了,如果此時不反抗,朱棣也是死路一條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