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如何?

571226719


如果當時溥儀不簽退位詔書,宣佈退位。中國將有可能分崩離析,四分五裂。

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一個偶然事件引起來的。當時清朝的實力並沒有得到極大的削弱。

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內,按照歐洲軍隊方式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歐洲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訓練出了自強軍,袁世凱則在天津小站操練新軍。自強軍後來成為南洋新軍的前身,而小站新軍則是北洋新軍的前身。

北洋主要屬於李鴻章的淮軍體系,南洋主要隸屬於曾國藩的湘軍體系,兩者雖在洋務運動上志同道合,但仍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其衍生出來的南洋新軍 和北洋新軍自然也是不同的兩者。此外,張之洞編練新軍屬於地方行為,是其以南洋大臣之身份一手操辦,與袁世凱奉旨編練新軍性質不同。北洋新軍屬於中央軍,而南洋新軍則屬於地方軍。最後,北洋新軍有了六鎮七萬五千餘人,而南洋新軍只有一個半鎮約一萬六千人。

發動武昌起義的主要是南洋新軍(湖北新軍)。其中三分之一參加了革命組織或傾向革命,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

北洋新軍因其中的北洋系走出了民國眾多風雲人物,故為後人所熟知。而南洋新軍內只出了個黎元洪,在後來的時局裡除了辛亥革命也沒什麼太大作為,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1901年,清廷鑑於八國聯軍入侵中,中國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低下,懦弱,混亂等情況,下決心改編軍隊。下令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同時加強洋槍操練。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

1907年,全國已練成新軍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一說為14個鎮﹑18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最好的就是袁世凱北洋六鎮,其兵力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已經成立了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

當時的清朝新編陸軍實力從數據上看,能嚇死這些革命黨人。其中京畿方面有陸軍6個師(陸軍第一師有12512人;陸軍第二師有12468人;陸軍第三師有12636人;陸軍第四師有12504人;陸軍第五師有12604人;陸軍第六師有12593人);除此之外還有直隸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個地區總計14師、18旅、4團、1禁衛軍。另外還有巡防營兵力共計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槍,再加上八旗軍兵力225000人以及綠營兵133000人,總體來說清政府當時至少還有百萬軍隊。

同盟會只是一個鬆散性的聯盟,不論財政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消滅清廷的實力。而且當時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沒有獲得世界各國的承認。如果爆發全面內戰,即使成功,也只能象孫中山所說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明朝兩京十三省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國。而且由於袁世凱北洋勢力的存在,有可能在這塊土地上建立南北朝。

清朝在入關之後,一直給自己留著後路。也就是如果在關內蹲不下去,退回東北。如果清朝消滅不了所謂的革命黨,又管不住袁世凱,就有可能退回東北,繼續當他的小皇帝。

再說一下蒙古。蒙古根據和清朝合併的時間不同,分為內外蒙古。蒙古人只效忠清朝皇帝。清朝退回東北之後,如果能夠控制住他們,將和清朝在一個國家內。如果控制不住他們,再加上日本和沙俄虎視眈眈。有可能內蒙被日本侵佔,外蒙被沙俄侵吞。最好的結果是獨立建國或分別建國。

再說一下新疆。新疆一直有一股分裂勢力,一旦中國出了一點問題,他們就出來搗蛋。清朝退回東北之後,已經管不住他們了,在沙俄的支持下,新疆有可能獨立建國或被俄羅斯吞併。

再說一下西藏。在英國佔領印度之後,一直對西藏進行滲透。清朝退回東北之後,鞭長莫及。西藏在英國的挑唆和支持下,也有可能獨立建國。

再說一下青海、寧夏,這是回民居住區。在中央政府控制不住的時候,也會蠢蠢欲動,獨立建國。

……

如此看來,中國有可能出現幾個政權:一是以南京為首都的中華民國政府,二是以北京為首都的北洋勢力建立的政權,三是清朝退回東北建立的政權,四是蒙古建立的一個或兩個政權,五是新疆建立的政權,六是青海、寧夏建立的政權,七是西藏建立的政權,八是雲貴川是不是出現分離政權還很難講,……由於這些政權之間勢均力敵,再加上有外界勢力的介入,短期內中國將很難再統一。中國將分崩離析,會象漢、唐之後陷入亂世之中。

因此當時通過談判能讓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結果。實踐也證明,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

當時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時,各國列強並沒有承認。而當清帝退位之後,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政府時,各國列強立即承認,並給與貸款支持。中華民國政府成為清朝的法定繼承者,繼承了清朝所有的責任、義務、權力,以及版圖。

世事難料,孫中山一輩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卻差點搗毀中國四分五裂,最後還得袁大頭來善後,難怪事後孫中山感慨萬千:“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力挽狂瀾,居功至偉!”

但是袁世凱稱帝毀掉了一生英名。不然的話他完全有可能成為美國華盛頓那樣的人物。

袁世凱稱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由於袁世凱稱帝導致北洋政府分裂,群龍無首。最終結果是軍閥混戰,外敵入侵。一個大好的局面被破壞了。


伯樂公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朝統治面臨崩潰,憑藉強大的北洋軍手握實權的袁世凱準備廢清自立已經是大勢所趨。無論清朝末帝溥儀是否退位,都不能避免袁世凱篡權的事實。

自《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形成了帝國主義群體瓜分中國的形勢,清朝皇室衰危,已經名存實亡。而此時,慈禧太后是一個招牌,是各個帝國主義公認的招牌,此時,無論是孫中山的革命力量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都不能取代慈禧太后,因為不符合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戰略意圖。

慈禧太后死後,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政局的制衡被打亂,各個帝國主義紛紛開始改變對華政策,由支持慈禧太后的清朝傀儡政府轉為支持袁世凱的北洋軍,實現南北議和,犧牲掉清朝這個已經毫無用處的招牌。

這樣一來,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南北達成和議,廢掉清朝這個毫無價值的木偶。在孫、袁、帝三方勢力的角逐和妥協下,廢掉清朝是大勢所趨,無論溥儀是否退位,清朝被滅是鐵定的結果。而溥儀和平退位能夠保證滿清貴族的一些利益,如果不退位,袁世凱肯定會強行廢清自立,甚至無法保證清朝皇室的安全,溥儀和隆裕太后有可能無法逃脫被殺的命運。


優秀的米老鼠96


溥儀有個回憶錄:決定退位時他才是個6歲孩子,坐在隆裕懷裡,地上跪著個胖老頭(袁世凱)痛哭流涕。很明顯做出最後決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請注意:此時實際情況正和現場情況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組成裝備精良的北洋第一鎮派往湖北前線,北京及回東北老家必經之路山海關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鎮等部接管。(她姑媽慈禧要活著非抽死她,大清立國300年從來都是綠營做先鋒,八旗殿後,頭一次反過來了)城內彈藥庫等重要設施也在老袁手上,攝政王載灃等權貴已交權歸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變不了逼宮的事實。由於此前隆裕垂簾聽政做事傷了老袁等人的心,對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簽退位詔書保全自己娘倆很難,只有一線希望。做決定時要召集大學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開會,死掐懷裡孩子和大頭對哭。要點只有一條,完全放權給總理大臣職位就是不讓大位(虛君),強調保大位就是保國體是為大家好,爭取共鳴。之前全是載灃等人的錯,希望大頭不計前嫌,共度時艱。由於袁的實力主要在部隊,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從中說合或可轉圓。立憲後政治上會分化南方,經濟上六國財團會給南軍斷血,軍事上北洋碾壓南軍,勝算較大。歷史上孫文二次革命失敗證明袁世凱有實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憲派包括民黨宋教仁等派系都會轉為議會鬥爭,革命派孫文無機會。國家也不會軍閥割據,生靈塗炭,武夫治國。一戰後日本和蘇聯也找不到有實力的中國代理人,日軍頂多海軍實力強,陸軍大規模入侵中國無機會。所以隆裕若聰明不為自己為社稷,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頭有適齡孫女給溥儀定娃娃親都行,他若敢要,異姓王爺都得給,同時也要提醒他,他還不具備號令天下的實力,尤其在政務系統短板非常明顯,合作才能雙贏。但也有袁執迷不悟,不讓位就玩陰的把自己娘倆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體過程:慈禧歸西后隆裕威不服眾導致皇族內槓,老總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憲以圖再起。攝政王載灃加緊清除奕劻餘黨扶植自己兄弟佔位以保兒子的皇位,首抓兵權,掌軍的袁世凱意識到了危險棄官歸隱彰德,靜等時變。但他手下將領都對新主三呼萬歲載灃也辨不出誰包藏禍心,埋下隱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財權給了自己妹夫載澤,載澤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國進民退-鐵路收歸國有(富了朝廷,窮了地方,沒錢各地都得聽話求他載澤,朝廷集中力量辦幾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順勢擠走載灃上位,一箭三雕)。設計挺好但執行遭遇反彈,東部津浦路動外資洋人起了戒心,質疑大清市場經濟地位,加緊扶持反對派給大清上眼藥,中部京漢路動內資使仕紳與朝廷離心離德,失控的輿論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條:他不是我們領導,他是外國人,韃虜!(都當三百年部下了才發現?可見動利益比動靈魂難)西部盧漢鐵路在圖紙上實際一里沒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錢花沒了,一充公,全露餡。保路運動爆發(四川巡撫鼓搗的),運動太大黑皮鎮不住場子,朝廷派湖北綠皮彈壓,大部隊一走,剩下的異己分子覺得有機可乘,打響了辛亥第一槍,賽點就這麼突然來了,再想彈壓,三呼萬歲的丘八們直接開了天價,只得召回他們老領導大頭穩定政局,沒想到大頭要的是董事長不是總經理,大清崩塌,靠槍桿子出政權重建金字塔在所難免!

其實隆裕的境遇遠不如咸豐死後慈安、慈禧兇險,當時英法聯軍進京,太平天國做大,內部肅順等八大臣逼宮,應對稍有失誤滿盤皆輸。但隆裕知識結構欠缺,決策力和組織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遠,還不懂取捨。比如蕭規曹隨效仿慈禧,姑媽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載灃好了,實權只能是領侍衛內大臣(相當中央警衛局長)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說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訴他欺負嫂子孤兒寡母,由於事實上皇帝是他親兒子他沒轍必須聽你的盡心幫你。這個套路慈禧對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會嘞。袁世凱頂替死了的榮祿掌軍本來就是慈禧定好的,幹嘛要用年輕無閱歷的皇族替換大頭,他們是那塊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儀又是提拔他的老領導榮祿的外孫子,關鍵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變法派翻案,可以說不整他他是不會有二心的,這點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國總統)和袁世凱是慈禧留給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憲由於民意影響提前舉行,讓奕劻去主持議會過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組閣皇族不參與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內閣就是想專權還沒真本領,典型的給自己上眼藥。當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肅順等人重用曾國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鴻章等才轉危為安的嗎!再說讓徐世昌或議會推舉之人組閣,使自己母子避開風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壞了總理擔責,何樂而不為嘛!

以當時環境,議會打架比軍閥混戰強太多,以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正向東亞轉移,政府抓住機會經濟騰飛是有可能的,之後利用一戰西方列強削弱之際國家崛起也順理成章。但這需要隆裕認清形勢,懂得取捨,因勢利導才行!可以說:自己沒能力還想集權的隆裕,被周圍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親,決策失誤導致眾叛親離後又手足無措,倉促交權,結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國民。國家最終陷入軍閥混戰,國力被小國日本超越,錯失復興良機!











憶微雨闌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溥儀是否退位不是他說了算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溥儀才六歲而已,這種事情他做不了主,或許他都不懂退位意味著什麼。溥儀能夠順利退位,除了外界因素以外,還有一個女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個女人便是隆裕太后,假如說隆裕太后在當時不配合的話,溥儀也不會直接簽退位書。

有人問,假如說溥儀不退位的話,歷史走向會如何呢?其實這個問題並沒那麼難,大家不妨仔細看看那段時期的歷史,溥儀手下最厲害的部隊在袁世凱的手裡,袁世凱當時擁護清帝嗎?答案是否定的,袁世凱一直在不停的勸隆裕退位,可以說推翻清王朝,袁世凱是立下汗馬功勞的,溥儀的近衛軍也幾乎被策反。

除了清朝內部最大的勢力希望溥儀退位,還有外部的孫中山呢,清朝統治階級正是看到了這種局面才被迫妥協的,假如說他們不讓溥儀簽署退位詔書,那麼他們的結局不言而喻,大家可以參照古時候那些封建王朝被推翻后皇室會有一個怎樣的下場。

最壞的結局就是清朝皇室直接被血洗,溥儀則是第一個被殺的,沒人會因為他只是個六歲的孩子就放過他,溥儀肯定是第一個死的,接下來就是皇室成員們,因為他們不妥協,所以肯定要全部都清楚,以防止日後他們復辟。

當然也有可能清朝會堅持一段時間和中華民國形成對立的局面,但這種局面肯定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也有歷史專家覺得如果雙方對峙起來,會讓當時的中國混亂不堪,但是歷史的進程肯定還是不變的,清朝肯定會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讓溥儀退位讓出政權。

其實,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聰明之處。

1911年,國內局勢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從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駐軍,距離紫禁城不遠就是洋人的軍營。洋人囂張到如此地步,國家顏面早就全無,根本無法服眾。

全國民變,除了席捲全國的保路運動和革命以外,甚至連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發生兵變。人民都認為滿清無能,地方官員也不遠支持這個無能的朝廷,垮臺幾乎是必然。

軍隊窩裡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凱窩裡反,率領北洋軍反咬一口,逼宮奪權。

國家財政崩潰,揹負著沉重的庚子賠款,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焦頭爛額,根本無以為繼。

現在對於隆裕太后來說,無非兩條路,第一就是死撐。

別看現在袁世凱演戲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轉眼就能把你這個太后暗殺甚至大卸八塊。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鎮壓袁世凱,旗人組成的第一鎮,已經被老袁忽悠去武漢對付孫中山。

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回來了,也不是老袁的對手。

再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把老袁幹掉了,那麼南方各省宣佈獨立支持革命黨又怎麼辦?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讓其他來人亂來,說不定全國斬殺滿清權貴,連溥儀都保不住性命。

那麼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體面退位,讓出權力,好歹得了一個優待條款,首先滿清皇族沒事,其次還能獲得不少的錢財,最後皇城內價值連城的寶物也不會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實也算不錯,她知道大勢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讓賢。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計還要藉機流亡,跑到哪個省繼續武力對抗,發動內戰,到時候又不知道會死多少中國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隆裕太后對國家是有功的。


薩沙


溥儀退位與否仍然改動不了中國前史的走向,因為前史的開展的必然性,封建社會已經走向衰老,倒下只是時間問題。

前史原本不容假定,因為咱們是站在一個過來者的視點來看待的問題。假如一定要假定,一定要放到其時的前史大環境下進行考慮。

首要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那便是溥儀是否退位不是他說了算的,因為這個時分的溥儀才六歲罷了,這種作業他做不了主,或許他都不明白退位意味著什麼。溥儀能夠順利退位,除了外界因素以外,還有一個女人發揮了很大的效果,這個女人便是隆裕太后,假如說隆裕太后在其時不配合的話,溥儀也不會直接簽退位書。




正一山開


先糾正一點,簽署退位詔書的並不是溥儀,而是隆裕太后。因為當時的溥儀只有五六歲,一切都由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即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一開始,她當然是不同意讓溥儀退位的。包括其他的皇室成員,也是堅決不同意簽署退位詔書。

最後為什麼簽了呢?

因為迫於壓力。這壓力並不是來自袁世凱的苦口婆心的勸說,而是來自段祺瑞的一封電報。

在袁世凱的授意下,段祺瑞聯合了近五十名北洋軍和其他清軍將領,聯名向清廷施壓,宣稱士兵們急切期盼速造共和,如果朝廷中有人繼續阻撓,恐怕會發生兵變,到那時候,局面就難以控制了。

這封電報,不僅是施壓,簡直可以稱為恐嚇了。

看到段祺瑞的這封電報後,那些不可一世的小王爺們立即蔫了,再也不敢阻撓隆裕太后簽署清帝退位詔書。

然後,袁世凱又聯合隆裕太后的心腹太監小德張,全力勸說隆裕太后,同時答應給與她優厚的條件,最終說服了糊里糊塗的隆裕太后,終於同意簽署了退位詔書。

如果她真的不同意簽署呢?那麼段祺瑞的恐嚇就會變成現實了。除了多死一些人之外,歷史走向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事實上,在當時的情況下,清廷已經沒有任何籌碼了,只能任人宰割。除了讓清帝退位,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趣談國史


大清帝國滅亡的前一刻

清朝皇宮內,被袁世凱發動的大臣們你一句我一句地勸說隆裕太后退位保命。袁世凱威脅隆裕說,革命軍很快就會攻陷北京城,若不主動退位,他們將會把清皇室的成員都拉出去砍頭示眾。他還拿出《清朝退位優待條件》:退位後允許住在紫禁城,民國政府每年給400萬兩生活費,保留皇位尊號,若等他們攻佔北京城後,優待條件一律作廢。隆裕太后哭哭啼啼地對袁世凱說:


“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爾等手中,務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後一個太后,45歲的隆裕太后,抱著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6歲的溥儀眼含淚滴。養心殿裡,袁世凱雙手呈上《清帝遜位詔書》。宮門外,傅偉(老恭王奕訢嫡孫)試圖闖宮大鬧。隆裕下令關閉宮門,此時無論是哪個皇室貴族,均不準進內。

隆裕在清帝遜位詔書上簽字

隆裕太后被迫簽字並宣讀了退位詔書,蓋用御寶陳於黃案。她看著退位詔書再也忍不住放聲痛哭,清朝大臣無不為之動容,都潸然淚下,皇宮內哭聲一片。大街小巷、亭臺樓閣到處掛滿中華民國的五色旗,存在278年的清王朝隨著隆裕太后落筆的那一刻退出了歷史舞臺。得知退位詔書已籤,溥偉大怒長嘆:“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回憶說:“在最後的日子裡所發生的事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著眼淚,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後來才知道這個“粗胖的老頭子”就是袁世凱。



大清史官惲毓鼎悲痛地說:

“自來亡國,無如是之速者。”

籤不簽退位詔書都無法改變清王朝滅亡的命運。

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後,清朝整個爛攤子都壓在了隆裕的肩上,她即不是高瞻遠矚的人物,又沒有未雨綢繆的手段,她只是個渴望過安生日子的小女人,且非常膽小怕事。慈禧生前,有一次下令對隆裕的情敵珍妃褫衣廷杖,隆裕看到珍妃捱打的場面,她竟嚇的昏死過去。

她對治理天下一竅不通,對大臣沒有一點震懾力,根據溥儀的弟弟溥傑的回憶,隆裕太后面相就不好,看起來哭喪著臉,一點都不喜慶,身材瘦骨嶙峋的,還有點駝背,皮膚蠟黃,像得了肝炎一樣,還長著一口爛牙。
(隆裕太后和太監們)

隆裕性子柔弱學識淺薄,決策力、組織力更是沒有,又缺乏野心。玩垂簾聽政也是硬著頭皮。慈禧太后臨終前,設計了皆不善權術的隆裕皇后(慈禧親侄女)和醇親王載灃(溥儀的親爹隆裕的小叔子)共同掌權的政治格局。老慈禧早給隆裕鋪好路,但她不會走。

(載灃)

隆裕載灃二人應該團結起來為上策,隆裕卻搞起內訌。當載灃樹立威信,籌建統治班底之際,隆裕卻想方設法籠絡一些大臣,以防止載灃權力過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無論他權利再大皇帝是他親兒子,總比把大權給外人好吧。)隆裕拉攏的對象是慶親王奕劻(kuāng),結果奕劻把袁世凱請來,引狼入室。

(奕劻)

有一次載灃擬提名那桐為軍機大臣,請示隆裕,不料隆裕卻推薦袁世凱的拜把兄弟徐世昌當軍機大臣。這一下,因載灃的提名(那桐)被隆裕否決,載灃惱火。奕劻與兒子載振、大臣那桐勾結在一起,忙著公開賣官鬻爵,支持並堅持讓清帝退位。

載灃不想爭權,也沒能力爭,硬著頭皮應付了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八旗軍沒有任何戰鬥力,載灃卸任,放棄了攝政王一職,解散了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他。

溥儀回憶《父親醇親王載灃》

“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後,父親立即主動放棄了攝政王的地位,回家以後反而高興地對家人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溥儀說,他那三年監國,是最失敗的三年,最傷腦子的三年。

這樣的兩個人主宰大清王朝,玩不滅大清就是個奇蹟。

清王朝已到末路,迴天無力

在1911年到1912年間,革命軍漸起,各種抗議運動上演。1911年年底,中國有17個省市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1912年初,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1月26日滿清貴族聽到最堅定的宗社黨領袖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知道大勢已去,紛紛出逃。老袁趁機給隆裕洗腦:“革命黨太厲害”。

載灃卸任後,隆裕幾乎完全聽從奕劻、袁世凱等人的意見。看到滿清貴族紛紛出逃,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凱為一等公爵,這是清廷僅次於王的最高爵位,位高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她希望袁世凱救大清於水火之中,但老袁對此爵位根本不感冒,一口謝絕。之前王錫彤曾問袁世凱:“……國能救乎?”。老袁說:

“不能,天之所廢,誰能興之?”

老袁在清朝工作那麼多年,看到清朝早就名存實亡,連年征戰割地賠款,慈禧奢靡,挪用軍費辦壽宴,葬禮浩大,陪葬品巨多,滿清一些八旗子弟狂貪。贊成共和的呼聲高漲。大權在握的老袁另有想法。

因為袁世凱能確保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帝國主義列強不承認孫中山的臨時政府更願意支持袁世凱。孫中山也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舉袁世凱當大總統。他說:

“清帝退位,民國統一,彼此建設之事,自應讓熟有政治經驗之人。”

面對含金量這麼高的位子,老袁高興地笑納了。他能讓孫中山退位,自己躍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權術高明。

退位詔書籤訂的第二天,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搖身一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揹著結束大清王朝的一塊大石,“讓國仍存亡國恨”,隆裕鬱鬱寡歡,終不能釋懷,1913年2月22日凌晨晨2點去世,享年46歲。因和平讓位死後哀榮,被贊為:“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隆裕如果不簽退位詔書:

1.老袁可能會把隆裕和溥儀娘倆做掉,滿清貴族不知會有多少人被屠戮。

2.全國動盪,引發戰爭,帝國列強會來干預,全國生靈塗炭。

3.隆裕如果聽信個別滿清貴族的勸說,退歸滿洲,後果不堪設想。當時清廷還掌握一支滿族士兵組成的禁衛軍(老袁控制不了),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一直對清室忠心耿耿。他聽到簽訂退位的消息後惱怒異常,與張作霖等密謀,對奉天乃至東三省全境的革命黨人和無辜平民進行大規模屠殺,殘殺同胞人達數千以上,軍隊所至,殃及婦孺,滅絕人道。面對各地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幟,他最後一個迫於形勢不得不降下大清的黃龍旗。

(趙爾巽)

在東北有勢力範圍的俄、日兩國正在祈禱中國早日分裂。日本軍閥甚至準備在清室北逃的途中“劫奪溥儀皇帝,以他為中心搞滿蒙獨立”,正是由於隆裕太后《退位詔書》的及時發表,才使這一陰謀破產。


小姐姐講史


當時,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已經是清朝最後的主力軍了。溥儀同不同意沒意義,因為他還是個小孩!一個吃奶的孩子懂什麼?他懂你不給他餵奶,他就哭!他就不同意!!哈哈。再者,滿清也沒有實力去拒絕袁世凱的提議。


袁世凱和革命黨在南方打了個平分秋色。革命雖然勢頭正猛,但是孫中山這樣的民族領袖明白,當時起義的水份多。而,中國的廣大百姓對於革命還是不瞭解。

讀魯迅的文章,你就知道當時社會的愚昧和無知。

感謝孫中山先生的大義!讓出總統職位給袁世凱。中山先生不愧是國父。沒有他的付出,中國可能會直接走向分裂割據。帝國主義勢力可能真的會扶持傀儡,瓜分中國。尤其是日本,真是不敢想象。

迴歸主題。雖然,溥儀年幼不當政。但是,我們設想下,如果滿清政府不同意退位。迎接他的只是武裝奪權。肯定會有忠於清朝的滿族大臣發兵救主。按照部隊實力和社會發展來說,滿清也就是多抵抗一年半載。

運氣好點,依靠某個帝國主義,可能割據一塊地方。例如,成為偽滿洲國這樣的傀儡。不過,中國一直是一個完整的統一國家。滿清的割據,最多撐五十年,中國必將再次統一!


勇戰王聊歷史


溥儀才幾歲,退位的事情是隆裕皇太后同意的。


說實話,清室退位是多贏,如果清室堅持不退位,那麼局勢可能敗壞的無以復加,甚至南北提前分裂都有可能。


有人說以滿八旗為主的禁衛軍當時已經南下,這是不對的,當時禁衛軍並未南下,完全在馮國璋掌握中。禁衛軍裝備比北洋六鎮要精良的多。


馮國璋和段祺瑞最大的區別是他對清朝是有真感情的,他雖然感激袁世凱的提攜之恩,也反感載灃把袁世凱免職,也願意為袁世凱復出出力,但是他並不贊同共和。


馮國璋在禁衛軍司令處讀到段祺瑞率北洋將領共47人聯名請清帝遜位電文時勃然大怒,聲稱要發電報質問段祺瑞,他懷疑這封電報不是段祺瑞打的。


另外,當他得知隆裕已經批准退位詔書後,馮國璋還傷心的說“皇族甘願退位,我們今兒還給誰打。這樣看來,大清國的江山就算完啦!”


所以,如果隆裕代表清廷堅持不退位,真要是和袁世凱決裂,我覺得馮國璋很可能會站在清廷一邊。


不僅馮國璋,直系曹錕、齊燮元可能都會選擇站在清廷一邊。不要懷疑,如果不是張勳小氣,只捨得封曹錕直隸巡撫不捨得封直隸總督,曹錕搞不好就通電支持復辟了。


當時馮國璋禁衛軍一萬多人控制京師,曹錕第三鎮在山西,這已經是一支不小的力量,更何況第三鎮是出了名的戰鬥力強。


再加上在辛亥年還曾準備入關勤王的張作霖,是的,不用懷疑,張作霖真打算入關勤王來著;而在西北,陝甘總督長庚、陝西巡撫升允正帶著精銳軍、昭武軍(民國西北馬家軍前身)圍攻西安門戶乾州,如果不是清帝遜位詔書及時傳到,恐怕西安會被升允帶著精銳軍、昭武軍報復性屠殺。


所以如果真的清廷堅決不退位,一定要和革命黨以及袁世凱鬥到底,那麼辛亥年局勢很可能發生大家都想象不到的變化。


有可能段祺瑞帶著部分北洋軍與革命軍合流,而馮國璋著帶著另一部分北洋軍與張作霖、長庚、升允統帥的西北精銳軍、昭武軍合流,兩邊爆發慘烈大戰。


當然,真出現這種不管是對北洋、對革命黨人、對清廷還是對袁世凱,都是“雙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