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历史走向会如何?

571226719


如果当时溥仪不签退位诏书,宣布退位。中国将有可能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一个偶然事件引起来的。当时清朝的实力并没有得到极大的削弱。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内,按照欧洲军队方式练兵,办了一个天津武备学堂,由戈登代为购置欧洲新式枪械,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由满人荫昌为总办。之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训练出了自强军,袁世凯则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军。自强军后来成为南洋新军的前身,而小站新军则是北洋新军的前身。

北洋主要属于李鸿章的淮军体系,南洋主要隶属于曾国藩的湘军体系,两者虽在洋务运动上志同道合,但仍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其衍生出来的南洋新军 和北洋新军自然也是不同的两者。此外,张之洞编练新军属于地方行为,是其以南洋大臣之身份一手操办,与袁世凯奉旨编练新军性质不同。北洋新军属于中央军,而南洋新军则属于地方军。最后,北洋新军有了六镇七万五千余人,而南洋新军只有一个半镇约一万六千人。

发动武昌起义的主要是南洋新军(湖北新军)。其中三分之一参加了革命组织或倾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北洋新军因其中的北洋系走出了民国众多风云人物,故为后人所熟知。而南洋新军内只出了个黎元洪,在后来的时局里除了辛亥革命也没什么太大作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1901年,清廷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懦弱,混乱等情况,下决心改编军队。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设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清政府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

1907年,全国已练成新军16个镇和16个混成协(一说为14个镇﹑18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就是袁世凯北洋六镇,其兵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已经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拥兵7.5万人。

当时的清朝新编陆军实力从数据上看,能吓死这些革命党人。其中京畿方面有陆军6个师(陆军第一师有12512人;陆军第二师有12468人;陆军第三师有12636人;陆军第四师有12504人;陆军第五师有12604人;陆军第六师有12593人);除此之外还有直隶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个地区总计14师、18旅、4团、1禁卫军。另外还有巡防营兵力共计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枪,再加上八旗军兵力225000人以及绿营兵133000人,总体来说清政府当时至少还有百万军队。

同盟会只是一个松散性的联盟,不论财政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消灭清廷的实力。而且当时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没有获得世界各国的承认。如果爆发全面内战,即使成功,也只能象孙中山所说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明朝两京十三省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国。而且由于袁世凯北洋势力的存在,有可能在这块土地上建立南北朝。

清朝在入关之后,一直给自己留着后路。也就是如果在关内蹲不下去,退回东北。如果清朝消灭不了所谓的革命党,又管不住袁世凯,就有可能退回东北,继续当他的小皇帝。

再说一下蒙古。蒙古根据和清朝合并的时间不同,分为内外蒙古。蒙古人只效忠清朝皇帝。清朝退回东北之后,如果能够控制住他们,将和清朝在一个国家内。如果控制不住他们,再加上日本和沙俄虎视眈眈。有可能内蒙被日本侵占,外蒙被沙俄侵吞。最好的结果是独立建国或分别建国。

再说一下新疆。新疆一直有一股分裂势力,一旦中国出了一点问题,他们就出来捣蛋。清朝退回东北之后,已经管不住他们了,在沙俄的支持下,新疆有可能独立建国或被俄罗斯吞并。

再说一下西藏。在英国占领印度之后,一直对西藏进行渗透。清朝退回东北之后,鞭长莫及。西藏在英国的挑唆和支持下,也有可能独立建国。

再说一下青海、宁夏,这是回民居住区。在中央政府控制不住的时候,也会蠢蠢欲动,独立建国。

……

如此看来,中国有可能出现几个政权:一是以南京为首都的中华民国政府,二是以北京为首都的北洋势力建立的政权,三是清朝退回东北建立的政权,四是蒙古建立的一个或两个政权,五是新疆建立的政权,六是青海、宁夏建立的政权,七是西藏建立的政权,八是云贵川是不是出现分离政权还很难讲,……由于这些政权之间势均力敌,再加上有外界势力的介入,短期内中国将很难再统一。中国将分崩离析,会象汉、唐之后陷入乱世之中。

因此当时通过谈判能让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结果。实践也证明,当时中国的各派势力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相互妥协、互相理解,最后在没有经过大规模流血的情况下,谈出了亚洲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共和国——中华民国。在这个过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没。

当时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时,各国列强并没有承认。而当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华民国政府时,各国列强立即承认,并给与贷款支持。中华民国政府成为清朝的法定继承者,继承了清朝所有的责任、义务、权力,以及版图。

世事难料,孙中山一辈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却差点捣毁中国四分五裂,最后还得袁大头来善后,难怪事后孙中山感慨万千:“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力挽狂澜,居功至伟!”

但是袁世凯称帝毁掉了一生英名。不然的话他完全有可能成为美国华盛顿那样的人物。

袁世凯称帝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由于袁世凯称帝导致北洋政府分裂,群龙无首。最终结果是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一个大好的局面被破坏了。


伯乐公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朝统治面临崩溃,凭借强大的北洋军手握实权的袁世凯准备废清自立已经是大势所趋。无论清朝末帝溥仪是否退位,都不能避免袁世凯篡权的事实。

自《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形成了帝国主义群体瓜分中国的形势,清朝皇室衰危,已经名存实亡。而此时,慈禧太后是一个招牌,是各个帝国主义公认的招牌,此时,无论是孙中山的革命力量还是袁世凯的北洋军都不能取代慈禧太后,因为不符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略意图。

慈禧太后死后,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政局的制衡被打乱,各个帝国主义纷纷开始改变对华政策,由支持慈禧太后的清朝傀儡政府转为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实现南北议和,牺牲掉清朝这个已经毫无用处的招牌。

这样一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南北达成和议,废掉清朝这个毫无价值的木偶。在孙、袁、帝三方势力的角逐和妥协下,废掉清朝是大势所趋,无论溥仪是否退位,清朝被灭是铁定的结果。而溥仪和平退位能够保证满清贵族的一些利益,如果不退位,袁世凯肯定会强行废清自立,甚至无法保证清朝皇室的安全,溥仪和隆裕太后有可能无法逃脱被杀的命运。


优秀的米老鼠96


溥仪有个回忆录:决定退位时他才是个6岁孩子,坐在隆裕怀里,地上跪着个胖老头(袁世凯)痛哭流涕。很明显做出最后决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请注意:此时实际情况正和现场情况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组成装备精良的北洋第一镇派往湖北前线,北京及回东北老家必经之路山海关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镇等部接管。(她姑妈慈禧要活着非抽死她,大清立国300年从来都是绿营做先锋,八旗殿后,头一次反过来了)城内弹药库等重要设施也在老袁手上,摄政王载沣等权贵已交权归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变不了逼宫的事实。由于此前隆裕垂帘听政做事伤了老袁等人的心,对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签退位诏书保全自己娘俩很难,只有一线希望。做决定时要召集大学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开会,死掐怀里孩子和大头对哭。要点只有一条,完全放权给总理大臣职位就是不让大位(虚君),强调保大位就是保国体是为大家好,争取共鸣。之前全是载沣等人的错,希望大头不计前嫌,共度时艰。由于袁的实力主要在部队,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从中说合或可转圆。立宪后政治上会分化南方,经济上六国财团会给南军断血,军事上北洋碾压南军,胜算较大。历史上孙文二次革命失败证明袁世凯有实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宪派包括民党宋教仁等派系都会转为议会斗争,革命派孙文无机会。国家也不会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武夫治国。一战后日本和苏联也找不到有实力的中国代理人,日军顶多海军实力强,陆军大规模入侵中国无机会。所以隆裕若聪明不为自己为社稷,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头有适龄孙女给溥仪定娃娃亲都行,他若敢要,异姓王爷都得给,同时也要提醒他,他还不具备号令天下的实力,尤其在政务系统短板非常明显,合作才能双赢。但也有袁执迷不悟,不让位就玩阴的把自己娘俩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体过程:慈禧归西后隆裕威不服众导致皇族内杠,老总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宪以图再起。摄政王载沣加紧清除奕劻余党扶植自己兄弟占位以保儿子的皇位,首抓兵权,掌军的袁世凯意识到了危险弃官归隐彰德,静等时变。但他手下将领都对新主三呼万岁载沣也辨不出谁包藏祸心,埋下隐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财权给了自己妹夫载泽,载泽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国进民退-铁路收归国有(富了朝廷,穷了地方,没钱各地都得听话求他载泽,朝廷集中力量办几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顺势挤走载沣上位,一箭三雕)。设计挺好但执行遭遇反弹,东部津浦路动外资洋人起了戒心,质疑大清市场经济地位,加紧扶持反对派给大清上眼药,中部京汉路动内资使仕绅与朝廷离心离德,失控的舆论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条:他不是我们领导,他是外国人,鞑虏!(都当三百年部下了才发现?可见动利益比动灵魂难)西部卢汉铁路在图纸上实际一里没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钱花没了,一充公,全露馅。保路运动爆发(四川巡抚鼓捣的),运动太大黑皮镇不住场子,朝廷派湖北绿皮弹压,大部队一走,剩下的异己分子觉得有机可乘,打响了辛亥第一枪,赛点就这么突然来了,再想弹压,三呼万岁的丘八们直接开了天价,只得召回他们老领导大头稳定政局,没想到大头要的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大清崩塌,靠枪杆子出政权重建金字塔在所难免!

其实隆裕的境遇远不如咸丰死后慈安、慈禧凶险,当时英法联军进京,太平天国做大,内部肃顺等八大臣逼宫,应对稍有失误满盘皆输。但隆裕知识结构欠缺,决策力和组织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远,还不懂取舍。比如萧规曹随效仿慈禧,姑妈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载沣好了,实权只能是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中央警卫局长)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说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诉他欺负嫂子孤儿寡母,由于事实上皇帝是他亲儿子他没辙必须听你的尽心帮你。这个套路慈禧对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会嘞。袁世凯顶替死了的荣禄掌军本来就是慈禧定好的,干嘛要用年轻无阅历的皇族替换大头,他们是那块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仪又是提拔他的老领导荣禄的外孙子,关键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变法派翻案,可以说不整他他是不会有二心的,这点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国总统)和袁世凯是慈禧留给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宪由于民意影响提前举行,让奕劻去主持议会过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组阁皇族不参与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内阁就是想专权还没真本领,典型的给自己上眼药。当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肃顺等人重用曾国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鸿章等才转危为安的吗!再说让徐世昌或议会推举之人组阁,使自己母子避开风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坏了总理担责,何乐而不为嘛!

以当时环境,议会打架比军阀混战强太多,以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正向东亚转移,政府抓住机会经济腾飞是有可能的,之后利用一战西方列强削弱之际国家崛起也顺理成章。但这需要隆裕认清形势,懂得取舍,因势利导才行!可以说:自己没能力还想集权的隆裕,被周围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亲,决策失误导致众叛亲离后又手足无措,仓促交权,结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国民。国家最终陷入军阀混战,国力被小国日本超越,错失复兴良机!











忆微雨阑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溥仪是否退位不是他说了算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溥仪才六岁而已,这种事情他做不了主,或许他都不懂退位意味着什么。溥仪能够顺利退位,除了外界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女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女人便是隆裕太后,假如说隆裕太后在当时不配合的话,溥仪也不会直接签退位书。

有人问,假如说溥仪不退位的话,历史走向会如何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那么难,大家不妨仔细看看那段时期的历史,溥仪手下最厉害的部队在袁世凯的手里,袁世凯当时拥护清帝吗?答案是否定的,袁世凯一直在不停的劝隆裕退位,可以说推翻清王朝,袁世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溥仪的近卫军也几乎被策反。

除了清朝内部最大的势力希望溥仪退位,还有外部的孙中山呢,清朝统治阶级正是看到了这种局面才被迫妥协的,假如说他们不让溥仪签署退位诏书,那么他们的结局不言而喻,大家可以参照古时候那些封建王朝被推翻后皇室会有一个怎样的下场。

最坏的结局就是清朝皇室直接被血洗,溥仪则是第一个被杀的,没人会因为他只是个六岁的孩子就放过他,溥仪肯定是第一个死的,接下来就是皇室成员们,因为他们不妥协,所以肯定要全部都清楚,以防止日后他们复辟。

当然也有可能清朝会坚持一段时间和中华民国形成对立的局面,但这种局面肯定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也有历史专家觉得如果双方对峙起来,会让当时的中国混乱不堪,但是历史的进程肯定还是不变的,清朝肯定会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让溥仪退位让出政权。

其实,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聪明之处。

1911年,国内局势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从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驻军,距离紫禁城不远就是洋人的军营。洋人嚣张到如此地步,国家颜面早就全无,根本无法服众。

全国民变,除了席卷全国的保路运动和革命以外,甚至连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发生兵变。人民都认为满清无能,地方官员也不远支持这个无能的朝廷,垮台几乎是必然。

军队窝里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凯窝里反,率领北洋军反咬一口,逼宫夺权。

国家财政崩溃,背负着沉重的庚子赔款,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焦头烂额,根本无以为继。

现在对于隆裕太后来说,无非两条路,第一就是死撑。

别看现在袁世凯演戏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转眼就能把你这个太后暗杀甚至大卸八块。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镇压袁世凯,旗人组成的第一镇,已经被老袁忽悠去武汉对付孙中山。

退一步说,就算第一镇回来了,也不是老袁的对手。

再退一步说,就算第一镇把老袁干掉了,那么南方各省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党又怎么办?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让其他来人乱来,说不定全国斩杀满清权贵,连溥仪都保不住性命。

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体面退位,让出权力,好歹得了一个优待条款,首先满清皇族没事,其次还能获得不少的钱财,最后皇城内价值连城的宝物也不会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实也算不错,她知道大势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让贤。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计还要借机流亡,跑到哪个省继续武力对抗,发动内战,到时候又不知道会死多少中国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隆裕太后对国家是有功的。


萨沙


溥仪退位与否仍然改动不了中国前史的走向,因为前史的开展的必然性,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老,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前史原本不容假定,因为咱们是站在一个过来者的视点来看待的问题。假如一定要假定,一定要放到其时的前史大环境下进行考虑。

首要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那便是溥仪是否退位不是他说了算的,因为这个时分的溥仪才六岁罢了,这种作业他做不了主,或许他都不明白退位意味着什么。溥仪能够顺利退位,除了外界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女人发挥了很大的效果,这个女人便是隆裕太后,假如说隆裕太后在其时不配合的话,溥仪也不会直接签退位书。




正一山開


先纠正一点,签署退位诏书的并不是溥仪,而是隆裕太后。因为当时的溥仪只有五六岁,一切都由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即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一开始,她当然是不同意让溥仪退位的。包括其他的皇室成员,也是坚决不同意签署退位诏书。

最后为什么签了呢?

因为迫于压力。这压力并不是来自袁世凯的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来自段祺瑞的一封电报。

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联合了近五十名北洋军和其他清军将领,联名向清廷施压,宣称士兵们急切期盼速造共和,如果朝廷中有人继续阻挠,恐怕会发生兵变,到那时候,局面就难以控制了。

这封电报,不仅是施压,简直可以称为恐吓了。

看到段祺瑞的这封电报后,那些不可一世的小王爷们立即蔫了,再也不敢阻挠隆裕太后签署清帝退位诏书。

然后,袁世凯又联合隆裕太后的心腹太监小德张,全力劝说隆裕太后,同时答应给与她优厚的条件,最终说服了糊里糊涂的隆裕太后,终于同意签署了退位诏书。

如果她真的不同意签署呢?那么段祺瑞的恐吓就会变成现实了。除了多死一些人之外,历史走向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清廷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只能任人宰割。除了让清帝退位,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趣谈国史


大清帝国灭亡的前一刻

清朝皇宫内,被袁世凯发动的大臣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劝说隆裕太后退位保命。袁世凯威胁隆裕说,革命军很快就会攻陷北京城,若不主动退位,他们将会把清皇室的成员都拉出去砍头示众。他还拿出《清朝退位优待条件》:退位后允许住在紫禁城,民国政府每年给400万两生活费,保留皇位尊号,若等他们攻占北京城后,优待条件一律作废。隆裕太后哭哭啼啼地对袁世凯说:


“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尔等手中,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太后,45岁的隆裕太后,抱着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6岁的溥仪眼含泪滴。养心殿里,袁世凯双手呈上《清帝逊位诏书》。宫门外,傅伟(老恭王奕訢嫡孙)试图闯宫大闹。隆裕下令关闭宫门,此时无论是哪个皇室贵族,均不准进内。

隆裕在清帝逊位诏书上签字

隆裕太后被迫签字并宣读了退位诏书,盖用御宝陈于黄案。她看着退位诏书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清朝大臣无不为之动容,都潸然泪下,皇宫内哭声一片。大街小巷、亭台楼阁到处挂满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存在278年的清王朝随着隆裕太后落笔的那一刻退出了历史舞台。得知退位诏书已签,溥伟大怒长叹:“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在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着眼泪,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后来才知道这个“粗胖的老头子”就是袁世凯。



大清史官恽毓鼎悲痛地说:

“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

签不签退位诏书都无法改变清王朝灭亡的命运。

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后,清朝整个烂摊子都压在了隆裕的肩上,她即不是高瞻远瞩的人物,又没有未雨绸缪的手段,她只是个渴望过安生日子的小女人,且非常胆小怕事。慈禧生前,有一次下令对隆裕的情敌珍妃褫衣廷杖,隆裕看到珍妃挨打的场面,她竟吓的昏死过去。

她对治理天下一窍不通,对大臣没有一点震慑力,根据溥仪的弟弟溥杰的回忆,隆裕太后面相就不好,看起来哭丧着脸,一点都不喜庆,身材瘦骨嶙峋的,还有点驼背,皮肤蜡黄,像得了肝炎一样,还长着一口烂牙。
(隆裕太后和太监们)

隆裕性子柔弱学识浅薄,决策力、组织力更是没有,又缺乏野心。玩垂帘听政也是硬着头皮。慈禧太后临终前,设计了皆不善权术的隆裕皇后(慈禧亲侄女)和醇亲王载沣(溥仪的亲爹隆裕的小叔子)共同掌权的政治格局。老慈禧早给隆裕铺好路,但她不会走。

(载沣)

隆裕载沣二人应该团结起来为上策,隆裕却搞起内讧。当载沣树立威信,筹建统治班底之际,隆裕却想方设法笼络一些大臣,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无论他权利再大皇帝是他亲儿子,总比把大权给外人好吧。)隆裕拉拢的对象是庆亲王奕劻(kuāng),结果奕劻把袁世凯请来,引狼入室。

(奕劻)

有一次载沣拟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请示隆裕,不料隆裕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当军机大臣。这一下,因载沣的提名(那桐)被隆裕否决,载沣恼火。奕劻与儿子载振、大臣那桐勾结在一起,忙着公开卖官鬻爵,支持并坚持让清帝退位。

载沣不想争权,也没能力争,硬着头皮应付了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八旗军没有任何战斗力,载沣卸任,放弃了摄政王一职,解散了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溥仪回忆《父亲醇亲王载沣》

“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父亲立即主动放弃了摄政王的地位,回家以后反而高兴地对家人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溥仪说,他那三年监国,是最失败的三年,最伤脑子的三年。

这样的两个人主宰大清王朝,玩不灭大清就是个奇迹。

清王朝已到末路,回天无力

在1911年到1912年间,革命军渐起,各种抗议运动上演。1911年年底,中国有17个省市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月26日满清贵族听到最坚定的宗社党领袖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知道大势已去,纷纷出逃。老袁趁机给隆裕洗脑:“革命党太厉害”。

载沣卸任后,隆裕几乎完全听从奕劻、袁世凯等人的意见。看到满清贵族纷纷出逃,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为一等公爵,这是清廷仅次于王的最高爵位,位高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她希望袁世凯救大清于水火之中,但老袁对此爵位根本不感冒,一口谢绝。之前王锡彤曾问袁世凯:“……国能救乎?”。老袁说:

“不能,天之所废,谁能兴之?”

老袁在清朝工作那么多年,看到清朝早就名存实亡,连年征战割地赔款,慈禧奢靡,挪用军费办寿宴,葬礼浩大,陪葬品巨多,满清一些八旗子弟狂贪。赞成共和的呼声高涨。大权在握的老袁另有想法。

因为袁世凯能确保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帝国主义列强不承认孙中山的临时政府更愿意支持袁世凯。孙中山也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他说:

“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面对含金量这么高的位子,老袁高兴地笑纳了。他能让孙中山退位,自己跃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权术高明。

退位诏书签订的第二天,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背着结束大清王朝的一块大石,“让国仍存亡国恨”,隆裕郁郁寡欢,终不能释怀,1913年2月22日凌晨晨2点去世,享年46岁。因和平让位死后哀荣,被赞为:“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隆裕如果不签退位诏书:

1.老袁可能会把隆裕和溥仪娘俩做掉,满清贵族不知会有多少人被屠戮。

2.全国动荡,引发战争,帝国列强会来干预,全国生灵涂炭。

3.隆裕如果听信个别满清贵族的劝说,退归满洲,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清廷还掌握一支满族士兵组成的禁卫军(老袁控制不了),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一直对清室忠心耿耿。他听到签订退位的消息后恼怒异常,与张作霖等密谋,对奉天乃至东三省全境的革命党人和无辜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残杀同胞人达数千以上,军队所至,殃及妇孺,灭绝人道。面对各地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帜,他最后一个迫于形势不得不降下大清的黄龙旗。

(赵尔巽)

在东北有势力范围的俄、日两国正在祈祷中国早日分裂。日本军阀甚至准备在清室北逃的途中“劫夺溥仪皇帝,以他为中心搞满蒙独立”,正是由于隆裕太后《退位诏书》的及时发表,才使这一阴谋破产。


小姐姐讲史


当时,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已经是清朝最后的主力军了。溥仪同不同意没意义,因为他还是个小孩!一个吃奶的孩子懂什么?他懂你不给他喂奶,他就哭!他就不同意!!哈哈。再者,满清也没有实力去拒绝袁世凯的提议。


袁世凯和革命党在南方打了个平分秋色。革命虽然势头正猛,但是孙中山这样的民族领袖明白,当时起义的水份多。而,中国的广大百姓对于革命还是不了解。

读鲁迅的文章,你就知道当时社会的愚昧和无知。

感谢孙中山先生的大义!让出总统职位给袁世凯。中山先生不愧是国父。没有他的付出,中国可能会直接走向分裂割据。帝国主义势力可能真的会扶持傀儡,瓜分中国。尤其是日本,真是不敢想象。

回归主题。虽然,溥仪年幼不当政。但是,我们设想下,如果满清政府不同意退位。迎接他的只是武装夺权。肯定会有忠于清朝的满族大臣发兵救主。按照部队实力和社会发展来说,满清也就是多抵抗一年半载。

运气好点,依靠某个帝国主义,可能割据一块地方。例如,成为伪满洲国这样的傀儡。不过,中国一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国家。满清的割据,最多撑五十年,中国必将再次统一!


勇战王聊历史


溥仪才几岁,退位的事情是隆裕皇太后同意的。


说实话,清室退位是多赢,如果清室坚持不退位,那么局势可能败坏的无以复加,甚至南北提前分裂都有可能。


有人说以满八旗为主的禁卫军当时已经南下,这是不对的,当时禁卫军并未南下,完全在冯国璋掌握中。禁卫军装备比北洋六镇要精良的多。


冯国璋和段祺瑞最大的区别是他对清朝是有真感情的,他虽然感激袁世凯的提携之恩,也反感载沣把袁世凯免职,也愿意为袁世凯复出出力,但是他并不赞同共和。


冯国璋在禁卫军司令处读到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请清帝逊位电文时勃然大怒,声称要发电报质问段祺瑞,他怀疑这封电报不是段祺瑞打的。


另外,当他得知隆裕已经批准退位诏书后,冯国璋还伤心的说“皇族甘愿退位,我们今儿还给谁打。这样看来,大清国的江山就算完啦!”


所以,如果隆裕代表清廷坚持不退位,真要是和袁世凯决裂,我觉得冯国璋很可能会站在清廷一边。


不仅冯国璋,直系曹锟、齐燮元可能都会选择站在清廷一边。不要怀疑,如果不是张勋小气,只舍得封曹锟直隶巡抚不舍得封直隶总督,曹锟搞不好就通电支持复辟了。


当时冯国璋禁卫军一万多人控制京师,曹锟第三镇在山西,这已经是一支不小的力量,更何况第三镇是出了名的战斗力强。


再加上在辛亥年还曾准备入关勤王的张作霖,是的,不用怀疑,张作霖真打算入关勤王来着;而在西北,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正带着精锐军、昭武军(民国西北马家军前身)围攻西安门户乾州,如果不是清帝逊位诏书及时传到,恐怕西安会被升允带着精锐军、昭武军报复性屠杀。


所以如果真的清廷坚决不退位,一定要和革命党以及袁世凯斗到底,那么辛亥年局势很可能发生大家都想象不到的变化。


有可能段祺瑞带着部分北洋军与革命军合流,而冯国璋着带着另一部分北洋军与张作霖、长庚、升允统帅的西北精锐军、昭武军合流,两边爆发惨烈大战。


当然,真出现这种不管是对北洋、对革命党人、对清廷还是对袁世凯,都是“双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