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三块广告牌》:高晓松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被伤害过。有些伤害可以补偿,可以报复,可以据理力争。但还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伤害,永远都没有办法补偿了。

甚至连一个公道都讨不回来。这种时候,你怎么办?

这个问题,保姆纵火案的受害者林先生遇到过,江歌妈妈遇到过,为母报仇的张扣扣也遇到过。

事已至此,只能放下?生活还要向前?

也只能如此了,还想怎样。

接纳,放下,过自己的生活,是今天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

但是《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反向的答案——

不,绝不放下。

《三块广告牌》:高晓松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是一个刀锋一样冷硬的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母亲的女儿被谋杀,然而当地的警察似乎对迫害黑人比寻找杀手更感兴趣,于是她公开叫板这些警察,并拿出三块广告牌谴责他们的不作为。

《三块广告牌》:高晓松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母亲租下的广告牌

正如片名,影片的故事开始于三块广告牌。

彪悍的女主租赁了三块闲置的广告牌,分别写着一句话:「爱女被强奸致死」;「凶手至今逍遥法外」;「威洛比警长,你到底想怎样」

这一举动引起了警察局甚至她周围人的反对,警察局警长由于身患癌症、有心无力。

女主的前夫烧掉了这些广告牌,性情冲动又暴力的警员甚至把广告牌租赁公司的老板直接推下二楼。

女主甚至遭遇了年轻警员狄克森的威胁、神父带着民意的劝解、牙医缺乏职业道德的报复、前夫和儿子的不理解.......

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弃。

就是这么一个干,硬,倔强的故事。

在警长死后事态更是白热化,最后这位女主忍无可忍,一把火烧了警察局。也正是这个时候,强奸犯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

《三块广告牌》:高晓松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母亲与警员对峙

高晓松对《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的爱非常决绝:“本年度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

《三块广告牌》:高晓松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的标签是犯罪片,神奇的是最后也不知道凶手是谁。

母亲和助手开着车、带着枪,跑去爱荷华打算杀掉嫌疑犯,其实已经证实那人根本不是奸杀女儿的凶手。但如助手所说“他也是个强奸犯。”

影片结束在他们驱车前往的路上,带着纠结与不确定性。

影片中所有的感情都被处理的冷静、俐落,让观众很难有泪点或笑点,但这正是生活中真实的状态——泪水与欢乐是稀少的,更多时候是释放过后的隐忍。

《三块广告牌》:高晓松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出生于1970年的马丁·麦克唐纳一向擅长黑色喜剧,被誉为“鬼才”导演。《三块广告牌》是他自编自导的第三部长片,也是一个典型的马丁·麦克唐纳式故事。

片中的人设都有着强烈的双面性,女主尤其如此。

虽然这位母亲看似站在法理的制高点,内心深处却藏着深深的愧疚,如果不是她对女儿的刻薄,悲剧也许不会发生。

而因为负责该案件的警长身患癌症,又把她置身于道义的低谷。

在这位母亲坚强、倔强的性格背后,也能看到她做事不计后果的一面,正是这种冲动将事件带入不可预期的境地。

而与此同时,电影最让人感动的片段,却是她唯一一段深情流露的情节,当她在广告牌下看到一头鹿时,展现出母性的光辉相当动人。

《三块广告牌》:高晓松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迟钝暴力的警员

导演用荒诞的手法直接刻画愤怒、暴力、偏见等人性黑暗面,借恶的边缘来刻画恶,借暴力本身反暴力。

他把幽默、荒诞、痛苦同情感、人性、美德融合在一起,打造出这个充满戏剧张力又引发观众深思的黑色幽默电影。

因为剧情和人物表现又总是令人始料未及,即便少有情绪渲染,观众也会被故事一直吸引,确实做到了全片无尿点。

《三块广告牌》:高晓松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当然,影片还有其他人物、副线贯穿其中,包括《权利的游戏》著名的小恶魔扮演者提利昂·兰尼斯特。

值得一提的是,《三块广告牌》不仅从剧情到演技都可圈可点,电影里的四首插曲也非常好听。

女主放火烧警察局时助手带着耳机在警察局里读着警长写给他的信,屋外火光四射,此时背景音乐His master’s voice响起,旋律温柔缓慢。

他破窗而出、身上火焰跳蹿,怀里抱着逃出时带走的唯一一样东西——女主死去女儿的案件记录册。里面有句歌词,There's evil that must be put down!

那时你会觉得,人性,很美。

我是社长,感谢关注,一个有趣的年轻人聚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