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潞安集團餘吾煤業:厚培成長土壤 拓寬成才之路

2019年三季度餘吾煤業公司捷報頻傳:綜採一隊李秀金獲得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綜採維修電工方向一等獎、機運二隊張永浩獲得長治市“太行技術狀元”、綜掘二隊王平被長治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評為“太行技術能手”。

如果說個人的成才離不開自身的勤奮與努力,那麼一大批人才的成長必然離不開企業文化的薰陶與培養的環境。餘吾煤業公司是如何厚培人才成長的土壤?

榜樣引領造“空氣”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餘吾煤業公司堅持用職工身邊的先鋒模範培養職工、先進事蹟引導職工、發揮榜樣的裂變效應,營造自上而下全員奮力成才的氣息氛圍。

姚宏斌是全國一等獎獲得者李秀金時常唸叨的一個名字:不會忘記,2012年首次入職培訓是姚宏斌師傅慧眼獨具將他收做徒弟;不會忘記,採煤機牽引故障,自己找不到故障點,姚宏斌師傅在處理完故障後,凌晨兩點仍要對故障的判斷方法進行總結講解。而“師傅”則是技術能手王平在敘述中最頻繁使用的一個詞語:當他第一次進行冒頂補救時,是師傅手把手傳授;當他第一次進行巷道貫通時,是師傅給予讚許的眼光;當他堅守崗位不能照顧生病的父親時,是師傅一次次寬慰。技術狀元張永浩佩服的則是劉佳的技術與管理:“永浩,這個元件的名稱是什麼?”自以為科班出身的他對所有設備瞭如指掌,可劉佳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滿臉通紅。雖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從那天起,永浩變了。翻閱圖紙,現場一一進行對應標號,工作室,一次次進行現場模擬實操,不到兩年時間,成長為機電維修的一名得力干將。

搭建平臺引“活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拓寬眼界,交流學習是職工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餘吾煤業公司不斷完善人才交流體系,從技能大師工作室到常青樹創新工作室、從高精尖小組到瓦斯治理中心、從自主培訓到邀請專家,不論是專業技術部門還是人力資源與工會組織,從上至下各部門群策群力為各類人才搭建開眼界、長見識、增才幹的平臺。

如常青樹創新工作室的70名成員全部為本科以上學歷,主要將學到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應用在礦壓管理、機電設備與瓦斯治理方面進行創新。而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成員則為各專業崗位的生產骨幹,主要通過解決生產實踐中的難點進行技術創新。兩個工作室一個側重實踐總結,一個側重理論研究,為將兩者有機融合,每個月創新工作室都要邀請技能大師進行講座、交流,互通有無。“姚宏斌、宋文禮兩位師傅對真空勵磁啟動器從原理、結構、故障分析判斷與處理的全方位講解,使我受益匪淺,對本次的比賽以及日常工作幫助很大。”創新工作室的張永浩對此深有感悟。

2019年創新工作室擴容,形成了包括安全監管、生產組織、機電設備、技術體系、瓦斯防治、經營管理、基礎建設、黨群文化八個小組的創新聯盟大體系。工作室定期將各種創新想法、建議、難點全面評價、整合,進行跨專業,多工種聯合攻關,同時也在實施過程中,提升了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與實踐技能。

賽馬機制灑“陽光”

只要你是千里馬,餘吾煤業就是你馳騁的疆場。餘吾煤業公司“大人才”管理體系,暢通每一名“千里馬”成長成才的通道。每月從工作效率、創新項目等方面對每個人進行多維度的分析、考核、排名,全面推行“上崗靠競爭、保崗靠業績”的賽馬機制。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大人才數據庫”,在各專業平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成長為專業技術能手,並充實到技術崗位與管理崗位。

“董事長在公司調度會上要求宣傳部門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獲獎事例,並將我們納入機電人才體系,李秀金調入檢修隊組。”李秀金與張永浩對組織給予的認可備受鼓舞。餘吾煤業公司立足人才的成長,堅持正向激勵,在人才成長的道路上灑滿關愛的暖陽。

“王歧林大師工作室”在餘吾煤業公司人人皆知,這是對一個普通工人的最高讚譽與最好激勵。“大師工作室擺放的一張張榮譽證書,享受省政府甚至國務院津貼,讓我心潮彭拜。努力成長為大師級別的工匠,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最大的職業夢想。”九零後的工人李秀金對自己的職業有明確的目標——那就是成長為大師級別的工匠。

而成才精神的激勵更需要嚴密的管理制度做保障。翻閱“餘吾煤業創新管理工作獎勵制度”,不僅有科學嚴謹的分值計算,更有大手筆的績效獎勵。而且技術能手還有優先享受年度療養、年底評先評優、崗位晉升等權利。這種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正是以積極正向激勵的制度規範形式,成為習慣與遵循,融入每一個餘吾人的血脈。

項實用型專利, 項國家級、省級管理創新成果。餘吾煤業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機制,搭建形式多樣的成長成才舞臺,厚培創新精神土壤,每一粒創新的種子都將在這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馮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