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整天看到新闻,一些企业动不动投资几百亿,是真投几百亿还是贷款?

世界一点魂


投资几百上千亿,贷款是贷不来的,那都是玩资本运作,真让一个企业拿出那么多现金流,怎么可能。

其实,一个百亿项目只需要几十亿的启动资金就可以了,运用杠杆操作,几十亿完全可以撬动几百亿。

先成立项目公司,自己的几十亿(占总量30%左右)作为安全垫,通过资管项目募集优先级和劣后级资金。如果项目好或者项目企业名气大,再加上一些担保措施,很多金融机构会争相投资,所以募集资金根本不是太大的问题。

我说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募集资金的手法,实际项目的资本运作结构更加复杂,方法和种类更加多样。老实说我也只知道皮毛,那都是国际投行在玩的游戏。

总之,在资本的世界里,只要想得到,筹集上千亿的资金也并非不可能。

我是空谷财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空谷财谭


在整个中国,能轻松拿出几百亿现金的企业不多,哪怕是那些资产上万亿的大公司,从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同样可以看出端倪,许多著名公司的负债率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净资产只占不到百分之二十,所以经常会听说某个规模不错的公司甚至还不起很小的一笔贷款,出现违约,

因此,一些企业所宣称的投资几百亿,规模是真的,但是,并不代表是自己真金白银的拿出几百亿,而是投资的企业去运作项目,并以项目为依托进行融资,

拿法拉第未来与第九城市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为例,合资公司找到呼和浩特沙尔沁工业区合作,沙尔沁工业区为项目预留5000亩土地,第九城市出资不低于5亿,政府出资不低于15亿,并协调贷款40亿,这样,第九城市就可以宣布这个汽车项目投资60亿,甚至更多,因为,如果后续发展良好,还会有新的资金进入,这个项目如果成功,是多方获利,合资公司获得利润,政府获得税收和就业增长,银行获得利息,

事实上,第九城市向ff公司的投资也是需要融资的,因为第九城市本身没有多少现金,不过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融资,

公司通过融资去进行投资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本身并无不妥,正是金融与实业的结合迸发出强大的商业力量,改变这个世界,因此金融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实业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往往又是金融中心,



万事皆空70


一般来说,企业都不会一次性拿出来几百亿去投资的。虽然新闻上说投资几百亿,实际上这个只是一个总额的概念,可能要分几期进行投资的,而且企业也会采取部分贷款的方法来降低自己的资金占用的。

几百亿是一个总额的概念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几百亿,只是一个总额的概念。一般投资几百个亿的项目,都是一些非常大的大型项目,一般都是会持续建设好长时间的,有的是分三年建成,有的是分五年建成,有的甚至时间会更长一些。

一般来说,几百个亿只是一个投资总量的概念,一般都是需要分成好几年去投资的。因此,虽然几百个亿看起来挺多的,但是实际在投资过程中,折算成每年的投资额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了。

几百亿投资额是可以贷款的

企业投资几百个亿的项目,只要是项目符合银行的要求,都是可以申请项目贷款的,一般项目贷款只需要自有资金40%左右,其他60%基本上都是可以贷款的。但是一般银行项目贷款都是审查的非常严格的,只有项目资本金到位银行贷款才会给你到位的。

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几百个亿,可能自有资金也就是百十个亿就能够启动项目了,其他资金都是可以申请银行贷款的。

具体的投资测算

如果企业投资500亿的话,项目分成5年建成,那么也就是一年投资100个亿。那么每年的投资额就是100个亿,这100个亿中大概有40个亿是自有资金,还有60个亿就可以到银行申请项目贷款了。

因此,每年企业投资额100个亿中自有资金也就是40个亿就够了,其他是可以申请银行贷款60个亿的。

这样来看的话,好多企业号称投资500亿,如果投资5年的话,那么实际上每年企业自有资金40个亿,然后贷款60个亿,就能够完成每年投资100个亿的投资额了。


睿思天下


有真的,也有噱头,要看具体公司和实际情况。

公司经营情况好,账面不缺资金,交易公开可信,那投资几百亿就是真的。

比如,前不久融创投资152.69亿,从云南城投手中收购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各51%的股权。

这是2019年目前为止,融创最大一笔收购,也是地产界最大一笔收购,媒体很感兴趣,在发布会当面问孙宏斌,152.69亿的并购资金哪儿来的?

孙宏斌解释是卖出来的,融创每个月销售回款五六百亿,买一个东西花100亿没有什么困难。他还特别提出,当年438亿收购万达文旅资产,3年里卖了1600亿。

孙宏斌认为,融创买的东西挺少,8年加起来(并购)花了2000亿,但卖了2万亿的货值。

根据2019年中报,融创手中的不受限现金和等价物达到992亿元,融创账面并不缺钱,而且收购别人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不真金白银掏钱,谁卖?

不得不说孙宏斌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可信度很高。

有些公司本身经营并不好,或者是整合资源想要拿政策红利,这种情况下几百亿投资就是个噱头。

比如,有些地方性招商引资,投资条件就是当地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当地银行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支持,那么几百亿投资,很可能有一多半是当地银行的贷款,再经过包装后去外地获得债券融资,投资的公司自己真正掏的钱并不多。

但是整体说投资几百亿也没错,毕竟贷款、债券的债务还是要真金白银的由投资的公司承担风险,其中贷款还需要抵押物,不能说不是真投,只能说噱头大于投资。

当然,也不排除有作假的,但现在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了。

总结:

判断几百亿投资是否真投,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财富商学


说一个著名的某港股退市又准备A股上市的企业的操作吧。

每一个项目都号称投资几十亿几百亿,却几乎没怎么自己掏过钱,实际是怎么弄呢?

首先,肯定要成立项目公司。总公司把注册资金筹集好,在工商执照的指定时间内冻结以符合要求,牌照下来,资金直接就回去了,但标有巨大注册资金的执照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拿着项目介绍、高科技新能源定位、生产样品找到地方政府,表示我要在你们这里投资建厂,一投几十亿几百亿,那政府肯定高兴啊,赶紧拉记者召开发布会,签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拍照存证,双方领导握手。

第三步,跟政府说,项目要落地可以,但咱们要以三方投资的方式操作,企业出三分之一资金,政府出三分之一资金和工厂土地,其余的钱让地方城投、国资委下面的企业来解决,建设成本也由城投和中建几局垫资。

那企业不也是要拿这么多钱么?不你错了,企业会继续拿着项目方案,以股权投资和私募基金的方式拉社会资金,跑银行、投资机构、风投等等让他们出钱,如果忽悠成功,企业根本不需要自己出钱。如果资金不够,企业还有个操作,拿自己原有的机械设备当做资金代替企业出资。

这一通操作如果成功,企业就分文未出却名利皆收,连积压的机械设备都二次利用了。最后就变成政府和国企还有社会为企业掏钱,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这三者头上。如果再一上市,企业老板套现走人,至于工厂如何,就看天命了。

该企业在十年前将这个操作运用得融会贯通。他们盯准那些急于出政绩的三线城市政府,让政府出钱出地,城投国企垫资建设,该企业把设备运过来就当出资,账目上各种关联交易,真正的科研开发和产品呢?都是找供应商免费打样根本没足够的量化生产技术。

但他们就靠着这种PPT和概念进行资本运作,生生把自己港股上市了。后来港交所查账,发现各种数据造假,关联交易,直接股价暴跌,勒令停牌。

企业老大D董随后开始隐退,但这一套操作却被随后的下周回国贾跃亭、蔚来汽车等等学了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好几年。D董一定很难过,多撑几年,说不定就能撑到后来的互联网概念烧钱时代了。

现在D董回内地卷土重来,信息发达,政府似乎也不再是以前那么好忽悠的政府了,城投公司和中建也不再是狗大户,不乐意毫无保障地垫资建设。双方不断扯皮,设想中的国企投资资金也迟迟不到位,下一步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JUUL师太


整天看到新闻,一些企业动不动投资几百亿,是真投几百亿还是贷款?

对这种现象,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真项目还是假项目;二是依靠什么来投资的。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项目是真是假。眼下,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确实是大项目不断,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但是,真正落地的有几个呢?可以这样说,按照一些地方发布的项目投资信息,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早就过热、需要通过政策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出台各种鼓励投资的政策呢?原因就在于,地方发布的信息,大多是不真实的,或者说是水分比较大的。所谓的大项目,特别是百亿投资的大项目,8成以上都是为了应对考核虚报出来的。有的是直接编造,有的则是夸大投资额,有的更是拼凑起来的。待核算实际投资时,也就傻眼了。但是,谁都知道,也谁都不去捅破这层纸。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百亿项目,也就是一个泡泡很多的政绩数据。

对于第二个问题来说,比起第一个来,显然要好许多。毕竟,项目是真的。但是,投资资金却未必像投资者所说,都是自有资金。多数项目,都是自有资金数量很少,主要是银行资金。就眼前的银行来说,只要看到他们认为的好项目,就会一哄而上,争相着给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原本有些投资者想用自有资金,也因为银行太热情,由自有资金投资改为了银行资金投资。如此一来,项目的风险也就由企业和投资者转向了银行。为什么一个投资项目失误,就会引出那么多的银行债务来,让银行纷纷收贷呢?原因就在于,银行在给企业支持时,不是按科学的信贷投入方法,而是一时的需要。有的项目,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资金,也会被银行的热情虚高投资,既害自己,也害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限制和规范好银行行为,企业投资才能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

所以,对项目投资的问题,一要看真投还是假投,二要看什么资金投。如果是真投,资金的主要来源肯定是银行,而非企业自身。


谭浩俊


所谓动不动投几百亿,是根据项目规划累计总投入的估算,但一般来说都达不到这样的 数值,甚至于项目夭折那就没有投资了。

这种投资没有一次性的,也不是公司的直接投入。也许会分为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因为这是一个大级别项目的投资预期总额。比如现在某公司计划在某城市五年内拿下1000亩地,要建5栋写字楼、2家酒店、3个小区、1座体育场2家综合体,一家生产基地,投资总额1300亿。但是宣布五年了,只建了一个酒店和一个小区,总共花了三十几亿。而且后续项目很久了没有任何推进的消息。后来建体育场项目也是跟另外两家合作,而且规模比预期缩水不少。

这不是虚构,而是一个真实案例,案例来自于某著名地产企业,当年宣布对某城市就是这样的大手笔,结构干打雷不下雨。虽说这个案例极端一些,但也足够影射超级投资的光环下是怎样的梦想与现实。

至于是不是贷款,这跟真投与否没关系。再大的企业也有庞大的负债,因为他们需要现金流,需要高杠杆去扩大企业,但这个度很难拿捏。一不小心就成了贾跃亭这样的,能在企业巅峰期被过度扩容给拖垮。所以企业会在能力范围内去投资标的,会通过边借边还的模式。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建小区,很多开放商都是空手套白狼发家。贷款拍下土地,土地抵押加融资筹款开工,这边地基刚开打,那边就预售,一边收钱一边给施工方分期付款。等房子卖完,不仅欠款都还清了,而且还有的赚。这跟动辄百亿的大手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试想全国市值几百亿的企业一共才多少,有几个能自己拿出几百亿现金做投资的,当然要靠贷款和风投。


城市发展报告


在中国,有多少企业能一下子拿出几百亿现金去投资?

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看:

1、宣传投资几百亿,说的是总投资,不一定是指现金。投资的形式除了现金之外,还可以计算上土地、房产、设备等等有形资产以及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

2、投资不一定是一次性到位,可以分批分批地到位,比如首期到位投资额10%,等等。

3、投资方也是多方组合不一定是独立承担。除了自己投资部分外,还可以有专业财团投资、当地政府配套投资等等。

4、项目落地之后,可以申请银行项目贷款。这个贷款,一般说来是要到项目进展的某个阶段,项目落地前一般很难贷到款。

5、在实际落地投资额上面适当夸大,也是情理中的事。这也符合方方面面的期望,地方需要招商政绩,投资机构需要显示自己有实力,参与筹划人员需要自抬身价等等,这也无伤大雅。毕竟,低调这种美德不是每个人任何时候都能做到的。

总之,能够运作几百亿投资项目的都是资本运作方面的高手了。一般说来,自己具备20%左右(几十亿)的资金,就可以撬动几百亿的投资项目了。不是普通百姓口袋里有一百块就办一百块的事有二百块就办二百块的事这种思维。

对于资本运作而言,没有人真的会老老实实从口袋里掏出这几百亿现金去投资。那不叫投资,叫花钱。


金融知道分子


以地产某某文旅城项目为例,总投资300亿,集团公司实际投入20亿,这土地拍下来不都要70亿么,你想多了,70亿是联合投标,出大头的是政府平台,实质是给开发商垫款的,等房子预售回款一定时间后拿固定回报退出。

然后就是滚动开发,施工方建材商先自己垫资或者通过开发商控制的第三方的平台借钱。拿到预售许可后卖房,支付这些之前的进度款,如果销售好进一步滚动开发。

当然如果销售不好,特别是融资渠道断了,就只能卖掉项目,可能20亿平价转让给接盘方了。

项目如果几年完成,赚20到30亿是比较容易,再往上很难。说起来这个销售额可能350到450亿的项目,真实投入不好,最终落到手的利润也不高。


证券五分钟


企业在当地投资几百个亿,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是重大工程项目。新闻报道时的投资额都是事前的概算,具体实际到位还是要看工程的实施进度。

招商引资是现在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一个企业在当地能够投资几百亿,对当地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项目投资之前的工程投资概算,是作为立项审批的一个依据,整个建设规模一般不会超过总投资额,因此计算总投资额时相对会比较宽松。

其次,项目投资几百个亿也一般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投资期通常在3至5年以上,这样来看,每年实际完成投资额也就不会有太大。

其三,作为几百亿的投资项目,其投资方往往是多元化。很少有一家公司来投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渠道包括企业自筹,政府投入,银行借款以及其他社会融资等等方式。

我们以顺丰鄂州机场为例,顺丰物流在湖北鄂州建立货运中心,项目总投资为320亿元,分别由机场工程转运中心以及基地工程,供油工程等组成。

其中,机场工程投资158亿,只有50%的投资为资本金投入,其余为社会融资。在这50%的资本金中,国家发改委、民航局、湖北省政府、顺丰分别出资,这种多元化投资主体是现代大型投资项目的主流运作方式。

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一些企业动辄几百亿投资,都是现代企业资本运作的结果,很少由一家企业来承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