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苏湾村:大棚里算丰收账

苏湾村:大棚里算丰收账

近年来,万山区大坪乡苏湾村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产业。短短几年间便告别了“人无三分地、处处是荒山”的旧景,从一个偏远贫困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村、美丽村。

走进该村的大棚蔬菜基地,绿油油的四季豆、豇豆长势喜人,饱满的豆荚挂满藤蔓,一派生机蓬勃。

在忙着采摘的工人中,杨秀凤算得上是动作最娴熟的了。瞧准、掐落、放筐,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不一会就装满了一筐。“眼疾手快”的杨秀凤今年已经快70岁了,自从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她就成了基地里的工人。

“像这个年纪,在外面根本找不到工作,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事做,每年还能赚几千块钱,生活越来越好了。”对于这份工作,杨秀凤很是满意,也格外卖力。

发展大棚蔬菜,是该村在面对致富路子窄、百姓收入低的困境时做出的“产业选择”。2017年,村里尝试着建起了200亩蔬菜大棚,收益不错。2018年,村里又扩建了500亩大棚,主要种植茄果类蔬菜。

“目前我们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豇豆等蔬菜,像黄瓜每亩产值达到8000斤左右,市场销售1.8元到2元一斤。”该村村委会主任吴远俊说。

通过发展标准化蔬菜大棚产业,苏湾村有了产业支柱。村里还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产业“打包”规划成为一座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让从前在外打工的村里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村里面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对我们贫困户帮助很大,仅去年就分了两次红,一共拿到了3000多元,生活越来越好了。”该村建档立卡户杨天松说。

目前,该村大棚蔬菜产业已与全村145户478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并签订入股分红协议,带动周边群众长期务工30余人,帮助他们实现了就业增收。

吴远俊告诉笔者:“下一步,村里的700亩大棚将与市扶投公司合作,改进种植,重点引进羊肚菌种植,因为羊肚菌的产量产值比较高,每亩可以达到一万元左右的纯利润。”

该村聚焦优势品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丰富产品类型,帮助农户拓宽致富渠道,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同时围绕“生态、高效”工作思路,立足村情实际,优化村容村貌,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打造“一事一议”省级示范村寨。

如今的苏湾村,高大的房屋鳞次栉比,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盏盏路灯挺立两旁,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俨然一幅新农村的美丽景象。(杨雪东 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