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記者親歷丨探尋天能集團復工祕訣:主動出“計”打通產業鏈

初春的上午,長興縣和平鎮一片寂靜,寬敞的馬路上鮮有車輛經過。我們來到了浙江天能動力能源有限公司。

记者亲历丨探寻天能集团复工秘诀:主动出“计”打通产业链

天能員工有條不紊進行生產。

測量體溫,報備入廠,檢查消毒,一套嚴格的防疫流程後,我們終於進入了公司的生產廠區。車間內機器轟鳴,所有生產線開足馬力全力運轉,動力電池產品成批下線。

用公司總經理助理仇波濤的話說,這裡一切如常,產業鏈暢通,產能接近飽和,供需和疫情發生前幾乎沒有差別。

2月26日,是天能拉滿產能的第一天。眼前這火熱生產場景背後,是自1月26日就開始著手的復工準備——長達1個月的謀劃與行動,讓“天能”有底氣說出這句:一切如常。

主動出擊 拉動上游開工

生產車間佔地近740畝,在生產加工的每個環節,操作工人都有條不紊地從事著生產。不過我們一圈逛下來,總感覺和之前去過的其他工廠不太一樣。

“工人在2月10日復工前就已經到崗大半,現在除了一些重疫區的員工,基本全部到位。”仇波濤的話點醒了我們,面對當下返工難、復工隔離等情況,“天能”在用工方面沒遇到問題。“400名外省員工沒有回家過年,再加上400名本地員工,實際上,我們早在2月2日就具備了復工復產的用工條件。”

“用工沒問題,那影響你們開工的最大難題是什麼?”我們問。

“產業鏈打不通,是最大的問題。”在公司,仇波濤分管產業鏈相關事務,物資供需都要經過他手。2月7日,他開始著手安排復工復產的物資計劃。

預估、計算、核算、查庫存,電腦上的數字顯示,上游配件春節前還有一些庫存,紙箱、塑殼夠一週用量,硫酸的存量只能撐兩天。這些物資供不上,產能提不上去,復工復產就是空談。仇波濤馬上逐個撥打上游配套企業的電話。

電話打過去,他發現這些企業都沒有近期復工計劃,有的甚至將復工日期排到2月20日以後。原來,上游配套企業規模都不大,按照政府的復工計劃,規模以上的企業優先復工,中小企業延後復工。距離開工僅3天,上游動不起來,公司陷入復工窘境。

正跟仇波濤聊著,一輛貨車駛入車間,一箱箱貨物從車上搬下,運到生產線。這批貨來自天能的塑殼供應商——浙江昊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老顧一邊指揮搬運,一邊記錄出貨箱數。“2月10日就開始送貨了,一天兩車貨,一車480箱,要不是給‘天能’配套,我們指不定歇到什麼時候呢。”

除了昊楊新能源,公司的其他10家上游配套企業都提前了復工計劃,並相繼順利復工。“我們自己想辦法,疏通了產業鏈,要不然,你可看不到現在這個樣子。”仇波濤賣了個關子。

上門指導 對標做好防疫

直接幫助“天能”打通產業鏈,走出復工窘境的,是11份情況彙報。

在仇波濤辦公室的電腦上,我們看到了這11份情況彙報。這些是天能集團為協助上游配套企業復工寫給長興縣經信局的證明,每份證明中都有這樣一句話——“如該供應商無法正常生產,將嚴重影響我公司正常生產。”

记者亲历丨探寻天能集团复工秘诀:主动出“计”打通产业链

浙江昊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天能送來生產用的塑殼。

“都說龍頭企業的復工能夠拉動整條產業鏈,但我們不能沒有這些中小企業的支持。”仇波濤說,發現產業鏈問題後,公司管理層馬上開會,最終確定了“自救”方案,向經信部門申請,協助配套企業一起復工。

11家企業協同復工,單靠一紙證明,遠遠不夠。疫情當前,安全始終排在首位,要想提早復工,必須經過經信部門的復工現場審核,尚未制定復工計劃的上游配套企業,自然也沒有準備與復工相配套的防疫計劃。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天能”將提前制定好的一整套防疫流程打印成冊,提供給配套企業負責人,讓他們按要求做好復工防疫準備。“我們的防疫手冊很細緻,畢竟我們已經通過了復工審核,照著做一定沒問題。”2月7日下午,仇波濤和同事便帶著這本冊子分頭前往11家上游配套企業進行防疫指導。

上門指導效果卓著,11家配套企業全部對標做好了充分的防疫準備。2月26日下午,我們來到天能的紙箱配套企業浙江天科科技有限公司,廠區不大,但防疫措施一點都不含糊,體溫檢測、日常消毒、員工隔離、就餐規範一應俱全,就連公司董事長,也按要求佩戴著專門製作的通行證。

“我們本來計劃2月20日復工,有了樣本參考,很快便通過了復工現場審核,節省了大把時間,2月12日就復工了。”天科科技董事長楊建新說。據瞭解,目前,企業一天能生產6萬至7萬件紙箱,並全部供給“天能”。

打通上游產業鏈,解決了大半問題,而隨著省際物流日漸通暢,公司向下遊的供給也日漸順暢。“目前,供需已經達到平衡,訂單量也足夠大,有些新能源汽車電池還來不及做。”仇波濤說。

快人一步 謀劃智能轉型

仇波濤並沒有誇張,在物流倉庫,我們親眼目睹了產品外運的“盛況”。

记者亲历丨探寻天能集团复工秘诀:主动出“计”打通产业链

貨車在倉庫拉貨。

倉庫門口,5輛13米長的大貨車排成長長的車隊,一箱箱電池打包裝車,最近,每天都有10萬個電池從這裡運往全國。即便是這樣的運力,仍趕不上天能產能全開的生產效率,倉庫被打包好的電池撐得滿滿當當。

“你也看到了,我們現在完全不擔心生產和銷售,馬上我們將迎來銷售旺季。”儘管戴著口罩,我們仍能感受到仇波濤口氣中的驕傲與自豪,“因為別人在考慮防疫的時候,我們已經在考慮復工復產,而現在別人考慮復工復產時,我們已經在為未來做準備。”

未來,是智能化。天能所在的動力電池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即便是行業領頭羊,公司生產車間仍需要充足的人力作為支撐,而此次疫情,讓“天能”意識到,必須加快智能化轉型,以增強特殊情況下企業的應對能力。

“產能拉滿後,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推進接下來的大項目,今年首先要做的,便是對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我們將投入14.5億元,讓740畝車間全部實現智能化。”仇波濤說。

動力電池大規模智能化生產尚無先例,但在“天能”,我們已經能看到雛形。在天能的智能化樣板車間,一條生產線整合了傳統的鑄板、塗板和分片3個車間,原材料進去成品出來,整個過程可節省60%的人力。

圍繞產業鏈,“天能”也在思考如何進一步整合。“我們能夠幫助上游配套企業解決復工問題,那上游的上游又該如何打通?現在,天科科技的紙箱產量還未飽和,我們瞭解到是因為他們的上游企業還沒復工,如何真正實現全產業鏈的聯動,同樣值得思考。”仇波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