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楷书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是什么?

用户100586451911


书法中有藏锋、露锋、逆锋、中锋、衄锋、折锋的种种笔法。楷书中,起笔一般有露锋起笔和藏锋起笔,行笔多是中锋行笔,收笔多是回锋收笔。

以下结合欧楷中横画的写法,具体介绍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

一、长横

1、顺着笔锋竖向入笔(顺锋竖入)。

2、将笔锋横向稍稍后移,然后逆时针方向转动笔管,将笔调成中锋。

3、中锋行笔,中段提行,使得中间的部分比整个横画的两端要细一 些,有点像扁担一样,行至末端逐渐加力。

4、末端提笔,笔锋在横画右上方,然后向右下切笔(即顿笔)。

5、顺时针捻动笔管,边捻边提,向左向收笔。

二、短横

1、顺着笔锋竖向入笔(顺锋竖入)。

2、将笔锋横向稍稍后移,然后逆时针方向转动笔管,将笔调成中锋。

3、中锋行笔,并逐渐加重,行至末端最重。

4、末端提笔,笔锋在横画右上方,然后向右下切笔(即顿笔)。

5、顺时针捻动笔管,边捻边提,向左向收笔。

三、尖头横

1、顺着笔锋偏横向入笔(这是与前两种横不同的地方)。此时已经是中锋,所以不需要调峰。

2、中锋行笔,边向右行边逐渐加重,加重的速度比短横要快。

3、末端提笔,笔锋在横画右上方,然后向右下切笔(即顿笔)。

4、顺时针捻动笔管,边捻边提,向左向收笔。

四、小横

1、与前三种横不同,用藏锋写法写出“蚕头”(即先向左跪笔,然后再向右行笔,写出像蚕一样的头)。

2、中锋匀速向右行笔,用力均匀,笔画粗细几乎没有变化。

3、末端提笔,顿笔,收笔的幅度要小一些,写出较圆润的感觉。


书法谈


楷书有很多种风格,我们常见的有欧、颜、柳、赵,这几种楷书的笔法是有很大不同的。

欧楷,是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书风刚健险劲,法度森严,以横画为例,起笔以“切笔”为主,中锋行笔,提顿回锋收笔。

颜楷,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同样以横画为例,起笔逆行下顿,中锋行笔,提顿回锋收笔,形似椭圆。

柳楷,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结体严谨,潇洒自然,笔画瘦硬,与颜真卿齐名,有“颜筋柳骨”之称。柳楷的横画写法在欧、颜之间,起笔与欧楷相似以“切”为主,中锋行笔,提顿回锋收笔,与颜楷雷同,形似椭圆。

赵楷,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点画圆润华滋,结构方正谨严,形体端秀有行书之气,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横画的写法,逆锋起笔,中锋行笔,顿笔回锋收笔。

除了以上楷书之外,还有魏碑(魏楷),魏碑也有很多种风格,其笔法也不尽相同,不管学什么书体,只要潜心钻研,定有收获。


书风法雨


有的汉字直接由笔画组成,结构简单不能再分,叫独体字,有的字笔画较多,结构复杂,由偏旁部首组成,叫合体字,而偏旁部首一般由独体字变化而来,归根结底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所以学书法往往先从学习笔画入手。

汉字隶变之后,基本笔画已经形成,很早人们都想到它们的规律性,人们找到了“永”字,八种笔画都有,以其规范,形成了“永字八法”,经王羲之,智永禅师,张旭等人研究传扬,以后各代多有论述,可以说经久不衰,广为流传,虽有人提出过异议,我以为其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至于笔画书写离不开落笔,运笔和收笔,大多无异议。

一、落笔:

也称发笔、兴笔、引笔、起笔。起笔是写笔画的开始,开一个好头才利于向下进行,所以人常说“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之半。”人们相信善始才易善终,头起好了,易于往下进行,所以王羲之讲“起笔者不下”,起笔形势好、不失节、起点高才行。 毛笔多取逆势起笔,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藏锋起笔,像横、竖、撇、捺多逆锋起笔。露锋也可,像左点、右点、左尖横等。

二、运笔:

也叫行笔,行笔有方向、有缓急、有虚实、有映带、有转折,有滑涩等等,随笔画不同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有一点这里要注意的是“涩进”,即无论哪种笔画用笔不可过快,尤其不能出现滑笔,一滑而过,何来笔画厚重可言。刘熙载《书概》说:“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疾非速也。”我主张“快而不滑,涩而不滞”即是此,主张“运笔常思涩进。”

三、收笔:

也叫结笔、杀笔。 行笔至笔画终了回收笔锋,语曰“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此二句即指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也指写横是终了要向左下回锋收笔,写竖至末要向左上回锋收笔。 以上指不出尖的笔画,若出尖收笔时不能实回(实实在在在纸上回锋收笔)而要空回,不在纸上回在空中回笔,又不落下笔迹为何要多此一举?原来空回就是为了出尖,想想要收笔时提笔收锋向空中顺势画弧的时侯,笔锋逐渐变细,逐渐脱离纸面,笔迹岂不是尖状?所以“提笔收锋,顺势在空中画弧”就是出尖的技巧。 清刘熙载《书概》说:“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可谓要述。


常航居士


我认为写字不仅仅用手,用指,而是用手腕的力。并且还要用心,用意,用气和用力。气、意、力之和运用于了笔端而已。

执笔技巧与呼吸训练的关系和要领:

拇指与食指两指肚尽力并紧,目的是保持两指的指力及硬度,紧则指硬画硬.由于拇指食指两指肚已经并紧,所以只能凭借两指下面未并拢的指肉的合力与中指的侧面(中指第一关节至甲根中间)夹住笔杆,是轻夹而不要用力挤。

一紧一夹,在书写时几乎感觉不到捏笔.这样一来在书写的过程中,笔锋(笔尖)就会受到纸面的磨擦阻力而转动,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动才能实现中锋与侧锋的交替变化.笔锋能否实现交替变化就在:(拇指食指)同(中指)的夹力(感觉不到捏笔),这时候你会发现笔杆子很乖乖的就斜靠在了虎口上。剩下的任务就非常简简单单了,不断地提笔落笔提笔落笔,就可以写出漂亮的毛笔字来了!

比如,写”撇“的时候自然的吸气,自然的鼻吸而丝毫不用力气,写”捺“的时候,自然而均匀的呼气,深长的气息始终伴随着笔尖的行移,写字毕,呼气止,再开始另一个笔画的一呼一吸,目不离笔,凝神笔锋,气息传递。

书法与太极爱好者

健身书法作品选


呼吸健身法


楷书的起笔有露锋起笔与藏锋起笔;

楷书的行笔需要讲究:轻重缓急;

楷书的收笔要领:提笔下压,回锋收笔。

起笔若是露锋,其要领为:空中落笔,注意落笔角度,再转锋行笔;

起笔若是藏锋,其要领为:空中落笔,逆锋入纸,也须注意入纸角度,再调锋行笔;

行笔要领:按照所学书体的不同,其轻重缓急会有较大的区别,但是,共同点就是:中锋行笔。


书法有云


逆锋起笔,中鋒行笔,回鋒收笔。提按顿挫一气呵成!




儒学代言人


我理解不等于你理解,每个人理解个不相同!我个人理解不管是楷书,行书,草书最好的笔法用最简单的笔法写出好看的字!其实不是很难理解,笔法有几百种不能每个人都能用得上!我推荐初学者学楷书从千字文,道德经小楷入手!日写千字千日出徒!


高升景圆


起笔慢而稳健,行笔中锋略快,手笔成竹在胸。总之当气沉丹田物我两忘,身心愉悦的投入其中一定笔底生花。

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

1、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2、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3、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4、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5、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王遂宁


楷书的起笔要空中落笔,藏锋转笔。

行笔时中锋行笔,也就是笔尖在笔划中间,不能太慢,不能迟滞。

收笔稳慢收。

要多学卢中南楷书大师的讲解,非常细致。


手机用户草书


谈写字,算是人生一大遗憾了,不管是楷书,还是草书、行书、隶书,可以说样样不通。游泳有“狗刨式”的,估计我写的字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