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齐家老少 忙过年

齐家老少 忙过年

一进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年了。

小孩子跟屁虫的也忙,既使好心好意帮了倒忙。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一碗粥,来年好兆头。

腊八这天,奶奶早早地端一碗熬得粘稠的腊八粥,一勺一勺“喂”了门旁的石榴树和院外的歪脖子老枣树。墙缝、土坑也都泼撒一些。说是,这般,来年便没了虫灾,五谷丰登了。

二十三,糖瓜粘。

齐家老少 忙过年


爷爷在走街串巷摇波浪鼓的小贩那儿买的芝麻糖,香酥甜脆,见热就化,粘牙糊嘴。爷爷“甜”了、“封”了灶王爷的口,摆了供品,烧了香火,送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去了。

接下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忙。

二+四,扫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杀小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年三十,熬一宿。

在外工作的父亲和二叔一家四口,说是年三十傍晚才能赶回老家过年。于是爷爷奶奶、母亲和我,老老少少开始紧锣密鼓地忙年。

忙年,可别漏下赶年集。腊月里的集,老家人都叫年集。热闹。人山人海,买的卖的,吃穿用的,眼花缭乱。单单就卖十三香的小贩,也把年味儿唱得热烈烈撩人:


齐家老少 忙过年


七大香八大味儿,

一样一样往里兑;

往里兑来往里兑,

牛郎织女天仙配。

包佼子,拌馅子,

香油省了半罐子;

炖个鸡、炸个鱼、拌个弯弯曲曲的豆腐皮儿,

还有拱拱腰的虾米仁儿……

我跟着爷爷一次又一次地从集上拎回来大包小包的年货。娘和奶奶把小鸡杀了,魚儿剖了膛,五指肥的白膘子的猪肉煮了,好过年。

爷爷还在集上买了两个细瓷带花的大饭碗,奶奶说这叫“年年添人加口”。 等你大孙子娶妻生子传香火呢。那年我念初中。刚十四岁。

等不得二+八,娘便把细箩精面发了,和奶奶一起蒸馒头蒸枣花。眨眼功夫,出锅的馒头一个个都裂了破了——奶奶忙捂住我的嘴,说,这叫馒头“笑”了、“花”(发)了、挣(赚)了。过年说话有讲究。

齐家老少 忙过年


还有栆花,栆花山,孝敬租先祭奉神灵的供品。自花山底座往上一层一层摆栆花,由多至小,直到山尖呈手指肚大小一样的花骨朵儿。顶端有面蝴蝶儿飞,小蜜蜂舞哩。

同时连正月十五元宵夜的面灯,水缸里魚灯游,粮仓麦囤里猫灯蹲守,大门墩儿两侧护卧狮子灯。这些都得提前做好蒸熟了,备用。

饺子呢,更得亊先包好。肉馅的、素馅的,分别搅拌调和,待滋润香透再包。麦穗形的、草帽形的、小猪形、小魚形,花样繁多。我摆满一篦帘,又摆一帘。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饺子里包了金钱(钢蹦儿)或红栆,说是谁吃到了,来年谁就有钱花、走红运——老辈这么传的。娘把有钱有栆的作了记号,这样饺子煮好了,小心翼翼地从锅底捞上来那些包着钱栆的,分别盛入家人的碗里——人人不都有钱有枣走财运走红运啦?

齐家老少 忙过年


馒头、栆花,饺子、灯盏,大餑餑五颜六色的都蒸好了备齐了。煎炒烹炸开始了:炸麻花、炸糤子、炸面泡、炸藕盒、炸丸子……浇汁糖酥大鲤鱼意在“鱼跃龙门”。还有囫囵个的大公鸡,“大吉大利”。年三十摆上供奉祖宗的八仙桌,享受儿孙们的烛光香火吧。

贴春联,挂天灯。一盏自制的“五角星” 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院内的木杆子上,像夜空的“北斗”, 为归乡儿女照亮回家的路。堂屋门、厢房门、厨房门、大院门,统统贴上春联。贴上门神。“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门楣上贴挂笺,“过门有钱” 呀。福、禄、财、寿、禧,“五谷丰登”、“日进斗金”、“金玉满堂”、“抬头见禧”、“岀门见禧” 全是过年话。粮囤上、床头上,水缸、灶台,院墙上、大树上,一片灿灿火红。

齐家老少 忙过年


大年三十晚,天黒前,得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秸秆,均匀地撒满院子,不太密、也不太稀——这叫“金银满地”。院门口,再挡个横杆——“金财不外流”。

奶奶一件一件如数家珍嘱咐我的时候像唱歌流水——

一不留神爷爷新买的花瓷碗被我碰掉在地,碎了。娘说,大过年的不能“扫”(扫除),得一片一片捡起来,捡一片增一岁,“年年增岁”, 岁岁(碎碎)平安。过年真好。

忙年,忙年。不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万家灯火鞭炮齐鸣的那一刻,不到阖家团圆、团团围坐年夜饭的时候,这年活总觉着永远地忙也忙不完。

齐家老少 忙过年


奶奶和娘都会剪窗花。这一幅“喜鹊登枝”剪好了。又一幅“丹凤朝阳”出手了。又剪“并蒂花开”、“麒麟送子”,…… 最后,剪了个好大好大的“福”——这个大大的“福”贴到影壁墙上。管你登门或是出门,不论家人村人,岀岀进进,来来往往,任你谁谁,走过路过,映入满眼的不都是“福”吗!

迎“福”,接“福”,纳“福”,人人见“福”得“福”喽!

齐家老少 忙过年


爷爷又一次站在院门口眺望,惊飞一对花喜鹊叽叽喳喳在一抹缤纷的晚霞里呢喃。大山里的人家,十里的八村的,左邻右舍的,家家院院,红灯高照,鞭炮炸响:

年,到了。

来家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