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听说德国G41半自动步枪很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墨西哥唢呐


G41步枪有两种,一批是毛瑟产的,它还在扳机上边有个大栓,为的就是怕半自动装填出幺蛾子,所以又加个拉机柄提高容错率(这个要求其实是军方提的),我们管他叫G41(M),但这批太重,结构太复杂。最后军方还是采用了瓦尔特公司的那批不带传统拉机柄的版本。


不过他们两的区别不用管,G41失败的原因和他们的枪口集气式自动原理有关系。

看到他们枪口上那个羞耻的小蘑菇没?这玩意不是用来卖萌的,它的作用当子弹出膛时,将从膛口喷出火药燃气暂时的捕捉收纳。然后在无处释放压力的燃气就会推动枪口后边一个活塞环向后,活塞环推动连杆向后打开枪机。

这种自动原理是早先是一个叫Bang的丹麦人设计,并用在M1922 Bang步枪上,M1加兰德在早期也是使用这种自动原理。

然而,这自动原理很坑爹。由于枪口喷出的火药燃气量很大,也很脏,尤其是在枪口冷凝之后更脏,所以这个活塞环很容易被积碳堵死。外加枪口本身也容易进泥沙雨水,因此这套自动系统的可靠性烂的一塌糊涂。

所以说,G41由于可靠性问题产量不大。德军在东线战场缴获了毛子的SVT40之后就开始根据其短活塞导气系统研发G43,最后G43取代了G41.


疯狗的轻武


说到二战的半自动步枪,很多朋友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一大堆:苏联AVS-36步枪、法国MAS49步枪还有美国的M1格兰特半自动步枪和声名显赫的加兰德步枪,都是步枪家族中的显贵。

可是如果你只知道这几种步枪的话,就未免有点遗憾了。因为在半自动步枪历史上,有一款步枪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就是G41半自动步枪。

G41半自动步枪是德国发明的,它诞生在在二战时期,它是大名鼎鼎的沃尔特公司生产的,是一款名声大噪的半自动莱福枪,跟当时美军的看家武器M1格兰特半自动步枪比起来都毫不逊色,只不过它生不逢时、姗姗来迟,知道它的人不多。

自动武器在一战时已经有开始出现,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研究成熟,未能在各国军队中普及。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才突然感到栓动步枪太落后了!

由于栓动步枪火力太差,各国纷纷开始研制半自动步枪。于是美国的M1加兰德问世,紧接着苏联SVT-40也 粉墨登场,相比之下而德国人手里的毛瑟98k,就成了烧火棍。

兵器是战争取胜的基础,这样落后的武器还怎么称霸欧洲,所以德国必须迎头赶上,拥有自己的半自动步枪,这种情况下,G41半自动步枪就应运而生了。

G41问世后,德军士兵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庆祝自己也用上了德制半自动武器。

可是他们很快发现,这款被沃尔特公司吹上天的家伙,用起来毛病百出,还不如原来的烧火棍98k步枪。

于是G41受到了德军士兵的猛呛,总部不得不得跟公司交涉,开始大量退货。

据德国陆军参谋本部统计,毛瑟公司初期一共向德军提供了6600多支G41,竟然有四分之一不合格,被退回娘家,达到1673支。

那么,沃尔特公司呕心沥血推出的新秀G41,到底有什么缺陷呢?

一、G41半自动步枪的气孔设计不合理,大家的半自动步枪气孔都是在枪膛里,毛瑟公司的设计者不知道少了哪根筋,竟然别出心裁才枪膛外面开了个气孔。这样一来,灰尘可以大摇大摆进到里面,在枪口也不好进行清洗,养护也非常麻烦。

这就非常容易让枪击的关键部分运动缓慢,严重的还会失灵。

二、通常的半自动步枪都是通过枪膛里的弹头出膛前产生的高压来运动,而该枪却是运用弹头出口后的气压来运动,这时候的已经扩散,压力也满足不了需要,这就影响了枪的稳定性和可高性,射击精度也受到影响。

三、G41的枪身重量较大,有点笨重。G41重量为4.5公斤左右,而毛瑟98k只有3.7公斤左右,二者重量相差0.8公斤,别小看这0.8公斤,部队长途行军和长距离穿插,枪支重量对部队机动性的影响是致命的。

四、装弹途径不合理,装弹不方便。G41没有采用弹匣供弹,还像98k一样必须要从上方装子弹,要通过用力将子弹下压进入枪膛才能射击。

这样的方式压入10枚子弹,速度显然慢了许多,火力持续性受到影响。

上述毛病可把德国士兵坑苦了,他们怨声载道,纷纷向上级反映,

所以,初期毛瑟公司的G41并不受待见,后来瓦尔特公司只能在退货的同时,对G41进行了部分改进。

当时二战已经爆发,德军没有更好的替代品,美国也对其实行武器禁运,所以他们也没有条件挑肥拣瘦,只能将就着使用G41了。二战时期G41一共生产了12万支,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后来G41灰溜溜地消失在历史长河,G43容光焕发走到前台。

G43是G41的升级版,沃尔特公司的德国工程师对G41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原来缺陷得到弥补,故障率得到大幅度减少,供弹方式也与时俱进,可惜G43列装没有多久,德国纳粹就战败投降,G43也昙花一现、退出历史舞台。


小约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G41性能并不差,只是有一些问题而已。

G41就是后来大名鼎鼎G43的大哥。

G41是德军在1941年由瓦尔特公司研究的半自动步枪。

它使用毛瑟标准步枪弹,可以装弹10发,连续单发射击10发,精确度很高,火力压制性远远超过毛瑟98k步枪。它的枪口装有环形导气活塞,同样利用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推动枪机解锁、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

但是,G41主要问题是设计上有缺陷。

其一,G41的重量较大。

G41重量为4.6公斤,而毛瑟98k只有3.7公斤,差了接近1公斤。

其二,枪口环形导气活塞的问题。

这个活塞设计上有缺陷,远比平行杠杆导气活塞更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

如果想要保证枪支正常,必须经常清洁堆积枪口的硝烟尘土,不然可能导致无法设计。

另外,如果复杂环境因为沙土、小石块进入,也会导致活塞变形,从而发射故障。

同时鼻锥状的防火帽也让清洁工作变得更为繁琐。

所以,一些步兵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该枪太娇气,同毛瑟98k无法相比。

其三,装弹困难。

G41并非是用弹匣换装子弹,而是必须向98k一样从上方安装子弹,要将子弹下压进入枪膛。

这样安装10枚子弹的速度很慢,严重影响火力的持续性。

所以,G41并不受欢迎,认为不实用。G41到1944年停产时仅生产了12万支。


后续德国工程师改变了设计,移除了原有的枪口环形导气活塞,从而改用与其他同期半自动步枪(如M1加兰德、SVT-40等)相同的平行杠杆导气活塞,原理不变。

这样一来,枪械结构虽还是复杂,但故障率小了很多。同时,弹仓改为可拆卸的10发装弹匣,必要时也可以从枪机上方装填5发装弹夹。

这就是G43。

二战期间,G43共生产了40万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萨沙


G41相比G43最大的区别就是G41的原理是枪口集气式,而G43则是导气式活塞。也正是这个枪口集气式原理,导致G41出现了各种问题。

这个原理便是在枪口上套一个集气杯,然后收集未燃烧完的火药燃气,使推动枪机后座。差不多就是长行程导气式活塞的那个原理。

然而这个东西离枪口太近了,进点沙子就堵,一堵就会故障,一故障就卡壳。就算不进沙子,打着打着还容易积碳去堵.......所以说,德国人开始对这个“栓动半自动步枪”嫌弃了起来,在东线舔到了SVT-40以后,德国人毅然决然的换成了G43。


南黎23333


半自动步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装备部队投入实战的,当时世界各国步兵装备的基本上还是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射速每分钟大约只有二十发左右,而半自动步枪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步兵作战的理念,一个受过训练的半自动步枪手每分钟可以发射五六十发子弹,大量装备的半自动步枪可以压制得装备普通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的敌人抬不起头来。就像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的M1加兰德步枪,通常二支M1加兰德步枪就可以压制日军一个步兵班,半自动步枪的威力可见一斑。在整个二战当中,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只有美国、苏联和德国,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德军的第一支半自动步枪—G41半自动步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步枪大多数还是使用单发手动的射击方式,那时的轻重机枪只能用于定点的火力压制,轻重机枪由于本身过于笨重很难伴随步兵提供不间断的火力支援,而当时的自动轻武器例如冲锋枪也不能在100-300,米的距离上达到良好的射击精度和威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手动装填式步枪仍然是战场上的主力。

二次世界大战开战至1943年纳粹德国才开始研制半自动步枪。原因在于当时德国的步兵理论比较重视机枪,相对来说半自动步枪的未引起德国军队的重视,因为当时德军步兵的作战思想都是围绕机枪进行的。所以德国对于半自动步枪的研制比美国以及苏联落后,尤其在战争到达1941年至1942年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德国军队的标准步枪Kar98k在火力上根本无法和苏联的SVT40半自动步枪较量。当苏军装备了SVT40半自动步枪之后,苏德步兵之间的火力密度立刻向苏军一方倾斜,苏军的SVT40半自动步枪通常会把装备毛瑟98K步枪的德军士兵压制在战壕里动弹不得。于是研制一款半自动步枪的议题立刻被德军提了出来。

当时德国两大兵工企业的“元老”毛瑟公司与沃尔特公司几乎同时推出了各自的G-41型半自动步枪,但毛瑟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失利,而德国军队也随即决定用这种新式的沃尔特公司半自动步枪来取代老旧的K-98步枪成为军队的标准装备。

1941年瓦尔特公司(Walther)设计的样枪经过德国军方测试批准投产,命名为Gewehr

41。枪口装有环形导气装置,利用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推动枪机解锁、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使用标准毛瑟步枪弹,10发弹匣供弹,子弹须由机匣顶部填装。由于当时的Gew

41步枪比较笨重,子弹填装不方便,不太受军队的欢迎,但是它在火力方面的性能比Kar98k步枪好。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的苏联军队装备的SVT40半自动步枪,并受到德军士兵们使用后的好评,德国工程师根据军队的要求,将Gew41进行相应的改进,改进型名为Gew

43,并取代Gew 41开始投入生产。而Gew41到1944年停产时共生产了122907支。

G41半自动步枪是德国在二战时期第一种发明出的半自动莱福枪,可以和当时美军的M1格兰特半自动步枪媲美。

G41半自动步枪本身有两种设计版本(但是从外观上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初期版本由毛瑟制造, 产量为6673支(另外一种说法是14334支).其中被军队退回了1673支不能使用的. 后期由瓦尔特制造。

G41半自动步枪在当时德军的前线还是显得太过"脆弱"和"敏感". 灰尘的污染很容易引起枪击部分的失灵,而且从枪管处也很难进行清洁和护理.因此在前线军队这种武器不是很受欢迎.尽管如此,截至到1944年G41半自动步枪还是共生产了122907支。

G41半自动步枪可以安装刺刀, 初期型安装了1.5倍的枪镜,后期型可以结合4倍枪镜使用. 两种型号都不能作为榴弹发射器使用. 枪支内部有一个可以容10发子弹的弹夹, 上弹时可容两个毛瑟标准5发弹桥.

G41半自动步枪基本技术数据:

枪身长:114厘米

枪管长:55厘米

重量:4.6公斤

射速:745米/秒

弹药:7.92x57

G41枪口装有环形导气装置,利用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推动枪机解锁、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使用7.92毫米口径标准毛瑟步枪弹, 1942 年8月,沃尔特公司开始承担了批量生产G-41(W)半自动步枪的生产任务。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只步枪被提供到了苏联战场上试用。

在战争中G41大多被配备给了德国的部分精锐部队和伞兵,大多数的G41在苏联战场上损失掉了。

由于Gew 41步枪比较笨重,子弹填装不方便,因为它像K-98步枪那样,必须用弹桥从上面将弹匣装满,相比苏军的SVT-40半自动步枪,这种装弹方式太慢,所以不太受军队的欢迎。但是它的火力方面的性能比Kar98k毛瑟步枪好。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的苏联军队装备的SVT-40半自动步枪,受到德军士兵很好的评价。

尽管G41半自动步枪有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它毕竟是半自动步枪,相对于手动的毛瑟98K步枪进步了不少,对德军的火力密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东线战场,一定程度上使得德军可以有效地对抗装备了SVT-40半自动步枪的苏军。

沃尔特公司按照部队要求对Gew 41半自动步枪的加以改进,于1943年中旬推出了带有10发下装弹匣的Kar 43步枪。直到德国陆军武器局命名为Gewehr 43。

G43半自动步枪装备德军之后,收到了前线部队的欢迎,G41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