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印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他擁有著世界上第二多的人口以及第七大的國土面積,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坐擁龐大的國家體量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印度卻和我們中國有一個巨大的差別,那就是印度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穩定的統一國家。即使是今天的印度,仍然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其內部的凝聚力並不如我們強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值得我們去探尋。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印度簡史:從印度河到次大陸

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印度文明也位列其中。但不幸的是,古印度文明卻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中。古印度文明又稱“哈拉巴文明”或“印度河文明”,興起時間大致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到公元前十八世紀,產生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流域。在興盛了六百多年後,古印度文明突然衰亡,至於原因則成為謎團。大概在兩百年後,來自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進入該地區,重新建立了文明體系,並形成了影響至今的印度文明。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奴隸制小國, 並確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印度國家概況》


次大陸進入雅利安時代後,印度進入了列國時代,這有點像我們的戰國時代,當時的次大陸上誕生了很多奴隸制國家,其中有較為強大的十六個國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稱為“十六雄國”。在長期的混戰中,來自今比哈爾邦地區的摩揭陀王國的孔雀王朝最終勝出,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式政權。摩揭陀王國在印度歷史上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又可分為幼龍、難陀、孔雀、巽伽、笈多等多個王朝,在公元六世紀時期,隨著笈多王朝的滅亡摩揭陀王國的時代最終結束。

在摩揭陀王國存在的這一時期內,印度也出現了分分合合的政治局面,並被多次入侵。公元前六世紀末期,來自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最早入侵了印度,隨後而來的就是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的入侵打擊了當時的難陀王朝,為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也就是著名的“月護王”提供了契機,推動了次大陸的王朝更迭。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在公元前二世紀初,大夏、塞、安息等多個民族先後再次入侵印度,最終是由大月氏人在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貴霜帝國最終被旃陀羅笈多一世推翻,印度進入了笈多王朝時代,這也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

笈多王朝之後的印度歷史是伊斯蘭世界入侵的歷史。這一過程最早是公元七世紀由印度西北部興起的拉其普特人推動的,在公元八世紀時期阿拉伯人的入侵不斷加劇,到公元十一世紀時期阿拉伯人已經在北印度地區建立了多個王國,並由此開始了印度的“德里蘇丹國”時代。在公元十六世紀,德里蘇丹國瓦解,而來自中亞的突厥後裔巴貝爾進入印度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巴貝爾被稱為“印度斯坦的皇帝”。


1517年,勞迪王朝內亂,佔領阿富汗的帖木兒帝國統治者的後裔巴布爾乘機入侵,幾年以後佔領了德里。歷時300多年的德里蘇丹王國從此結束,開始了莫臥兒王朝的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在印度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印度持續了300 年之久的統治,是印度歷史上版圖最廣大的一個帝國。

—— 李文業·《印度莫臥兒帝國的興衰及其歷史地位》


莫臥兒帝國之後的印度歷史進入了殖民時代,葡萄牙人最早在印度建立殖民地,而後來的英國人完全征服了次大陸,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印度斯坦最終成為“日不落帝國”的一部分。

兩次世界大戰的到來為印度的獨立提供了契機,在十九到二十世紀民族解放運動浪潮的推動下,印度的民族主義思潮不斷髮展,爭取獨立的呼聲不斷高漲。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最終,在1947年,英國提出了《蒙巴頓方案》,宣佈放棄了在次大陸的統治。但這一方案使得次大陸一分為二,成立了以一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共和國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次大陸的政治局勢就此基本確立。

從以上歷史事實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在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出現過統一的時代,在某些時期還產生出了和我國相似的統一契機。但機會最終並沒有轉化出成果。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沒法把握這些歷史機遇呢?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孔雀王朝:印度統一的第一個契機

我們都知道,中國之所以能形成大一統的國家離不開一個人的推動,那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的秦始皇。秦始皇一生在位三十六年,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在政治上,他用十年的時間一統天下,又開疆拓土,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建立了以郡縣制度為代表的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在文化上推崇法家,統一文字,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那我們不妨做一個類比,看一看相同條件下印度的表現。在印度的列國時代結束後,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疆域主要集中在北印度地區。而到了著名的阿育王時期,孔雀王朝達到鼎盛,疆域幾乎涵蓋了整個次大陸,只有德干高原的南部地區沒有被征服。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建立了君主集權制度,國王集行政、司法、立法、監察權力於一身,掌握最高權力,但孔雀王朝並沒有形成完備的統一體系。

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雖然為孔雀王朝奠定了根基,但在位後期,建樹不多,晚年篤信耆那教,為此放棄了王位,並絕食而死。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就是阿育王,阿育王以殺伐繼位,在位期間致力於武功,孔雀王朝在他手裡達到極盛。晚年的阿育王因受戰爭慘象的觸動,不再致力征戰,轉而信奉佛教。並推崇和平治國的策略,並致力於緩和各大教派之間的矛盾。


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著武力而建立起來的,如果僅僅只是依靠若強有力的國王的個人能力來維繫,而缺乏內部廣泛的經濟聯繫作為凝聚統的牢固基礎, 昭示了這樣的行政制度存在弊端。

—— 聶琦·《孔雀王朝衰敗原因初探》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印度雖然在孔雀王朝時期建立了規模空前的帝國,但並沒有建立鞏固統一成果的制度體系。在阿育王死後不久,孔雀王朝迅速衰落並很快分裂。可以說阿育王雖然使得其王朝達到鼎盛,並在後期致力於緩和國力矛盾,為國家的繁榮做出巨大貢獻。但僅僅是以一人之才能維繫國家之穩定,不能解決國家分裂的內在誘因。至於後來建立的笈多王朝,版圖遠不如孔雀王朝,更談不上統一印度全境。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社會歸因:種姓、民族、文化、宗教

而至於月護王到阿育王之所以沒有建立國家統一的制度保障,並不能直接歸咎於個人能力的不足,而是有著社會現實因素。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印度自從雅利安人入侵以來,就形成了一項獨特的社會制度,那就是種姓制度,也稱為“瓦爾納制度”。

瓦爾納的意思是“膚色”,因為雅利安人是淺色皮膚而印度土著是深色皮膚,所以雅利安人以此作為階層劃分的依據,把國家內的臣民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四大等級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中的前三個等級是雅利安人,後一個等級是土著。


曾有人說,不瞭解種姓制度就談不上真正瞭解印度社會。種姓制度是種富有印度特色的傳統社會制度,起源於公元前1200年。傳統上,印度社會階層被劃為4個等級:婆羅門(僧侶貴族)、剎帝利(軍事和行政貴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羅(被征服的奴隸)。在首陀羅之下,印度一直還存在著一個沒有種姓的群體一- 賤民,由於其地位遠在前4種種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稱為“第五種姓”。

—— 餘妍·《印度種姓制度的形成》


首陀羅佔據當時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但社會地位地下,只能從事一些被認為是低賤的社會職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達利特”,是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不可接受的賤民”。這些人社會地位最低下,備受歧視,他們甚至被要求不能把影子落到其他種姓的身上!直至今天,印度國內還有一億多達利特人種。

種姓制度帶給印度的是嚴重的社會割裂。因為不同種姓是不能通婚的,連職業也是被限定的。通過這一制度,雅利安人實現了自身的“血統純粹”,保障了其的世襲權力,但印度社會也因此難以糅合。因為各種姓之間的地域分佈不是絕對均衡的,有的地區低種姓人口占絕對比重,該地區就很難融入印度社會。


印度的民族之多,構成之複雜,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產物。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達羅毗荼人就居住在這裡。此後,習慣上稱之為雅利安人的遊牧部落從西北部遷入;以後又有波斯人、月氏人、厭噠人等陸續從西北部進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複雜現象。

——《印度民族構成》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除此之外,印度的民族成分十分複雜。據統計,如今的印度全國有超過十三億人口,一百多個民族,其中佔比較大的是印度斯坦族,但也只佔總人口比重的46%左右。雖然歷史上的情況並不和現在相同,但這種局面是基本相似的。

擁有一個核心民族意味著更少的民族爭端,也就是更好的政治穩定性。就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鬥爭中,民族利益的相左是一個重要因素,這導致了印巴社會的割裂,使得本該統一的次大陸卻成為了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印度國內複雜的民族成分使得印度在各種民族利益的矛盾中難以做到持續調和,加劇了其國家的離心傾向。

而多民族意味著多語言,印度國內據統計有多達兩千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的印地語只有大約30%的人使用,英語是其第二官方語言。秦始皇為中國做出的貢獻中“統一文字”絕對是最具影響力的決策之一,而中國早在西周就努力嘗試推動語言統一,當時的“雅言”就是全國通用語言。民族認同是要基於文化認同的,中國的古代統治者從未基於人種去劃分文明圈,而是基於文化認同,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

印度民族,是世界上宗教最悠久的民族,也是信奉宗教種類最多的民族。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在印度這片土地上都可以找到其信仰者。因此,一些學者稱印度為“宗教博物館”。在印度,信徒人最多的是印度教,其次伊斯蘭教,再次為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帕西教,還有極少數印度教徒該信猶太教,一些少數部落中有薩滿教的信奉者。

——《印度宗教文化》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而複雜的宗教環境更是給印度的統一問題再出一道難題。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也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國內以印度教為主,其他的還有耆那教、錫克教、佛教、祆教、猶太教等據說多達上百種宗教。之前我們談到孔雀王朝時就說過,旃陀羅笈多就是晚年因信奉耆那教而選擇放棄王位並遵從教義絕食而死,他的孫子阿育王則信奉佛教,在位期間大力弘揚佛法,廣修廟宇,並給寺廟捐贈土地財產。而阿育王還致力於調和宗教爭端,緩和國內矛盾。

可見那時候的印度就已經受到宗教問題的困擾。信仰的對立很難調和,也就很容易製造分裂,印度的宗教環境太過複雜,對其國家的統一自然不利。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印巴分治,英國人提出所謂《蒙巴頓方案》就是看準了印度社會這個死穴,因此故意頒佈這一法案製造分裂。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自然歸因:優越的環境也存在天然的缺陷

以上我們談到了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問題對印度統一問題的影響,這些都屬於社會因素,而拋開社會因素我們可以再來看看地理環境對印度的影響。


平原約佔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印度國家概況》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如果來看地形,印度的自然地理環境其實要好過我們。中國的自然環境比較複雜,有三大階梯、五大地形齊全,地區差異比較大。而印度就要好很多,其北邊是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中間是恆河平原,南邊是德干高原。而青藏高原在印度的版圖中佔比不大,印度主要以恆河平原和德干高原為主。這兩大地形的特點就在於平坦,基本沒有太大的地理隔絕。如果要說有,次大陸東西兩端的高止山脈的影響會大一些,山脈外側的沿海地區相對比較隔絕,是分離主義的溫床。

這樣的地形其實很適合統一。但不好的一點是印度的北部和西北部,這些地區連接著次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內部,雖然有高原聳立,為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屏障,但也算不上天險。這一地形帶來的後果是印度頻繁遭到外敵入侵,比如雅利安人就是來自中亞,後來反客為主統治了次大陸。再比如後來的波斯人、希臘人、安息人、阿拉伯人......正是這些外敵的大規模入侵使得次大陸的改朝換代比較頻繁。而頻繁的改朝換代,不斷有新的人口注入、宗教流入、文化輸入,使得次大陸的社會環境變得異常複雜,加劇了印度社會的不穩定。


《印度國家概況》;李文業《印度莫臥兒帝國的興衰及其歷史地位》;聶琦《孔雀王朝衰敗原因初探》;餘妍《印度種姓制度的形成》;《印度民族構成》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我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印度為何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國家?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