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设明朝没有亡国,到1840年能干得过列强吗?会割地吗?可能割什么地方?

明月清风阁


明朝末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天灾人祸,内部有流寇作乱、外部有满清觊觎、行政体系效率低下、税收方面就更是灾难,加上遍布北中国的旱灾、蝗灾,从崇祯元年开始,大明王朝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大明王朝君臣,并非冷眼旁观、熟视无睹,那些载入史册的文臣武将,他们有的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有的是披肝沥胆、宵衣旰食,他们把所有的热情和热血都献给了这个国家,希望这个国家能够起死回生。然而,所有的努力最后都导致了一个结果:大明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

(大明王朝鼎盛疆域)

大明王朝末年,在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进行的几大战役几乎全部宣告失败。这其中,哪怕有一场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大明王朝都有望翻盘。然而,吊诡的是,明明在军力、经济、财政各个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大明王朝,明明不该输的战争,却都输掉了。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难道大明王朝真是气数已尽?还是大明王朝真的是沉疴难返,无力回天?

明王朝后期的君臣离心现象已经非常严重,这在历朝历代以来都是极为罕见的,崇祯皇帝的旨意基本上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大明王朝的士兵在前线饿肚子,而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却还在风花雪月——明王朝就是收不上来税收。我们不得不问一句,明朝君臣到底为什么会离心?

远一点来说,这一切起源于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之争”,所以也有“明衰于嘉靖”的说法。这场看似无关紧要的政治斗争,却最终使得明朝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是:如果大明王朝的皇帝都不把自家的事当回事(礼法制度),那么这些打工的臣子们还犯得着去以身犯险吗?


(海瑞的疑问:我为什么要付出?)

如果我们把视线再往前看——明孝宗朱佑瞠为什么会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呢?原来,这位皇帝非常信任文官集团,基本上什么大小事情都听取文官集团的意见,他们说什么就做什么。老婆呢,也只娶一个,儿子也只有一个,他不穷奢极欲,这皇帝的日子过的如平常百姓家一样,自然取得了文官集团的大力吹捧。

可是,这些文官集团在底下却是大肆铺张浪费,奢华无度。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就撂挑子不干了。对啊,凭什么?我才是皇帝!

明武宗是一个个性特点非常强的皇帝,他不断的用各种行为艺术来批判明朝的文官政治,让文官集团大感难堪。可是明武宗的驾崩充满疑点,仅仅是落水,就得了不治之症。无独有偶,在明朝末年,明熹宗也同样是因为落水落下了病根,很快就死了。

后世人纷纷猜测这是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刺杀行为,因为皇帝们的行为超出了文官集团的容忍范围,文官集团表面上不动声色,背地里却下阴招。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了下来。我们可以理解为明朝文官集团对皇帝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崇祯皇帝前期因为重用文官集团,所以皇帝们与文官的关系一度好转。随后,崇祯皇帝就发现了这些所谓的文官集团,他们除了饱食终日之外,与国家大事实在无补。于是,他就开始疏远了这些文官集团。崇祯皇帝后期的刚愎自用、刻薄寡恩,与对文官集团的失望不无关系。

(张居正最终惨淡收场)

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最后导致了明朝官僚系统行政效率的停滞。明朝末年很多次能够扭转局势的机会,都在这种对抗当中消磨掉了。

我们再说回到明朝末年最让朝廷头痛的事情,一个是流寇,一个是满清。然而,明朝并不是没有精锐官军来弹压这些作乱的人。明朝末年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天雄军、戚家军、白杆兵、关宁铁骑的战斗力也是冠绝天下。

农民军被吊打,满清八旗被锁在山海关寸步不得前进。同时,明王朝的将领不乏能人,像秦良玉、卢象升、袁崇焕、熊廷弼、孙承宗等,即使是后来投降满清的洪承畴,在崇祯朝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将领。

既然不是人不行,那就是其他问题了。其实大明王朝末年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袁重焕为了安抚毛文龙帐下的士兵,对他们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们长期驻守海外,每年能拿到的银子不过是7两,实在是辛苦你们了,请受我一拜!”。作为对比,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饭钱一顿都要超过70两。

(万历三大征耗空了国库)

至于明朝末年,江南第一大财主——郑芝龙家族一年的收入超过1000万两白银,比起明王朝的末年的军费开支700万两(三大饷)还要多得多。

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但是他却没有办法在铁板一块的江南地区开征税收。于是,所有的财政压力都传导给了贫苦无依的农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农民,因为他们在朝廷里没有人为他们说话。

崇祯皇帝也是很节俭呀——为了开源节流,朝廷把西北地区的驿站裁撤了不少公务员,很多基层公务员都下岗了,李自成也是其中一个。大明王朝最让人诟病的是,对于这些公务员只管杀不管埋,夺了人家的饭碗就夺了,也没给人家安排新的活计,李自成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铤而走险了。

到最后,崇祯皇帝像一个叫花子一样,挨个向朝廷里的王公大臣化缘,要求赞助军费,可是这些朝廷大臣的做派呢?他们一个比一个哭穷,说自己没钱。

可是等到李自成过来之后,大加拷掠,这些王公大臣,最后凑出了多少呢?竟然有7000多万两白银!要知道明末三大饷加在一起也不过700万两!明王朝最后几年的几场大战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都在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投入作战。如果有这笔巨款作为军费,大明王朝怎能被满清击败,怎能被流寇击败?

可是这些钱就是收不上来,即使皇帝都已经哭穷到这个份儿上了,连压箱底的钱都已经拿出来了,皇帝自己动手织布做衣服,这些朝廷的王公大臣却始终无动于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李自成起义)

这就要从朱元璋说起了。

明朝虽然是个穷财政,可是有一个群体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非常富裕。这个群体是谁呢?朱姓王爷们。

明朝末年的藩王数量十分巨大,而且占有全国多数的土地。一些藩王,比如福王他甚至还享有一定区域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富得流油。当年朱元璋实行这个制度,本意是让自己的子孙不要像自己一样过苦日子。虽然朱元璋对于臣子极尽刻薄,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溺爱至极。

朱元璋规定,凡是朱氏宗亲,都能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俸禄包括银子和田地,亲王每年的禄米,每年可达1万石,除此之外还会赐予一百顷以上的田地。

我们来数一数:朱元璋24子为亲王;朱棣2子;仁宗9子;英宗7子;宪宗10子;世宗1子;穆宗1子;神宗6子。

因为有的亲王当了皇帝、无子国除、犯罪国除等,最后还剩32位藩王。即秦王、晋王、周王、楚王、鲁王、蜀王、代王、肃王、庆王、岷王、韩王、沈王、唐王、赵王、郑王、襄王、荆王、淮王、德王、崇王、吉王、徽王、益王、衡王、荣王、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定王、永王。28位国除藩王中,有18位都是因为没有儿子而国除。

藩王们在大明朝可谓是金枝玉叶、养尊处优,他们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为大明朝繁衍宗室后代,最终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宗藩集团。据统计,万历二十三年,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之多。

除了宗藩人口众多,而且藩王林立,其中以河南最盛,周王、赵王、郑王、崇王、徽王、秀王等等,林林总总。徐光启曾说,宗藩人数每年就要增加一倍之多。

宗藩的俸禄除了正常的财政支出外,还有各种临时补贴,比如婚丧、建造宫殿、节假日等等,最后大明朝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以河南举例,嘉靖后期,缴纳的粮食为84.3万石,但禄米达到192万石,另外在山西也是这样的窘境。

(朱元璋定下了祖制)



现在知道为啥李自成一个西北人,在陕西混不下去,却在河南发展的那么迅速的原因了吧?都是饿的呀!

明王朝的地方财政被这些朱姓王爷们吃的是山空海空,可是这些王爷们却是抠的要死!他们哪管天下!他们哪管朝廷!他们哪管黎明百姓!大明王朝都已经到了快要灭亡的份上,他们还在穷奢极欲、侵占良田、逼良为娼。

所以,大明王朝的统治合法性——朱元璋当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功劳都被这些王爷们消耗的一干二净。

这些臣子们原本就是为大明王朝打工的职业官僚,他们看到大明王朝的江山,连你们这些自家王爷们都不管不顾,凭什么要我这样一个外来的经理人去慷慨解囊呢?

所以大家都开始大眼瞪小眼,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王朝一步一步滑向深渊。

悲催吧,所有人都在冷眼旁观!

这个状况有没有能力改变呢?怕是没有。

朱元璋《皇明祖训》,都把这些都规定的死死的,后来皇帝们根本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去改变祖制。

说到底,哪里有什么爱天下,爱民如子,还不是爱的自家孩子?

所以,黎明百姓对于这些王爷们简直是痛彻入骨。之所以后来这些王爷们又被南明朝廷重新拥立,那是因为与李自成和满清王朝这两个统治者比起来,明朝王爷们虽然混蛋,但是他们却不至于要人命!


(南明后期)

天可怜见,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民的选择有多么艰难,要活下去还是要命?

所以明朝最后的衰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王朝最后收到了税,挺过去财务危机,然后呢,再通过一些粮食作物的增产,避免流民起义,但是朱姓王爷们的这个王朝毒瘤却会一直存在!随着朱姓王爷们越来越多,明王朝最后仍然不得不亡。

与此同时,由于这些明朝王爷们呐,他们天天只知道圈地占田,搞土地财政,借助于政治特权搞灰色收入,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意愿去搞商业!他们只需要把持政治特权,就能维持风花雪月了。所以,对于明王朝晚年兴起的商人阶级而言,土地才是稀缺资源。

所以,大明王朝晚期江南地区的一些富有人家,他们没有把从外贸当中挣来的钱投入商业扩大再生产,而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田产庄园等不动产中。

大明王朝最后慢慢发现社会经济的流动性越来越差,银子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少。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银子都变成了地契、田产,没有进入到市场流通消费。所以大明王朝最后的“钱荒”就是这么来的。

按照这种趋势来发展,明王朝有没有可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呢?

答案可能是相当悲观的。

大明王朝一直以来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却从来没有过资产阶级革命,其原因就在于大明王朝执行的是的君主专制制度,他提供不了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和文化基础。

所有的政治特权都被集中在皇帝以及这些在地方上的王爷们手中。那么,他们有可能转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呢?

很不幸的是,他们也依然转变不了大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大明王朝借鉴的宋朝重商的教训,一直以来都是“重农抑商”作为国策,即使到后期也一直没有改变。至于隆庆开关之后的对外贸易的繁荣,那只是大明王朝为了缓解财政危机而出台的一个权宜之策。

(隆庆开关)

王爷们只需要收地租就足以富甲天下,他们哪里有动力去研发新技术,提高生产力呢?

商人没有政治地位,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对抗皇权。所以,大明王朝产生不了资产阶级革命。

要知道,英国之所以能够产生资产阶级革命,那是因为大地主阶级他们拥有了大量的特权,通过《大宪章》约束了国王的权利。英国才是真正的封建制,而明王朝是君主专制。

在这样的制度下,资产阶级革命,明王朝天生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既然发生不了资产阶级革命,那么明王朝如果能够维持到1840年,当他们看到,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之后,他们会作何反应呢?

明王朝最可能的反应是,采用清王朝在1864年之后执行的洋务运动的政策,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儒家传统思想的“经世致用”的原则,消化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

然而,就这样就好了吗?

我们知道清王朝的洋务运动最终是归于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经世致用”的儒家传统学术。

中国的传统学术里,就没有科学的土壤。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能读得起书的儒家士子,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已。他们依然是学惯了八股文,善于做锦绣文章。这样的人才储备,哪儿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能呢?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出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新中国大力培育技术人才)


因此,如果明朝能够维持到1840年在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时,也一样抵抗不了西方文明的入侵。不过,明王朝的骨气是值得赞扬的,因为即使同样是穷国弱国的阿富汗,在19世纪中期三场阿富汗战争中,也把英国侵略军打得丢盔弃甲。

明王朝虽然抵抗不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但是明王朝的骨气可以让全国变成一个军营,激发出来的民族情感会让中国变成英国、法国等列强侵略军的葬身之地!

(英国侵略军丢盔弃甲)


虽然说最终结果可能会更为惨烈,但是,明王朝会以自己最终灭亡的代价,让侵略军意识到什么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至于割地赔款,以明王朝的秉性,顶多是输了再战。除非是明王朝自己主动战略收缩,不然明王朝绝对不会在敌人的威胁下放弃主动割地。这一点与清王朝一直以来,自认为是一个外来的殖民政权,对于土地的态度和看法是不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